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粉稀饭”=“很喜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easons2002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稀饭”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用来表示“很喜欢”,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79100篇。例如:
  (1)我也粉稀饭cyndi王心凌的。(我们的天空网2005年2月20日)
  (2)绿茶的口味偶向来都粉稀饭,吃不腻。(成都吃喝玩乐论坛2006年5月5日)
  (3)主卫格调很不错,我粉稀饭。(焦点装修家居网2006年7月12日)
  网上还有很多“粉”和“稀饭”单用的例子。如:
  (4)摸摸它的头,他会粉高兴哦!(新浪网2004年7月27日)
  (5)据专家调查,现在的大学生,40%学的是自己不稀饭的专业,但是又不得不学,目的就是出来能找个好工作。(天涯博客2004年7月27日)
  还有“粉”和“喜欢”搭配、“很”和“稀饭”搭配的例子。如:
  (6)偶粉喜欢的小公主们的照片!(榕树下社区2006年12月10日)
  (7)小店淘的外套,很是稀饭。(BuyRen网上购物论坛2005年11月12日)
  这些例子中“粉”的意思都是“很”,做副词,“稀饭”的意思都是“喜欢”,做动词。显然,“粉”和“稀饭”分别是“很”和“喜欢”的网络替用语,“粉稀饭”是“粉”和“稀饭”的新组合,充当“很喜欢”的网络替用语。
  “粉”和“很”、“喜欢”和“稀饭”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写法、输入法也不一样,这种替用关系的来源颇让人费解。
  其实,这跟台湾的影视娱乐节目有关系。在台湾,人们往往f、h不分,如上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台湾电视剧《追妻三人行》,片中的婆婆教孙女念绕口令“粉红凤凰飞”,就把五个字全读成f声母。“很”和“喜欢”是台湾影视娱乐节目中的高频词,台湾口音把h发成f,就成了类似于普通话的“粉”和“稀饭”。久而久之,网络上不少年轻人追求新奇、好玩、时尚的说话方式,打字时就特意把“很”和“喜欢”打成“粉”和“稀饭”。
  f、h不分不限于台湾,还有很多汉语方言区都是f、h不分的,尤其是在合口呼中,或者f读成h,或者h读成f。最明显的是湘方言和粤方言。湘方言如长沙、衡阳、株洲、湘潭、益阳、邵阳等地,都把“灰”读成“飞”,“胡”读成“符”。粤方言如广州话,一律读f,“分”=“昏”,“夫”=“呼”。另外,还有些能区分f、h的汉语方言区,仍有个别字可以f、h两读,如上海话的“虎”和“火”,读h或f均可。所以,“粉稀饭”和“很喜欢”对广大方言区的人来说,语音上是可以相通的,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但是,在普通话和不少汉语方言中,f、h判然有别,虽然它们都是擦音,但一个是唇齿音,一个是喉音,发音部位相差很远,为什么“粉稀饭”照样有市场呢?这有声学和语音学上的道理可讲。如果用实验语音学的仪器来测试,不同的音在语图上能量集中区的位置和能量的大小都是不同的,差异越大听感上的区别就越明显,差异越小也就越容易相混。f、h的能量均较小,且都集中在低频区,因此听感上较接近。这样,即使是f、h泾渭分明的人,听感上f、h的差别也较其他音小得多,用“粉稀饭”代替“很喜欢”依然符合网络用语和普通话语音相近的原则。
  “粉稀饭”能大行其道,“粉”和“稀饭”的意义也功不可没。“粉”有嫩嫩的感觉,幼小的东西天生令人喜爱。“稀饭”的流行和网络上喜欢用食品来命名事物的潮流正好相合。2005年“玉米”“荔枝”“鸭梨”等超女“粉丝”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那么既然我是你的“粉丝”,我“稀饭”你似乎也未尝不可了。
  不过,无论“粉稀饭”也好,“粉”也好,“稀饭”也好,目前都仅作为网络用语在网络中使用,在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场合是不多见的,毕竟这种用法与普通话缺乏充分的关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大众普遍接受。
其他文献
“著名”是现代汉语里一个比较普通的常用词,意为有广泛知名度、很受大众追捧和欢迎的,具有褒义色彩。它一般多用来修饰限定那些具有某种称谓功能的名词,如“著名教授”“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歌手”“著名演员”“著名教练”“著名科学家”“著名设计师”“著名网球运动员”“著名的唱片公司”。  “著名”修饰限定名词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要求,在语用上有一定的功用:第一,“著名”一般只修饰限定褒义或中性名词,如不
本文是通过书信解答疑难。作者运用童话巧妙地解决了“爱情是什么”的问题。宜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式,于自主探究中认识“什么是爱情”,感受父亲对女儿的爱。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关于“票”的一项释义是“指绑架者用来勒索钱财的人质”,相应的词项有“绑票儿”“赎票儿”等。“绑票儿”指匪徒把人劫走,强迫被绑者的家属出钱去赎,从事这种绑票活动的人被称做“绑匪”,家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按照绑匪的要求赎救被绑者就叫“赎票”。  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成为这样的人质后,为何就被叫做“票”了呢?不言而喻,隐喻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票”指称人质这一意义直
《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上发表了戚晓杰先生的《“粉碎纸张机”为什么要说成“纸张粉碎机”》,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纸张粉碎机”这类再生复合词语序的形成机制,但其中关于“纸张粉碎机”类词语的内部结构。笔者认为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戚先生谈道:“在构成一个新的事物名称时;人们常常选择‘名+动’,而非‘动+名’,从而构成‘(名1+动)+名2’式结构……”也就是说,“纸张粉碎机”的表层语,法结构应切分
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涵丰富,不仅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启迪智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启发思路,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以驳论为主,教学本单元,应抓住以下几点:(1)在理解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批判思维能力;(2)
知识观与教育关系甚密。回顾教育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理论的论争都伴随着知识观的讨论,从而引起教育实践的变革。知识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载体,这决定了知识观与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但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又不在一个层面,那么综合性学习试题应当怎么出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试题才是真正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呢?  其实,近几年综合性学习试题一直是课标试题研究的重点,只是目前研究和命制出的试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对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把握不准确。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综合性
笔者最近在浏览报纸、网络等媒体时,发现“紧箍咒”一词频频出现,颇引人注目。在中国期刊网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检索标题“紧箍咒”,共发现1149条;检索标题中的“戴紧箍咒”,发现相关报道273条;检索“念紧箍咒”,发现263条。可见,“紧箍咒”使用频率相当高。既然使用频率这样高,那么究竟什么是“紧箍咒”?“紧箍咒”是怎样使用的呢?  《汉语大词典》收录词条“紧箍咒”,释为:“《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制服孙
《国外“博士后”与国内有啥不一样?》(《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4日第11版)一文对“读博士后”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也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博士后是“做”还是“读”?应该说,“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乍一听,“读博士后”似乎会误导人们对“博士后”身份的认知,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看,“做博士后”就一定优于“读博士后”这一表达吗?我看未必。  首先,“读”具有语义匹配的多样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