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米兰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i80488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空碧蓝碧蓝的,阳光透亮透亮的,风里飘浮着一股淡淡的清香。①。。。。。。。。。。。。。。。。。。。。。。。。
  。。就在这时,我与它邂逅了。。米兰。它站在花店门口的一个盆里,安静地待着,像极了一个腼腆的少女,散发出一种静谧的美。②。。。。。。。。。。。。。。。。。。。。。。。。。
  。。老板娘走出来,向我介绍:“这是米兰花。一年中会多次开花,开花时清香四溢,很像兰花呢。同学,买一盆吧?”我仔细端详着它:它的花蕊很小,但是很繁密,黄色的,像米粒。深吸一口气,它的香气便钻进我的鼻子里。它的叶子很多,深绿色,看起来极富生命力。③。。。。。。。。。。。。。。。。。。
  。。我很爽快地买下这盆米兰,把它放在了我卧室的窗台上。为了更好地养活它,我上网查了一下它的生活习性,才发现它有些脆弱,便不那么喜欢它了。。。。。。。。。。。。。。。。。
  。。又开始一心一意地喜欢它,是在中秋后。④。。。。。。。
  。。中秋节我们回到乡下奶奶家,可惜天公不作美,接连几天都在下雨,我们便在奶奶家住了下来。就在我闷屋里看电视时,突然想起米兰还在窗外,连日的风吹雨打,它能承受住吗?过完中秋回到家,果不其然,米兰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好像生了一场大病。虽在意料之中,但到底有些失望。。。。。。。。。。。
  。。第二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从窗户钻进来时,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伸着懒腰走向窗边。我看见米兰又站立起来了!点点阳光金币似的印在它的叶子上,使它显得神采奕奕。我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一年,两年,雨点打在它身上,它活下来了;弟弟把它拔出另栽,它也活下来了;花盆打碎了,它依旧活下来了……。。。
  。。重新分班后,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月考试卷发下来了,刺眼的七十三分,使我的心情低落得如深秋一株衰敗的小草。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回家的,我只记得,当我看到米兰昂首挺立的样子时很愤怒,我怒吼道:“你这么坚强干吗?一次次的打击你受得住吗?”吼罢,我狠狠地推了一下花盆,径直离去。⑤。
  。。晚上躺在床上,我想了很久:人人都有一个适应期,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虽然不够坚强,但是,我要像米兰一样,不向挫折低头。⑥。。。。。。。。。。。。。。。。。。。。。。。。
  。。可令我伤心的是,寒假的时候,它还是枯萎了。⑦。。。。
  。。虽然没有了米兰,可我会一直记得我的米兰,以及我与米兰的故事。⑧。。。。。。。。。。。。。。。。。。。。。。。
  。。。。。。。。。。。。。。。。。。。。(江西上高中学)
  。。。。。。。。。。。。。。。。。。。。。。。。。。。。
  ①句式整齐,精心用词。“飘浮”一词富有美感,赋予无形的“花香”以轻盈的姿态。
   ②先闻其香,再见其花,有“先香夺人”之效。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米兰独特的美。
   ③这里简单写老板娘有些突兀,可适当对其进行神态、动作等描写。如:这时,一个衣着淡雅的阿姨浅笑着走出来,她轻轻指着花儿最浓密的一处说:“这是米兰花。一年中会多次开花,开花时清香四溢,很像兰花呢。同学,买一盆吧?”
   ④独句成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强调“我”对米兰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⑤“我的心情低落得如深秋一株衰败的小草”,这个比喻很生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狠狠地推了一下花盆”,这一情节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我”也太任性了;如果是虚构的,就不合情理了。不过,这一段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缺少一个过渡——由写花事到写人事的过渡。可在此段之前专门安排一个过渡段,如:而它的坚强也感染了我。当然,如果是这样过渡的话,这一段及下一段的内容就要进行较大的调整。
   ⑥添加过渡后,以上两段内容可合并为:重新分班后,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开学第一次考试,我的英语只得了七十三分,我的心情低落得如深秋一株衰败的小草。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回家的,但我记得,在我看到米兰时,想到它经历的种种挫折,心里得到了安慰和鼓舞。我想了很久:人人都有一个适应期,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虽然不够坚强,但是,我要像米兰一样,不向挫折低头。
   ⑦这一“变故”,增加了作文情节的曲折之美。
   ⑧结尾干脆利落,简洁而有意味。
  总评
   作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我”与一盆米兰的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摇曳多姿。语言生动形象,有不少极富表现力的用词和比喻、拟人的修辞。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这个故事篇幅长,内容多。所以,写到后文,就无法兼顾到上下文的过渡了。建议写完后多读读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完善。好的作文都是改出来的,据说老舍先生改文章的妙招就是反复读。
  (罗群英)
其他文献
江南,一座古镇,一条幽深的小巷。   风到这里连成线,挡住了过客的脚步;雨到这里缠成丝,牵住了游人的情感。如果说江南是一位美人,古镇便是美人的明眸,幽深的小巷便是美人的眼纹。   古镇,朴实,安逸;小巷,宁静,淡泊。   小巷从远古静静走来,没有人知道它的生日。走在湿润的石板路上,我们听到了远古的回音,这里的每一块石板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高翘的龙头、威武的狮子、褪色的壁画、剥落的神像……都是
期刊
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憩息处,又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旧行旅的终点,又是新行程的起点……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链条。   以上文字给了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每个站点都有风景  ◎刘怡筝   凉风落叶,细雨绵绵,深秋剪凄寒。趁着假期,我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顺便抚慰一下压抑的内心。   我拖着行李箱,独自一人来到火车站。候车
期刊
有人说,家是温馨、宁静、安全的港湾;也有人说,家是清新、甜蜜、丰润的田园,我的家也是如此,这里充满了温暖——   一进家门,几张印有精美图案、缀着烫金大字的奖状映入眼帘。这些奖状是妈妈粘贴的,她喜欢把我的奖状贴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使每个到我家的人都能看到我的奖状。每当客人夸我时,妈妈便开心极了。后来我的奖状越来越多,客厅里已经贴满了,妈妈就找来一个漂亮的袋子,把她视如珍宝的奖状整齐仔细地装起来。她
期刊
博物馆中的文物承载了整个人类或局部文明的历史记忆。作为文物凭证,它可以告诉现代的人们,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怎样的辉煌和经历。然而,我们的很多博物馆却与公众保持着距离,陈列的文物也长时间沉睡,很少有人问津。   北疆博物院南楼自10月28日开放以来,在每日限流200人的情况下,共接待观众2000人,其中个人观众1700人,团体观众300人,日均观众量已达接待上限,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期刊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先后担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在处理外交、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司马光称颂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做人以德为先,治国也当以德为本。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人士大多倡導“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治理国家要多运用“德
期刊
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盗墓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走红,许多青少年对于“盗墓”的兴趣远远多于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其实,与神秘、刺激的“盗墓”相比,考古和出土的文物蕴含着严谨而丰富的科学知识。如何让“冷学问”的考古和冰冷的文物走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北疆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江苏张家港市南沙中学香山文学社的同学们,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周屹灵:中国文化博大
期刊
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撑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中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为此情此景也太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
期刊
陕北指陕西省的北部,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区。高原的浑厚与塞外的广袤孕育出了陕北人豪迈、粗犷、不羁的性格。“陕北生来陕北长”的刘成章先生,用自己敏锐的视角与灵动的思维,从安塞腰鼓充满生机活力的舞姿和鼓声中挖掘出了陕北人的精魂,仅用千余字随心走笔,便写就了《安塞腰鼓》这篇礼赞陕北人生命活力与黄土地昂扬精神的厚重诗篇。   具体来说,《安塞腰鼓》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用短句,节
期刊
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陆定一《老山界》  阅读心得   选段描写的是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夜景。我们完全能从作者的描述
期刊
某些事物现象,或者思想观念,我们直接表达难以阐释清楚,或者不便于直接表达,此时,类比手法便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运用类比,可以很好地暗示或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吴伯箫的《灯笼》一文,就运用了非常精彩的类比手法。这些类比很好地突出了作者所要呈现的写作目的——通过对童年时代的灯笼的怀想,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以及“愿做马前卒,甘为燎原火”的决心。   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