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战乱与分裂是魏晋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东晋文人陶渊明就生活在这种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的时代。他出身官宦之家,自幼便立下报效国家的宏大志向,却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过着躬耕于田园的归隐生活。陶渊明生逢乱世,受儒学思想影响,其诗文充满“猛志逸四海”的进取光芒;受老庄道学影响,其田园诗作充满“性本爱丘山”的志趣,但字里行间依然体现出他大济苍生的伟大胸怀。
关键词:陶渊明 志逸四海 性爱丘山 魏晋风流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盛行骈丽文风的晋代,开创出田园诗的新形式,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其诗文创作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他那颗胸怀天下的旷达之心。陶渊明生活于战乱频频的魏晋时期,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幼就有锐意进取、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但在经历与目睹过社会的动乱、黑暗与险恶之后,他的内心深处对宦途极其失望,在崇尚老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性本爱丘山”的志趣最终令其辞职归隐。陶渊明从官场隐退之后,在躬耕的田园生活中与劳动人民近距离接触,思想也升华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加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使他的田园作品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流派,更为整个时代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展现了的极致魏晋风度,拓展并深化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对后世文人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青年壮志,猛志逸四海
魏晋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战乱与分裂,东晋文人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更是多年纷争不断,战乱频仍。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的陶渊明更是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疾苦。
陶渊明8岁父丧,12岁祖母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多在外祖父家生活。陶渊明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据《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记载,孟嘉性情坦荡,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为人没有夸耀与矜持,做事很有原则,虽好酒,但喝多之后从不作乱。陶渊明受其影响,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均有对其外祖父的仿效。
孟嘉作为一代名士,家中藏书丰富,陶渊明在这里能够阅读大量古籍了解历史。不仅能够读到两晋时期流行的传统道学著作《老子》、《庄子》,而且还能够读到被当时人们称为“异书”的儒家六经及文史、神话等作品。在儒家经世致用、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之下,以及亲眼目睹家乡百姓在频繁战乱过程中所遭受到的苦难之后,陶渊明幼年时期便立下大济苍生,为民造福的志向。
受到道、儒两种思想影响的陶渊明,在内心深处产生“猛志逸四海”思想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性本爱丘山”的思想志趣。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尚未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还未充分了解社会宦途的黑暗与艰险,故心中时常浮现的是“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思想。
二 出身名门,心系国家
陶渊明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的开国元勋,朝廷重臣,因军功显赫,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做过太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影响下,幼年时期的陶渊明便萌生了积极进取以建功立业的理想。他在15岁时创作的《杂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诗中表明了陶渊明想像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昂扬向上,表达出诗人渴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青春和才华的宏大志向。
陶渊明对自己的家庭出身颇为自豪。他在29岁左右创作的《命子》诗中极力称赞自己陶氏一门的高贵,祖先功德无量,进一步表达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希望自己这一生也能够像祖先那样,辅佐英明君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在《命子》诗中对其父亲不计较进退得失,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极力赞美,也反映出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在拥有建功立业思想追求的同时,也有着隐逸的思想准备,但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志士而言,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对他选择人生道路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 官途艰险,去职归隐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士族子弟根据出身特权,通过中正品第入仕,形成了士族大家代代相传的贵胄阶层,而寒门庶族子弟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仕机会。进入东晋以后,士族门阀势力更为强盛,士族豪门控制了中央政权,出身贫苦人家的才俊贤士无法施展政治才能,只有追捧高官重臣才能获取一席用武之地。陶渊明曾祖父虽做过大官,但并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这一辈因父早丧,家道中落,境况贫寒。自幼立下为民造福宏大志向的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因自己出身庶族遭人轻视,不久之后便辞职归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魏晋门阀制度实施最为严格的时期,自幼所受的教育又让他不愿意依附权贵,其仕途自然是难居高位,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晋代是由士族地主建立起来的腐朽政权,贵族官僚世代掌权,贪婪腐朽,把持朝政,把人民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士族地主与贫寒士子壁垒森严,庶族士人工作事务繁琐,官职低微,难以升迁。左思在其《咏史》中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具有强列对比的诗句描述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官场腐败局面,反映出寒门与士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陶渊明后来虽然又有过几次出仕经历,却因出身庶族而屡遭轻视而数次辞归。他在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深长的感慨与叹息。他为了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在这样的仕途官场之中奋力挣扎,但终究因对官场的极度失望而数次辞职。
陶渊明的性情与才干与其曾祖父陶侃有诸多相似之处,曾因此被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召为幕僚,协助刘裕攻下建康后,严令整顿,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但当他看到刘裕为铲除异己而赏罚不分、任性枉为的行为之后,对黑暗的官场失望至极而辞职归隐。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在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之后,陶渊明也随之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推举他做了彭泽县令,任职八十一天之时,遇到浔阳郡派出的督邮来此检查公务,下属提醒陶渊明要正装束带,亲自迎接。陶渊明叹息不已:“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授印辞职而去。 陶渊明十三年的官场生涯自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报效国家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终绝望的十三年,在其《归去来兮辞》中则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四 以辞赋诗文抒写魏晋风情
陶渊明是东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辞赋、散文和诗歌。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多表现出他对完美人格与理想化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在他的作品里,既有甘愿为国家社稷倾注热情的豪情,更有展示其高洁独立于田园归隐生活的魏晋风情。但是,即使是在其田园牧歌般的作品之中,也流露出他在脱离官场之后,对天下苍生难以割舍的济世之情。
1 以赋作抒写心灵悲歌
其赋作名篇《感士不遇赋》抒发了作者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之下有志难施的满腔愤懑。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宏伟理想,一点点消失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从晋孝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其42岁从任职的彭泽县令授印辞职结束,陶渊明在十三年官场生涯之中,不断地就职、辞职,再就职、再辞职,伴随着一次次对官场的失望,最终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其在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该赋中表述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地描写,展现出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作者厌倦官场、欲脱离于世俗的孤傲心态,更在字里行间隐隐吐露出自己壮志难酬、沉郁苦闷的心灵悲歌。
2 以韵文构建幸福生活境界,寄托美好政治理想
陶渊明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韵文代表作《桃花源记》已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统治阶级相互倾轧、党争不断、战乱频仍的魏晋时代,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是没有机会施展,在对现实社会极其失望的感觉之下,他用饱含感情之笔为苦难中的百姓描绘出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不是神仙,而是普普通通的民众,他们不知天下是魏还是晋,他们远离战乱,自食其力,过着宁静、和平、幸福的农耕生活。此时的陶渊明已将自身的归隐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及广大劳苦大众的情感表述上,表达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然这些只是空想,但这些空想却寄托出诗人美好的政治愿望,这在当时腐朽时代中是难能可贵的。
3 以诗歌抒写魏晋风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其饮酒诗中包含着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情趣。陶渊明的饮酒诗或指责颠倒黑白的腐朽的上流社会;或反映黑暗险恶的仕途官场;或抒发离开官场后的怡然心情。其《述酒》一诗则以比喻手法隐晦地记述了“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杀掉晋恭帝而自立为王,建刘宋王朝”这一篡权夺位的过程。陶渊明对晋的灭亡表现出无限哀伤之情,此时的陶渊明虽已隐居躬耕多年,却对世事仍难以忘怀,对自己难以实现报效国家之志表现出了无限之感慨。
钟嵘在其《诗品》中将陶渊明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清新质朴的躬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名士风范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许多民众都能够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元代作家马致远甚至将“东篱”作为自己的名号,足见陶渊明其人其文对其影响之深。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属魏晋乱世之末,朝不保夕的恐惧生活令广大民众崇尚老庄,信奉佛教,从佛教之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于是佛教盛行,文人更是寄情山水,任性而为,展现出魏晋所特有的魏晋风度。陶渊明是魏晋特定时代所产生的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其田园诗篇能够令读者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陶渊明的《杂诗》、《读山海经》等咏怀诗则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虽然“猛志固常在”,却难以施展的郁闷,抒发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也表明了自己济世之志永不磨灭的操守。陶渊明早期的咏怀诗,例如,“袅袅松标崖”等诗句表达出他强烈的政治抱负。晚年时期的咏怀诗则俯仰天地、上下古今,表现出诗人性情中极其豪放的一面,其言行诗作则被后人誉为展现魏晋风流的极致。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极端黑暗,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的时代。他虽然自幼便立下大济苍生的宏大志向,却因对官场的黑暗一次次失望而多次辞官、离职,最终走向躬耕田园的归隐生活。陶渊明出身官宦之家,饱受儒学思想熏陶,他的诗文充满了现实社会中“猛志逸四海”这样积极进取的光茫;身逢乱世,怀才不遇,崇尚老庄,辞职归隐,他的田园诗作充满乡村清新气息,令人感受到他“性本爱丘山”的魏晋风流志趣,但依然能够令人感受到他那颗胸怀天下民生的心,他的诗文也因此而能够为后人传唱不息。
参考文献:
[1] 魏铭:《陶渊明与田园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2]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会丽,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陶渊明 志逸四海 性爱丘山 魏晋风流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盛行骈丽文风的晋代,开创出田园诗的新形式,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其诗文创作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他那颗胸怀天下的旷达之心。陶渊明生活于战乱频频的魏晋时期,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幼就有锐意进取、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但在经历与目睹过社会的动乱、黑暗与险恶之后,他的内心深处对宦途极其失望,在崇尚老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性本爱丘山”的志趣最终令其辞职归隐。陶渊明从官场隐退之后,在躬耕的田园生活中与劳动人民近距离接触,思想也升华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加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使他的田园作品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流派,更为整个时代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展现了的极致魏晋风度,拓展并深化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对后世文人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青年壮志,猛志逸四海
魏晋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战乱与分裂,东晋文人陶渊明的家乡浔阳,作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更是多年纷争不断,战乱频仍。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之中的陶渊明更是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疾苦。
陶渊明8岁父丧,12岁祖母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多在外祖父家生活。陶渊明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据《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记载,孟嘉性情坦荡,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为人没有夸耀与矜持,做事很有原则,虽好酒,但喝多之后从不作乱。陶渊明受其影响,在为人处事等方面均有对其外祖父的仿效。
孟嘉作为一代名士,家中藏书丰富,陶渊明在这里能够阅读大量古籍了解历史。不仅能够读到两晋时期流行的传统道学著作《老子》、《庄子》,而且还能够读到被当时人们称为“异书”的儒家六经及文史、神话等作品。在儒家经世致用、积极入世思想的熏陶之下,以及亲眼目睹家乡百姓在频繁战乱过程中所遭受到的苦难之后,陶渊明幼年时期便立下大济苍生,为民造福的志向。
受到道、儒两种思想影响的陶渊明,在内心深处产生“猛志逸四海”思想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性本爱丘山”的思想志趣。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尚未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还未充分了解社会宦途的黑暗与艰险,故心中时常浮现的是“猛志逸四海”的儒家思想。
二 出身名门,心系国家
陶渊明出身于仕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为东晋的开国元勋,朝廷重臣,因军功显赫,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做过太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影响下,幼年时期的陶渊明便萌生了积极进取以建功立业的理想。他在15岁时创作的《杂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诗中表明了陶渊明想像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昂扬向上,表达出诗人渴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青春和才华的宏大志向。
陶渊明对自己的家庭出身颇为自豪。他在29岁左右创作的《命子》诗中极力称赞自己陶氏一门的高贵,祖先功德无量,进一步表达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希望自己这一生也能够像祖先那样,辅佐英明君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在《命子》诗中对其父亲不计较进退得失,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极力赞美,也反映出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在拥有建功立业思想追求的同时,也有着隐逸的思想准备,但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志士而言,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对他选择人生道路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 官途艰险,去职归隐
魏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士族子弟根据出身特权,通过中正品第入仕,形成了士族大家代代相传的贵胄阶层,而寒门庶族子弟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仕机会。进入东晋以后,士族门阀势力更为强盛,士族豪门控制了中央政权,出身贫苦人家的才俊贤士无法施展政治才能,只有追捧高官重臣才能获取一席用武之地。陶渊明曾祖父虽做过大官,但并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这一辈因父早丧,家道中落,境况贫寒。自幼立下为民造福宏大志向的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因自己出身庶族遭人轻视,不久之后便辞职归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魏晋门阀制度实施最为严格的时期,自幼所受的教育又让他不愿意依附权贵,其仕途自然是难居高位,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晋代是由士族地主建立起来的腐朽政权,贵族官僚世代掌权,贪婪腐朽,把持朝政,把人民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士族地主与贫寒士子壁垒森严,庶族士人工作事务繁琐,官职低微,难以升迁。左思在其《咏史》中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等具有强列对比的诗句描述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官场腐败局面,反映出寒门与士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陶渊明后来虽然又有过几次出仕经历,却因出身庶族而屡遭轻视而数次辞归。他在其《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深长的感慨与叹息。他为了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在这样的仕途官场之中奋力挣扎,但终究因对官场的极度失望而数次辞职。
陶渊明的性情与才干与其曾祖父陶侃有诸多相似之处,曾因此被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召为幕僚,协助刘裕攻下建康后,严令整顿,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但当他看到刘裕为铲除异己而赏罚不分、任性枉为的行为之后,对黑暗的官场失望至极而辞职归隐。义熙元年转入建威将军,在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之后,陶渊明也随之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推举他做了彭泽县令,任职八十一天之时,遇到浔阳郡派出的督邮来此检查公务,下属提醒陶渊明要正装束带,亲自迎接。陶渊明叹息不已:“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授印辞职而去。 陶渊明十三年的官场生涯自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报效国家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终绝望的十三年,在其《归去来兮辞》中则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四 以辞赋诗文抒写魏晋风情
陶渊明是东晋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辞赋、散文和诗歌。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多表现出他对完美人格与理想化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在他的作品里,既有甘愿为国家社稷倾注热情的豪情,更有展示其高洁独立于田园归隐生活的魏晋风情。但是,即使是在其田园牧歌般的作品之中,也流露出他在脱离官场之后,对天下苍生难以割舍的济世之情。
1 以赋作抒写心灵悲歌
其赋作名篇《感士不遇赋》抒发了作者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之下有志难施的满腔愤懑。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宏伟理想,一点点消失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从晋孝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29岁出任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其42岁从任职的彭泽县令授印辞职结束,陶渊明在十三年官场生涯之中,不断地就职、辞职,再就职、再辞职,伴随着一次次对官场的失望,最终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其在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该赋中表述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地描写,展现出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作者厌倦官场、欲脱离于世俗的孤傲心态,更在字里行间隐隐吐露出自己壮志难酬、沉郁苦闷的心灵悲歌。
2 以韵文构建幸福生活境界,寄托美好政治理想
陶渊明所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韵文代表作《桃花源记》已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统治阶级相互倾轧、党争不断、战乱频仍的魏晋时代,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自己的政治抱负更是没有机会施展,在对现实社会极其失望的感觉之下,他用饱含感情之笔为苦难中的百姓描绘出了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们不是神仙,而是普普通通的民众,他们不知天下是魏还是晋,他们远离战乱,自食其力,过着宁静、和平、幸福的农耕生活。此时的陶渊明已将自身的归隐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及广大劳苦大众的情感表述上,表达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然这些只是空想,但这些空想却寄托出诗人美好的政治愿望,这在当时腐朽时代中是难能可贵的。
3 以诗歌抒写魏晋风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饮酒诗的诗人,其饮酒诗中包含着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情趣。陶渊明的饮酒诗或指责颠倒黑白的腐朽的上流社会;或反映黑暗险恶的仕途官场;或抒发离开官场后的怡然心情。其《述酒》一诗则以比喻手法隐晦地记述了“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杀掉晋恭帝而自立为王,建刘宋王朝”这一篡权夺位的过程。陶渊明对晋的灭亡表现出无限哀伤之情,此时的陶渊明虽已隐居躬耕多年,却对世事仍难以忘怀,对自己难以实现报效国家之志表现出了无限之感慨。
钟嵘在其《诗品》中将陶渊明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清新质朴的躬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名士风范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许多民众都能够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元代作家马致远甚至将“东篱”作为自己的名号,足见陶渊明其人其文对其影响之深。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属魏晋乱世之末,朝不保夕的恐惧生活令广大民众崇尚老庄,信奉佛教,从佛教之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于是佛教盛行,文人更是寄情山水,任性而为,展现出魏晋所特有的魏晋风度。陶渊明是魏晋特定时代所产生的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其田园诗篇能够令读者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陶渊明的《杂诗》、《读山海经》等咏怀诗则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虽然“猛志固常在”,却难以施展的郁闷,抒发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也表明了自己济世之志永不磨灭的操守。陶渊明早期的咏怀诗,例如,“袅袅松标崖”等诗句表达出他强烈的政治抱负。晚年时期的咏怀诗则俯仰天地、上下古今,表现出诗人性情中极其豪放的一面,其言行诗作则被后人誉为展现魏晋风流的极致。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极端黑暗,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的时代。他虽然自幼便立下大济苍生的宏大志向,却因对官场的黑暗一次次失望而多次辞官、离职,最终走向躬耕田园的归隐生活。陶渊明出身官宦之家,饱受儒学思想熏陶,他的诗文充满了现实社会中“猛志逸四海”这样积极进取的光茫;身逢乱世,怀才不遇,崇尚老庄,辞职归隐,他的田园诗作充满乡村清新气息,令人感受到他“性本爱丘山”的魏晋风流志趣,但依然能够令人感受到他那颗胸怀天下民生的心,他的诗文也因此而能够为后人传唱不息。
参考文献:
[1] 魏铭:《陶渊明与田园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2]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会丽,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