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文明教育的教养期、青春期与修身期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以人的“青春期”为分界,将个体人的基础文明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养期、青春期与修身期。
  【关键词】基础文明 教养期 青春期 修身期
  
  Brief talk about the upbringing period, puberty and the period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of the basic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an YuePan Boping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 of a person,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basic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n a pers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ith the “puberty” as the dividing line, namely, the upbringing period, the puberty and the period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Keywords】Basic civilizationUpbringing periodPubertyPeriod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所谓基础文明教育,即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礼仪,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单说,是传授如何做人的学问。本文根据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以人的“青少年期”为分界,将个体人的基础文明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养期、青春期与修身期。仅此谈如下管见,借以抛砖引玉。
  1.教养期。常言道:“从小看大,三岁至老”。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个性教育,基本在三岁前就完成了。[1]主要指从小品德行为的养成对终身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婴幼儿正处在生理及心理的生长发育,模仿性很强。这时期对增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养期从教育环境上划分,可分为:
  1.1家庭教育。勿庸赘言,真正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境界对境界的渗透与融合。它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
  孩子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时,仅仅是一个生物有机体。除了吃奶、哭、抓等生物本能外,其它一切都要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真正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没有冠名的“学校”。如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在家庭养成,包括衣着、用餐、走路、卫生、守时等。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且必须的途径,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要渠道。
  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父母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应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用自己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要及时有效地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的生活习惯出现偏差时,应及时地指出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孩子明白必须注意生活的细节。在父母的榜样影响下,孩子不断积累生活阅历,久而久之,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就会水到渠成,为其顺利走进学校、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被人们常常赞扬“有教养”。反之,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称之“没教养”。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
  1.2学校教育。在人类历史的苍桑流变中,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依靠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社会为了满足自身这种需要,创造了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学校;专门事业——教育,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赞誉“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儿童步入学校后,他们的知识、智力的开拓和发展;道德观、人生观;个性的形成都与教师的启蒙和塑造密切相关,不仅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无论从教与学的全过程看,或者是从认识的角度上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主导作用。学校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直接、全面的培养,指引着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走向生活、选择职业、做人处事奠定基础。可以说,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这种建设者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教师寄予莫大的希望。因此,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好青年一代的崇高使命。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爱是教育的源泉。如果说,父母对子女的爱缘于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那么教师的爱则是神圣纯真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育桃李的感情基础。“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这种爱主要体现在:
  ①美是师德之魂。教师首先要学会在自己的心灵根植美,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种子去播撒学生们的心田。这种播撒需要选择,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辨别真假、善恶的本领,对人类生活的挚爱。为自己种植美,自己才能成为美的化身。因而,老师只有自己“美”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为学生播撒美是教师职业的追求。一个教师的工作过程就应该是不断地播撒美,他只有不乏种子、不乏精力、不乏辛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自己美的种子不断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②尊重学生不仅是现代教育人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爱的呵护。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只有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劳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具备良好修养,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己的精神,否则,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1.3环境教育。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经科学实验证明,小孩子的美感与情绪有关,而且主要是对环境与其自身状态是否“和谐”的认可。如小孩子大都对黑暗恐怖,因为黑暗使“和谐”消失;小孩认同节奏明快、柔和的音乐,喜欢躺在轻缓的周期性摇动的摇篮或母亲的怀抱中;喜欢微笑、慈祥的面孔,而对因愤怒而扭曲的面孔哭泣等等。
  关于环境教育,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认知,并非常的重视。流传千古的“孟母三迁”就是“環境也创造人”的典型。孟子原住在艺人的旁边,孟子耳濡目染的皆是艺人的生活,当搬迁至屠户旁时,孟子又常去看杀猪。直至三迁至学馆旁时孟子才专心读书。以至于成了大思想家。这则故事虽然有轻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讲明了这个道理——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人生活在什么环境,就会逐渐被环境影响,到底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呢?这就取决于这个环境是“鲍鱼之肆”,还是“芝兰之室”。所以,良好的环境对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为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特点是生理上的蓬勃的成长,急聚的变化。是人生中特殊的变化时期。是个体人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青春期不仅是人的身体发育完成的时期,更重要的是身心变化最为迅速而明显的时期。
  从生理特征看,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这决定了青少年要应付由身高、体重、肌肉力量等的发育成熟,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因而承担的心理压力相对增大过速。这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告别各种孩子气、幼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因此,在这个时期,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从青春期男性所负担的各种义务、责任,所要应付的各种问题来看,青春期也是一个相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负担很重的时期。青少年要逐渐担负一部分由成人担负的工作,但这些负担是他们成熟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问题是青少年若对其负重不适应,往往会对生活产生消极的连锁反应,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卫生诸多问题。此外,异性兴趣、异性交往、繁重的学习任务等也给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负担,有时候还成为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处在中小学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青少年仍然不得不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其生活空间狭窄,生活氛围单调,大部分时间处在家庭——学校——课堂这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中,接触的绝大多数是家长、老师、同学,加上现在学校填鸭式的知识教育使学生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认识、了解和思考社会;家长对孩子又过于溺爱,保护过度,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干,甚至连袜子也不让他们洗,使孩子逐渐养成依赖、懒惰性格,缺乏责任心的培养,缺乏生活能力的锻炼,溺爱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阻碍了他们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一切客观上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发育滞后的现状。
  即使在大学,特别是今天80后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尽管他们在生活、学习等形式上远离父母,年龄也成为法定的成人,但他们的经济尚未独立,生活仍源于父母。其生活圈,除了学校还是学校。无论生理、心理,还是思想意识等方面,普遍地处在“断乳期”。他们一方面,为摆脱高中时期相对比较封闭的学习环境,获得独立而兴奋,可另一方面,又为失去家长的保护而深感力不从心,甚至觉得无助(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
  因此,青少年包括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必须尽快提高自身修养能力,增强自信心,不仅在形式上走出大学前比较封闭的学习环境,重要的是要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同时,要主动与父母沟通,把自己心中苦闷、身体不适告诉父母,使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还要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向他们学习。
  家长要主动关心、询问孩子,不仅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便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对孩子的心理调适,给予指导和在药物治疗上给予帮助。
  学校要围绕基础文明教育主题,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和谐,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目的。
  3.修身期。我国古代十分重视成年礼,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所谓冠礼,指古代男子年至二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做人提出的一个理想标准。千百年来,这个“口号”,这个标准,成了引导做人的一面旗帜。古代举行冠礼,不单纯是权力的赋予,而更多的是强调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有的学校开始恢复举行成年仪式。我们认为,学校以举行成年仪式的外在形式,强化成年人肩负的义务与责任意识等内在内容,达到激励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的目的。这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基础文明教育实践。
  4.必须注意基础文明教育的统一与和谐。
  4.1必须注意基础文明教育的统一。基础文明的准则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基础文明教育的根本。然而,社会的基础文明的准则及其评价体系,一方面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规范基础文明的准则及其评价体系,才能使基础文明与时代的步伐和谐统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与时俱进,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创新,以及准则的更新。没有新的思想、思维、准则便不可能有新的行为和结果。如今年汶川地震出现“范跑跑”事件,如何定性?不能不说是基础文明的规范范畴。另一方面,基础文明的准则及其评价体系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基础文明的准则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
  4.2必须注意基础文明教育的和谐。基础文明教育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和谐”。即教育者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虚心了解、认识和探索未成年一代的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认真研究未成年一代中的社会变迁,积极推进崭新的基础文明教育实践。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公正、遵纪守法的文化精神氛围,倡导与人为善、鼓励与欣赏、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二是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和谐”。在教养期一定注重教育与养育相结合;在青春期一定注重养育、教育与自我修养的统一。不言而喻,在修身期是以自我修养为主。
  
  注释
  1 罗正华主编.《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388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 罗正华主编.《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 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刘电芝主编.《儿童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1期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以严密的逻辑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它对学习者、教师和编者无论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甚至超出了同一阶段其它学科对逻辑的要求,具有很强的超前性、严密性。在中学阶段由于诸多原因而导致解数学题目时出现纰漏、不足之处,有时是所学知识范围有限,有时是考虑问题不全所造成的。函数及相关题目是近几年各地中考的热门和首选。  【关键词】直角坐标系 距离 等腰三角形    One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学校领导要有前瞻性、敏感性和创新性。学校管理者即校长应正确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充分发挥非权办性影响力,根据本校的基本实际,兼容并包,取各校之精华以供己之灵活运用。  关键词:校长 权力 学校管理    一所好的学校,背后必定有位成功、优秀的校长。21世纪的学校领导要有前瞻性、敏感性和创新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他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设计师,是能够激发全体师生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的人。校长如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从此理念出发,探究最优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己。  关键词:最优化 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能力    1、研究背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强调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
期刊
摘要: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希望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多从各个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打造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关注教师 关注学
期刊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环境问题是世界未来的重大课题,本课题拟通过环保科学知识问卷对职高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当前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情况,用过程教育形式开展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教育活动,提高职高学生生态环保科学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就业人才,为保护地球环境做贡献。  【关键词】青少年 环保 科学素质 培养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期刊
摘要:通过几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新课改确实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也实现了逐步融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有:教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对话”的“温度”,忽视了深度,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学科性;片面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使用不当。对此提出如下建议:有关部门要改进师资培训方式;教师对新课改要认识到位;教
期刊
摘要:网络的诞生,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人们道德失范。如何应对人们伦理道德环境的变化?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特点,进行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  关键词: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失控 网络道德修养    有人说,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则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被誉为“第四媒体”,尽管它出现的历史并不长,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
期刊
摘要:建设法治国家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使学生能够自觉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法制教育 实效性 途径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特别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应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为了能在教学中产生教有所爱、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最佳效果,创新教育应从五“新”谈起,即:教学方法新、教师形象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材料新、考试办法新。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学方法 教师形象 师生关系 教学材料 考试办法    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笔者认为:为了能在教学中产生教有所爱、点有所通、启有所
期刊
摘要:一所学校,就像一个人一样,也该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及自身发展的文化积淀入手,在一种民主、宽松、充满个性色彩的教育氛围中,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积极投身于红色教育科研实践,着力培育红色精神,让全校师生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师的教育激情因而被重新唤醒,工作充满了干劲和创劲。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学生更有了理想信念,学习刻苦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