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也使得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深入探索着大学生的成长教育,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又是思想教育的突破点。本文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形成与特点,为开展大学思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心理概念
心理是大脑的一种行为化的内在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指引源。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心理一直指导着思想的形成,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是由家庭的成长背景,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形成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引导为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抗压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培养专业类人才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复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每个社会时期,都会产生有相对应的社会特点。大学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心理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一方面他们更积极向上,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这种思想和身体紧绷的状态下,自然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抑郁、狂躁、自闭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随之出现。当然,大学生心理较敏感和脆弱的一面也是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目标的不同使得学生心理出现一种不安的感受,在他们寻找自我安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阻碍,这种日积月累的阻力便成为他们心理亚健康因素的关键点。大学生不稳定的心理表现是需要通过生活中所获得的安全感才能得以改善。接受和承认是良好情绪的遵守的法则,勉强是问题的起源。社会责任的增加对于学生内心脆弱和敏感产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种种压力的激增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将一个人的正常神经系统摧毁。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整个思想和心理受大的环境所影响,积极、乐观、自信、热情、友爱以及充满希望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简单化的思考模式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单纯的一个明显特点。大学生思考问题普遍趋于简单化,这是他们生活阅历简单的特性。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影响较重。如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时,往往考虑欠缺、容易激动,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身心的和谐并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乐观属于大学生较好方面的心理特点,也是平衡不良情绪的良药。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心理,以至每位学生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认识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特的心理表现成就了不同的学生性格。
大学生性格中的单纯性是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内心与思想的信仰比较直接,容易成功也容易被错误引导。目标简单、任务单一,是大学生在不成熟时期的重要特性。在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就会惊慌,从而产生负面情绪,知道积累到无法挽回的结果。随流的意识性特点是当前大学生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是一种心理问题。随流性的产生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比较受保护化的特点,人生阅历的简单,父母的保护措施比较直接等等原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社会复杂事情的分析和处理都相对随性化、懒惰化。大学生心里的敏感来自对周围的恐惧。过于敏感的人容易将事情复杂化、困难化,导致心里过于悲观、压力过大。心理敏感性,是大学生心理学里是较为特征化的一点,也是大學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将敏感性引导作为方向指引,削弱学生的敏感性意识。自恋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化表现,是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意识的负面化表现,在一些事情发生时,会给学生带来错误性的引导,使得事情逐渐发展为意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独身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因为没有陪伴所以内心相对封闭,喜欢独处。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因为难以适应与其他同伴相处,缺少沟通的技巧,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后果。多疑是不信任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安全感过于缺乏,意识性也会在此过程中养成,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错误引导。
三、大学生成长环境
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更是高校心理教育成果的考验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抗压能力成为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思想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不成熟的,转变性较强,容易受影响。如果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看待事物便会扭曲,从而造成心理问题如抑郁、躁狂、神经质,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不好意识。“学校以思想教育为重,思想教育以心理教育为重。”学校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更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身心素质良好的人才。大学生的意识性教育一直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机构最重要的是将大学生的意识性作为最初的思想性引导,为以后的心理工作做铺垫。家庭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是学生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向。孩子在遇到一些棘手或者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选择沉默还是倾诉,往往影响着其未来心理状况。心理意识的最初培养源于家教,而孩子承受压力的潜力来自于家庭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阶段性培养和教育了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年责任也被国家所倡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青年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也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刻的社会发展中,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拼搏努力,锻炼自己的心智,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考验,让自己心理的成熟性不断攀升,磨炼自的思想和意识,及时解决负面意识化问题的产生,使得拥有正确的意识、积极向上的意识,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时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 李新,吉阳,祝卓宏. 中国卫生统计. 2015(02)
[2] 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 邓礼娟. 法制与社会. 2019(11)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 程锦秀. 宿州学院学报. 2019(08)
[4] 刘清.高校生活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D]. 湖北师范学院 2015
[5] 何扬波.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如何关爱高考后考生心理健康[N]. 李焦明.科技日报. 2017-06-12 (00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心理概念
心理是大脑的一种行为化的内在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指引源。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心理一直指导着思想的形成,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是由家庭的成长背景,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形成的,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引导为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抗压能力的养成是高校培养专业类人才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复杂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每个社会时期,都会产生有相对应的社会特点。大学教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学生的心理也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一方面他们更积极向上,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自身各种能力。这种思想和身体紧绷的状态下,自然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抑郁、狂躁、自闭等一些不良心理状态随之出现。当然,大学生心理较敏感和脆弱的一面也是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目标的不同使得学生心理出现一种不安的感受,在他们寻找自我安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阻碍,这种日积月累的阻力便成为他们心理亚健康因素的关键点。大学生不稳定的心理表现是需要通过生活中所获得的安全感才能得以改善。接受和承认是良好情绪的遵守的法则,勉强是问题的起源。社会责任的增加对于学生内心脆弱和敏感产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种种压力的激增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将一个人的正常神经系统摧毁。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整个思想和心理受大的环境所影响,积极、乐观、自信、热情、友爱以及充满希望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简单化的思考模式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单纯的一个明显特点。大学生思考问题普遍趋于简单化,这是他们生活阅历简单的特性。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影响较重。如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需要处理的棘手问题时,往往考虑欠缺、容易激动,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身心的和谐并产生不理智的行为。乐观属于大学生较好方面的心理特点,也是平衡不良情绪的良药。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心理,以至每位学生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的认识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种独特的心理表现成就了不同的学生性格。
大学生性格中的单纯性是目前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成为他们内心与思想的信仰比较直接,容易成功也容易被错误引导。目标简单、任务单一,是大学生在不成熟时期的重要特性。在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就会惊慌,从而产生负面情绪,知道积累到无法挽回的结果。随流的意识性特点是当前大学生逃避现实的一种做法,是一种心理问题。随流性的产生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比较受保护化的特点,人生阅历的简单,父母的保护措施比较直接等等原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于社会复杂事情的分析和处理都相对随性化、懒惰化。大学生心里的敏感来自对周围的恐惧。过于敏感的人容易将事情复杂化、困难化,导致心里过于悲观、压力过大。心理敏感性,是大学生心理学里是较为特征化的一点,也是大學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将敏感性引导作为方向指引,削弱学生的敏感性意识。自恋是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化表现,是大学生心理和思想意识的负面化表现,在一些事情发生时,会给学生带来错误性的引导,使得事情逐渐发展为意外。由于社会的发展,家庭独身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成长中因为没有陪伴所以内心相对封闭,喜欢独处。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因为难以适应与其他同伴相处,缺少沟通的技巧,导致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后果。多疑是不信任的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安全感过于缺乏,意识性也会在此过程中养成,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错误引导。
三、大学生成长环境
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更是高校心理教育成果的考验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抗压能力成为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思想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不成熟的,转变性较强,容易受影响。如果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看待事物便会扭曲,从而造成心理问题如抑郁、躁狂、神经质,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不好意识。“学校以思想教育为重,思想教育以心理教育为重。”学校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更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出身心素质良好的人才。大学生的意识性教育一直包含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机构最重要的是将大学生的意识性作为最初的思想性引导,为以后的心理工作做铺垫。家庭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是学生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向。孩子在遇到一些棘手或者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选择沉默还是倾诉,往往影响着其未来心理状况。心理意识的最初培养源于家教,而孩子承受压力的潜力来自于家庭的思想教育。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阶段性培养和教育了有了更高的要求。青年责任也被国家所倡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青年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也为他们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刻的社会发展中,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拼搏努力,锻炼自己的心智,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巨大考验,让自己心理的成熟性不断攀升,磨炼自的思想和意识,及时解决负面意识化问题的产生,使得拥有正确的意识、积极向上的意识,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时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 李新,吉阳,祝卓宏. 中国卫生统计. 2015(02)
[2] 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 邓礼娟. 法制与社会. 2019(11)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 程锦秀. 宿州学院学报. 2019(08)
[4] 刘清.高校生活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D]. 湖北师范学院 2015
[5] 何扬波.高校宣传工作引领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6] 如何关爱高考后考生心理健康[N]. 李焦明.科技日报. 2017-06-12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