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几种学习方式,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地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元化 学习 合作 探究性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0-01
新课程改革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这样的要求下,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取代过去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的课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
1.适用范围
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或者是学生个人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相当于自我启发式提问,层层深入,最终在合作中扫除疑问,展示了团体合作的智慧,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效果。
2.实效性评价
将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实验课中秩序很乱,但是经过检验会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比纯理论课堂理想。
可见,合作学习应该注重实效,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依据是否具备了合作的因素来判断,包括: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等),是否产生合作效能(异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应用合作学习时还必须关注的是:指导学生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
1.探究学习的积极意义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探究任务,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1)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比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更为直观,能够加快知识内化。
(2)探究的过程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严密性,与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紧密契合。
2.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如简单易操作的奥斯特实验;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情景,如“你知道家里的电路怎么分布吗?” 当学生的认知和实验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激发探究欲望的最佳时机。
在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教师提问:“断了的磁体还有没有两极?”学生都异口同声说没有,这时候教师马上用另一磁条去接触断开的一截磁体两端,发现一端相斥、一端相吸。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热情。急不可待地想要自己动手研究相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既专注又投入,思维、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选择有意义的探究内容
探究学习是一种受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制约的学习方式,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学习内容。实际应用中,力求避免那些“假探究行为”,包括探究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探究
只有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到完整的体验,从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探究,而不是急于公布答案或者发表见解。从旁引导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避免学生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被要求回答问题。
(4)安排合理的评价机制
竞争机制必不可少,运用得好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宜引入,而应该将竞争机制放在探究任务完成之后,以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功利性的影响,还未深入思考问题就抢答,关注胜败输赢多于问题本身,失去探究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的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本人在倡导自主学习的尝试中,遭遇不少障碍,并将反思体会总结如下。
1.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个体的发展。
2.打造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后自然会产生交流的需要和愿望,教师应该及时提供这样的条件,并且以学习者、分享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体验。不论结果如何,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快的身心的体验。从而强化自主探索的意识。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实际上,新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对以往的学习方式的完善与补充,绝对不是完全取代或者否定。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敢于实践,恰当、充分地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多元化 学习 合作 探究性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0-01
新课程改革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在这样的要求下,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取代过去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的课堂。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
1.适用范围
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或者是学生个人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相当于自我启发式提问,层层深入,最终在合作中扫除疑问,展示了团体合作的智慧,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实现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效果。
2.实效性评价
将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实验课中秩序很乱,但是经过检验会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情况比纯理论课堂理想。
可见,合作学习应该注重实效,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依据是否具备了合作的因素来判断,包括:是否具有合作意识,是否掌握合作的技能(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等),是否产生合作效能(异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应用合作学习时还必须关注的是:指导学生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或途径,来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的学习方式。
1.探究学习的积极意义
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探究任务,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
(1)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或体验知识结论,比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更为直观,能够加快知识内化。
(2)探究的过程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严密性,与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紧密契合。
2.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如简单易操作的奥斯特实验;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情景,如“你知道家里的电路怎么分布吗?” 当学生的认知和实验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是激发探究欲望的最佳时机。
在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中,教师提问:“断了的磁体还有没有两极?”学生都异口同声说没有,这时候教师马上用另一磁条去接触断开的一截磁体两端,发现一端相斥、一端相吸。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热情。急不可待地想要自己动手研究相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既专注又投入,思维、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选择有意义的探究内容
探究学习是一种受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制约的学习方式,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学习内容。实际应用中,力求避免那些“假探究行为”,包括探究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探究
只有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到完整的体验,从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探究,而不是急于公布答案或者发表见解。从旁引导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提问,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避免学生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被要求回答问题。
(4)安排合理的评价机制
竞争机制必不可少,运用得好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宜引入,而应该将竞争机制放在探究任务完成之后,以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受功利性的影响,还未深入思考问题就抢答,关注胜败输赢多于问题本身,失去探究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的地位的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
本人在倡导自主学习的尝试中,遭遇不少障碍,并将反思体会总结如下。
1.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经历,重视个体的发展。
2.打造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自主学习后自然会产生交流的需要和愿望,教师应该及时提供这样的条件,并且以学习者、分享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3.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体验。不论结果如何,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快的身心的体验。从而强化自主探索的意识。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但实际上,新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对以往的学习方式的完善与补充,绝对不是完全取代或者否定。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敢于实践,恰当、充分地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