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的精神意志,开启人的创作思维等发面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艺术歌曲不像通俗流行歌曲那样有很强的推广和传播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提倡和引导,培养青年人欣赏和爱好艺术歌曲。
关键词:艺术歌曲;发展;推广;创作
我国的艺术歌曲,在五四运动以前主要是用外国的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等。李叔同的乐歌创作多为供景抒情的佳作,文辞秀丽,韵味醇厚,他最早在学堂乐歌中使用了多声的创作手法,其谱曲的三部合唱《春游》运用了欧洲传统的和声技法,简洁纯净,转调自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沈心工相比较,李叔同的乐歌作品更近似欧洲的艺术歌曲,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中国西方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创作始于20世纪初,一些留洋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五四时期优秀的歌曲作家赵元任,在他的《新诗歌集》中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中国的舒伯特”这个说法,可见以舒伯特的作品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艺术歌曲,对五四以后中国歌曲创作确实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时,我国音乐界前辈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冼星海等,都在这种影响下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而且他们并未把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凝固化,也没有把它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吸收欧洲艺术歌曲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这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道路。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大多表现了一种对生活和希望的积极态度,以及纯净、质朴的情感和心态。这一时期创作并保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这些作品至今都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唱。
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对于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聂耳《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在太行山上》、郑律成《延安颂》等,这些作品同样也借鉴了西方经典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于外敌的英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大大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艺术性极强的流亡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不仅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更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其悲愤的音调化为巨大的爱国力量,激发民众团结起来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词作家和外国艺术歌曲的配译家。他们创作和配译的作品有些也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将民歌的精髓运用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处理,创作出了大量民歌风格的艺术歌曲。其中以丁善德、黎英海等人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丁善德在编配与歌词内容和歌曲感情相吻合的钢琴伴奏方面有着独到见解;黎英海的作品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歌质朴风格,又提高了民歌艺术品味,使之富有艺术感染力,如他根据云南民歌创作的艺术歌曲《小河淌水》等。
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的精神意志,开启人的创作思维等发面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艺术歌曲不像通俗流行歌曲那样有很强的推广和传播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提倡和引导,培养青年人欣赏和爱好艺术歌曲。要使艺术歌曲得到较好的推广,首先要解决对艺术歌曲的认识问题。艺术歌曲在西方教科书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的歌词应是可朗诵的诗歌,一般在室内演唱,用钢琴伴奏,伴奏音乐具有独立演奏性等等。甚至有人认为,艺术歌曲是专业作曲家所做,由专业歌唱家演唱,给专业人士听的歌曲等等。这些观点有它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这些定义来规范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就可能作茧自缚,局限了艺术歌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更何况在西方有些著名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已经由室内走向室外甚至走向广场。伴奏也由钢琴改为乐队,这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即艺术歌曲不一定只是在室内演唱,而是已经逐步由音乐殿堂走向群众。因此,我国现代艺术歌曲不必受这些定义束缚,群众心目中的艺术歌曲主要是旋律优美、韵味丰富、格调健康、歌词精炼、寓意深刻、有艺术性为人们所广泛喜爱的歌曲,这类歌曲似乎都可以成为中国的艺术歌曲,或称为广义的艺术歌曲,只有这样的艺术歌曲才能具有被推广的群众基础。
我国的艺术歌曲从歌曲本身来说与群众歌曲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情况是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艺术歌曲多为通谱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是词曲紧密、细致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艺术歌曲要做到即好听又好唱,需要做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也要考虑提高的问题。应当有一批艺术性较强、演唱技巧较高、脱俗的声乐作品供听众欣赏,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当然,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搞好普及,要关注它的群众性,这是基础和前提,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提高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普及艺术歌曲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已有的优秀作品来演唱和教唱。不能总唱老歌,关键是要不断涌现新作,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要注意普及性,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要宽,可以广一些。不要一说艺术歌曲,就要求高难度的技巧和高深度的题材,更不要使它成为曲高和寡,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群众更需要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抒情歌曲。为此,词曲作家和歌唱家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喜欢听什么唱什么,从而为群众创作出既好听又好唱的艺术歌曲。通过演唱比赛等方式促进创作和选拔精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康。
关键词:艺术歌曲;发展;推广;创作
我国的艺术歌曲,在五四运动以前主要是用外国的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等。李叔同的乐歌创作多为供景抒情的佳作,文辞秀丽,韵味醇厚,他最早在学堂乐歌中使用了多声的创作手法,其谱曲的三部合唱《春游》运用了欧洲传统的和声技法,简洁纯净,转调自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沈心工相比较,李叔同的乐歌作品更近似欧洲的艺术歌曲,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中国西方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创作始于20世纪初,一些留洋学成归来的音乐家们,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五四时期优秀的歌曲作家赵元任,在他的《新诗歌集》中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中国的舒伯特”这个说法,可见以舒伯特的作品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艺术歌曲,对五四以后中国歌曲创作确实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时,我国音乐界前辈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冼星海等,都在这种影响下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而且他们并未把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凝固化,也没有把它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吸收欧洲艺术歌曲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这开创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道路。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大多表现了一种对生活和希望的积极态度,以及纯净、质朴的情感和心态。这一时期创作并保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这些作品至今都仍为人们所喜爱和传唱。
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对于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聂耳《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在太行山上》、郑律成《延安颂》等,这些作品同样也借鉴了西方经典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于外敌的英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大大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艺术性极强的流亡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曲不仅唱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更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其悲愤的音调化为巨大的爱国力量,激发民众团结起来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曲家、词作家和外国艺术歌曲的配译家。他们创作和配译的作品有些也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将民歌的精髓运用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处理,创作出了大量民歌风格的艺术歌曲。其中以丁善德、黎英海等人的作品最有代表性:丁善德在编配与歌词内容和歌曲感情相吻合的钢琴伴奏方面有着独到见解;黎英海的作品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歌质朴风格,又提高了民歌艺术品味,使之富有艺术感染力,如他根据云南民歌创作的艺术歌曲《小河淌水》等。
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陶冶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的精神意志,开启人的创作思维等发面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艺术歌曲不像通俗流行歌曲那样有很强的推广和传播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提倡和引导,培养青年人欣赏和爱好艺术歌曲。要使艺术歌曲得到较好的推广,首先要解决对艺术歌曲的认识问题。艺术歌曲在西方教科书中有其特定的含义:它的歌词应是可朗诵的诗歌,一般在室内演唱,用钢琴伴奏,伴奏音乐具有独立演奏性等等。甚至有人认为,艺术歌曲是专业作曲家所做,由专业歌唱家演唱,给专业人士听的歌曲等等。这些观点有它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理论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按照这些定义来规范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就可能作茧自缚,局限了艺术歌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更何况在西方有些著名的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已经由室内走向室外甚至走向广场。伴奏也由钢琴改为乐队,这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即艺术歌曲不一定只是在室内演唱,而是已经逐步由音乐殿堂走向群众。因此,我国现代艺术歌曲不必受这些定义束缚,群众心目中的艺术歌曲主要是旋律优美、韵味丰富、格调健康、歌词精炼、寓意深刻、有艺术性为人们所广泛喜爱的歌曲,这类歌曲似乎都可以成为中国的艺术歌曲,或称为广义的艺术歌曲,只有这样的艺术歌曲才能具有被推广的群众基础。
我国的艺术歌曲从歌曲本身来说与群众歌曲并无明确的界限,一般情况是群众歌曲多为分节歌曲,艺术歌曲多为通谱歌曲。群众歌曲的音乐通常是概括表达歌词的思想,而艺术歌曲则是词曲紧密、细致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艺术歌曲要做到即好听又好唱,需要做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我们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也要考虑提高的问题。应当有一批艺术性较强、演唱技巧较高、脱俗的声乐作品供听众欣赏,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当然,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搞好普及,要关注它的群众性,这是基础和前提,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提高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在普及艺术歌曲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已有的优秀作品来演唱和教唱。不能总唱老歌,关键是要不断涌现新作,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要注意普及性,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要宽,可以广一些。不要一说艺术歌曲,就要求高难度的技巧和高深度的题材,更不要使它成为曲高和寡,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群众更需要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精神的抒情歌曲。为此,词曲作家和歌唱家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喜欢听什么唱什么,从而为群众创作出既好听又好唱的艺术歌曲。通过演唱比赛等方式促进创作和选拔精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使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