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大方县六龙中学自2006年9月以来,坚持不懈开展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作为该校的一名物理老师,对此深有体会。未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之前,我只会孤立地教物理,对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其物理素质,方法单一,效果欠佳;学校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之后,并试着有意将古典诗词学习与鉴赏切入到物理教学中,发现两者可以整合,做到比翼齐飞。我的做法是:
首先,从多方面学习古诗词,向语文教师和在网上学习古诗词常识。
闲暇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背诵诗词名作数百首,有灵感时,也尝试写作。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我意识到,物理的学习内容与许多古诗词对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的表达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能将之引入平时的教学中,理应收到积极功效。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孩面对路人的询问,为何只是招手却默默不作声?借用物理知识可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小儿只“遥招手”,鱼儿听不见,因为招手时手的振动频率很低,所发出的波动频率也很低,不在鱼的听觉范围内。《滕王阁诗》的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闲云潭影,云是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水,部分水凝固成冰,混合悬浮在高空中形成的;潭影是物体反射光线照在水面,再发生光的反射,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在清澈的潭水中形成像,即为潭影……可见初中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联系,稍加运用,可收奇效。另外物理的学习、探究和诗词的学习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观察、联想、发散和集中思维、概括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将二者有机联系,可使学到的物理知识为诗词学习提供素材。诗词的学习、创作,诗词高度概括、凝炼的过程,有时正是一种物理知识复习过程。押韵、平仄的音乐美,对仗的形式美,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快乐、兴趣盎然地学习。
其次,让诗词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
由于在古诗词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方法,我试着把古诗词学习、鉴赏引入初中物理教学,通过两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定教学经验。新课引入时,结合所学物理知识选取与之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利用它的韵律美巧妙地导入新课,吸引住学生,能使之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如讲声的产生与传播时,反复朗诵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刚上课时,由于学生各种准备活动显得较为嘈杂,听到老师吟诗,都放下手中的事情静下来好奇地聆听,我趁机引导他们分析:玉笛声是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的,再演示如动物发声,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发声和雷声等展开分析、争论,最后小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再分析后一句,春风是春天空气的流动,笛声随着春风到达整个洛阳城,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接着演示真空罩中闹钟的实验,有空气时能听到声音,抽成真空时听不到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总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用这首诗导入新课,使教学轻松,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教材的编写有的地方语言死板、枯燥乏味,一些概念、定律、公式、仪器的使用难掌握、易忘记,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若能利用诗词的语言、结构、韵律特点编成顺口溜,如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记忆贯性、用“增则反,减则同,不变则为零”帮助理解楞次定律的运用、用“左物右码先调零,天平一定要放平,砝码要用镊子夹,从大到小顺序拿”强调天平的使用等,既琅琅上口、活泼明快,又易于记忆。在教材上的一些插图旁结合内容试着配上诗词句,既可增添美之乐趣,又便于理解学习,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将诗词与物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可通过习题的方式把两者联系起来学习。如:
1、填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_______传播造成的。
答案: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2、选择: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熔化
答案:B。
3、说理:曹植的诗《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用物理知识回答: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
答:略。
所以,学习诗词的活动,鉴赏时,借用物理知识加以理解,可使句意清楚明白,物理诗词互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水存储了大量的重力势能;“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水具有大量的动能;“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因为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生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出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定的……由此体会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现象及规律,营造意境,根据声、光、力、热、电及新的科技活动等题材选取意向,谱写抒发感情、歌颂祖国人民和秀美山河的诗词,这利于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应用。
把“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引入到物理教学中,增加了兴趣性,提高了积极性,学生学习成绩在检测中及格率、优分率、均分、总分都明显提高了。因此,将诗词鉴赏切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二者互动、相得益彰、比翼齐飞,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意义重要而深远。
首先,从多方面学习古诗词,向语文教师和在网上学习古诗词常识。
闲暇之余我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古诗词学习活动,背诵诗词名作数百首,有灵感时,也尝试写作。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我意识到,物理的学习内容与许多古诗词对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的表达存在许多共同之处,如能将之引入平时的教学中,理应收到积极功效。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钓鱼的小孩面对路人的询问,为何只是招手却默默不作声?借用物理知识可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小儿只“遥招手”,鱼儿听不见,因为招手时手的振动频率很低,所发出的波动频率也很低,不在鱼的听觉范围内。《滕王阁诗》的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闲云潭影,云是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水,部分水凝固成冰,混合悬浮在高空中形成的;潭影是物体反射光线照在水面,再发生光的反射,由平面镜成像原理,在清澈的潭水中形成像,即为潭影……可见初中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有一定的共同性和联系,稍加运用,可收奇效。另外物理的学习、探究和诗词的学习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观察、联想、发散和集中思维、概括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将二者有机联系,可使学到的物理知识为诗词学习提供素材。诗词的学习、创作,诗词高度概括、凝炼的过程,有时正是一种物理知识复习过程。押韵、平仄的音乐美,对仗的形式美,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快乐、兴趣盎然地学习。
其次,让诗词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
由于在古诗词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方法,我试着把古诗词学习、鉴赏引入初中物理教学,通过两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定教学经验。新课引入时,结合所学物理知识选取与之有一定联系的诗词,利用它的韵律美巧妙地导入新课,吸引住学生,能使之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如讲声的产生与传播时,反复朗诵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刚上课时,由于学生各种准备活动显得较为嘈杂,听到老师吟诗,都放下手中的事情静下来好奇地聆听,我趁机引导他们分析:玉笛声是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的,再演示如动物发声,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发声和雷声等展开分析、争论,最后小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再分析后一句,春风是春天空气的流动,笛声随着春风到达整个洛阳城,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接着演示真空罩中闹钟的实验,有空气时能听到声音,抽成真空时听不到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总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用这首诗导入新课,使教学轻松,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教材的编写有的地方语言死板、枯燥乏味,一些概念、定律、公式、仪器的使用难掌握、易忘记,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若能利用诗词的语言、结构、韵律特点编成顺口溜,如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记忆贯性、用“增则反,减则同,不变则为零”帮助理解楞次定律的运用、用“左物右码先调零,天平一定要放平,砝码要用镊子夹,从大到小顺序拿”强调天平的使用等,既琅琅上口、活泼明快,又易于记忆。在教材上的一些插图旁结合内容试着配上诗词句,既可增添美之乐趣,又便于理解学习,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将诗词与物理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可通过习题的方式把两者联系起来学习。如:
1、填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_______传播造成的。
答案: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2、选择: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熔化
答案:B。
3、说理:曹植的诗《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用物理知识回答:为什么“落雨可以静飞尘”呢?
答:略。
所以,学习诗词的活动,鉴赏时,借用物理知识加以理解,可使句意清楚明白,物理诗词互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水存储了大量的重力势能;“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水具有大量的动能;“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因为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生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出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定的……由此体会诗词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现象及规律,营造意境,根据声、光、力、热、电及新的科技活动等题材选取意向,谱写抒发感情、歌颂祖国人民和秀美山河的诗词,这利于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应用。
把“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引入到物理教学中,增加了兴趣性,提高了积极性,学生学习成绩在检测中及格率、优分率、均分、总分都明显提高了。因此,将诗词鉴赏切入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二者互动、相得益彰、比翼齐飞,是创新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是进行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意义重要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