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牙列缺损修复,最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46件隐形义齿中成功137件,成功率为93.84%,疗效显著;失败9件,失败率为6.16%,多以戴入后出现咀嚼疼痛及固位不良为主,可经进一步处理得到缓解。结论:通过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对压裂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效果显著,美观舒适,异物感小,可恢复良好咀嚼功能,患者大多感到满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隐形义齿;压裂缺损;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00-02
隐形义齿(又叫弹性仿生义齿)是一种新型的口腔修复材料,经弹性高分子树脂材料加工而成,具有美观舒适、透明性好、高仿真性及柔韧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基牙稳固、缺隙大小适宜、咬合关系正常),其中男64例,女58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5.2±4.6)岁。共制作隐形义齿146件(前牙92件,后牙44件);压裂缺损Kennedy分类:I类7例,II类12类,III类39例,IV64例。
1.2 方法:所有义齿均采用美国进口的隐形义齿注压机及Valplast弹性义齿材料,并严格执行隐形义齿制作及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牙件的准备、取模及灌模方法如下:(1)取印模,并制作石膏模型;(2)排牙进行蜡型制作,排牙前先在人工牙上进行 “T”型打孔,再将排牙用蜡固定,并进行蜡型基托的雕刻;(3)装下层型盒及安装注道;(4)装上层型盒;(5)沸水烫蜡、冲蜡;(6)在注压机上加热将型盒,并注入熔化成胶汁状的树脂;(7)打开开盒将义齿进行打磨抛光:(8)进行临床戴牙。
1.3 疗效判定标准[2]:成功:(1)患者咀嚼功能良好,主观感觉舒适;(2)摘戴顺利,边缘密集;(3)义齿固位好,无压痕、摆动及翘动;(4)基托无变形、变色及折痕。失败:(1)患者咀嚼时出现大面积压痛感;(2)义齿固位性差,密合度不佳;(3)卡环及弹性基托有折痕,发生义齿松动及脱落等。
2.结果
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在1-2年内复诊,146件隐形义齿中成功137件,成功率为93.84%;失败9件,失败率为6.16%。其中失败原因以软组织疼痛(4例,占44.44%)及固位不良(3例,占33.33%)较多,此外,1例(11.11%)因人工牙脱落失败,1例(11.11%)因前牙唇侧基托影响到美观失败。
3. 讨论
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是将铸造支架与隐形义齿结合起来,均经高温铸造而成,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弹性树脂作为一种高分子活性化学材料,能有效取代传统义齿金属卡环及基托部分,患者佩戴舒适,不易嵌塞食物,可进入基牙倒凹进行固位,不需要或减少基牙组织的磨除,尤其在间隔缺损时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弹性、柔韧性及透明性,同时色泽与牙龈组织接近,仿生效果及美观效果较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月隐形义齿的制作。
本文是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修复。本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共制作146件隐形义齿,其中义齿成功137件,占93.84%,可行性较好,适宜于基牙稳固、缺隙大小适宜且咬合关系正常的患者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由于隐形义齿无需金属卡环,戴入空腔后其颜色与牙龈相接近,具有显著的美观效果,同时唇颊侧基托轻薄(仅0.5-1.0mm),体积小而无异物感,患者舒适感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本组义齿失败9件,占6.16%,分析失败原因发现,4例多因基托边缘过长,局部过锐明显,或出现基牙牙龈炎症,戴牙后因出现咀嚼疼痛失败,均经过有效的调磨和消炎等治疗后,压痛症状消失;3例因义齿制作过程中缓冲或变形过多,戴用一段时间后因固位不良失败,可将阴性义齿侵泡于开水中1-2min,将卡环压紧,固位效果即可得到明显改善;1例因人工牙脱落失败,失败原因与前牙侧牙颈部在基托埋入部分过浅及铸压时材料未能有效完全的进入人造牙空内有关。1例牙唇侧基托影响到美观失败,失败原因为基牙临床冠由于弹性基托将基牙唇侧牙冠颈缘部分覆盖而变短的结果,导致与相邻牙的牙冠颈线出现不协调。另外,有报道表明隐形义齿尚存在变色、变形、基托折断及难以修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
综上所述,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美观舒适,但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韦丽萍,朱丽平,吕杰.隐形义齿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2010,21(6):93~94.
[2] 崔连植.隐形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病例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2):70.
[3] 刘春芳. 隐形义齿临床应用中常见问题和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4):96.
关键词: 隐形义齿;压裂缺损;疗效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00-02
隐形义齿(又叫弹性仿生义齿)是一种新型的口腔修复材料,经弹性高分子树脂材料加工而成,具有美观舒适、透明性好、高仿真性及柔韧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牙列缺损患者修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基牙稳固、缺隙大小适宜、咬合关系正常),其中男64例,女58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5.2±4.6)岁。共制作隐形义齿146件(前牙92件,后牙44件);压裂缺损Kennedy分类:I类7例,II类12类,III类39例,IV64例。
1.2 方法:所有义齿均采用美国进口的隐形义齿注压机及Valplast弹性义齿材料,并严格执行隐形义齿制作及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牙件的准备、取模及灌模方法如下:(1)取印模,并制作石膏模型;(2)排牙进行蜡型制作,排牙前先在人工牙上进行 “T”型打孔,再将排牙用蜡固定,并进行蜡型基托的雕刻;(3)装下层型盒及安装注道;(4)装上层型盒;(5)沸水烫蜡、冲蜡;(6)在注压机上加热将型盒,并注入熔化成胶汁状的树脂;(7)打开开盒将义齿进行打磨抛光:(8)进行临床戴牙。
1.3 疗效判定标准[2]:成功:(1)患者咀嚼功能良好,主观感觉舒适;(2)摘戴顺利,边缘密集;(3)义齿固位好,无压痕、摆动及翘动;(4)基托无变形、变色及折痕。失败:(1)患者咀嚼时出现大面积压痛感;(2)义齿固位性差,密合度不佳;(3)卡环及弹性基托有折痕,发生义齿松动及脱落等。
2.结果
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在1-2年内复诊,146件隐形义齿中成功137件,成功率为93.84%;失败9件,失败率为6.16%。其中失败原因以软组织疼痛(4例,占44.44%)及固位不良(3例,占33.33%)较多,此外,1例(11.11%)因人工牙脱落失败,1例(11.11%)因前牙唇侧基托影响到美观失败。
3. 讨论
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是将铸造支架与隐形义齿结合起来,均经高温铸造而成,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弹性树脂作为一种高分子活性化学材料,能有效取代传统义齿金属卡环及基托部分,患者佩戴舒适,不易嵌塞食物,可进入基牙倒凹进行固位,不需要或减少基牙组织的磨除,尤其在间隔缺损时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弹性、柔韧性及透明性,同时色泽与牙龈组织接近,仿生效果及美观效果较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月隐形义齿的制作。
本文是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修复。本组122例牙列缺损患者共制作146件隐形义齿,其中义齿成功137件,占93.84%,可行性较好,适宜于基牙稳固、缺隙大小适宜且咬合关系正常的患者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由于隐形义齿无需金属卡环,戴入空腔后其颜色与牙龈相接近,具有显著的美观效果,同时唇颊侧基托轻薄(仅0.5-1.0mm),体积小而无异物感,患者舒适感较好,患者满意度较高。本组义齿失败9件,占6.16%,分析失败原因发现,4例多因基托边缘过长,局部过锐明显,或出现基牙牙龈炎症,戴牙后因出现咀嚼疼痛失败,均经过有效的调磨和消炎等治疗后,压痛症状消失;3例因义齿制作过程中缓冲或变形过多,戴用一段时间后因固位不良失败,可将阴性义齿侵泡于开水中1-2min,将卡环压紧,固位效果即可得到明显改善;1例因人工牙脱落失败,失败原因与前牙侧牙颈部在基托埋入部分过浅及铸压时材料未能有效完全的进入人造牙空内有关。1例牙唇侧基托影响到美观失败,失败原因为基牙临床冠由于弹性基托将基牙唇侧牙冠颈缘部分覆盖而变短的结果,导致与相邻牙的牙冠颈线出现不协调。另外,有报道表明隐形义齿尚存在变色、变形、基托折断及难以修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
综上所述,隐形铸造联合式义齿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美观舒适,但需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 韦丽萍,朱丽平,吕杰.隐形义齿修复前牙的临床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2010,21(6):93~94.
[2] 崔连植.隐形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病例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32):70.
[3] 刘春芳. 隐形义齿临床应用中常见问题和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