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已经不局限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打牢语言知识运用的基础,而是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注重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影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教材大多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风格的文字中蕴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面认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深度理解,从人物形象中剖析人格
不同主题的文本作品中通常含有不尽相同的人物形象,文章中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内心的表露和其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内涵时,应注重对文章中人物形象人格的挖掘,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对生命不同的追求方式,在深度剖析中,不断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授《边城》节选部分时,笔者首先在引入阶段为学生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以及环境背景,其次在课堂主体探究阶段,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分析每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由于课本中只有节选部分,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这本小说。比如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向往美好生活、有活力的女孩子,翠翠对于爱情的执著不禁令人感慨,对爱情的长久等待正是翠翠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遇见爱情并等待爱情是翠翠内心深处自主生命意识的苏醒。从对主人公翠翠的生命观和爱情观的理解和体会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点和人格特点,作者借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向世人说出,爱情不应当被金钱和权力所牵绊。在进行文章的阅读和深度理解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成熟的人格品质上,将人物形象中所包含的品质概括得更加贴近生活,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感悟。
二、前置探究,在作者生平中感悟品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之前,应分析文章是否为作者个人的真实经历,或人物形象特点中是否有影射作者难忘的过去,再进行引导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章,深刻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內心最真挚的感受。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针对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下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写了史铁生本人残疾之后的自暴自弃,到母亲去世再次受到打击,再到最后与痛苦之中升华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困境中思考人生是作家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强调了作者生命意志力的顽强,并以此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促使作者发生心理上极大变化的契机。仔细阅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虽然坐在轮椅上,但眼睛却看到了公园里植物、人物的有趣变化,从这些生命的变迁过程之中感悟到生与死的命运问题。直面苦难和生死,对于常人而言并非易事,而通过这篇文章的启示,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面对不幸命运时的顽强,从而在生活中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能近距离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心理变化,产生比单纯的人物形象特征更加丰富立体的人格品质感悟,从而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飞跃。
三、有效分析,在主旨情感中体会精神
一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其本质的体现,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往往能够从字里行间透射出生命的本质所在。通过阅读和深度分析,学生能从本质上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不同风格的文章阅读和感悟积累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最独特体会,在积极生命意识的熏陶下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了挽救一个绝望的年轻人的生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年轻人画上一片以假乱真的绿叶,以激起年轻人生的希望。这片以假乱真的叶子可以说是老画家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不是因为画功了得,是因为这片叶子上凝结了老画家的生命,老画家将生的希望带给年轻人。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这片叶子就是老画家的生命所在这一关键点,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即老画家品质的可贵,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也象征着生的希望和长者对年轻人的期盼,体现了老画家生命意识的传递和年轻人生命意识的转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说说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琼珊的生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发现,这种叶子实际上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是老画家希望和期待的凝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常春藤叶”上体会到了温馨的生命力量,感受到其暗示性。此外,在不少作品中,作者更多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深挖文章主题,体会蕴含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意义。
四、深刻体验,在作文练笔中升华感悟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作者或人物形象的人格品质,要想真正促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将感悟寓于文字之中,才能真正体现生命之美。可见,阅读感悟离不开文字的记录,只有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有效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建立时,应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写作中巩固阅读体验,将自身经历融入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生命感悟。
例如,笔者在讲授《老王》这篇文章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人公老王的人物形象,将之与老王最后的死结合分析,将老王的善良和最后临终前令人震撼的状态放在一起,表达了“我”对遭遇不幸的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是一篇基调十分沉重的文章,但如果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中老王的死,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就无法把握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尝试联想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着重描述此人的生命经历,用细节描写展现其独特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更加真切,获得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从而在未来发挥指引学生人生方向和正确选择的作用。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上学路上总会遇到一位摆摊的老奶奶,老奶奶每天都在同一条小路上摆摊,风雨无阻。突然有一天,看到正在摆摊的老奶奶脸色苍白,有人关心老奶奶身体不好就不要出来摆摊了,老奶奶眼角挂着一滴眼泪,想起了她卧病在床的老伴儿,摆摊赚钱是为了给老伴儿看病,即使自己很辛苦,看到老伴儿活着,就像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盼头。”这位同学描写了一对艰苦但依然感情深厚的老夫妻,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出生命的无私和伟大,这种力量支撑着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惧风雨,乐观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实现自主经历、发展个性和良好人格的黄金阶段,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意识教育给学生带来对生命和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促使学生在体验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生命意识探究时,更应注重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这两者的双向关系,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人性光辉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深度理解,从人物形象中剖析人格
不同主题的文本作品中通常含有不尽相同的人物形象,文章中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内心的表露和其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内涵时,应注重对文章中人物形象人格的挖掘,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对生命不同的追求方式,在深度剖析中,不断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授《边城》节选部分时,笔者首先在引入阶段为学生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以及环境背景,其次在课堂主体探究阶段,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分析每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由于课本中只有节选部分,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这本小说。比如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向往美好生活、有活力的女孩子,翠翠对于爱情的执著不禁令人感慨,对爱情的长久等待正是翠翠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遇见爱情并等待爱情是翠翠内心深处自主生命意识的苏醒。从对主人公翠翠的生命观和爱情观的理解和体会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点和人格特点,作者借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向世人说出,爱情不应当被金钱和权力所牵绊。在进行文章的阅读和深度理解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成熟的人格品质上,将人物形象中所包含的品质概括得更加贴近生活,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感悟。
二、前置探究,在作者生平中感悟品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之前,应分析文章是否为作者个人的真实经历,或人物形象特点中是否有影射作者难忘的过去,再进行引导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章,深刻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內心最真挚的感受。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针对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下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写了史铁生本人残疾之后的自暴自弃,到母亲去世再次受到打击,再到最后与痛苦之中升华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困境中思考人生是作家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强调了作者生命意志力的顽强,并以此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促使作者发生心理上极大变化的契机。仔细阅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虽然坐在轮椅上,但眼睛却看到了公园里植物、人物的有趣变化,从这些生命的变迁过程之中感悟到生与死的命运问题。直面苦难和生死,对于常人而言并非易事,而通过这篇文章的启示,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面对不幸命运时的顽强,从而在生活中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能近距离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心理变化,产生比单纯的人物形象特征更加丰富立体的人格品质感悟,从而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飞跃。
三、有效分析,在主旨情感中体会精神
一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其本质的体现,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往往能够从字里行间透射出生命的本质所在。通过阅读和深度分析,学生能从本质上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不同风格的文章阅读和感悟积累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最独特体会,在积极生命意识的熏陶下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了挽救一个绝望的年轻人的生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年轻人画上一片以假乱真的绿叶,以激起年轻人生的希望。这片以假乱真的叶子可以说是老画家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不是因为画功了得,是因为这片叶子上凝结了老画家的生命,老画家将生的希望带给年轻人。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这片叶子就是老画家的生命所在这一关键点,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即老画家品质的可贵,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也象征着生的希望和长者对年轻人的期盼,体现了老画家生命意识的传递和年轻人生命意识的转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说说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琼珊的生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发现,这种叶子实际上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是老画家希望和期待的凝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常春藤叶”上体会到了温馨的生命力量,感受到其暗示性。此外,在不少作品中,作者更多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深挖文章主题,体会蕴含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意义。
四、深刻体验,在作文练笔中升华感悟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作者或人物形象的人格品质,要想真正促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将感悟寓于文字之中,才能真正体现生命之美。可见,阅读感悟离不开文字的记录,只有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有效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建立时,应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写作中巩固阅读体验,将自身经历融入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生命感悟。
例如,笔者在讲授《老王》这篇文章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人公老王的人物形象,将之与老王最后的死结合分析,将老王的善良和最后临终前令人震撼的状态放在一起,表达了“我”对遭遇不幸的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是一篇基调十分沉重的文章,但如果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中老王的死,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就无法把握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尝试联想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着重描述此人的生命经历,用细节描写展现其独特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更加真切,获得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从而在未来发挥指引学生人生方向和正确选择的作用。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上学路上总会遇到一位摆摊的老奶奶,老奶奶每天都在同一条小路上摆摊,风雨无阻。突然有一天,看到正在摆摊的老奶奶脸色苍白,有人关心老奶奶身体不好就不要出来摆摊了,老奶奶眼角挂着一滴眼泪,想起了她卧病在床的老伴儿,摆摊赚钱是为了给老伴儿看病,即使自己很辛苦,看到老伴儿活着,就像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盼头。”这位同学描写了一对艰苦但依然感情深厚的老夫妻,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出生命的无私和伟大,这种力量支撑着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惧风雨,乐观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实现自主经历、发展个性和良好人格的黄金阶段,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意识教育给学生带来对生命和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促使学生在体验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生命意识探究时,更应注重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这两者的双向关系,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人性光辉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