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小米甲天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an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置身于敖汉漫山遍野长势喜人的梯田式谷地,沐浴着天地浩然之气,整个人旋即被眼前的美景折服。满目繁茂,叠嶂峰峦,一望无垠的谷子田,如同大自然巧夺天工织就的锦缎,一块块有规则地在脚下铺展。大片的杏树和沙棘林在谷地四周整齐排列,与远山、梯田、村庄、河流交相辉映,如同人间仙境,令人赞叹。六道岭精神,大青山气魄,三十二连山的雄浑,赋予了敖汉小米新的内涵,一种别样的小米情怀了然心间。不是因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提醒,也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激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涤荡心灵,回响在时代的前沿。
  小米原名栗米,古代也叫禾,是谷子去壳的产物。敖汉小米名声远播,无论敖汉人出去,还是外地人来敖汉,都会带上一些敖汉小米,敖汉小米也因此成了连接友情、亲情乃至爱情的信物。如果身在异乡,缺少小米营养的滋润,会顿觉食之无味,整个人的精气神就会大打折扣,思乡之情也会随着对小米饭香的回味,而与日俱增。作为土生土长的赤峰人,我无疑是吃着家乡小米饭长大,看过父辈用牛拉犁杖播种,跟着妈妈在谷地用锄头鏟草,呵护每一棵庄稼。打谷场里,谷堆旁边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装在兜里的小米饭蛋,是玩兴正浓伙伴们分享的美味佳肴。加工厂里见证过谷子华丽变身小米的过程,碾坊里曾飘散出小米面的芳香。谷子全身都是宝,谷子脱去的壳叫谷康,是老家的人喂猪用的饲料,还有牲畜最得意的是谷草。
  小米不仅仅是激活生命的给养,它是思念,是回味,是记忆中故乡的丝丝牵挂。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妈妈没有了奶水,骨瘦如柴的我呼吸微弱病入膏肓,是姥姥把小米面炒熟熬成粥,小心翼翼地送入我嘴里,沁人的米香激活了我的生命,让我终生难忘。我对姥姥膜拜,对小米痴狂。
  敖汉,世界上第一粒小米的诞生地,在我心灵的扉页领衔。瞬间,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水墨画,在眼前铺就,纵横一万里,上下八千年。是兴隆洼遗址栗、黍的发现,给了我“上下八千年”的惊叹。敖汉,以栗、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也因小米名不见经传。
  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交互碰撞,让尘封的史诗在“中华远古第一村”闪亮。敖汉,不仅仅因为蒙古语老大之意,较早的《赤峰地名志》《建平地县志》里都明确了敖汉老大之意。也不仅仅因为敖汉汉部岱青杜棱部主的长子索诺木杜棱接替了王位,敖汉以期老大的担当,更因历史的久远与辉煌,开启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兴隆洼文化让世界惊艳。“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几次在敖汉召开,敖汉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专家、学者几次来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赵宝沟等遗址考察研究,为世界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敖汉令世界瞩目。中国敖汉超级越野赛刚刚落下帷幕,又即将迎来国际小轮车竞速和国际公路越野职业一级赛。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国内各大果品市场的订单产业——万亩蜜瓜种植产业基地在敖汉四道湾子镇如火如荼建设中。敖汉小米撬动了大产业。新惠工业园区,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幢幢楼房,在塞外草原小城矗立。“沙漠之花”等几十家各类企业在园区入住,带动了大批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近万个家庭脱贫致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敖汉小米承载历史厚重,激扬华夏文明。敖汉是全国文物大县,五千余件历史文化珍品,掠过早已烙上历史足迹的山川、村庄,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独特敖汉精神被几代人传承,“一任接着一任干”被敖汉人世代发扬。秃岭变良田,大漠成绿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奖牌,早已镶嵌在敖汉神奇的大地,悬挂在敖汉迷人的山水间。燕山舞动,孟克河欢唱,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环境,造就了敖汉小米独特的米香。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绿色天然,使得敖汉小米倍受青睐。原生态的谷子耕作方式,是敖汉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纯人工耕作,靠天降甘露滋润,无须化肥农药的青睐,给予了每一穗谷子特有的饱满。虽然还没有到收割季节,谷穗已开始低垂,似乎在向人们致意,更像是谦逊的敖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八千粟”品牌等敖汉小米早已成为敖汉旗通往外界的名片。超过十几亿元总产值收入的敖汉小米,使近三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敖汉一百多万亩谷子的播种面积,在赤峰几百万亩小米原生态旱地种植面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世界谷乡”实至名归。
  唐槭树参天挺拔,蘑菇圈把生机的金叶林点缀。山杏、青苹果顺手可摘,野兔在树丛间傍走,欢唱的鸟儿成群结队。萨力巴三十二连山树动风摇,松涛阵阵,纪念碑旁,光荣的党旗下,拿锹扛镐,手拿镰刀的雕塑人激扬万丈豪情,把不巧的敖汉精神载入史册,鞭策后人。生态立旗理念深入人心。独特的小气候条件,泉水滋润的土地,赋予了敖汉小米特有的营养。敖汉生态纯天然小米,含有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能促进人体褪黑素分泌,食用起到催眠和保健的作用。小米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脂肪、蛋白质、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磷、铁、镁、铜、锰、锌、硒以及雌激素物质都是人体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给养。
  孕妇妊娠期食谱中增加敖汉小米饮食,能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有效避免胎儿智力低下或骨骼发育迟缓,避免胎儿畸形和早产。产妇食用小米,能滋补元气,养肝补血,紧缩身体。敖汉小米在抗神经炎和预防脚气病方面,还具有独特功效。《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饮食与健康》说小米莲子粥有降压的作用,小米和大米或黄豆联袂还可提高蛋白质吸收,小米补元气,药食同源,小米具有天然的药用价值。
  可曾想,盛产小米的敖汉曾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半个世纪以前,科尔沁沙地风沙肆虐南侵,努尔虎北麓童山秃岭洪水泛滥,满目疮痍,多少人背井离乡举家迁徙,又有多少人在与恶劣环境的博弈中闭上了双眼。头一天还相安无事,一夜间,沙子从窗户流到了炕上,沙坨和房檐齐平,黄牛上房踩塌了房子。沙土吞庄园,流沙埋良田,春风刮死苗,表土被风掀。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是对当时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沙子曾把京通铁路部分掩埋,七十二小时交通中断。敖汉人知耻而后勇,一张蓝图绘到底,打响了旷日持久的植树造林、治沙造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保卫战。一锹、一镐、一桶水、一棵苗,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每天劳作十四个多小时。哺乳期妇女为了不耽误劳作,还把孩子带到了会战工地。多年与自然抗争,换来绿满山川。敖汉旗贝子府镇六道岭村山顶石碑上,铭记的六道岭精神激人奋进,给人增添无穷的力量。
  倚天既出,谁与争,敖汉小米甲天下。敖汉小米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听,《世界谷乡》在耳畔回响,敖汉小米奏响了时代乐章。腾飞吧敖汉,腾飞吧中国!
  (此文获首届全球环境500佳“启功杯”征文大赛二等奖。)
其他文献
三清山像一群隐者,立于苍茫的天地间。风呼呼。云汤汤。亿万斯年!  初冬,阳光还在路上。大雾弥漫,一行人像天外来客,闯进三清山奇幻的梦境里。云是梦,山是梦,人亦是梦。倏忽间,仿佛八仙过海,时隐时现;须臾一瞬,又似孙行者,驾雾凌空。稍有空隙,我们定睛细看,群山仍在云雾里,犹抱琵琶半遮面。无怪乎美术届有一句话,三清山是一座最难描画的山。  一切都是灵动、变幻的,截取点滴,以慰情致。  一  亭亭山上松,
期刊
除夕夜,天空中绽放的耀眼礼花,辉映门前的大红灯笼。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祥和。透过红红的大红窗花,王宝斌一家正在准备年夜饭。  “妈妈呢?妈妈去哪里了?”王宝斌母亲心疼儿孙,做了满满一桌的美食,最后端上一大盘饺子。看到饺子,麦豆就哭叫着要找妈妈。  “来,看妈妈。”王宝斌拿出手机,连接移动数据,打开微信视频,期待着相距517公里的妻子闫春梅。  闫春梅是一名铁路后勤人员。此
期刊
每当大片农田变成金黄色时,就到了收割的时节。  最是辛苦在夏收。  自从落实了分田到户后,村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田间管理除虫施肥一样不落,喜闻十里稻花香,金色谷穗低下头,盼得了收成的日子。  夏收之时,也正值暑假之时,孩子们放假在家。大人忙不过来,都要十多岁的孩子来帮忙收割。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自不用多说,会自觉地跟着大人前去,调皮任性懒惰的孩子则要大人威逼利诱才勉强跟着去割禾。  分田到
期刊
踏得龙池春意归  寻觅春光在心间,喜踏龙池春归来。  苏城有踏春、踏青的习俗。可是,有时候极为忙碌的我们,还是把它丢在了一边,将它忘记了一回。  那时的龙池风景区,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四季里,只要想去龙池,我和小伙伴们就可以深情一往,来到池边,见到它水波平静的样子,“心灵”纯净的身影。  早晨看龙池,在满天初升的朝霞里,能够感受到龙池边的山花烂漫、树叶上的苍翠欲滴,感受到龙池的湖光山影、蜻蜓的飞舞
期刊
一  一个城市的早晨,似乎是從公园晨练的人们开始的。  早晨5点多,朝阳路与双拥路(以前叫西环路)丁字口路东北角的双拥公园就活了起来。绿树掩映中,有人在遛弯,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练太极。健身陀螺飞速旋转时的嗡嗡声和鞭子的脆响在空气里回荡。广场上电视机的大屏幕在空中变幻着色彩。公园面对朝阳路的入口两侧,西边一辆99式坦克,东边一架歼6战机(都是一比一模型),既突显国防教育功能,也充满奇妙的魔幻色彩。 
期刊
聽,敲门的声音,仔细听,是锣鼓的喧嚣,原来春节又到了……  这日子似乎比往年过的快了很多,还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新的一年就这样匆匆地来了。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三三两两过往的人群,来回穿梭,超市商店里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盼着有新衣穿,盼着有美味的糖果吃,盼着有远方的亲人回家过年,可以热闹团聚。现在长大了,不像以前那么期盼过年,甚至有点害怕过年。  过一年,岁数又大了一岁,过一
期刊
有客来家,闲谈起各自的高中生活。眼前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犹如奔腾的巨浪向我涌来。是啊,离开母校已有多年,学生时代的陈年旧事,似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远去。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留存在脑际。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我走进了高一二班的大门,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记得那三年,父亲只来过学校三次。第一次,送我到学校报到;第二次,高二时我生病,接我回家休养;第三次,高考落榜,帮我整理收拾东西。  高一到校那天
期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星辰。”历史不可以复盘,而由记忆发酵生成的民族精神则历久弥新。中国人民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大险境,而终于能够走出峡谷。还我河山,有赖于全民不折不挠的抗争,也有赖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不可征服的精神与意志。伫立遐思,凝神回望,80多年前的抗战图谱依稀可见。然而,在当时危难迫在眉睫,能够从沙砾般分散状态下形成有力聚合,舍家为国,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显然并不轻松。
期刊
炎热的三伏天里,毒辣辣的太阳正在炙烤着大地,就连平时生活节俭的父母,此刻也奢侈地打开尘封多年的空调,任其全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转。十多岁的女儿不停地摇晃着我的胳膊,苦苦央求我去小區门口商店给她买块冰淇淋。自小到大,对于女儿提出的任何要求,我都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可是这次,当我打开房门时,一股灼烫的热浪扑面而来,我薄薄的汗衫骤然间被涌出的汗水浸透。无奈只好收回迈出的步伐,置身于空调下解暑。  看着闷闷
期刊
1933年2月26日,南国早已是花团锦绣、杨柳摇曳,而位于祖国北端的热河省,却不见一丝春的气息来造访,但空气中明白有一股春天般的温煦,悄然降临。参加完热河战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军团骑兵旅第一团,在四家子街西河边空地上操练,围观的人群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轰嗡,轰嗡,汽车发动机的声由远而近,驶进村子,到达空地附近时,几辆汽车戛然而止,陆续从车上下来百余人,有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部长王化一、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