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关怀生命促进人格升华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已经不局限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即打牢语言知识运用的基础,而是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注重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影响。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教材大多具有深厚的人文性,不同风格的文字中蕴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能促进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面认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深度理解,从人物形象中剖析人格
  不同主题的文本作品中通常含有不尽相同的人物形象,文章中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内心的表露和其人格特征的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内涵时,应注重对文章中人物形象人格的挖掘,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物形象对生命不同的追求方式,在深度剖析中,不断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授《边城》节选部分时,笔者首先在引入阶段为学生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以及环境背景,其次在课堂主体探究阶段,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分析每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由于课本中只有节选部分,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这本小说。比如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单纯善良、向往美好生活、有活力的女孩子,翠翠对于爱情的执著不禁令人感慨,对爱情的长久等待正是翠翠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遇见爱情并等待爱情是翠翠内心深处自主生命意识的苏醒。从对主人公翠翠的生命观和爱情观的理解和体会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点和人格特点,作者借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向世人说出,爱情不应当被金钱和权力所牵绊。在进行文章的阅读和深度理解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成熟的人格品质上,将人物形象中所包含的品质概括得更加贴近生活,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感悟。
  二、前置探究,在作者生平中感悟品质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之前,应分析文章是否为作者个人的真实经历,或人物形象特点中是否有影射作者难忘的过去,再进行引导环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章,深刻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內心最真挚的感受。
  《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针对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下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写了史铁生本人残疾之后的自暴自弃,到母亲去世再次受到打击,再到最后与痛苦之中升华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困境中思考人生是作家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强调了作者生命意志力的顽强,并以此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促使作者发生心理上极大变化的契机。仔细阅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虽然坐在轮椅上,但眼睛却看到了公园里植物、人物的有趣变化,从这些生命的变迁过程之中感悟到生与死的命运问题。直面苦难和生死,对于常人而言并非易事,而通过这篇文章的启示,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面对不幸命运时的顽强,从而在生活中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能近距离地体会到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心理变化,产生比单纯的人物形象特征更加丰富立体的人格品质感悟,从而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飞跃。
  三、有效分析,在主旨情感中体会精神
  一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其本质的体现,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往往能够从字里行间透射出生命的本质所在。通过阅读和深度分析,学生能从本质上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不同风格的文章阅读和感悟积累过程中,总结出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最独特体会,在积极生命意识的熏陶下实现自身人格品质的有效提升。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位老画家为了挽救一个绝望的年轻人的生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年轻人画上一片以假乱真的绿叶,以激起年轻人生的希望。这片以假乱真的叶子可以说是老画家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不是因为画功了得,是因为这片叶子上凝结了老画家的生命,老画家将生的希望带给年轻人。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这片叶子就是老画家的生命所在这一关键点,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即老画家品质的可贵,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也象征着生的希望和长者对年轻人的期盼,体现了老画家生命意识的传递和年轻人生命意识的转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说说这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琼珊的生命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发现,这种叶子实际上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同时也是老画家希望和期待的凝聚。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常春藤叶”上体会到了温馨的生命力量,感受到其暗示性。此外,在不少作品中,作者更多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深挖文章主题,体会蕴含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意义。
  四、深刻体验,在作文练笔中升华感悟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感悟作者或人物形象的人格品质,要想真正促进思想意识的升华,将感悟寓于文字之中,才能真正体现生命之美。可见,阅读感悟离不开文字的记录,只有有效的写作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有效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建立时,应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写作中巩固阅读体验,将自身经历融入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生命感悟。
  例如,笔者在讲授《老王》这篇文章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人公老王的人物形象,将之与老王最后的死结合分析,将老王的善良和最后临终前令人震撼的状态放在一起,表达了“我”对遭遇不幸的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是一篇基调十分沉重的文章,但如果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章中老王的死,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就无法把握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作者的表达意图。笔者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尝试联想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着重描述此人的生命经历,用细节描写展现其独特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解更加真切,获得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从而在未来发挥指引学生人生方向和正确选择的作用。比如,有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上学路上总会遇到一位摆摊的老奶奶,老奶奶每天都在同一条小路上摆摊,风雨无阻。突然有一天,看到正在摆摊的老奶奶脸色苍白,有人关心老奶奶身体不好就不要出来摆摊了,老奶奶眼角挂着一滴眼泪,想起了她卧病在床的老伴儿,摆摊赚钱是为了给老伴儿看病,即使自己很辛苦,看到老伴儿活着,就像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盼头。”这位同学描写了一对艰苦但依然感情深厚的老夫妻,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出生命的无私和伟大,这种力量支撑着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惧风雨,乐观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实现自主经历、发展个性和良好人格的黄金阶段,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意识教育给学生带来对生命和人性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促使学生在体验作者心理和情感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生命意识探究时,更应注重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这两者的双向关系,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挖掘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及作者的人性光辉之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依托的是教材,教学活动的进行也要依托教材,教材使用的效果关乎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讲求创造性,英语教学中的文本再构为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指明了方向。就文本再构的本质来说,它依托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迎合的是学生的实际需要。关乎学生自身需求的文本再构,表达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文本再构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的创造性、对贯彻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大有裨益。  一、
期刊
“猜想”和“证明”作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两大工具,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古希腊数学家将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发现写成《几何原本》,这部经典的数学名著通过大胆的假设和缜密的推导,使一个又一个几何发现(定理)得到证明,为后世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种从“猜想”到“证明”的数学逻辑演绎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  一、定义  数
期刊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教育领域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亟待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核心素养”这个新概念,逐渐成为一个热词,表达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华,体现了素质
期刊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我喜欢观察记录校园里的一些画面作为上课的素材,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把看似深奥的道理讲给他们听。本文以一年级下册四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学习《道德与法治》。  一、教材入手,巧设情境  本單元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第一课讲了“小布丁与小蝴蝶”的故事。故事中小男孩的名字叫小布丁,他搬家后没有小伙伴,常常向小蝴蝶诉说心中的苦恼,在小蝴蝶的帮助下,小布丁成功交到了新朋
期刊
写作源于真实生活,教师要营造真实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价值,产生快乐表达、创意表达的欲望。只有关注生活,减少束缚,才会让学生倾听心声、流露真情,从而产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热,倾吐心声的“思维场”  预热,是活跃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寻找新颖话题、为写作埋下伏笔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能引学生入情入境的简短谈话、自我介绍等,从而开展学生的语言思维体操的训练。如在想象作文《丛林历险
期刊
音乐是“音”和“乐”的融合,它既是一种声音艺术,又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通过声音元素给人带来欢乐,愉悦人的心情,净化人的心灵。音乐课作为基础阶段的必修课,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就应有音乐的味道,如今一些音乐课缺少音乐味,有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语文、美术等外在元素,冲淡了音乐教学的主旨,使音乐课失去了本真。音乐是情,音乐是美,音乐靠听,
期刊
微视频作为现代教学的新兴媒介,其主题清楚、目的明确、简明扼要、灵巧便利,视频中有动画、文字和图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某个知识点录制编辑成一段微视频在课堂播放,深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的目标从课内扩展到了课外,彰显出其适合各年级段学生进行学习的优势。  一、微视频开发中课题的选择  在选择微视频课堂开发课题时,首先要在概念教学时采用。数学的概念抽象性较强,当前在不少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有
期刊
小学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枯燥。但从编排体系来看,却是前后有机衔接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在唤醒他们旧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推促内化的同时,也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一、主动设疑,在问题中迁移  在学习数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那么对于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被动接受,即便理解,也是被动理解。对此最好的方法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向课外阅读延伸,向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更加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大声朗读是个好办法,我在教学中作了诸多尝试,效果显著。  一、请《朗读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六年识字总量的60%,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采用好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记忆,那么识字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呢?  一、在语境中识字,增强记忆  传统的阅读教学单独安排了生字词教学的环节,孤立地学习生字新词,这样往往事倍功半。按照《九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