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骨髓腔通路作为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建立血管通道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易操作、耗时短、成功率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在心肺复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首先,经骨髓
【机 构】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 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杭州310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腔通路作为心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建立血管通道的一种重要途径,具有易操作、耗时短、成功率高等优势,目前已被多个指南推荐,在心肺复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首先,经骨髓腔通路获取的骨髓血样可作为复苏期间实验室检验的潜在替代血样,与动静脉血样在某些指标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其次,复苏期间可通过骨髓腔通路给予抢救药物和快速液体输注,与静脉通路给药具有相似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此外,骨髓腔通路可能与复苏患者的预后有关,但由于已有研究均为回顾性,故未来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压缩感知和分段加速技术缩短3D TOF MRA的图像采集时间。方法:选取一名健康志愿者为对象,将头颅3D TOF MRA的扫描参数分为四组:传统TOF组、分段加速组、压缩感知组、压缩感知联合分段加速组;对比图像采集时间并进行血管可视化及饱和伪影两方面指标的质量评估。结果:与传统TOF组相比,分段加速组、压缩感知组、压缩感知联合分段加速组的图像采集时间分别缩短了1′49″(34.3%)、2′45″(51.9%)、3′17″(61.9%)。四组图像在血管可视化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对血管远端末梢小分支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可潜伏在某个特定细胞亚群中,因此难以清除。HIV储存库是目前HIV-1清除的主要目标。明确前病毒潜伏机制,了解其存在的形式及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HIV的早期筛查,可准确揭示病毒感染程度、病情进展及患者的临床分期。HIV DNA是HIV储存库窗口期最短的标志物,具有检测简单、标准化、灵敏和可重复的特点。HIV DNA载量可影响感染过程,因此与临床相关。同时,HIV DNA也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进展和死亡的预测因子。彻底清除HIV储存库的策略目前正在研究中,未来需深入探索以永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0例(梗死病灶168处),所有患者均行MRI及CT检查。以手术结果作为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在不同发病时间下的病灶检出数,以及各类脑梗死检出率。结果:1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确定出血性脑栓塞39例,缺血性脑梗死50例,腔隙性脑梗死61例;联合检查对发病时间<6 h、6~24 h患者的病灶检出数及总检出病灶数均高于CT、MR
目的:研究痛风性关节炎的肌肉骨骼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似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8例作为研究组,再回顾性选取同一时期确诊的非痛风性关节炎68例患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肌肉骨骼超声检查,观察其检查准确性。结果:经超声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在滑膜增生、滑囊骨化等方面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在超声表现关节组织肿胀、腱鞘炎、骨侵蚀等方面检出阳性率较参照组高,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
植物同源结构域蛋白5a(PHF5A)在细胞核中广泛表达,主要参与调节细胞多能性、基因的转录伸长及选择性剪接,对SF3b剪接体的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且可以将剪接体与组蛋白连接起来,进一步发挥其稳定性作用。PHF5A在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肝癌等肿瘤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调控肿瘤细胞周期、参与肿瘤细胞间的信号转导、维持正常细胞的基本生物学功能,但PHF5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完全明确。深入探究PHF5A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可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位点。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BE)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疾病,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B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使胆红素神经毒性具有可逆性,改善患儿远期预后,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面临很多困难。积极探讨BE的发病机制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对BE早期诊治新方法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因此,乳腺癌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乳腺癌类型较多,且不同类型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在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雄激素及雄激素受体(AR)的临床意义受到极大关注。AR信号通路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细胞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细胞增殖效应,因此寻找敏感的AR生物学标志物,对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AR在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潜在的预后指标,有望成为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2020年7月收治的30例疑似阑尾炎患者,此次入组患者术前实施多层螺旋CT、超声检查,对比患者手术病理结果,判定诊断特异度、准确率、灵敏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误诊率、阴性预测值及疾病分型符合率。结果:在30例检查患者中,手术病理确诊阑尾炎阳性27例,占比90.00%,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分别为12例、5例、10例,多层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多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增殖能力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近年来利用BMSC治疗多种临床难治性疾病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骨科相关疾病的治疗。目前骨缺损、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等疾病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随着BMSC在再生医学的应用,BMSC可以通过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有效修复上述疾病病变的骨、软骨、神经等组织。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BMSC可能成为治疗骨科疾病的有效方式。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复杂,往往与氧化应激、炎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多糖分泌等途径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成为治疗T2DM的新方法。而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治疗T2DM的过程中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T2DM的关系,将为进一步明确T2DM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