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都市圈规划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yxx_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都市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最早出现在国外,被赋予不同的称谓,但以日本的研究最为成熟,实践最为成功。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空间的组织特征也略显都市圈的苗头,引来很多不同学科学者对其研究,一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区域政府也开始研究与规划,进行构建都市圈的实践,但是国内学者的工作还是理论建树少,政策建议多,作者就是在这种实践的浪潮中竭力对国内都市圈规划理论进行一个比较的全面的概述,以期对我们的实践有一点借鉴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都市圈的基本理论,接着回顾了国内都市圈规划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都市圈;规划理论
  
  1、都市圈的理论回顾
  
  1.1都市圈概念的争论
  目前在国际上对于都市圈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在国内的研究中更是对都市圈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极其混乱,急需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界定。张贡生(2004)认为,关于都市圈一词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它最早起源于1910年的美国,后来在日本被广泛应用;另一种解释认为,它最早是由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戈特曼在1970年代提出,后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并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张京祥从实践的角度分析,认为都市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都市圈的建设,尤其是首都圈,即<<汉书•地理志>>中提到的以王畿为中心,每500里为一单位,分别为甸服,侯服,要服与荒服,分别规定不同的任务,形成严密的首都圈。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还是接受都市圈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日本的说法。
  
  日本的学术界和政府规划部门对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较早地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我国学者在研究之始也主要是引入日本对都市圈的界定。1950年代,日本的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定义是: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服务功能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在10万人以上,1960年代又提出大都市圈的概念规定:中心城市为中央指定市,或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上,并且邻近有50万人以上的城市,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于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张伟,2003),日本的都市圈一般采用通勤指标来划分,主要强调日常生活圈,中国早期的学者没有直接提出都市圈的概念,但是也提出了一些与都市圈很相近的概念,姚士谋(1992)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提出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姚士谋主要是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角度来论述,更强调区域空间,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有机性,系统性,孙一飞(1994)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的城镇密集区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3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中心城市相联的连片城市化地区。他的概念比较着重中心城市与城市化的作用。周一星(1995)从城市人口统计的角度界定都市区,认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上)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邹军、张京祥(2001)在对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更侧重于实践。他们认为“都市圈”是指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成的圈层式结构。并指出“都市圈”是客观形成与规划主观推动双向作用的产物。张京祥更多关注都市圈内的联系和空间城镇组合。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视角对都市圈进行定义,在不同的尺度下用不同的概念。由于都市圈在我国是很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研究,他们的侧重点必然会不同。经济学家会把都市圈看成是一个城市经济圈,人口学家会更强调日常生活圈,地理学出身的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一些,包括各种流运动所形成的圈。本文所指的都市圈基本上属于狭义的概念。
  
  1.2都市圈的空间界定
  日本的都市圈空间界定主要是以日常生活活动为基准的,考察市民活动的范围和活动所需的时间,进而决定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国内的孙胤社(1992)以人流作为反映北京对外联系的指标,以月客流比例在50%以上的县域范围定义为北京的大都市区,他的界定还是以人流为标准的。周一星(2001)曾按城市周围县市GDP中二,三产业产值超过70%,农村劳动力就业中非农劳动力超过60%作为都市圈的划分标准。周一星的界定更象一个城市的界定。王德(2001)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定义一日都市圈为任意中心为起点,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单程2.5小时内可到达范围。王德的界定基本上和日本的方法相似,张伟在借鉴国外关于都市圈内部联系强度的分析指标的基础上,认为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主要基于以下标准:(1)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2)中心城市GDP中心度>45%;(3)中心城市具跨省际的城市功能;(4)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张伟的工作更主要的是一种借鉴。
  都市圈的空间界定理论基础均来源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空间中普遍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彼此的交流转换和运动,由此产生空间相互作用问题,在人文经济领域,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常表现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考虑空间之间的互补性,可移动性,介入机会,研究空间流,网络,结节点,场以及扩散等问题(谭文成等,2000)。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有很多具体的模型,比如重力模型,势能与场强模型,最大熵模型,通勤模型,系统模型。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选择重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因为它们的形式简单,计算省力省时,需要数据也较少。通常在应用中是把多个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计算,或者是用复合指标,也有用多个单一指标的结果叠加的。
  1.3都市圈的特征
  都市研究者对都市圈特征的看法也不一致,林家彬(2003)认为都市圈的一般特征有以下几点:(1)都市圈都有向心力和辐射力足够大的核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群。(2)都市圈自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部人员和物资流动密度大大高于与外部之间的流动密度。(3)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4)都市圈的日常交通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可见林家彬主要是对都市圈的特征进行一般概述。张伟(2003)通过对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提出核心圈层式的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王健伟(2003)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都市圈的客流特性分析,并提出了单核都市圈的公路运输组织方式及对中心城市公路客运场站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规划的建议。靳美娟(2005)等研究了都市圈的功能特征: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城市间的密切协作与分工,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等。可见林家彬的分析是功能特征和形态特征兼顾,张伟偏重形态特征,而靳美娟和王健伟主要侧重功能特征。
  
  2、都市圈规划的理论探讨
  
  2.1都市圈规划的本质及其定位
  都市圈的本质就是协调理念的应用: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都在都市圈规划理念中有所体现。要进行都市圈规划,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都市圈规划与我国各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是什么关系?即使都市圈的定位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都市圈所处的区域层次(省域与地市之间),应是省域规划的分区规划。规划的重点是协调区域的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性协调组织机制的构建。同时作为省域规划的次区域规划,其不应涉及省域以外的城市。此观点是基于我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的城镇体系规划的改良,是一种较务实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都市圈规划属于我国法定的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部分,其规划编制与实施具有组织和法律保障。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借鉴国外都市圈规划的理念,严格界定都市圈的功能地域范围,确定都市圈规划不同时期的重点内容,例如日本的五次国土综合规划,分别以产业、居住、交通、环境等为主题,制定行动纲领。因此期望国内的都市圈规划也应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成为我国空间规划的一种新类型。邹军(2003)从实践的角度认为,江苏都市圈规划兼顾了理论研究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关系。都市圈规划的理论研究重在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按照区域的自组织要求研究合乎规律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又由于都市圈规划源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力展开,以及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推动,使得当前江苏都市圈规划带有强烈的政府意志与实施可操作性的安排,从而形成江苏都市圈规划的法定规划特征。
  2.2都市圈规划的内容
  张伟(2003)在总结江苏省三个都市圈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圈规划的内容框架,主要有一下几点。(1)地域空间结构。(2)基础设施通道及其网络。(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重点区域协调管治。(5)协调措施和政策研究。邹军(2003)提出自己的都市圈规划内容体系,包括六个方面: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目标;确定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开发管治要求;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生态环境和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利用要求;提出生产要素空间配置对策;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他还构建了一个都市圈规划内容图框,如图1.沈洁和张京祥(2004)也提出了自己的都市圈规划内容体系,主要包括:都市圈发展战略,空间重组,经济结构重组,支撑体系构建(基础设施网络,生态保障系统),都市圈管治机制等。其结构图如2,王薇(2003)认为都市圈规划的内容和重点要根据都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目标来确定,即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很明显张伟和邹军以及沈洁的都市圈规划内容框架都是属于目标导向型的,陈小卉提出都市圈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规划目标和重点,她把都市圈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雏形期的都市圈,成长期的都市圈,成熟期的都市圈,相应的规划重点分别为培育,发展,协调。并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都市圈,其规划应有不同的技术路线。
  邹军等人(2003)认为日本的都市圈规划对于我们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借鉴有:应高度重视以“都市圈”、“聚合轴”为代表的新城市区域规划,加强都市圈规划的法制基础规划重点应以都市圈各城市(地区)需共同解决的问题为主,重视都市圈的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必须严格控制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都市圈规划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
  也有学者探究了都市圈规划中的一些专项规划,曹国华(2003)考察了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其与城镇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都市圈区域性基础设施发展的策略,黄富民等人通过苏锡常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建设条件,建设意义,进而提出在苏锡常都市圈酝酿
  轨道交通协调规划的想法.他们具体陈述了协调规划的原则,远期轨道交通线网的服务功能定位,以及协调规划设计。
  2.3都市圈空间结构下的子系统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空间结构下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组织与分工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子系统。张连福和吕益华在他们编译的文章中介绍了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并分析了日本三大都市圈公共交通的特点,很有借鉴意义。
  范文毅(1999)的文章主要是关注了东京都市圈的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范文田(2000)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的介绍更是详尽,它包括了都市圈轨道交通的路网及立体分布,各种交通工具在城市客运量中的分担率及客位利用率。肖昭升和王德生(2005)提出要推进京津翼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他们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加密一网,突出两轴,协调三中心和建设四系统,并指出京津翼都市圈现代化交通设施网络建设重点。庞志显等人提出我国都市圈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主要是从都市圈轨道交通对都市圈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论证的。邓小兵(2002)分析了江苏三大都市圈建设对公路枢纽客运需求的影响。刘见等人的文章做的更细,也更有现实意义,他们研究了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投融资的问题。总体来看,现有的文献对都市圈结构下的交通问题的研究还是不太成熟的。
  谷人旭(2000)考察了日本关西经济圈21世纪产业发展的构想和产业布局构图,并通过比较认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可以借鉴日本关西都市圈的产业发展经验。薛家骥(2004)撰文探索了苏锡常都市圈的产业整合,上海与苏南的产业协同。顾锦芳(2005)分析了苏锡常都市圈的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是都市圈经济腾飞的保障。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和错位竞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苏锡常都市圈应跳出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圈子,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形成长三角地区有强大竞争力的次级都市圈。顾松年撰文指出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是突破行政壁垒实现产业整合。由文献可以看出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从而达到多赢的结果。
  关于区域组织与分工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是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关系调整问题。官卫华和姚士谋(2005)通过对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功能发挥欠佳。舒冲(2004)通过对比提出多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分工和定位战略。刘俊生探讨了都市圈边缘城市的发展战略,他认为边缘城市要搞好自己在都市圈背景下的城市定位,积极融入都市圈之内,实现真正的分工;并给出了边缘城市发展的战略措施。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是都市圈规划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把其纳入都市圈结构下研究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对其研究还很不成熟。叶玲(2004)通过分析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苏锡常都市圈的生态建设目标:自然生态安全目标、经济生态安全目标和社会生态安全目标,最后提出了苏锡常都市圈生态建设途径的建议。张浩等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可行的区域综合生态保护策略。有关都市圈生态系统的文献数量很少,反映出这方面的研究较弱,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3、总结
  
  都市圈在国内成了一个热点,对其研究也跟着热了起来。但是研究人员庞杂,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科,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困难,这也限制一些学术交流,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在对文献的回顾中发现,现在研究的还很薄弱,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不多,大多数是一些政策建议,很少理论建树。这一点和国内对其他问题的研究相类似,可能是我们的发展太快的缘故,还没有来的急总结我们的经验,经验已经过时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都市圈的理论研究会更上一个台阶的。
  
  参考文献: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孙一飞.中国城镇密集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1994。
  [3]王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1996(4)。
  [4]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6)。
  [5]谭成文,杨开忠,谭遂.中国首都圈的概念与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1)。
  [6]张京祥,绉军,吴启焰,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组织[J].城市规划,2001(5)。
  [7]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6)。
  [8]孙娟.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其他文献
摘 要:金融机构借款纠纷近年呈上升趋势,贷款风险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本文从金融机构贷款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了贷款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若干对策,以期对金融机构从自身方面防范贷款风险有所裨益。全文共6568字。  关键词:贷款风险;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金融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制别是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各金融机构为在日趋
期刊
摘 要: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途径;领导重视是档案工作顺畅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热爱档案工作;做好档案工作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档案是国家的重要档案之一,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具有管理
期刊
手术是外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是术后机体康复的保证之一。失眠是外科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据临床资料发现,手术后(尤其在2天内)失眠发生率高达90%以上。睡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失眠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延迟刀口及骨折愈合。通过对210例外科术后失眠病人进行失眠原因问卷调查,发现疼痛、体位不适等为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良
期刊
摘 要:建筑与服装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的艺术。不同文化对建筑和服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个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带来着建筑和服装上的差异。各民族的建筑和服装要立足于各自的传统与文化,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从而形成新的独特的建筑和服装审美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装;审美艺术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建筑和服装一直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人的居住环境与人的着装关系十分密切。
期刊
摘 要:会计管理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只有三项:第一,依法监督会计信息;第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第三,搞好会计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这三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法规    会计管理工作有三项最基本的工作,1、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2、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3、依法监管会计信息,其中第三项是核心工作,其他两项工作是由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所有这些问题、矛盾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增加心理负担,导致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当代儿童、青少年身上,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追求新奇、前卫,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造成人际关系难处理,严重的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这种追求新奇的潮流中他们慢慢丧失了自我。因此,当前德育发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transfer has been a key issu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language teaching for at least a century. Within the last few decades,however,its importance has
期刊
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信息作为现代信息的重要来源,其特点是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和凭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档案资源的巨大社会价值已日益被公众所认知。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企业档案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如“谈判、合同签订”、“研发项目规划”、“课题成果报告”、以及“专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东突”恐怖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从组织运作、恐怖方式、分裂策略和成员构成等四个方面,揭示出“东突”恐怖活动呈现出的新的发展动向,并提出打击对策。  关键词:“东突”;恐怖主义;发展;特点    一、“东突”恐怖活动的发展动向    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世贸大楼在恐怖分子的“自杀”袭击中倒塌,“东突”恐怖分子借世界恐怖活动呈现出的新势头,组织了新的恐怖活动并不断升级,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于新军事变革以及当代青年军人的特点,从增强军队思想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心理工作与思想工作结合对军队思想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心理工作;思想工作;结合    我军思想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是我军的优势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80、90后”官兵成为基层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需求等对我军传统的思想工作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