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句老话说,我这是“刚经过二里半的长征,就做起总结报告来了”。我年纪六十,写过一些小说,自己满意的只有一篇。但我有教训。想谈谈我的感想。这种文章多数人不爱看,大家爱看的是故事,是艺术形象。我觉得小说爱好者也应该关心理论。有人说,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我爱写小说;我爱研究理论,所以我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什么是小说?我认为小说就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反映我们对生活的认识的作品。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法”;一个是“反映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教科书上不是这样说的。教科书上说是“反映社会的本质”。这对我们业余作者来说,太难了。恐怕专业作家也不敢保证他的作品就是反映社会本质的。
写小说难,难就难在这两个特征上。我们的作品不成熟,不是艺术功力不够,就是认识不到位。有的人可能会猜:这家伙下面会分别谈艺术功力和认识能力了。但是我不这么谈。我认为艺术功力其实也是认识能力问题。
从认识上说,认识能力决定艺术功力。艺术功力是塑造形象,故事生动,语言动人。但是离开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认识,能塑造准确的艺术形象吗?离开对事件的深刻认识,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吗?没有对人物、对事件的准确把握,语言能和人物贴切?要塑造一个形象、要结构一个好故事,我们要认识许多人,要认识许多事。从这些人和事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人物,结构成一个故事。没有这个认识基础写不出好作品。就像画马。画家如果认识了马的轮廓,他就能照着马的轮廓把马画下来。后来,画家认识到了,是马的骨头和肌肉支撑着马。画家就以马的肌肉和骨头作为轮廓的基础,把马画下来。最后,画家认识到了马的精神,他又把马的肌肉和骨头作为精神的表现画出来。认识深一步,绘画的技巧长一步。军队有个写自传小说成名的作家,很年轻就出名了。但他就是“一枪准”,再放第二枪,打不着了。他只能写他认识的几个人和事。从他出名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就一部小说。如果他不但认识农村,还认识城市,不但认识农民还认识资本家,他的写作道路就会宽得很。是他的认识范围小,才圈定了他狭小的写作范围。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认识对于艺术功力的确定性的作用。
但是艺术功力并不就是认识能力。有的理论家,常年跑基层,认识各个方面许多人,知道许多事。他还能从这些人和事中提炼出抽象的“意识形态”。但他不能以此为基础去写小说。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艺术功力。要提高艺术功力,一个,要向艺术作品学;一个要向生活学,主要是向生活学。这里也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问题。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艺术认识,我们看到别人的艺术品里的艺术,也不知道是艺术;对生活里的艺术会视而不见。只有我们心中有艺术,我们看到艺术作品里的艺术和生活里的艺术我们心中才会产生艺术的共鸣。
什么是小说?我认为小说就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反映我们对生活的认识的作品。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用文学艺术的手法”;一个是“反映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教科书上不是这样说的。教科书上说是“反映社会的本质”。这对我们业余作者来说,太难了。恐怕专业作家也不敢保证他的作品就是反映社会本质的。
写小说难,难就难在这两个特征上。我们的作品不成熟,不是艺术功力不够,就是认识不到位。有的人可能会猜:这家伙下面会分别谈艺术功力和认识能力了。但是我不这么谈。我认为艺术功力其实也是认识能力问题。
从认识上说,认识能力决定艺术功力。艺术功力是塑造形象,故事生动,语言动人。但是离开对艺术形象的深刻认识,能塑造准确的艺术形象吗?离开对事件的深刻认识,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吗?没有对人物、对事件的准确把握,语言能和人物贴切?要塑造一个形象、要结构一个好故事,我们要认识许多人,要认识许多事。从这些人和事中提炼出一个或几个人物,结构成一个故事。没有这个认识基础写不出好作品。就像画马。画家如果认识了马的轮廓,他就能照着马的轮廓把马画下来。后来,画家认识到了,是马的骨头和肌肉支撑着马。画家就以马的肌肉和骨头作为轮廓的基础,把马画下来。最后,画家认识到了马的精神,他又把马的肌肉和骨头作为精神的表现画出来。认识深一步,绘画的技巧长一步。军队有个写自传小说成名的作家,很年轻就出名了。但他就是“一枪准”,再放第二枪,打不着了。他只能写他认识的几个人和事。从他出名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就一部小说。如果他不但认识农村,还认识城市,不但认识农民还认识资本家,他的写作道路就会宽得很。是他的认识范围小,才圈定了他狭小的写作范围。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认识对于艺术功力的确定性的作用。
但是艺术功力并不就是认识能力。有的理论家,常年跑基层,认识各个方面许多人,知道许多事。他还能从这些人和事中提炼出抽象的“意识形态”。但他不能以此为基础去写小说。原因就在于他没有艺术功力。要提高艺术功力,一个,要向艺术作品学;一个要向生活学,主要是向生活学。这里也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问题。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艺术认识,我们看到别人的艺术品里的艺术,也不知道是艺术;对生活里的艺术会视而不见。只有我们心中有艺术,我们看到艺术作品里的艺术和生活里的艺术我们心中才会产生艺术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