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时间,也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改革的名校名师,却鲜有整体推进课程改革的地区经验出现,尤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改观。如何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乃至一个地区的课程改革,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给力:学校课程建设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课程?过去我们总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程的狭义理解。课程应该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课程也就包括了学校的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等。其中文化课程包括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了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兴趣小组活动等,实践课程包括了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的自主活动等,隐性课程则包括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校园文化、社会教育等。
课程改革改什么?这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有明确表述,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就是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加以改革,以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毫无疑问,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起着规划、指导以及保障的重要作用,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课程的实施而展开,课程建设应该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学校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和学生课程学习力。其中学校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标准的理解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课程质量的评价力、课程文化的构建力等;教师课程执行力包括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力、教材的二次开发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力、课堂教学的实施力等;学生课程学习力则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以及学习能力等。
根据这样的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院从2008年起已先后三次研制修订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由湘西州自治州教育局下发供全州中小学校使用,以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包括三部分十五条、五十五项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教学管理常规,包括教学管理职责、教务工作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内容,意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常规,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质量检测、教学研究等内容,意在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常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完成作业、课业复习、考试考查等内容,意在提升学生课程学习力。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在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把课程改革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认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家的教学意志,是国家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对教学工作的战略规划。
此外,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对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现实要求。从大面积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是角色误区,教师唱主角的课多、学生唱主角的课少;二是目标误区,教学生学会的课多、教学生会学的课少;三是对象误区,照顾少数学生的课多、重视全体学生的课少;四是方式误区,注入式教学的课多、引导式教学的课少;五是方法误区,注重教法的课多、关注学法的课少;六是位置误区,顺教而学的课多,顺学而导的课少;七是状态误区,“要我学”的课多、“我要学”的课少。如此种种现象,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下气力改革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背后,是三种教学观念的博弈:究竟是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特征出发,“以教材为中心”显然已经过时,“以教师为中心”也已经落伍,“以学生为中心”又难以做到,因此,我们认为目前还是应该确立这样的教学观念,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背后,我们认为还有三种教学目标在较量:究竟是为考而教,还是为教而教,或是为学而教?很显然,“为考而教”是功利者的行为,“为教而教”是自私者的修为,“为学而教”才是教育者的作为。在当前设定的教育体制下或是教育的运行机制中,我们提倡这样的教学目标,即教得高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努力,让教师的教学从低效变得高效,让学生从赢在起点走向赢在终点,让学校实现以考养考到以学养考的转变。
实践:课堂教学探索
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一大批课程改革名校,也为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地课改中的一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如用时间规定师生活动是否合理,除了导学案还有学案、预案、练案、讲学稿等是否加重学生负担,大量的课前预习任务能否落实,把课前、课后都纳入“课堂”是否科学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自2002年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迄今也有了十年时间。在2009年以前,全州的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出“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特征、以教研活动为引领”的特点。从2010年开始,全州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征、以导学案设计应用为引领”的特点,涌现出了永顺县麻岔中学、吉首市第八小学等一批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抓住班级文化建设、导学案设计、组织课堂学习、实施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管理文化,其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品德,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环境,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制度。同时,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小组建设。班级中的学习小组建设,要把握“合作与竞争”这一学习特质,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设,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格局。
他们认为,导学案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导学案设计必须体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习过程为线索、以班级学情为基础、以教学风格为特征”的基本要求,必须具有“教学合一、路线设计、两次备课”等基本特点。根据这样的认识,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院设计了“3 3”导学案架构,即三个板块(目标与方法、学习与交流和检测与反馈)和三个栏目(知识链接、个性导学和学习笔记)。
他们认为,组织课堂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堂上,必须有师生的共同活动,让全班师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内教学相长;必须有学生的个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既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必须有学习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进步;必须有班级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学习中学有所获。因此,他们在实施导学案的基础上,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检测—学习反馈的学习环节,并形成了以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为起点、以学生自我完善为终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学习流程。
他们认为,实施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他们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设计了包含课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期评价、年评价等在内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包含阅读、回答、提问、讨论、展示、倾听、点评、质疑、礼仪、卫生、纪律等在内的评价内容,制定了供学校参考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研制了体现课堂评价活力的《听课本》。
给力学校课程建设,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科研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突出课程改革的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是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可贵实践。只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突出工作重点,才能完成课程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给力:学校课程建设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使我们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课程?过去我们总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程的狭义理解。课程应该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课程也就包括了学校的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等。其中文化课程包括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了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兴趣小组活动等,实践课程包括了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的自主活动等,隐性课程则包括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校园文化、社会教育等。
课程改革改什么?这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有明确表述,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就是说,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加以改革,以使教育更加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毫无疑问,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起着规划、指导以及保障的重要作用,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在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课程的实施而展开,课程建设应该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学校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和学生课程学习力。其中学校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标准的理解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课程质量的评价力、课程文化的构建力等;教师课程执行力包括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力、教材的二次开发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力、课堂教学的实施力等;学生课程学习力则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以及学习能力等。
根据这样的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院从2008年起已先后三次研制修订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由湘西州自治州教育局下发供全州中小学校使用,以区域推进课程改革。《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包括三部分十五条、五十五项内容。其中第一部分为教学管理常规,包括教学管理职责、教务工作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内容,意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第二部分为教师教学常规,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质量检测、教学研究等内容,意在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常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完成作业、课业复习、考试考查等内容,意在提升学生课程学习力。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
在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把课程改革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我们认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已经成为国家的教学意志,是国家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对教学工作的战略规划。
此外,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对我们当前教学工作的现实要求。从大面积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是角色误区,教师唱主角的课多、学生唱主角的课少;二是目标误区,教学生学会的课多、教学生会学的课少;三是对象误区,照顾少数学生的课多、重视全体学生的课少;四是方式误区,注入式教学的课多、引导式教学的课少;五是方法误区,注重教法的课多、关注学法的课少;六是位置误区,顺教而学的课多,顺学而导的课少;七是状态误区,“要我学”的课多、“我要学”的课少。如此种种现象,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下气力改革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背后,是三种教学观念的博弈:究竟是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从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特征出发,“以教材为中心”显然已经过时,“以教师为中心”也已经落伍,“以学生为中心”又难以做到,因此,我们认为目前还是应该确立这样的教学观念,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在课堂教学现状的背后,我们认为还有三种教学目标在较量:究竟是为考而教,还是为教而教,或是为学而教?很显然,“为考而教”是功利者的行为,“为教而教”是自私者的修为,“为学而教”才是教育者的作为。在当前设定的教育体制下或是教育的运行机制中,我们提倡这样的教学目标,即教得高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努力,让教师的教学从低效变得高效,让学生从赢在起点走向赢在终点,让学校实现以考养考到以学养考的转变。
实践:课堂教学探索
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一大批课程改革名校,也为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地课改中的一些做法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如用时间规定师生活动是否合理,除了导学案还有学案、预案、练案、讲学稿等是否加重学生负担,大量的课前预习任务能否落实,把课前、课后都纳入“课堂”是否科学等等,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自2002年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迄今也有了十年时间。在2009年以前,全州的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出“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特征、以教研活动为引领”的特点。从2010年开始,全州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征、以导学案设计应用为引领”的特点,涌现出了永顺县麻岔中学、吉首市第八小学等一批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抓住班级文化建设、导学案设计、组织课堂学习、实施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管理文化,其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品德,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环境,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制度。同时,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小组建设。班级中的学习小组建设,要把握“合作与竞争”这一学习特质,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设,以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格局。
他们认为,导学案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导学案设计必须体现“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学习过程为线索、以班级学情为基础、以教学风格为特征”的基本要求,必须具有“教学合一、路线设计、两次备课”等基本特点。根据这样的认识,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院设计了“3 3”导学案架构,即三个板块(目标与方法、学习与交流和检测与反馈)和三个栏目(知识链接、个性导学和学习笔记)。
他们认为,组织课堂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堂上,必须有师生的共同活动,让全班师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内教学相长;必须有学生的个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既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必须有学习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进步;必须有班级集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学习中学有所获。因此,他们在实施导学案的基础上,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检测—学习反馈的学习环节,并形成了以教师创设学习情境为起点、以学生自我完善为终点,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学习流程。
他们认为,实施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他们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设计了包含课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期评价、年评价等在内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包含阅读、回答、提问、讨论、展示、倾听、点评、质疑、礼仪、卫生、纪律等在内的评价内容,制定了供学校参考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研制了体现课堂评价活力的《听课本》。
给力学校课程建设,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科研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是突出课程改革的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是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可贵实践。只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突出工作重点,才能完成课程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