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其次论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以及评价这些综合效益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要想得到正确的评价和满意的结论,有时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1.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
农林复合经营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早在农林复合经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世界各地就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的生产实践。King于1968年最早提出用农林复合经营(agri-silviculture)这一术语来对土地利用形式进行概括,提出农林复合经营的含义:“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他们在时间上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交替),使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论文中首次使用术语“Agri-silviculture”。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Agroforestry)的定义,农学、林业、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程鹏、曹福亮、汪贵斌认为林农复合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建立以林业为主体,林农牧副渔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实行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组合、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高效生产体系,其具有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灵活性、地域性、产业性、本质性、最优性等特点。这一解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和接受。
2.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一般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研究分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类。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下面笔者将这些方法分为三大类进行论述。
2.1成本-效益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研究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学者大都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其中黄宝龙就应用贴现的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评价了林鱼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经济效益。何群亦应用此方法评价了农(小麦、大豆和棉花)桐间作系统的经济效益。黄宝龙、黄文丁[1](1991)以江苏省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观测数据结果,得出复合经营的净生产力、生态效应、经济产量都明显地高于单一经营的。通过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效益成本分析法虽然计算简单易于使用,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评价目标单一,只考虑了经济财务效益这一方面,忽略了农林复合系统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对当年的经济效益做评价,还应该考虑未来几年内有可能影响系统经济效益的其他因素,如价格和市场需求等。而且经济评价的标准至少包括4个数量经济参数,即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投资回收期。
2.2统计学分析法
2.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比如吴钢等[2](2002年)在对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大面祝调查和定点侧试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土地利用率等系统研究的结果,对三峡库区分布面积较大的4种农林复台生态系统选择了有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杜会效益的指标19个进行了评价。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在选定指标体系时必然会存在主观因素,所以如何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干扰,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或者采用改进的方法,如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2.2.2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薛建辉,徐友新等(2001年)[3]在林农复合系统的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一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探讨不同密度林分内间作物产量与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关联度。温熙胜,何丙辉,张洪江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 大指标,结果表明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2.2.3主成分分析法
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这就需要用到主成分分析法。陈长青[4](2005年)在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一文中建立了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和复合类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分别对样本县市农林复合系统和农林复合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县域层次评价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复合类型评价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结果得出农牧加类型综合评价值最高,纯农在各地区评价值均最低。主成分分析法从优化指标和指标的权重上,有层次分析法不可替代的一面,因而在复合类型的评价上可以采用该方法。
2.2.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贝军,刘书峰等[5](1995年)在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的研究中应用了此方法,文中通过对多因子综合分析,对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7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排出优化顺序,结果表明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与专家评议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2.5复合模型分析法
农林复合经营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项目,所以必然要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研究结果,这必然就涉及多种学科不同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就是复合模型分析方法。王丽梅,王忠林等[6](2005年)采用混合复权法即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T1苹果-农作物,T2花椒-农作物)的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4项准则层(环境污染状况、农副产品污染状况、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3项指标层,结果表明从综合环境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T2模式明显优于T1模式。徐锡增,吕士行,王明庥等分析了林-农复合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条件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数据比较、影响因子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低产农田或尚未开垦的荒滩地,营造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人工林,明显提高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效率,提高了各种林-农复合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3.总结
以上就是现有的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方法,如何选取理想的评价方法,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标准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些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方法都没有被多数学者所重视和应用,比如网络分析法等,还有一些在其他领域应用的很好的方法也应该在农林复合系统的评价中被尝试,这样有可能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总之对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的评价,一般应遵循科学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性五大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要视评价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对象可取资料的详尽程度而定。有时为了做出综合、客观、正确的评价,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科]
【参考文献】
[1]黄宝龙,黄文丁.林农复合经营生态体系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1,10(3):27-32.
[2]吴钢,魏晶,张萍,赵景柱.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效益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33-239.
[3]薛建辉,徐友新等.林农复合系统的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1,25(5):17-20.
[4]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12.
[5]贝军,刘书峰等.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模糊综合评判初报[J].河北林业科技:增刊,1995,8.
[6]王丽梅等.渭北旱塬两种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环境效益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5,24(5).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1.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
农林复合经营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早在农林复合经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世界各地就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的生产实践。King于1968年最早提出用农林复合经营(agri-silviculture)这一术语来对土地利用形式进行概括,提出农林复合经营的含义:“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他们在时间上可以是同时,也可以是交替),使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论文中首次使用术语“Agri-silviculture”。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Agroforestry)的定义,农学、林业、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程鹏、曹福亮、汪贵斌认为林农复合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建立以林业为主体,林农牧副渔等多种产业相结合,实行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组合、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高效生产体系,其具有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灵活性、地域性、产业性、本质性、最优性等特点。这一解释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和接受。
2.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一般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研究分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大类。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农林复合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下面笔者将这些方法分为三大类进行论述。
2.1成本-效益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研究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学者大都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其中黄宝龙就应用贴现的效益-成本分析方法评价了林鱼农复合经营系统的经济效益。何群亦应用此方法评价了农(小麦、大豆和棉花)桐间作系统的经济效益。黄宝龙、黄文丁[1](1991)以江苏省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观测数据结果,得出复合经营的净生产力、生态效应、经济产量都明显地高于单一经营的。通过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效益成本分析法虽然计算简单易于使用,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评价目标单一,只考虑了经济财务效益这一方面,忽略了农林复合系统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评价的时候不能只对当年的经济效益做评价,还应该考虑未来几年内有可能影响系统经济效益的其他因素,如价格和市场需求等。而且经济评价的标准至少包括4个数量经济参数,即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投资回收期。
2.2统计学分析法
2.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比如吴钢等[2](2002年)在对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大面祝调查和定点侧试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土地利用率等系统研究的结果,对三峡库区分布面积较大的4种农林复台生态系统选择了有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杜会效益的指标19个进行了评价。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在选定指标体系时必然会存在主观因素,所以如何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农林复合经营效益问题的干扰,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或者采用改进的方法,如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2.2.2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薛建辉,徐友新等(2001年)[3]在林农复合系统的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一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探讨不同密度林分内间作物产量与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关联度。温熙胜,何丙辉,张洪江以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下养分、持水量、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经济效益5 大指标,结果表明连翘+银花+紫花苜蓿模式的关联度最大,说明该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是三峡库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2.2.3主成分分析法
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这就需要用到主成分分析法。陈长青[4](2005年)在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一文中建立了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和复合类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分别对样本县市农林复合系统和农林复合类型进行了综合评价;县域层次评价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复合类型评价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结果得出农牧加类型综合评价值最高,纯农在各地区评价值均最低。主成分分析法从优化指标和指标的权重上,有层次分析法不可替代的一面,因而在复合类型的评价上可以采用该方法。
2.2.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贝军,刘书峰等[5](1995年)在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的研究中应用了此方法,文中通过对多因子综合分析,对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7个主要造林树种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排出优化顺序,结果表明模糊评价的最终结果与专家评议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评价因子的选择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2.5复合模型分析法
农林复合经营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项目,所以必然要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研究结果,这必然就涉及多种学科不同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就是复合模型分析方法。王丽梅,王忠林等[6](2005年)采用混合复权法即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T1苹果-农作物,T2花椒-农作物)的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4项准则层(环境污染状况、农副产品污染状况、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3项指标层,结果表明从综合环境效益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T2模式明显优于T1模式。徐锡增,吕士行,王明庥等分析了林-农复合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条件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方差分析、数据比较、影响因子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低产农田或尚未开垦的荒滩地,营造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人工林,明显提高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利用效率,提高了各种林-农复合人工林的光能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3.总结
以上就是现有的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综合效益的方法,如何选取理想的评价方法,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标准和方法。笔者认为有些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优势的方法都没有被多数学者所重视和应用,比如网络分析法等,还有一些在其他领域应用的很好的方法也应该在农林复合系统的评价中被尝试,这样有可能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总之对农林复合经营效益的评价,一般应遵循科学性、全局性、可比性、可行性、动态性五大原则,利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各有利弊,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要视评价的具体要求和评价对象可取资料的详尽程度而定。有时为了做出综合、客观、正确的评价,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科]
【参考文献】
[1]黄宝龙,黄文丁.林农复合经营生态体系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1,10(3):27-32.
[2]吴钢,魏晶,张萍,赵景柱.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效益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33-239.
[3]薛建辉,徐友新等.林农复合系统的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1,25(5):17-20.
[4]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12.
[5]贝军,刘书峰等.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模糊综合评判初报[J].河北林业科技:增刊,1995,8.
[6]王丽梅等.渭北旱塬两种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环境效益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