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其发展也要遵循资本有机构成变化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顺应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规律,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将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资本有机构成 农业现代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6.075
Choi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Theory
XUE Yifei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07)
Abstract As a basis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s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changes show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trend. Adapt to changes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combined with thei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choose instructive.
Key words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selection
1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①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变资本在全部资中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可变资本则相对下降,“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②由此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规律的原因时,马克思将其归结为科技进步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科技进步乃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所在,而科技进步对农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两个因素:土地生产率和土地装备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和土地装备率的函数关系如下:Y/L=A/L·Y/A
式中Y表示农业总产出,L表示农业劳动力人数,A表示耕地面积。其中,Y/L(农业劳动生产率)为A/L(土地装备率)和Y/A(土地生产率)的函数。③
2 美、日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遵循资本有机构成规律的现代化进程中,其具体路径选择却不尽相同。美、日两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探索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耕地供给弹性较高,主要通过提高土地装备率(A/L)而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Y/L)的持续增长。相比之下,土地资源相对稀少的日本,虽然耕地供给弹性较低,耕地扩大边际费用较高,但仍能保持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Y/L)则主要通过土地生产率(Y/A)的提升。
两国保持高水平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具体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提高土地装备率(A/L),就必须增加不变资本投入,尤其是农业机械等劳动力替代型资本的装备率。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提高土地生产率(Y/A),也必须相应增加肥料、农药、良种等土地替代型不变资本投入。
反观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乃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水平的差距。这也直接反映在A/L(土地装备率)和Y/A(土地生产率)上。
2.1 我国土地装备率(A/L)提高面临的双重约束
(1)要提高土地装备率(A/L)的方式有两种:通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A)或采取劳动替代型的高度机械化耕作方式(减少L)。在土地资源供给存在刚性制约的前提下,各国通过扩大耕地面而提高土地装备率(A/L)的边际成本过高;所以,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发达国家提高土地装备率(A/L)主要依靠通过增加现代化农机等不变资本投入而相应降低可变资本投入(减少L)。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反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机械等不变资本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土地装备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2)我国土地装备率(A/L)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发达国家土地装备率(A/L)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直接原因在于增加农机等不变资本,而减少可变资本——农业劳动力投入。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随农业机械化程度加深而不断提高土地装备率(A/L)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劳动力剩余,能够被非农产业部门顺利吸收。但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顺利转移,使得农业可变资本投入(L)缺乏弹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生产领域,也导致了农业机械化需求不高,现代化农机拥有量较低,其结果就是农业不变资本投入增速缓慢。最终导致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更新跟不上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上不去,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影响。 2.2 我国土地生产率(Y/A)提高受限
在耕地资源供给刚性约束下,日本着力于土地生产率(Y/A)提高,通过发展农用工业,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提高化肥施用水平,有效地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耕地资源丰富的美国相比不分伯仲。但是,同样面临土地装备率(A/L)约束的中国土地生产率(Y/A)水平却并不理想。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平均水平低于日本。中、美、日机械化、集约化的精耕细作的差距在单位耕地农机使用量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日本单位耕地农机使用量为我国的64倍,美国为我国的4倍。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不变资本投资差距,造成了中、美、日三国土地生产率(Y/A)水平悬殊。
美国为了充分发挥其土地资源优势,选择了节约农业可变资本——劳动力和普及机械化耕作的道路;日本为了克服其土地资源稀少的制约,其主要通过增加农业不变资本投入——肥料补偿和发展农用工业等集约化生产方式,达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标。美、日两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殊途同归,根本原因在于遵循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规律。
3 我国农业现代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主要解决对策
3.1 优化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生产部门,造成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无法展开,土地装备率(A/L)提升缓慢,致使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要求。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迈进农业现代化行列的最大障碍。优化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深层束缚也就势在必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制度性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乡之间实现合理配置,保证城乡生产力配比的帕累托最优,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2 有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增强耕地供给续航能力
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水平的条件之一就是提高土地装备率。有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加大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力度,严格耕地置换审批手续,有效控制耕地流失,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内容。监督地方政府严格按照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④
3.3 加大不变资本(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定义是指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并保证其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也往往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大不变资本(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大规模替代劳动力资本投入,走农业不变资本密集型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营之路。探索适合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生产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业机械化之路。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⑤以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直接生产性活动”(PDA)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3.4 保证不变资本(软件)配套投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
耕地资源供给存在刚性制约,土地装备率(A/L)的提升有其极限,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另一途径就是土地生产率(Y/A)的改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而单位面积耕地的边际收益会随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科技投入具备边际收益递增特征。所以,农业要突破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约束,保证不变资本(软件)配套投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是有效途径。在实践中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现代科技创新机制作用,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3.5 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表面上,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民现代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中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比重增加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劳动力价值是:“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⑥这其中就包含了劳动者受教育或训练而花费的一定量价值。
但实质上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最终结果却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现代化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驾驭现代化机械,装备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掌握精耕细作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人力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不断上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土地装备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迈进。所以,国家要提供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目标的农业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管理技能,以适应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要。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2.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8.
③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0-81.
④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EB/OL]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 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0810/t20081024_111040.htm.
⑤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zwgk/2010-07/09/content_1649568.htm.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
关键词 资本有机构成 农业现代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6.075
Choic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Theory
XUE Yifei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07)
Abstract As a basis fo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s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changes show a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trend. Adapt to changes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apital, combined with their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choose instructive.
Key words capital organic composi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ath selection
1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①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变资本在全部资中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可变资本则相对下降,“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②由此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规律的原因时,马克思将其归结为科技进步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科技进步乃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所在,而科技进步对农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两个因素:土地生产率和土地装备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和土地装备率的函数关系如下:Y/L=A/L·Y/A
式中Y表示农业总产出,L表示农业劳动力人数,A表示耕地面积。其中,Y/L(农业劳动生产率)为A/L(土地装备率)和Y/A(土地生产率)的函数。③
2 美、日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在遵循资本有机构成规律的现代化进程中,其具体路径选择却不尽相同。美、日两国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探索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美国土地资源丰富,耕地供给弹性较高,主要通过提高土地装备率(A/L)而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Y/L)的持续增长。相比之下,土地资源相对稀少的日本,虽然耕地供给弹性较低,耕地扩大边际费用较高,但仍能保持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Y/L)则主要通过土地生产率(Y/A)的提升。
两国保持高水平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具体路径不同,但本质都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提高土地装备率(A/L),就必须增加不变资本投入,尤其是农业机械等劳动力替代型资本的装备率。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提高土地生产率(Y/A),也必须相应增加肥料、农药、良种等土地替代型不变资本投入。
反观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乃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水平的差距。这也直接反映在A/L(土地装备率)和Y/A(土地生产率)上。
2.1 我国土地装备率(A/L)提高面临的双重约束
(1)要提高土地装备率(A/L)的方式有两种:通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A)或采取劳动替代型的高度机械化耕作方式(减少L)。在土地资源供给存在刚性制约的前提下,各国通过扩大耕地面而提高土地装备率(A/L)的边际成本过高;所以,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发达国家提高土地装备率(A/L)主要依靠通过增加现代化农机等不变资本投入而相应降低可变资本投入(减少L)。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反观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机械等不变资本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土地装备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2)我国土地装备率(A/L)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发达国家土地装备率(A/L)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直接原因在于增加农机等不变资本,而减少可变资本——农业劳动力投入。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随农业机械化程度加深而不断提高土地装备率(A/L)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劳动力剩余,能够被非农产业部门顺利吸收。但二元经济结构限制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的顺利转移,使得农业可变资本投入(L)缺乏弹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生产领域,也导致了农业机械化需求不高,现代化农机拥有量较低,其结果就是农业不变资本投入增速缓慢。最终导致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更新跟不上发达国家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上不去,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影响。 2.2 我国土地生产率(Y/A)提高受限
在耕地资源供给刚性约束下,日本着力于土地生产率(Y/A)提高,通过发展农用工业,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提高化肥施用水平,有效地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耕地资源丰富的美国相比不分伯仲。但是,同样面临土地装备率(A/L)约束的中国土地生产率(Y/A)水平却并不理想。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平均水平低于日本。中、美、日机械化、集约化的精耕细作的差距在单位耕地农机使用量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日本单位耕地农机使用量为我国的64倍,美国为我国的4倍。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不变资本投资差距,造成了中、美、日三国土地生产率(Y/A)水平悬殊。
美国为了充分发挥其土地资源优势,选择了节约农业可变资本——劳动力和普及机械化耕作的道路;日本为了克服其土地资源稀少的制约,其主要通过增加农业不变资本投入——肥料补偿和发展农用工业等集约化生产方式,达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标。美、日两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殊途同归,根本原因在于遵循了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规律。
3 我国农业现代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主要解决对策
3.1 优化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生产部门,造成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无法展开,土地装备率(A/L)提升缓慢,致使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要求。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迈进农业现代化行列的最大障碍。优化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深层束缚也就势在必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制度性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城乡之间实现合理配置,保证城乡生产力配比的帕累托最优,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2 有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增强耕地供给续航能力
保证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水平的条件之一就是提高土地装备率。有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加大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力度,严格耕地置换审批手续,有效控制耕地流失,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将基本农田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内容。监督地方政府严格按照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基本农田质量。④
3.3 加大不变资本(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经济学定义是指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提供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并保证其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也往往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大不变资本(硬件)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大规模替代劳动力资本投入,走农业不变资本密集型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营之路。探索适合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生产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业机械化之路。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开发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⑤以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直接生产性活动”(PDA)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3.4 保证不变资本(软件)配套投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
耕地资源供给存在刚性制约,土地装备率(A/L)的提升有其极限,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另一途径就是土地生产率(Y/A)的改善,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而单位面积耕地的边际收益会随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科技投入具备边际收益递增特征。所以,农业要突破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约束,保证不变资本(软件)配套投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是有效途径。在实践中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现代科技创新机制作用,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3.5 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
表面上,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民现代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中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本)比重增加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劳动力价值是:“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⑥这其中就包含了劳动者受教育或训练而花费的一定量价值。
但实质上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最终结果却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现代化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驾驭现代化机械,装备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掌握精耕细作的先进技术,从而使我国人力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不断上升,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土地装备率和土地生产率不断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向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迈进。所以,国家要提供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目标的农业教育体系,强化农民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管理技能,以适应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要。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2.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8.
③ [日]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0-81.
④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EB/OL]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 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0810/t20081024_111040.htm.
⑤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zwgk/2010-07/09/content_1649568.htm.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