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减负”孩子才有全面发展空间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不要给孩子减负”“孩子就应该从小严格训练”等声音不断见诸媒体,透过这些声音可以发现,“减负”正在遭受“合法性危机”。这种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减负”可能陷入越减负担越重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合法性危机?这要从“减负”的改革逻辑谈起。“减负”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人的发展逻辑与教育发展规律必然成为“减负”工作的逻辑,此外又与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与国家、学校、家长、学生、培训机构等多方关联,因此在“减负”推进中出现了多重逻辑。在多重逻辑并举的情况下,如果主逻辑没有引领舆论,而将改革阵地交由辅助逻辑主导的话,就会恶化改革环境,并引发合法性危机。
  要想破解合法性危机,“减负”工作必须坚持主导逻辑,需要逐步构建起改革推进的合法性逻辑。但审视合法性逻辑时,我们发现“减的到底是什么?为何必须减负?”等重要问题因缺乏深入而客观的分析而依然模棱两可,而这种模棱两可又给了家长、教师等无限遐想,并进而引发许多与“减负”初衷相背离的观点。
  所以,破解危机需要厘清根本性问题。“减负”减的到底是什么?“减负”不是单纯的数学加减法,其本身具有教育、心理、文化三重含义。从教育意义上讲,“减负”不是单纯的在校学习量的减少,不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遏制,更不是学校推卸教育责任,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转移到校外辅导班。“减负”减的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过重的课业负担,减的是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的是枯燥乏味反复训练,减的是过量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负担;从心理意义上讲,减的是因超纲学习和超前抢跑而给学生带来的愈来愈重的心理负担,因竞争带给教师、家长的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从文化意义上讲,减的是功利性意图对教育环境的压制,减的是竞争意识对教育氛围的戕害,减的是毕其功于一役思维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蔓延。
  为何必须推进“减负”?笔者认为,还有两个关键动因,这两个动因与“减负”工作的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密切关联。
  明线呈现在“减负”的整体制度安排和教育发展规划的布局中,是在国家宏观框架下,学校教育一种应对发展的“制度變迁”,是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国家要求,即“减负”的主逻辑,进行的边际调整,比如通过“减负”纠正和扭转被片面的应试教育束缚的教育目的等。这种边际调整既是根据国家要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学校教育对新时期教育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学校教育通过国家政策对偏离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行为的纠偏。
  暗线则呈现在对人的完整性的关注上,人的完整发展需要宽松的时空、丰富的资源和个性化支持,而“减负”恰恰是为了还给孩子全面发展的空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树之人要想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发展的人,对于孩子而言,完整发展是其个性、群性和类性的共同发展。所以“减负”的价值在于从人的整体发展谈起,减的是片面发展、过分功利化发展的负担,回归整体发展之路,实现孩子自然、精神和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大写的人。
  此外,要确立“减负”推进的合法性逻辑,还需要深刻认识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优质作为教育的第一选择,农村家长努力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城镇家长则想着将孩子送进城市学校,城市家长则期望孩子进入更大城市更好学校学习,这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动态叠加与升级化需求,层层传导,如果不加引导则可能会成为压倒“减负”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有确立了“减负”推进的合法性逻辑,方可破解“减负”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为此,必须在保证“减负”政策合理的前提下,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众对“减负”的认可与信心,同时要将“减负”在校内外协同落地,将教育灌输的环境转变为孩子完整发展的空间,将书本知识的单向输入转变为孩子知、行、意的协同,将毕其功于一役的节点思维转向对终身学习的关注。唯有此,方可还教育一片净土,还孩子一个真正需要的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幸福美好的未来,这无可厚非。但理解归理解,道理还是有必要分析清楚的。  “减负”问题是东亚文化圈比较突出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日本、韩国等国也曾出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是日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启“宽松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日本和韩国的教育改革也是时代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要
期刊
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国家四部门强力出台“减负令”,这是持续推进“减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却有一些家长对“减负”政策不理解。家长们一方面抱怨负担重,一方面基于过高的期望,不断给孩子加负担,这是中国的现实,是中国教育需要面对的窘境,也是“减负”政策落实难的原因之一。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子女教育极其重视,总希望通过学习胜出别人,在物质水平提高后,还加了一个“更”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总书记这一论述,着力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诗文则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更应大张旗
期刊
本刊訊(通讯员 余立平) “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去年刚建了新房,现在大儿子高三毕业,我就天天愁着上哪找钱供儿子上大学。听你们这样一说,我就放心了,等儿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就带他去办贷款。有国家这些好政策,读书不用愁了。”勐托村民李传芳紧紧拉着前来宣传“好政策”的临翔区教育局干部的手,高兴地说。  近日,临翔区教育局55名干部职工深入到碗窑村委会和勐托村委会,走访140户挂钩建档立卡贫困户,针
期刊
如果要评选出今年教育行业的热词,那么“人工智能”上榜毫无疑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也出现了多次。当人工智能遇上教育,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全国政协委员。  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但人工智能带来了这样的机会,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所在,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
期刊
按语:素质教育走到今天要往何处去?针对这个话题,《人民教育》近期对素质教育的亲历者、对几位一线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深度追踪采访。校长们说,“素质教育”要由课外活动、吹拉弹唱等“浅层次”方面往“纵深处发展”;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探索如何重新定义学校、重新思考教学方式”;当前发展素质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带给学校教育的变化”……  是的,正如各位中小学校长所说的,如果今天的学习还像昨天一样没
期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显示了中央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教育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教育培训机构与择校需求相连,实施超越课程标准的“提前教育”,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强化了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不公。一些培训机构相继成为上市公司,为资本所驱动,一些出格的逐利行为不仅违反教育规律,也有违公序
期刊
央广网消息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教科部副部长、俄教科监督局局长克拉夫佐夫近日在俄教科部扩大会议上表示,俄教科监督局已完成舉行汉语全国统一考试的技术开发工作,准备把汉语纳入俄全国统一考试。  他表示,“为期3年准备进行汉语高考的辛勤工作已在2017年完成,汉语考试的技术已开发完毕,包括笔试和口试。所有必需的参考材料已经就绪,人才储备也已经完成。我们已经准备把汉语作为第5门可选择的外语纳入最终考核体
期刊
昌宁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始终遵循“扶贫的动力在教育,扶贫的核心是扶志”这一规律,真正把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振兴教育上,切实把建好学校、教好学生、过好日子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走出了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12昌宁县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验收。  一、分类施策共建好学校,哪儿上学都一样  围绕“扬峰填谷、提升底线、保障基本”的要求,不断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让
期刊
近年来,宁蒗县始终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目标,通过依法控辍、责任控辍、制度控辍和施策控辍等方式,全力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不断提升边远高寒山区义务教育巩固率。  宁蒗县把“控辍保学”作为常态化来抓,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进行集中排查,对辍学学生问诊把脉,在过程管理中进行动态监测。对各学校上报的辍学学生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判,梳理其厌学、上学远、家庭贫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