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花鸟画从风格上来说又分为工笔、没骨、写意等,工笔花鸟是工笔画的一种; 工笔画,又称“细笔画”,简称“工笔”或“细笔”,是中国画中工整细致一类的绘画品种,自唐宋以来,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就已基本定型,又历经元、明、清各代画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工笔画的特征与“写意”画相对应,用笔细致工整,线条分明,结构严谨。而没骨画花鸟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本文从工笔花鸟与没骨花鸟在技法与审美上比较它们的异同。
[关键词]工笔花鸟 没骨花鸟 技法与审美异同
中图分类号:G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4-0262-01
在中国的绘画门类中,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华”字即为现在“花”字的古写,其寓意为鲜花盛开的大地。早期的花鸟画多为器皿、丝织品、建筑上的装饰,后来作为人物绘画的配景出现在一些作品中;直到唐代,随着绘画功能由政治礼教及宗教的宣传逐渐转化为观赏的艺术品,花鸟画和山水画才作为独立的画种应运而生。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从技法上没骨画可大至分为彩没骨,墨没骨,纯没骨,半没骨四种。没骨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相比较显得洒脱、奔放。
一、工笔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异同
(一)线描
工笔画在气质与精神、力度与韵味上都与线条息息相关,强调线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求线条细致、清晰、分明、丰富多彩。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曲直、浓淡干湿、刚柔肥瘦、轻重缓急、畅涩隐显等都各有特色与艺术功能。物象的质感与明暗也都通过线条来表现。工笔花鸟在绘画时要考虑到下一步的上色:先上浅色的,其墨线要淡,后上深色的,墨线要重,一般情况下,花脉、花蕊和小叶筋不必勾出,以后再用颜色补勾。因为线条承担的功能很多,所以花鸟画对线的要求特别高。画家在写生或创作过程中要通过对物象的细致地观察与研究,结合笔墨通过对线条的运用,最终达到理想的表现效果。
没骨法也被称为没有骨干线的工笔画,但是没骨画并不是说不要骨法用笔,而是不勾皴;在表现技法上只用色块和墨块来塑造物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色彩弱化线条,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没骨画虽然没有了骨干线,但不等于不勾线,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它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等在染色之后仍然要用色线勾画,其目的主要是利用主筋和细筋的线条来帮助提高绘画形象的工整度和升华物象所承载的人格、精神。没骨画所用之线本身的审美价值古时已颇有研究如唐代张旭提出的“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 用线要“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等用笔之说,形象地说明线的圆、刚和涩的审美标准,传统骨法用笔更能够生动自然的表达物象的势态和转折的各种变化,这样的用笔方法与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有相通之处,但没骨花鸟画的线条运用是为了使物象轮廓更清晰,层次清楚,色彩更清丽滋润。
(二)设色
工笔花鸟画的设色技法丰富,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及特有技法,首先它要求色彩既鲜明又要和谐统一,富丽不失典雅,谐调而不顺色,色彩与绘画中的墨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持色与线之间的关系,着染时要求薄中见厚。多次反复以薄色渲染,反复染出来的厚重与一二遍就染厚、染重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分染、平涂、背衬、晕染、接染、罩染、积水积色、冲水撞粉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上色法,上色宜薄,一般需二至三次染成,通过多遍薄染易色泽均匀、明洁、鲜丽。
传统没骨画的技法不以墨线立骨,只用染墨色的笔按所要表现物象的型廓用笔,让包含色墨的水迹自然晕染,适当地加以控制引导,期间的虚实向背,物象的穿插关系自然天成。没骨花鸟画借用色彩来表现具体事物的形,影,色,光。当然我们的古人对光和影的关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古人着迷于通过外在的形来传达内心的“意”。“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生从笔成”,对于传统没骨技法上的表现,先人也是发了一番心思。从最初的彩陶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到明清民国时期任伯年,齐白石的没骨技法,无不说明这是种严谨、成熟且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工笔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
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多样,手法多种,风格各异,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工笔花鸟画的造型严禁、工整细致,设色艳丽、厚重华姿或淡雅是其总的艺术特色。
工笔画法采用勾填的方法,根据物象形、色、质的不同勾勒出浓淡不同、线型不同的墨线,再填上颜色。工笔画设色一般遵循“随类赋彩”——从固有色出发去观察、认识和表现色彩。这与西洋画对物体的色彩认识和表现有所不同。它的魅力在于不受光源和环境色的影响,不追求光源色和环境色复杂的色彩变化,只注重物体本身固有色的描绘。这样可抓住物体的本质,根据作品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对色彩作最大限度的夸张、变异,大胆地表现客观形体和作者本身的主观思想。
传统没骨技法让包含色墨的水迹自然晕染,适当的加以控制引导,整个画面生动自然,富有质感,画面色墨关系或清丽柔和,或苍劲虬髯,或清新秀润,或畅快飘逸;配合勾,点,染,皴的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效果。没骨花鸟画具有细致的一面但较之工笔又显得粗放些,但是画面效果丰富、和谐且俊秀。没骨画与写意基本相似,最大的区别无非就是所用纸张为熟宣,画前多做思考,落笔成形;落笔后也是直以墨彩铺之。所描写自然之物,因技法充实完善,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能够表达的畅快淋漓。没骨画技法没有刻板,呆滞,繁琐之感,在画面中都能展现出过硬的统一与协调性。没骨中的写意性抒发性灵,所绘之物随心意造,但又不脱离物象本身,只作为传情达意之用。因此没骨画既要写实又要写意,这就要求画家不断提升内在修为;不但要写出物象的外在形态,自然神情,更要对物象投射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由主观意识转化到意象思维的过程必将是画家不断锻造提升自己的途径。
结束语
从宋代工笔花鸟画中白描、淡彩、重彩、没骨等技法的形成与展开至明代以大景为主的构图方式再到清代恽南田、二居所兴起的没骨技法,不难看出一切技法都随时代审美及人文环境的变化而生息。文脉相承,流传有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每个时代凡有创造性的画家,都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图式面貌、技法形式的创新,从而完成脱变、破蛹化蝶的艺术创造。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长河能有这么多璀璨的景观,依靠的就是这种智慧的积淀。画家应从不尽的生活源泉中,从古今中外的文籍画库中去汲取养料,并据才情和个性特质去生发艺术灵感,拓展境界及画路。因此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是每位画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如何将所积累的技法和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作品中,更是至关重要的。
參考文献
[1] 名家选集卷:白居易集.山西古藉出版.2008年06月.
[2]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作者简介
张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0级研究生,昆明铁路传媒有限公司电视网络部。
王东方,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0级研究生,红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工笔花鸟 没骨花鸟 技法与审美异同
中图分类号:G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4-0262-01
在中国的绘画门类中,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华”字即为现在“花”字的古写,其寓意为鲜花盛开的大地。早期的花鸟画多为器皿、丝织品、建筑上的装饰,后来作为人物绘画的配景出现在一些作品中;直到唐代,随着绘画功能由政治礼教及宗教的宣传逐渐转化为观赏的艺术品,花鸟画和山水画才作为独立的画种应运而生。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从技法上没骨画可大至分为彩没骨,墨没骨,纯没骨,半没骨四种。没骨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相比较显得洒脱、奔放。
一、工笔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的技法异同
(一)线描
工笔画在气质与精神、力度与韵味上都与线条息息相关,强调线条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求线条细致、清晰、分明、丰富多彩。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曲直、浓淡干湿、刚柔肥瘦、轻重缓急、畅涩隐显等都各有特色与艺术功能。物象的质感与明暗也都通过线条来表现。工笔花鸟在绘画时要考虑到下一步的上色:先上浅色的,其墨线要淡,后上深色的,墨线要重,一般情况下,花脉、花蕊和小叶筋不必勾出,以后再用颜色补勾。因为线条承担的功能很多,所以花鸟画对线的要求特别高。画家在写生或创作过程中要通过对物象的细致地观察与研究,结合笔墨通过对线条的运用,最终达到理想的表现效果。
没骨法也被称为没有骨干线的工笔画,但是没骨画并不是说不要骨法用笔,而是不勾皴;在表现技法上只用色块和墨块来塑造物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色彩弱化线条,以色彩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更能充分发挥色彩的优势。没骨画虽然没有了骨干线,但不等于不勾线,除了不勾轮廓线外,其它部位的线条,如叶筋,花脉等在染色之后仍然要用色线勾画,其目的主要是利用主筋和细筋的线条来帮助提高绘画形象的工整度和升华物象所承载的人格、精神。没骨画所用之线本身的审美价值古时已颇有研究如唐代张旭提出的“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 用线要“快而不飘、重而不板、慢而不滞、松而不浮”等用笔之说,形象地说明线的圆、刚和涩的审美标准,传统骨法用笔更能够生动自然的表达物象的势态和转折的各种变化,这样的用笔方法与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有相通之处,但没骨花鸟画的线条运用是为了使物象轮廓更清晰,层次清楚,色彩更清丽滋润。
(二)设色
工笔花鸟画的设色技法丰富,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倾向及特有技法,首先它要求色彩既鲜明又要和谐统一,富丽不失典雅,谐调而不顺色,色彩与绘画中的墨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持色与线之间的关系,着染时要求薄中见厚。多次反复以薄色渲染,反复染出来的厚重与一二遍就染厚、染重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分染、平涂、背衬、晕染、接染、罩染、积水积色、冲水撞粉等。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上色法,上色宜薄,一般需二至三次染成,通过多遍薄染易色泽均匀、明洁、鲜丽。
传统没骨画的技法不以墨线立骨,只用染墨色的笔按所要表现物象的型廓用笔,让包含色墨的水迹自然晕染,适当地加以控制引导,期间的虚实向背,物象的穿插关系自然天成。没骨花鸟画借用色彩来表现具体事物的形,影,色,光。当然我们的古人对光和影的关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古人着迷于通过外在的形来传达内心的“意”。“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生从笔成”,对于传统没骨技法上的表现,先人也是发了一番心思。从最初的彩陶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到明清民国时期任伯年,齐白石的没骨技法,无不说明这是种严谨、成熟且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工笔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
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多样,手法多种,风格各异,但是无论如何发展工笔花鸟画的造型严禁、工整细致,设色艳丽、厚重华姿或淡雅是其总的艺术特色。
工笔画法采用勾填的方法,根据物象形、色、质的不同勾勒出浓淡不同、线型不同的墨线,再填上颜色。工笔画设色一般遵循“随类赋彩”——从固有色出发去观察、认识和表现色彩。这与西洋画对物体的色彩认识和表现有所不同。它的魅力在于不受光源和环境色的影响,不追求光源色和环境色复杂的色彩变化,只注重物体本身固有色的描绘。这样可抓住物体的本质,根据作品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对色彩作最大限度的夸张、变异,大胆地表现客观形体和作者本身的主观思想。
传统没骨技法让包含色墨的水迹自然晕染,适当的加以控制引导,整个画面生动自然,富有质感,画面色墨关系或清丽柔和,或苍劲虬髯,或清新秀润,或畅快飘逸;配合勾,点,染,皴的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效果。没骨花鸟画具有细致的一面但较之工笔又显得粗放些,但是画面效果丰富、和谐且俊秀。没骨画与写意基本相似,最大的区别无非就是所用纸张为熟宣,画前多做思考,落笔成形;落笔后也是直以墨彩铺之。所描写自然之物,因技法充实完善,作者的思想情感完全能够表达的畅快淋漓。没骨画技法没有刻板,呆滞,繁琐之感,在画面中都能展现出过硬的统一与协调性。没骨中的写意性抒发性灵,所绘之物随心意造,但又不脱离物象本身,只作为传情达意之用。因此没骨画既要写实又要写意,这就要求画家不断提升内在修为;不但要写出物象的外在形态,自然神情,更要对物象投射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由主观意识转化到意象思维的过程必将是画家不断锻造提升自己的途径。
结束语
从宋代工笔花鸟画中白描、淡彩、重彩、没骨等技法的形成与展开至明代以大景为主的构图方式再到清代恽南田、二居所兴起的没骨技法,不难看出一切技法都随时代审美及人文环境的变化而生息。文脉相承,流传有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每个时代凡有创造性的画家,都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图式面貌、技法形式的创新,从而完成脱变、破蛹化蝶的艺术创造。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长河能有这么多璀璨的景观,依靠的就是这种智慧的积淀。画家应从不尽的生活源泉中,从古今中外的文籍画库中去汲取养料,并据才情和个性特质去生发艺术灵感,拓展境界及画路。因此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是每位画家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如何将所积累的技法和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作品中,更是至关重要的。
參考文献
[1] 名家选集卷:白居易集.山西古藉出版.2008年06月.
[2]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作者简介
张菊,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0级研究生,昆明铁路传媒有限公司电视网络部。
王东方,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0级研究生,红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