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2月7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白金明做客人民网,对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编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编辑整理。
农业科技要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有很多技术在世界是领先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有我们国家这么大。科技支撑了农业发展,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也是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央出台了今年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这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丰富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有两个方面的政策最给力,一个是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三定”。在定位上,明确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定性上,明确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定向上,明确农业科技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三定”的明确判断,对农业科教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是一号文件的一个重点、一大亮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比较低,目前每月只有1000多元,这次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每个县1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农技人员开展示范推广、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等;同时,支持所有乡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办公条件和仪器设备等。这项政策顺应了基层长期的渴望和广大农技人员多年的期盼,必将推进各地进一步强化改革与建设,大幅度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技人员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工作热情,再创新佳绩、再做新贡献。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引领和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农业科技,但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需求,有很多新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也有许多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需要破解。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所以要不断地在广度、深度上下工夫,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目前的投入水平与发展的需求相比,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5亿左右,这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了2.5亿左右,关键是这部分人大多年纪轻、素质高。目前,在农村务农的确实存在数量萎缩、年龄结构失衡、技术素质堪忧等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的显露,但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大家常说,在农村干活的是“386199”部队,确实很普遍。但我想这也反映出我们中国妇女和老人之伟大,她们辛勤耕耘,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家人在城里工作,为城市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关心、关怀和理解。
当务之急,是要努力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种养技术水平,尤其是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适应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需求。根本的还是要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靠他们引领和带动将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一个衔接和两个覆盖”是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包括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当。同时,还要保障办公有场所、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深化落实,不断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今年农业部决定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将着力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取得新突破;第二,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新突破;第三,加快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尤其是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有新突破;第四,加快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普及应用有新突破;第五,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有新突破。为扎实开展好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农业部将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方式,动员全国100万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和企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同时,农业部各司局也将组织开展24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标志性活动。
2月7日上午农业部召开“百乡万户调查动员培训大会”,8日起,农业部系统将有123位干部将奔赴全国各地,与当地农业部门一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百乡万户调查”。韩长赋部长要求各调查组要宣传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了解当地农民和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技术服务,这其中督导一号文件的落实是重要的任务。一号文件的政策,凝聚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关措施的落实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各位网友也应该是重要的支持者,农业科技工作涉及乡村,也涉及城市,我 们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促进年当中,提建议、谈思路、想办法、干实事,大家一起为夺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农民有一个好收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落实、落实再落实。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它可以推进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循环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的不尽一致。七八十年代美国、英国的科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他们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其特点是强调纯自然性,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这在我国就是近年来提出的有机农业。从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看,在适宜地区发展适宜品种有可能,大规模推广不现实。我们国家现在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不排斥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欧洲人少地多,他们可以搞错时休耕,就是我们所说的撂荒一段时间,我们这儿每一亩耕地都有它重要的责任,满足人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是最大的责任。化肥和农药的产生与应用,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之一,合理施用,不但增产,也能保障生态和安全。目前正在研发的抗逆、抗旱、抗虫转基因品种也正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重要目标。
我们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倡导的生态农业都主张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强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优良、高产高效、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在农业产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在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县乃至生态省等不同尺度上得到应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在内容和功能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各地涌现了一批成熟的技术和模式,探索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多元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大豆等产品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大。进口转基因大豆是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成功举措。我们国家大豆每年的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而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水平相比于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距,多乱杂和混收混种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关键是国内的播种面积满足不了需求,近几年,每年都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这个面积接近了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种面积。就是说,我们自己生产这50007Y吨大豆,就要牺牲掉同等面积的高产作物,那粮食安全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很可能我们就只能油炸蔬菜喝稀粥了。同时,我们的食用油消费量也太高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是每人每天25克,专家测算,目前我们每人每天超过了50克,所以说,科学的饮食习惯也是节省土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人称转基因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从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目前已有29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1.48亿公顷,有59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产品上市。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作出了明确部署,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虽然争论从未间断过,但仍在激烈的争论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农业科技的前沿领域,是掌握科技制高点必须抢占的阵地。谁先掌握了前沿科技和制高阵地,谁就会引领未来的产业和经济。目前,以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为代表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正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将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加强对基因发掘、鉴定、转化、评价试验、品种审定、生产、加工、经营等全过程安全监管,确保产品有标识、能溯源、可控制,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持续开展转基因知识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解决科学认知和技术认同等方面的障碍,澄清事实,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和疑虑。应该说,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一起被证实了的食用安全问题。
一号文件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项目安排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产生,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我们科研的导向和转化推广的方式方法等。近些年来,各地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国800个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当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解决。在这些县当中,通过体制的改革、制度的确定和机制的创新,农技人员与农民已经手拉手、面对面的融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地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到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中央~号文件对解决这一问题,在体制、机制和投入保障上,都给予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项目安排。除了刚才谈到的“一个衔接和两个覆盖”,特岗计划的实施、责任和评价制度的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解决这一多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一号文件对于农业科技的定性,即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三性的确立,非常及时,非常重大。它消除了农业科技人员常年的一种担心,澄清了对农业科技地位、导向和性质的模糊认识。“三定”换“三心”,这三个确立,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和热心服务。
农业科技要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有很多技术在世界是领先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有我们国家这么大。科技支撑了农业发展,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也是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在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的基础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央出台了今年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的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这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丰富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有两个方面的政策最给力,一个是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三定”。在定位上,明确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定性上,明确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定向上,明确农业科技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三定”的明确判断,对农业科教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是一号文件的一个重点、一大亮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比较低,目前每月只有1000多元,这次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每个县1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农技人员开展示范推广、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等;同时,支持所有乡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办公条件和仪器设备等。这项政策顺应了基层长期的渴望和广大农技人员多年的期盼,必将推进各地进一步强化改革与建设,大幅度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技人员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工作热情,再创新佳绩、再做新贡献。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引领和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农业科技,但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需求,有很多新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也有许多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需要破解。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所以要不断地在广度、深度上下工夫,这些都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目前的投入水平与发展的需求相比,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前农民工总量约有2.5亿左右,这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了2.5亿左右,关键是这部分人大多年纪轻、素质高。目前,在农村务农的确实存在数量萎缩、年龄结构失衡、技术素质堪忧等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的显露,但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大家常说,在农村干活的是“386199”部队,确实很普遍。但我想这也反映出我们中国妇女和老人之伟大,她们辛勤耕耘,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家人在城里工作,为城市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关心、关怀和理解。
当务之急,是要努力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种养技术水平,尤其是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适应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需求。根本的还是要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靠他们引领和带动将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一个衔接和两个覆盖”是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包括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当。同时,还要保障办公有场所、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深化落实,不断改革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今年农业部决定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将着力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取得新突破;第二,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新突破;第三,加快改善农业科技工作条件,尤其是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有新突破;第四,加快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实用技术普及应用有新突破;第五,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有新突破。为扎实开展好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农业部将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方式,动员全国100万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和企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同时,农业部各司局也将组织开展24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标志性活动。
2月7日上午农业部召开“百乡万户调查动员培训大会”,8日起,农业部系统将有123位干部将奔赴全国各地,与当地农业部门一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百乡万户调查”。韩长赋部长要求各调查组要宣传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了解当地农民和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技术服务,这其中督导一号文件的落实是重要的任务。一号文件的政策,凝聚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关措施的落实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各位网友也应该是重要的支持者,农业科技工作涉及乡村,也涉及城市,我 们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促进年当中,提建议、谈思路、想办法、干实事,大家一起为夺取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农民有一个好收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落实、落实再落实。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被证实的食用安全问题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它可以推进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循环统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在不同的国家表现的不尽一致。七八十年代美国、英国的科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他们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其特点是强调纯自然性,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这在我国就是近年来提出的有机农业。从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看,在适宜地区发展适宜品种有可能,大规模推广不现实。我们国家现在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不排斥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欧洲人少地多,他们可以搞错时休耕,就是我们所说的撂荒一段时间,我们这儿每一亩耕地都有它重要的责任,满足人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是最大的责任。化肥和农药的产生与应用,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之一,合理施用,不但增产,也能保障生态和安全。目前正在研发的抗逆、抗旱、抗虫转基因品种也正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重要目标。
我们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倡导的生态农业都主张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强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优良、高产高效、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我国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在农业产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在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县乃至生态省等不同尺度上得到应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在内容和功能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各地涌现了一批成熟的技术和模式,探索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多元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进口大量的转基因大豆等产品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大。进口转基因大豆是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成功举措。我们国家大豆每年的播种面积在1.2亿亩左右,而我们的品种和技术水平相比于国外一些国家还有差距,多乱杂和混收混种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成本也不断上涨。关键是国内的播种面积满足不了需求,近几年,每年都进口5000多万吨大豆,这些大豆按现有的品种和技术水平来测算,需要4亿多亩的耕地,这个面积接近了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种面积。就是说,我们自己生产这50007Y吨大豆,就要牺牲掉同等面积的高产作物,那粮食安全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很可能我们就只能油炸蔬菜喝稀粥了。同时,我们的食用油消费量也太高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是每人每天25克,专家测算,目前我们每人每天超过了50克,所以说,科学的饮食习惯也是节省土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人称转基因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应用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从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目前已有29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1.48亿公顷,有59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产品上市。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都作出了明确部署,转基因技术自诞生以来,虽然争论从未间断过,但仍在激烈的争论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农业科技的前沿领域,是掌握科技制高点必须抢占的阵地。谁先掌握了前沿科技和制高阵地,谁就会引领未来的产业和经济。目前,以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为代表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正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将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加强对基因发掘、鉴定、转化、评价试验、品种审定、生产、加工、经营等全过程安全监管,确保产品有标识、能溯源、可控制,保障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持续开展转基因知识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解决科学认知和技术认同等方面的障碍,澄清事实,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和疑虑。应该说,通过安全评价并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转基因食品没有发生一起被证实了的食用安全问题。
一号文件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给予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项目安排
“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产生,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我们科研的导向和转化推广的方式方法等。近些年来,各地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和建设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国800个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当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解决。在这些县当中,通过体制的改革、制度的确定和机制的创新,农技人员与农民已经手拉手、面对面的融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地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到位,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中央~号文件对解决这一问题,在体制、机制和投入保障上,都给予了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项目安排。除了刚才谈到的“一个衔接和两个覆盖”,特岗计划的实施、责任和评价制度的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解决这一多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一号文件对于农业科技的定性,即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三性的确立,非常及时,非常重大。它消除了农业科技人员常年的一种担心,澄清了对农业科技地位、导向和性质的模糊认识。“三定”换“三心”,这三个确立,一定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和热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