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人的健康状况看养生的意义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er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他们的经验,他们的一些做法,甚至他们的思维,都是世界各民族人们学习、效仿的目标。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跟在他们后面走路。但是,这样一个经济、军事的“巨人”,却在民众身心健康方面需要向别人学习。尽管他们有的是钱为健康产业投资,但是就像有些病症一样,不是用钱和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为此,更多的人想起了中国的“养生之道”,甚至也同样有人认为,中国的“养生之道”可以“一本万利”、“一劳永逸”,是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投资少、见效大的最好方法。不过,就在中国的“养生之道”成为世界时尚话题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却“坐守”着这样的宝库。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上,有两位美国人,一位是原美国总统保健医、健康事业专家约翰·卡尔森,一位是美国洛杉矶大学中美商业关系研究中心教授罗伯·克普,通过他们的话,也许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光辉一面。
  原美国总统保健医、健康事业专家约翰·卡尔森先生说:“在美国,人们对中国传统医药是很痴迷的,但真正了解它们的人却为数不多。所以,美国人有必要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和疗效。”
  他还例举了这样一个数字:在2002年中国药品的全球市场是230亿美元,其中欧洲占35%的市场最大份额,美国占15%。他说,如果适当宣传,中草药和其他保健品在美国能有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
  很显然,卡尔森先生已经接受了很多的养生理论,他说:“为了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尤其为了减少疾病,有四个法宝已作为长寿的黄金标准被广泛接受,那就是必须:1.处理好自身的压力;2.锻炼好身体,达到并保持健康;3.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所介绍的人体所需营养,合理膳食;4.拥有好的遗传基因。在这四项中有三项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在美国,人们的压力很大,并且大部分人锻炼少、营养缺乏、健康状况不佳,因此在‘保持健康’这项工作上做得很糟糕。”
  “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丰饶、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所以她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的具有一定资格的个人健康教练、专业健美人员和营养师。同时,关于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科学探索,而且,大多数的年轻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样,我们就本应该有世界上最健康的人们,我们的孩子就本应该懂得经常锻炼身体、合理膳食、营养膳食的好处。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美国在国民压力、健康和体重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其他国家都严重,尤其在体重方面,美国国内肥胖人所占的百分比已经达到世界最高。”
  “——我们总是在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完全变形后,在帮助他减少压力、恢复健康的同时,才意识到自身应多花费些时间在‘保持健康’上。”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人们,尤其是处于青少年的年轻一代,加强体育锻炼、营养膳食并适当服用一些药物补品和草药,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美国,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压力和消沉
  
  卡尔森先生说:“我得知中国有很神奇的抗压力、抗肥胖的药物补品。压力,与轻松相反,是一个源于情感上紧张的生理反应。它与时间和疾病相比使人衰老得更快,至少对于在40岁到70岁之间的中年人。每个人都有压力,但是人们必须学会面对每天生活中的高谷和低谷、沮丧、愤怒、饮食不规律、繁忙的工作、家庭琐事等。因此,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关键在于你能否控制好自己的压力。”
  
  在美国,人们的肥胖问题很严重
  
  “对美国国民,尤其是对青年人,肥胖是第二大挑战问题。美国儿童每天吃的很多,但锻炼的却很少。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看电视、打电脑游戏和在电脑上工作上,却把很少或几乎为零的时间用在锻炼上。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里,在美国成年人和儿童中肥胖的发生率已经增长到将近50%。儿童肥胖显然已不再是一个美学问题了,而成为了重要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肥胖已成为了最大的隐形杀手之一,在上世纪70年代末,超重的美国人仅占47%,而在2002年上升到65%之多,在这65%中,31%已被临床诊断为肥胖症。美国政府花费在治疗肥胖上的药物消费,在2003年达到750亿美元。今年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文章,把在2002年的112,000起提前死亡归因于肥胖。”
  卡尔森先生的这番话,可谓是忠告,因为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的中国,肥胖群体已经越来越大。
  
  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
  
  卡尔森先生在发言时提到被“誉为”肥胖元凶的快餐,但他认为:“作为个体,我们应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负责任。我相信你能控制自己每两周去一次麦当劳,或每周一次,并点一次健康套餐。这样,你就不会一周三次或四次地去麦当劳,也不会只用双层骑士汉堡和油炸食品来填饱你的肚子了,因为这是关键。倘若你坚持不住,再加上从不锻炼,那么,你要想健康是不可能的。”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 关于养生保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我们不可能掌握生命过程的全部,但我们可以掌握关键。本期,我们请洪昭光、宋为民两位教授谈一谈如何认识人生关键期。    专家简介  洪昭光,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兼心血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  宋为民,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
期刊
“夕阳红润叶黄时,笨手拈毫学写诗,言简意赅述往事,经风历雨宛于斯,自珍拙著神思聚,馈赠轻微友谊痴,坎坷一生无积蓄,寄情后裔慰期颐。”我于1926年生于武汉市,1947年参军,196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83年离休。这首诗是我晚年的诗作,也是我晚年生活的写照。  当年,我工作惯了,突然离开工作岗位很不适应,觉得闲下来光玩也不是办法。经反复思考,感到自己在部队上军校时,除了学习军事技术外,文化上也有
期刊
营养学认为,最好的饮食其实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则就要求食物要尽量多样化。多样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类的多样化,就是要尽量吃粮食、肉类、豆类、奶类、蛋类、蔬菜、水果、油脂类等各类食物;另一个是种的多样化,就是在每一类中要尽量吃各种食物,比如肉类要吃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兔肉、鸭肉等等。粮食也如此,只吃精米、白面是不符和平衡膳食原则的,还要吃粗杂粮。对此,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已有认识,“
期刊
广东省胡女士:我今年65岁,半年多来,每日晨起总感到头昏脑涨。稍微活动就胸闷、气短、心慌。白天总感到疲惫,打不起精神来,还老想睡觉。有时还有视物不清、晃晃悠悠站不稳的现象。我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血稠。请问,什么是血稠?有何后果?该咋治疗?  答:血稠医学上叫高黏稠血症,中老年人易患,可经血液流变学检查确诊。影响血液黏稠度的主要因素有:血细胞性因素、血浆性因素、血管性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如情
期刊
辽宁省阜新市胡先生:我今年55岁,近七八年来,我的腰部不舒服,特别是这两年,逐渐加重,翻身很困难,床也不能下,前一段时间到医院拍核磁共振片,结果是腰椎间盘突出、变性,请问我这种情况怎样治疗比较好?  答:腰椎间盘突出以往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其他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按摩、理疗及药物治疗等方法也都有一定效果,但是以上保守方法不能根治病灶。目前麻醉科推出一种新的方法,采用腰部封闭(硬膜外封闭)在硬膜外穿
期刊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冒用正规厂家名称和外包装、配料有名无实,菌落总数超标、仿造批准文号,由江西洋溢保健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神补脑液、鹿尾巴精等40多个品种的口服液就这样畅销全国市场。  江西洋溢保健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神补脑液、鹿尾巴精口服液里,不仅含有絮状沉淀物,而且消费者服用后没有任何疗效,反而出现头晕、恶心、拉肚子等不良反应。  这样的口服液实际上是把山楂、麦芽、甘草、山药等几
期刊
我的养生之道,得益于对佛法的领悟,也可以算是佛法养生之道的一个应用实例。这里,让我们将佛法养生之道的精髓用一首小诗采概括——  身病皆因心病起,  心病还须心药医。  若问心药何所有?  但将烦恼化菩提。  更兼慈悲作春雨,  满目青翠涌生机。    (三)养心为养身根本要义    佛法所谓“心病”,正是指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烦恼。除了伤寒、霍乱之类的严重传染病,人类的所有病因中几乎都能发现潜在的
期刊
专家指出,在我国九成以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本人并不知情,而一旦出现症状来就诊大都属手中晚期,病情已无法逆转。仅以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为例,患者人数每十年翻一番,慢性肾脏病的流行趋势已成为一个显著的公共健康问题。    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患者等肾脏病高危人群,只需定期到医院做尿常规检测和肾功能检测,就可能早期发现肾脏病的蛛丝马迹,从而经过治疗延缓或逆转慢性肾病的进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公众对
期刊
老人养生七字诀    德国一位医学专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证明,中老年人若想健康长寿,务必做好“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  “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中老年人要坚持读书看报,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的65岁老人,其脑力不亚于一个35岁不爱动脑的青年人。  “活”,是指活动手指。双手与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活动手指,做两手交替运动健身操,可刺激大脑
期刊
疾病管理计划(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简称 DMP)起源于美国。最初它是保险公司用来检测医生对病人治疗质量的一种监控手段。随着疾病管理计划在保健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其演变成为由健康顾问公司提供给各大企业的一种健康服务。健康顾问公司通过为员工中的常见的慢性疾病养护、治疗提供建议或方案,从而达到帮助各大企业降低日益飙升的健康医疗费用的目的。    自1997年以来,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