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历史回到原点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12322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20世纪前50年的美国社会,更多的是停留于黄金时代的福特轿车、大垄断公司,经济危机时期的股市、失业人群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蓝鹰计划、田纳西工程等,然而,这样的美国印象过于宏观,过于粗线条。但是,也正是在这50年中,美国由一个边缘国家走向世界的中心;在这50年中,美国发生了剧变,为后来确定了一套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准则。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又与今天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却很少能够在大多数人脑海中形成一个概念或者图像。幸运的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认识美国社会的平台。
  艾伦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大繁荣时代》、《大衰退时代》、《大转型时代》),是美国众多大学的学生指定阅读书目。这几套书的书名中“大繁荣”、“大衰退”、“大转型”这三个词简练地概括了美国20世纪的前50年。
  在《大繁荣时代》中,可以看到个性解放、民主兴起、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以及妇女权益伸张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还可以看到对原有封闭藩篱的打破、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创新精神的展现、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在《大衰退时代》中,则会看到绝望和痛苦的时代,那个当头一棒的年代,道琼斯指数因此暴跌达90%;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的股票纷纷缩水;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富蒸发、穷困潦倒;超过5000万人从此失去工作;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纷纷破产。在《大转型时代》中,看到的是美国犹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的时代。看到美国经济从万花筒般的大繁荣时代,并经历大衰退时代的痛苦转折,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上升,社会格局也逐渐趋于稳定,世界中心最终由欧洲向美国转移。
  笔者认为,艾伦的这套著作主要有着以下两个特点:
  一方面,相比较其他历史著作较多对于政治经济的宏观描写,艾伦的著作更着重于向读者展示当时一个个新鲜的有血有肉的群体,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历史研究,首先是人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对活生生的人的全方位把握和理解,仅仅赋予其太多形式化内容的文本、概念,或者是被抽象化的群体,就很难使读者贴近历史的真实。正如本套著作的第一章,就是由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引入。
  另一方面,艾伦的著作更倾向于运用当时的一些杂志和新闻作为原始材料,提供了一些令人赞叹的横截面,这些截面抓住了时代的瞬间,并使之具体化,让读者更接近于当时的时代特征。读艾伦的这套书,仿佛自己置身与美国20世纪的前50年中,与那个时代的美国人经历着他们所经历的,思考着他们所思考的。同时这套书也给了读者这样的启示:杂志、报纸的出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那些大部头的著作中。除此之外,艾伦的文章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资料翔实、文笔优美,借助作者平实但却充满吸引力的文笔,读者能够轻松地进入美国的历史情境中,去了解和感知当时的美国社会。
  在这三部曲中,笔者感触最深并认为尤其具有研究和借鉴价值的是《大转型时代》一书,作者向读者们展示了美国在1900-1950那个“辉煌与痛苦共生的时代”发生的一切,以及推动这一切发生的力量。本书的借鉴价值在于中国当前同样是处于转型期中,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GDP增长了14倍;汽车作为财富的象征,曾经是罕见的奢侈品,现在各个城市却在为堵车而烦恼;在2007年,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年在北美发生的一切,似乎正在中国重新上演。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当时美国所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中国有着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朝气蓬勃,但是在一些地方却与20世纪初的美国若有所似。例如,1929年经济危机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楼市与当前的中国楼市一样狂热;哈定总统在任期间存在着大量的官僚腐败与中国当前的情况同样相似;比如生產过剩,廉价的劳动力无法提供足够的消费市场,劳工的福利和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仍待建立,贫富两极分化亟待一种温和的再分配来解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冲突等等。
  本文则试图通过《大转型时代》一书,结合《大繁荣时代》等书,从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商业经济的繁荣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借此探讨美国历史对中国当今发展的启示。
  在《大转型时代》一书中,艾伦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追踪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上。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应用,以及联邦政府关于税收和经济控制的政策,这些结合起来,给国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以及财富的再分配带来重要的结果,使得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生活水平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成为可能。书中,作者把20世纪初期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跟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比较。他说,“美国再也没有贫富两个极端,而这种两极分化正是1900年代的典型特征。不负责任的企业家不再控制我们的经济体系。相反,今天的美国享受着物质商品洪流的福祉,享受着开明公司企业的福祉。”[3]正如全球最大超市连锁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沃尔顿在其自传中所说的那样,当时的美国遍地都是超市,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地开更多的超市连锁店,因为有更多的顾客涌进超市。[6]
  然而商业的繁荣对精神文化领域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大规模生产的动态逻辑,在给我们带来优质汽车和优质尼龙的同时,也把平庸强加给了智力产品的市场”,经济的繁荣一直生产着大众文化,在这种文化中,艺术被粗俗的大众娱乐需求所窒息,自由被大众舆论的重负所挤压,经济繁荣带来的“艺术边缘化”造成的后果是人们越来越物质化,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机器和商业的价值更有价值。这也正是作者认为“技术和经济上的胜利是贫瘠的,因为他们并没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安宁”的原因之所在。[3]简单以战后美国家庭为例,当时妇女地形象更多的是作为母亲、妻子、持家主妇和消费者,特别是战后十年,妇女作为消费者的作用大大增加,从超市中摆满的针对妇女的产品和广告的对象即可证明。[6]可以说此时的美国社会,更多呈现的是一个物质和消费的社会。
  作者在《大转型时代》“时代精神”一章中,将美国这一现象称为“迦太基现象”,他引用已故的哈佛大学校长A・劳伦斯·洛厄尔的一段话“有一种文明一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影响着我们今天所有人;而另一种文明则在其后的时代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因为,跟希腊比起来,迦太基拥有一种纯粹的商业文明,对知识、哲学和艺术只有很少的尊敬。美国是否有成为迦太基的危险呢?”作者又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有人坚持认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尽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美国也沿着迦太基的方向越走越远;它一直生产着大众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宗教和哲学被冷落,艺术被粗俗的大众娱乐需求所窒息,自由被大众舆论的重负所挤压,按照他们的理解,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在他们看来,典型的美国人,是一个金钱之人,一个粗鲁庸俗、大声嚷嚷的家伙,除了机器和商业的价值之外,不知道任何别的价值……而且,我们在技术和经济上的胜利是贫瘠的,因为它们并没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安宁。”[3]
  作者的这一论断并无道理,翻开该丛书的第一本《大繁荣时代》一书,看看在那个“令人晕眩的时代”中美国人疯狂于什么:中国麻将、填字游戏、报纸上各式的凶杀案、林德伯格飞越大西洋并引发的一系列冒险活动……整个美国社会实际上充满的是喧嚣与粗俗。而此时的宗教,尽管上教堂的人并未减少,但“某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已经从教堂消失了,这种东西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确信教堂可以实现人生救赎的信念”。[1]无可否认,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宗教的安贫乐道,而是千方百计的获得更多的财富。正如曾经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艾柯尔在其自传中所说的那样,当时无论是汽车保险业还是汽车维修业,都是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力图从顾客身上赚取更多的金钱。[7]而另一方面,科学的日益发达,则让更多的人对于宗教产生了怀疑,科学的观念、科学的研究方法无疑对宗教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选择关注更加社会化,更加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大众文化。”[1]无怪乎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日益发展的大工业生产和机器的现代化感到忧心忡忡,处处流水线作业的“福特模式”以及千篇一律的“连锁经营模式”,又如何使美国文化充满个性呢?正如杰克·凯鲁亚克在其1957年出版的小说《在路上》中所描述的,“中产阶级的无个性,这种无个性表现在……一排排富裕阶层的房屋,家家户户有草坪,每间卧室有电视机,人人观看同样的节目,人人同时想着同样的事情。”[7]
  读这套书仿佛就在读中国的当代,中国的今天像极了美国的历史。仅仅看看周围也能够找到对证:无聊至极的“偷菜”游戏盛行、复杂的中国菜也在向着标准化批量生产、低俗而充满炒作的各种电视娱乐节目、股市楼市充斥着人民的大脑、各种票房虚高却内容空虚的电影、玄幻言情杂陈的网络小说、手机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山寨手机……另一方面,却鲜有人会回过头,思考自己所做过的种种;却鲜有人能够静下心,做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创新性产品;却鲜有人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思考自己,思考人生。以大学为例,无论是选专业还是上课,大多数人想得更多的,是学的东西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就业,是否能够赚更多钱,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学的东西对于自己一生的帮助,学的东西对于个人品格和气质的塑造。表现为社会现象,就是大学里实用学科火爆,例如金融、理工等,而人文學科,诸如历史、哲学等则甚为冷淡。出现这样的现象,无非是当前实用技术类学科更容易就业,然而是否有人想过,工作难道就构成了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吗?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仅仅为了工作?为了金钱?这样的活法是否太过单调。不可否认,功利性、实用性、市场需要性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但是,倘若大部分的人都仅限于此,那我们的社会又如何进步,我们的民族又如何传承发扬,我们又能给后代人留下些什么文明?
  美国的历史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商业文化的兴盛导致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而人们的信仰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先进文化逐渐衰退,大众化的庸俗文化只能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感官需求,却无法在岁月的洗涤中经久不衰,那么我们留给后代人的又将是什么?我们自己,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去走过中国的社会转型期?
  读这套书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正在于,既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时发生在美国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具体形象,同时,又能够借助历史引发对当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对于身处中国的我们来说,也可以借鉴良多。假如历史回到原点,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大繁荣时代[M].秦传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9.
  [2][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大衰退时代[M].秦传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9.
  [3][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大转折时代[M].秦传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9.
  [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5][美]萨姆·沃尔顿.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自传[M].沈志彦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美]沃尔特·拉菲伯,理查德·波伦堡,南希·沃洛奇.美国世纪[M].黄磷译.海南出版社,2008.
  [7][美]艾柯尔.艾柯尔自传[M].张国蓉译.中信出版社,2007.
  [8][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宏德,现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历史学系。
其他文献
【摘要】“公正团体”理论是科尔伯格德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科尔伯格根据其“道德两难讨论”方法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进行矫正的实践理论。该理论作为西方人格自律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从《闻香识女人》这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谈起,对“公正团体”理论进行解读并探讨该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公正团体;学生管理;民主权利    “公正团体”理论是科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两个部分评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首先介绍本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在肯定了其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本书的希望。  【关键词】《乡土中国》;理解;评论    一、乡土中国之我见  自幼喜欢乡村生活,读了费老先生的《乡土中国》,又勾起了我对儿时的记忆。所以看到《乡土中国》我倍感亲切。在《乡土中国》中,作者对乡村,乡下人给予了极高的敬意。正是受到这份敬意的感染,所以想在万千读者中读出我对
期刊
【摘要】《大学的使命》是奥尔特加关于大学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深入研究其思想对我们大学改革有很好启发。尤其:借鉴别国的经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坚定具有良好文化修养和优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引领时代精神力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的使命;奥尔特加;大学改革;启示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e Ortega Y Gasset,1883-1955),20世纪西班牙著名的
期刊
【摘要】专升本函授教育是铁路公安民警提升学历层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目前,在专升本函授教育中存在诸多影响面授教学效果最大化的问题:面授时间短与授课内容多存在矛盾;民警提高学历与提升业务技能的双重需求较难到满足;铁路公安机关函授站的管理存在瑕疵等。提升专升本函授教育的面授教学效果须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合理安排面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面授;建立教师与学员间的课堂互动和课后联系制度;充分借助
期刊
【摘要】图书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得到发展,就必须构建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本馆为例,通过近十年的整合图书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本馆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改革后一系列措施进行归纳,通过改革使本馆发展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本馆;核心竞争力    1.本馆发展简介  西安财经学院图书馆是2002年6月在原西安统计学院图书馆和陕西经贸学院图书馆基础上合并而成。全馆在岗职工79人,其中
期刊
【摘要】女性缠足之风由来甚久,小脚女人是封建男权主义的附属。缠足不仅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损害极大,而且使女性牢牢牵制在这封建夫权制家庭中,没有所谓的自由与追求。近代以来,屡次禁缠足,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村许多妇女宁可忍受缠足的痛苦并承受惩罚都不愿放足。虽然不缠足运动受到一些阻挠,但是它的成效也是可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沿海的一些大都市出现了颠覆传统女性形象、崇尚自由与追求自我的摩登女郎。与小
期刊
【摘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再三强调了精神文明的地位,以及它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邓小平又开创性的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精神文明。他认为人才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需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栋梁。  【关键词】文化;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人才    一、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任务与指导方针  精神文明的最早提出是在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叶剑英提出的,他
期刊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诸多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式、结构、流向、流量、流速、返乡,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和谐安定的大局。秦皇岛在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事业的不断推进,网络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在互联网时代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本文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总结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学院“党员之家”网站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索网络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具体途径和有效性,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党员之家;基层党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要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要与本科生在“抢”工作的比赛中获胜,必须打出自己的牌子——拥有过硬的技能,树立诚信的牌子,确立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就业;要素;品牌;竞争    一种产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自己有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硬的品牌。中国的海尔、瑞士的劳力士、法国的夏奈尔、德国的宝马、芬兰的诺基亚、美国的可口可乐、日本的索尼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