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肱指数在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分析

来源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评估ABI预测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实际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ABI值,将ABI≤0.9与ABI≥1.3纳入ABI异常组,0.9<ABI<1.3纳入ABI正常组。分别采用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与肾脏病变情况,并分析ABI与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联。

结果

与ABI正常组比较,ABI异常组患者年龄[(56.02±8.93)岁 比(62.27±10.58)岁,t=2.857,P=0.005]、病程[(9.59±5.96)年 比(13.28±8.14)年,t=2.411,P=0.018]、肌酐[(89.75±57.26)μmol/L 比(180.32±121.54)μmol/L,t=5.004,P<0.001]、胱抑素C[(1.27±0.66)μmol/L 比(2.08±1.63)μmol/L,t=3.536,P=0.001]、血尿素氮[(7.12±3.09)μmol/L 比(9.20±6.11)μmol/L,t=2.216,P=0.029]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I异常组患者DKD、DR发病率均显著高于ABI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7% 比 23.68%,χ2=7.923,P=0.005;33.33% 比 14.47%,χ2=4.216,P=0.040)。ABI分组与AVR、eGFR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8与-0.27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BI异常与AVR、eGFR异常有密切关联,ABI异常组AVR、eGFR异常发生率分别是ABI正常组的4.523倍与2.915倍。

结论

ABI异常与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之间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预警指标。

其他文献
患者女性,33岁,突发视力下降20余天,既往有结缔组织病史,无激素用药史。眼底表现为多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经肾上腺CT检查发现肾上腺腺瘤,肿瘤切除后,患者视功能及视网膜结构明显改善,术后随访9个月病情稳定,未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84-786)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大学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非器质性失眠症大学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rTMS治疗,磁刺激部位为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磁刺激频率1 Hz,磁刺激强度为120%静息运动阈值水平,对照组给予假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
目的探讨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ICAD)CTA表现特点、诱发因素、治疗策略及其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急诊入院的15例I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按照Kim分型法分为内膜型(Ⅰ型)和血肿型(Ⅱ型)。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各分型ICAD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
目的通过对疑似Ⅰ型神经纤维瘤(NF1)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和疾病进展分析及随访研究,探索研究携带NF1基因突变患儿的基因型表型联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疑似Ⅰ型神经纤维瘤诊断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个月至5岁,进行相应的遗传学检测明确基因突变,并对阳性患儿进行3年以上长期的随访和病情跟踪,对疾病的进展以及基因型表型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
目的采用中文版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GDS-C)对2~4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进行发育情况评估,探讨其发育规律及特点。方法采用GDS-C量表分别对2~4岁ASD患儿(共88例)、发育性语言障碍(DLD)患儿(共80例)及正常发育儿童(共82例)进行发育评估,对比分析3组儿童在运动、个人-社会、语言、手眼协调、表现等各个领域的发育水平,并进一步比较ASD组与DLD组在个人-社会领域
遗传因素是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基因组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健全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下,从孕前、孕期及出生后筛查分别检测携带状态、胎儿的基因变异情况以及在产后(发病前)进行前瞻性的检测,做到及早诊断和干预,在多个层面进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防控。本文阐述和分析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预防出生缺陷相关遗传病中的临床应用,并思考所面临的挑战。
眼局部和全身用药均有可能导致药物相关性干眼,已成为干眼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易漏诊、误诊。为引起眼科医师对此类干眼的重视,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等相关学术组织的专家在《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的基础上,结合该领域新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经验,在其名称、定义与分类、危险因素、相关药物种类、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意见,以提高我国药物相关性干眼的规范化诊疗水平。
出生缺陷与罕见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防控和阻断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等基因组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遗传性出生缺陷与罕见病的筛查和诊断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本文从基因组学技术在孕前/胚胎植入前、产前、新生儿期各阶段的应用以及临床转化趋势等方面展开阐述,突显在基因组医学时代下构建早期精准预防控制体系的广阔前景。
本研究探索临床药师借助华法林用药清单是否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上海市同仁医院出院带药华法林的147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75例,干预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饮酒史、吸烟史、科室分布、血栓栓塞性疾病种类、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时进行常规华法林用药教
近年来,孟德尔随机化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广泛。它以基因作为工具变量,可以排除体系中混杂因素和反向因果的干扰,有效地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因果关联,对于医学领域的病因探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国内外孟德尔随机化在眼科和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性研究和因果研究在眼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9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