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已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共赢共享的特点,其特有的开放性对克服传统课堂相对封闭的弊端大有裨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并广泛使用互联网资源,有利于践行新课标的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运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互联网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就现实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对互联网资源的运用却存在着形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谨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
在教学领域,我们接触互联网,研讨信息技术,归根结底是要将之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发挥巨大的效益。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种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新模式。下面结合《罗斯福新政》这一节课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资源。
一、让学生在课前开展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大量的资料,然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整理。搜集整理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料来源。
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叫做网络探究学习法,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笔者根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罗斯福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新政措施?”“罗斯福新政有何影响?”“我眼中的罗斯福”。设计之后,将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和“我眼中的罗斯福”分给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课余时间查阅互联网,搜集相关历史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库要求形式多样,有表格,有图片,有文字,但每组的主题必须鲜明。然后按照本组的风格设计诸如微信、QQ等模板样式,存人各组公共邮箱中,做好上课交流准备。
二、老师引导构建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師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首先,上课前,要求同学们打开移动终端(微机室电脑),联通网络,打开QQ平台,做好上课准备。上课后,老师打开多媒体设备,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结构图。
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逻辑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一方面展示课前研究性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就新的课堂生成交流互动。具体如下:
1.展示立体的“历史背景”
根据课前分工,第一组负责汇报“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这个话题。
学生在QQ群里以表格形式呈现:
紧接着,其他同学还以图片方式展现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下的惨景,也有的人展现当年胡佛总统的画面,还有同学展现了网上搜集的罗斯福日记,有的搜集了一些历史数据等等。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在QQ群展示了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境况,为全班学生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背景”。
2.利用搜索引擎补充史实
有了立体的“历史背景”基础,笔者顺势引导,设问:面对着这种境况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除了教材上介绍的措施之外,还需要有哪些应对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打开“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罗斯福新政”,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政措施。并特别提醒,所选择材料一定注意出处,确保史料相对准确。
学生们一阵兴奋后,迅速搜索。搜得快的同学立即将自己搜寻结果念了出来。
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因为有了百度搜索的体验,不少学生已经对罗斯福新政出台的前前后后有所了解,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大多有理有据。有同学依据美国当时的国情进行分析;有的从世界背景进行分析;有的甚至把美国比作病人,把罗斯福比作医生,从医生与病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互动,提升了讨论的兴趣。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互联网课程资源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项目之一,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对此,笔者打开多媒体展示白板,运用搜索引擎,找出《大国崛起》中有关美国的那段视频,以及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效仿美国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电脑,搜索相关史料,并在QQ上进行分享。通过师生合作利用互联网资源,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4.利用QQ平台实现积极互动
最后一个项目是“我眼中的罗斯福”。因课前做了布置,这个项目通过QQ群分享课前研究性学习结果。
这一组学生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罗斯福工作、学习生活场景;再现了罗斯福“炉边谈话”表现出来的平和、智慧与果敢;再现了罗斯福涤荡起伏的人身经历;有的甚至再现了罗斯福家人的情况。在笔者的引导下,运用唯物史观对罗斯福做了客观的评价。
本节课是利用互联网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次探索。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分组导学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新的技术手段下赋予新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对课题专研探究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历史;运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互联网资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就现实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对互联网资源的运用却存在着形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谨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
在教学领域,我们接触互联网,研讨信息技术,归根结底是要将之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使之发挥巨大的效益。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种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新模式。下面结合《罗斯福新政》这一节课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资源。
一、让学生在课前开展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大量的资料,然后再对这些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整理。搜集整理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料来源。
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叫做网络探究学习法,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时,笔者根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罗斯福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新政措施?”“罗斯福新政有何影响?”“我眼中的罗斯福”。设计之后,将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和“我眼中的罗斯福”分给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课余时间查阅互联网,搜集相关历史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库要求形式多样,有表格,有图片,有文字,但每组的主题必须鲜明。然后按照本组的风格设计诸如微信、QQ等模板样式,存人各组公共邮箱中,做好上课交流准备。
二、老师引导构建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師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首先,上课前,要求同学们打开移动终端(微机室电脑),联通网络,打开QQ平台,做好上课准备。上课后,老师打开多媒体设备,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罗斯福新政》的知识结构图。
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逻辑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按图索骥”。一方面展示课前研究性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就新的课堂生成交流互动。具体如下:
1.展示立体的“历史背景”
根据课前分工,第一组负责汇报“罗斯福为什么要实施新政?”这个话题。
学生在QQ群里以表格形式呈现:
紧接着,其他同学还以图片方式展现1932年美国经济危机下的惨景,也有的人展现当年胡佛总统的画面,还有同学展现了网上搜集的罗斯福日记,有的搜集了一些历史数据等等。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在QQ群展示了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境况,为全班学生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历史背景”。
2.利用搜索引擎补充史实
有了立体的“历史背景”基础,笔者顺势引导,设问:面对着这种境况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除了教材上介绍的措施之外,还需要有哪些应对措施呢?请同学们迅速打开“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罗斯福新政”,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新政措施。并特别提醒,所选择材料一定注意出处,确保史料相对准确。
学生们一阵兴奋后,迅速搜索。搜得快的同学立即将自己搜寻结果念了出来。
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因为有了百度搜索的体验,不少学生已经对罗斯福新政出台的前前后后有所了解,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大多有理有据。有同学依据美国当时的国情进行分析;有的从世界背景进行分析;有的甚至把美国比作病人,把罗斯福比作医生,从医生与病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很好的互动,提升了讨论的兴趣。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互联网课程资源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项目之一,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对此,笔者打开多媒体展示白板,运用搜索引擎,找出《大国崛起》中有关美国的那段视频,以及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效仿美国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电脑,搜索相关史料,并在QQ上进行分享。通过师生合作利用互联网资源,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4.利用QQ平台实现积极互动
最后一个项目是“我眼中的罗斯福”。因课前做了布置,这个项目通过QQ群分享课前研究性学习结果。
这一组学生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罗斯福工作、学习生活场景;再现了罗斯福“炉边谈话”表现出来的平和、智慧与果敢;再现了罗斯福涤荡起伏的人身经历;有的甚至再现了罗斯福家人的情况。在笔者的引导下,运用唯物史观对罗斯福做了客观的评价。
本节课是利用互联网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次探索。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分组导学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新的技术手段下赋予新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对课题专研探究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