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增刊发布“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用数据证实了中国科研能力正在提高的事实。从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对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贡献从2013年到2014年增长了16%,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里,宇航员马克因意外被孤身留在火星上,NASA要不惜代价营救马克,但却遇到了技术难题。这个时候,中国航天局决定抛开保密方面的顾虑,向美国伸出援手。中国制造的“太阳神”号飞船,最终在营救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年,不少好莱坞大片引入了中国元素,而中国的科技成果,甚至比中国功夫的出镜率还要高。灾难大片《2012》中,中国的“诺亚方舟”成为全球避难所;《变形金刚4》中,李冰冰饰演的首席科学家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一环;科幻片《地心引力》里,最后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成功从宇宙返回地球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飞船“天宫一号”。
美国电影加入中国科技元素,也许有票房方面的考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年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的确亮点不少,让西方人也刮目相看。
2015年6月,《自然》增刊发布“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用数据证实了中国科研能力正在提高的事实。从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对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贡献从2013年到2014年增长了16%,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此次发布的“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涵盖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表在68种世界一流科研期刊上的57501篇论文。根据加权分数式计量(WFT),中国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排在中国之后的是德国、英国和日本。
中国科学院仍是自然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并继续在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三大學科领域独占鳌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自然指数全球五十强。
“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这一比例在快速增加。”《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博士评价说。
当然,这一年,最让中国科研人员荣耀的,是屠呦呦站上诺贝尔领奖台的那一刻。多年来,华人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表现不俗,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一直未有突破,中国人对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期待已经太久太久。这一次,屠呦呦因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的诺贝尔科学奖梦想,也让中国科研第一次登上了国际科学舞台的“头条”。
中国科技扬眉吐气的2015年,除了诺贝尔奖,还发生了哪些大新闻?
来自中国的突破和争议
2015年年末,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分别出现在两本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自然》和《科学》上,这两家杂志在年末盘点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国科学家黄军就,与他相关的是一种名为CRISPR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是科学上的巨大突破,但同时也是一种争议缠身的技术。
黄军就荣登《自然》杂志2015年度的十大科学人物榜单,《科学》杂志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第一位便是CRISPR技术,其中黄军就的论文是重要的内容。
CRISPR技术这个拗口又陌生的名字,近几年在科学界却是最火的热词。基因编辑技术其实并不很新鲜,但把CRISPR技术用在人胚胎的基因修饰上,却最早是由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完成的。
基因编辑又被称为基因剪刀,在临床研究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消除“坏”基因,甚至用“好”基因代替“坏”基因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015年4月,中山大学黄军就等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在人类三原核胚胎中的应用》的论文,文章发表在一份中国期刊《蛋白和细胞》上。在线发表后第四天,《自然》的新闻组以《中国科学家遗传改造人类胚胎》为题深入报道了此篇文章的发表及意义。紧接着,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独立报》《连线杂志》等都撰文关注此事。
黄军就的文章称,他们利用CRISPR技术技术编辑了人类胚胎,但这些胚胎都是不能存活的缺陷胚胎。尽管用于研究的胚胎不可能发育成为人,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还是激起全世界科学家和伦理学家的激烈讨论,一些学者反对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
这场争辩在12月初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上达到高潮。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伦理学家、科学家和法律专家。主办方以一份声明结束了此次会议:这些工具尚未做好被用于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准备,但声明并未呼吁直接禁止相关基础研究。
当然,关于对黄军就研究的争论,并不是对CRISPR技术本身的反对,CRISPR技术可以用于修饰物种的基因,以减少一些物种数量或减少其携带的疾病,比如可以用于对蚊子的“改造”。
CRISPR技术还能用于靶向治疗一些人类疾病。谷歌公司和其他投资者在2015年8月向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基因组编辑初创公司——爱迪塔斯医药公司注入1.2亿美元。该公司计划到2017年将CRISPR用于临床试验,以矫正某些视力受损患者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
就像剪刀一样,CRISPR技术是生物学上最新的一种工具,技术本身的发展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中国科学家可能会在这一领域实现更多的突破。但同时,CRISPR技术的应用,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伦理审查,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需要更加慎重的地方。
美国电影《火星救援》里,宇航员马克因意外被孤身留在火星上,NASA要不惜代价营救马克,但却遇到了技术难题。这个时候,中国航天局决定抛开保密方面的顾虑,向美国伸出援手。中国制造的“太阳神”号飞船,最终在营救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些年,不少好莱坞大片引入了中国元素,而中国的科技成果,甚至比中国功夫的出镜率还要高。灾难大片《2012》中,中国的“诺亚方舟”成为全球避难所;《变形金刚4》中,李冰冰饰演的首席科学家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一环;科幻片《地心引力》里,最后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成功从宇宙返回地球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飞船“天宫一号”。
美国电影加入中国科技元素,也许有票房方面的考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年中国科技水平的进步,的确亮点不少,让西方人也刮目相看。
2015年6月,《自然》增刊发布“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用数据证实了中国科研能力正在提高的事实。从发布的数据看,中国对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贡献从2013年到2014年增长了16%,增长速度全球第一。
此次发布的“2015自然指数·全球篇”涵盖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发表在68种世界一流科研期刊上的57501篇论文。根据加权分数式计量(WFT),中国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排在中国之后的是德国、英国和日本。
中国科学院仍是自然指数中位列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并继续在化学、物理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三大學科领域独占鳌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自然指数全球五十强。
“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从这些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这一比例在快速增加。”《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博士评价说。
当然,这一年,最让中国科研人员荣耀的,是屠呦呦站上诺贝尔领奖台的那一刻。多年来,华人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表现不俗,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中一直未有突破,中国人对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期待已经太久太久。这一次,屠呦呦因青蒿素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的诺贝尔科学奖梦想,也让中国科研第一次登上了国际科学舞台的“头条”。
中国科技扬眉吐气的2015年,除了诺贝尔奖,还发生了哪些大新闻?
来自中国的突破和争议
2015年年末,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分别出现在两本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自然》和《科学》上,这两家杂志在年末盘点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国科学家黄军就,与他相关的是一种名为CRISPR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是科学上的巨大突破,但同时也是一种争议缠身的技术。
黄军就荣登《自然》杂志2015年度的十大科学人物榜单,《科学》杂志评选的2015年十大科学突破,第一位便是CRISPR技术,其中黄军就的论文是重要的内容。
CRISPR技术这个拗口又陌生的名字,近几年在科学界却是最火的热词。基因编辑技术其实并不很新鲜,但把CRISPR技术用在人胚胎的基因修饰上,却最早是由中山大学的黄军就完成的。
基因编辑又被称为基因剪刀,在临床研究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消除“坏”基因,甚至用“好”基因代替“坏”基因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2015年4月,中山大学黄军就等学者发表了一篇题为《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在人类三原核胚胎中的应用》的论文,文章发表在一份中国期刊《蛋白和细胞》上。在线发表后第四天,《自然》的新闻组以《中国科学家遗传改造人类胚胎》为题深入报道了此篇文章的发表及意义。紧接着,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独立报》《连线杂志》等都撰文关注此事。
黄军就的文章称,他们利用CRISPR技术技术编辑了人类胚胎,但这些胚胎都是不能存活的缺陷胚胎。尽管用于研究的胚胎不可能发育成为人,但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还是激起全世界科学家和伦理学家的激烈讨论,一些学者反对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
这场争辩在12月初于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上达到高潮。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伦理学家、科学家和法律专家。主办方以一份声明结束了此次会议:这些工具尚未做好被用于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的准备,但声明并未呼吁直接禁止相关基础研究。
当然,关于对黄军就研究的争论,并不是对CRISPR技术本身的反对,CRISPR技术可以用于修饰物种的基因,以减少一些物种数量或减少其携带的疾病,比如可以用于对蚊子的“改造”。
CRISPR技术还能用于靶向治疗一些人类疾病。谷歌公司和其他投资者在2015年8月向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基因组编辑初创公司——爱迪塔斯医药公司注入1.2亿美元。该公司计划到2017年将CRISPR用于临床试验,以矫正某些视力受损患者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
就像剪刀一样,CRISPR技术是生物学上最新的一种工具,技术本身的发展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中国科学家可能会在这一领域实现更多的突破。但同时,CRISPR技术的应用,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伦理审查,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需要更加慎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