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日数比均在1961-2010年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19年略有下降,暖冷夜日数比均在1961-2019年呈显著增大趋势.青海高原整体、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突变在20世纪80年代,青南牧区则在20世
【机 构】
: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青海西宁81000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海西宁81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青海高原1961-2019年50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采用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探讨青海高原昼夜极端气温日数比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高原平均暖昼、冷昼、暖夜、冷夜临界温度值分别为20.7、-1.7、7.8、-18.5℃;(2)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日数比均在1961-2010年呈显著增大趋势,2011-2019年略有下降,暖冷夜日数比均在1961-2019年呈显著增大趋势.青海高原整体、东部农业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突变在20世纪80年代,青南牧区则在20世纪90年代;(3)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青南牧区中西部地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均不到0.7-0.8.20世纪80年代青海高原整体和各分区暖冷昼(夜)日数比基本持平或略少.20世纪90年代--21世纪10年代青南牧区中西部、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昼日数是冷昼日数的2.5倍以上,青南牧区西部、东部农业区、柴达木中西部地区暖夜日数是冷夜日数的2.8倍以上;(4)最高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昼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是造成青海高原暖冷夜日数比呈显著增大趋势的主要原因,且青海高原日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
其他文献
水利水电项目中,规范使用模板工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飞速增长,对新修水利水电项目的施工质量、工艺水平、质量效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模板工程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投入低等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施工效率、方便施工作业.文章结合某水库工程,围绕其模板工程技术展开详细探讨,具体涉及模板制作和安装、模板隔离剂选用、模板验收等环节,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钢纤维混凝土是新型的复合型材料,与普通的混凝土进行对比,其能够优化建筑结构的抗剪性、抗拉性、抗裂性、抗磨性以及抗弯性,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冲击性、断裂韧性、耐久性以及抗疲劳性,施工操作比较简便,在建筑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将其应用在桥梁施工中,有利于提升桥梁的综合性能,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减少后期维修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提升综合应用价值.文章主要从钢纤维混凝土性能特点、工作原理以及技术应用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且还有部分水资源受到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利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科技不断进步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也带来了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生态环境.为了解决该问题,文章对我国水利工程现状进行阐述,分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水利项目的设计质量.
目前,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些智能分类垃圾站、垃圾箱(桶),但还没有出现能推广入户的小型化产品.文章从小型化、家庭用、智能化、便捷化四个方面入手研究,设计一款基于鸢尾花机构的智能厨余垃圾处理装置,进行方便化、准确化的垃圾分类和打包.该装置由树莓派语音模块、鸢尾花结构、连杆结构和热塑结构等组成,以Arduino单片机和树莓派语音模块为核心,通过串口通信实现分类打包功能,本系统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智能化等优点,提前打包好,减少与垃圾袋接触,防止人感染细菌,干净卫生.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且人口众多,准确掌握农村地区房屋建筑的结构特点及抗震性能,对地震灾害评估及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考察的方式,在山东、江苏和安徽三个省份选择样本点,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农居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现场考察数据的统计,分析了各类房屋的建造特点及其时空分布,结合震害经验对比了各类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异,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农村民居中存在的若干薄弱环节,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加固策略及应急处置要点,为我国东部地区地震灾害预防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天然耦合的内在特性,在灾害作用下容易导致级联破坏的严重后果.本文以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为基础,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耦合基础设施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明确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关键问题、研究热点、领域知识基础;进一步对耦合水电网络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研究焦点和热点;最后总结了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挑战.研究表明:近五年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基础设施中的天然气网、电网、交通、社区,主要的灾难是地震,主要的问题是恢复、可持续性、韧性、治理,而主要的方法
潜流带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河流中水体净化的重要场所,研究潜流交换过程对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有着深远意义.对潜流交换模型试验中的理论基础、试验布置、量化方法、评估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了开展模型试验的主要设备和量化方法,介绍了从不同角度评估潜流交换程度的方式,论述了不同河床形态、河岸形态、河流修复结构、沉积物性质、径流条件对潜流交换的影响规律.在现阶段研究基础上,讨论了模型试验揭示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该领域未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展望.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要素特征和高温强度分析表明该年是有观测以来盛夏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年份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是造成此次极端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低层中国东南部—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下沉增温与辐射增温共同推动浙江气温不断升高;
2018年9月29日大连市出现了强雹云天气过程.初始雹云在渤海上空生成,经3小时东移和发展演变,在大连北部沿海登陆并发展为成熟的强雹云.当地作业点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与联防作业,并对作业前后雹云雷达特征参数变化及成熟强雹云空间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成熟强雹云有效人工防雹两道防线技术方法,即在重要作物保护区上游空旷地带,或低值作物区增设人工防雹高炮,当成熟强雹云进入该高炮射程,立即实施高炮作业(且仰角≥55℃,即打在雹云强回波区),促使冰雹提前和充分降落,从而保护下游的重要作物,将雹灾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