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不仅是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能有效地帮学生提升学习金融的精准度,但目前存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评价、学生水平及教师能力等多方面的瓶颈,采用大类招生选拔学生等策略可以突破瓶颈限制,实现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瓶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05-03
自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专业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推行,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能力课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工作内容模式设计成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整个教学过程须围绕着这些训练项目来进行组织和评价,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定位标准。目前全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也普遍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对项目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指把英语和中文作为课程教学的媒介语来实现学生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技能与语言的共通。
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目前我国已分两批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贸区,据媒体报道,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也即将于2016年浮出水面。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实验的重要内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亟须一批既对国内传统金融业务十分熟悉,又对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特别了解,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而高职高专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讲,重在培养具有金融行业所需技能的基层实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它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国际金融形势的窗口,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国外最新动态与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推其成长为有创造精神的、有综合能力的、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升金融学习精准度的要求
现代金融业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北意大利到荷兰到英国到美国的发展脉络以及西方人对金融理论的研究、对金融实践的创新一直是我们探析、学习和借鉴的基础。当原版的金融理论翻译过来之后,不得不受译者局限性所影响,出现信息失真和变异的现象。如有一些普通词汇在金融英语固定的词组中,往往呈现出多义性。以open一词为例。该词的基本意思是“打开,开着的,公开的”,但在金融语境中,当它与不同的词构成固定的词组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意义,显示出其“专业”的特点。例如:open account未结算账户;open Interest空盘量,未平仓合约量;open cheque普通支票,无划线支票;open contract无条件契约;open outcry公开喊价;open policy预定保险单,开口保单。在以上词组中,open的意思各不相同,比如,open account中的open的意思是“未清算的,未付清的”,而open Interest的open则是指“未平仓的”。open cheque普通支票是相对于划线支票(corssed cheque)而言。open outcry的open是“公开的”。而open contract的open指“无条件的”。open policy的open是指“预约的”。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所学知识是以中文存在的而无法与工作中的英文对接,因此,国际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由于语言文化隔阂不能更好地理解“第一手”材料的障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瓶颈
(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系统性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经过国家示范性建设之后的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基本都能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流程,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其课程一般划分为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两种,基本素质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综合英语、办公软件应用、体育等,职业能力课包含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职业能力基础课,以及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外汇交易实务、金融英语等职业能力核心课,加之企业教学项目(客户理财)等综合技能课。这些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专业课、语言课、计算机课等各门课程独立开设,课程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2.在教材类型的使用上随机选择,缺乏科学性。教材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传递媒介和载体,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外文原版教材、原版翻译教材及中文教材。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作者在对某个概念进行解释的时候,只从自己国家习惯性理解的角度出发,不具有世界普遍的代表性,甚至会让其他国家的读者产生混乱。例如在某些高校使用的《国际金融》课程教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8th,Madura,Jeff.(2008)一书中,对于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的定义为“the value of one unit foreign currency in dollar-用美元表示一单位外国货币的价值”。但是这个定义仅在美国适用。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应该属于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用外币美元表示一单位本币价值)的一个例子。而且国外原版教材中,作者只会介绍国际性惯例、国际市场、作者本国的金融市场实际运作情况以及相关的金融案例,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内容上有局限性。此外,英文原版教材缺乏中英对照,词汇量较大,一般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语言水平,大量英文专业词汇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何况原版教材价格都非常高昂,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少部分学校进行双语教学时会选择原版翻译或者中文教材,在形式不能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且学生无法将教师所讲授的带有大量专业词汇的英文内容和课本上的中文内容相对应,因为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却提高不大,使用效果不太理想。 3.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由于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专业课和语言课。这类课程不仅要定位于让学生用英语积极主动地利用多种途径(如图书、慕课、网站等)去查阅原版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更要定位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来交流和沟通、处理和操作实际业务,从而为毕业后进入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这类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或考查,重点针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检验,不能兼顾到学生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和金融工作的交流能力,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
(二)教师团队能力较为单一
推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其关键保障之一是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知识造诣深、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强,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资源相对稀缺,教师存在明显“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相对能力较为单一,如部分教师在运用英语语言教学时毫无障碍,但却缺乏相应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部分精通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师在用英语教学时又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三)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成绩偏差,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不高,英语口语和听力应用起来也比较吃力,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有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尚可,但若在专业课课堂中采用双语教学,便会有相当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不用说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实践、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英语基础成为制约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
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推进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国际金融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1.提出以双语来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双语项目课程”理念。对国际金融的职业能力课程进行“双语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过程直接对应国际金融业务的英语工作环境,教学内容对应于国际金融岗位的工作内容,既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在英语环境中理解用中文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又避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其英语的含义,实现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双语项目课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在英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如金融英语课程、金融服务英语口语课程;二是将原有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双语项目课程,如对应国际结算业务岗的“国际结算”课程和对应外汇业务岗的“外汇交易实务”课程。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组织编写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双语项目课程”教材。根据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金融市场的现状,结合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家队伍,编写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有国际特色的双语教材。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注意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所以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教材内容和编排以工作项目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穿插基本的专业理论,同时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不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
3.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双语项目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项目结束时对学生整体能力形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性,如外汇交易实务课程的评价形式需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考勤、纪律和对知识点的反应程度;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模拟实训来评价学生按模拟教学软件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真实项目来评价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胜任能力和完成效果;学生作品来评价学生完成外汇业务表格处理的情况;期终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必要知识的掌控程度。另外,需建立学生、教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可以结合实际、重视过程,相互印证。
(二)打造通英语、精专业、富实践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实施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支能熟练使用双语的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引进 培养 聘请。首先,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包括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优秀留学人员,他们对于英语有更佳的驾驭能力,同时有国际金融工作背景,可以把握国外最新的分析角度、创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使得我们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更能与国际接轨。
其次,对拥有专业特长的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中有较强英语基础的,优先选拔出国进修,使得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为提高自身的英语授课能力和水平而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再次,采用校外聘请的方法,通过加强校际间的教师互聘引入优势双语教师资源,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专业教育背景、能胜任专业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而外籍教师反过来又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也应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双语实践型”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
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瓶颈。由于现代金融类人才强调的是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有很多院校打破了现有专业设置的限制,通过金融类专业(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投资与投资与理财专业等)的大平台招生、培养,希望学生具备通用的综合金融服务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加学生将来在金融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学生一般要求在前二个或三学期完成全部的基础必修课,然后学生可在拟定的各具体专业中选择一个继续学习相应课程,这种专业选择过程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选拔主要基于三大因素:一是在前三个学期中英语成绩突出,具备成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学生;二是有意向从事国际金融专业所面向岗位工作的学生以及进入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涉外业务工作订单班的学生;三是希望进入国外有关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这样选拔出来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方向明确,语言优势明显,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开展国际金带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课程体系的完善、双语教师的培养、专业学生的选拔、双语教材的编撰、,到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还有待于相关高职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以达到培养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晓庆.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3):59.
[2]尤小清.国际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6,(07):42-45.
[3]王维璐.浅议高校金融类双语教材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48.
[4]邓华丽.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5,(24):202.
[5]武晓燕,陈玲敏.高职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29):188.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瓶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05-03
自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专业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推行,其主要特点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能力课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工作内容模式设计成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整个教学过程须围绕着这些训练项目来进行组织和评价,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的定位标准。目前全国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也普遍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对项目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指把英语和中文作为课程教学的媒介语来实现学生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技能与语言的共通。
一、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内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目前我国已分两批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贸区,据媒体报道,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也即将于2016年浮出水面。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实验的重要内容,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亟须一批既对国内传统金融业务十分熟悉,又对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特别了解,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沟通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而高职高专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讲,重在培养具有金融行业所需技能的基层实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对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它能够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国际金融形势的窗口,让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国外最新动态与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推其成长为有创造精神的、有综合能力的、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升金融学习精准度的要求
现代金融业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从北意大利到荷兰到英国到美国的发展脉络以及西方人对金融理论的研究、对金融实践的创新一直是我们探析、学习和借鉴的基础。当原版的金融理论翻译过来之后,不得不受译者局限性所影响,出现信息失真和变异的现象。如有一些普通词汇在金融英语固定的词组中,往往呈现出多义性。以open一词为例。该词的基本意思是“打开,开着的,公开的”,但在金融语境中,当它与不同的词构成固定的词组时,就产生了特殊的意义,显示出其“专业”的特点。例如:open account未结算账户;open Interest空盘量,未平仓合约量;open cheque普通支票,无划线支票;open contract无条件契约;open outcry公开喊价;open policy预定保险单,开口保单。在以上词组中,open的意思各不相同,比如,open account中的open的意思是“未清算的,未付清的”,而open Interest的open则是指“未平仓的”。open cheque普通支票是相对于划线支票(corssed cheque)而言。open outcry的open是“公开的”。而open contract的open指“无条件的”。open policy的open是指“预约的”。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所学知识是以中文存在的而无法与工作中的英文对接,因此,国际金融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由于语言文化隔阂不能更好地理解“第一手”材料的障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瓶颈
(一)教学模式设计缺乏系统性
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经过国家示范性建设之后的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基本都能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流程,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等先进职教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其课程一般划分为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两种,基本素质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高职综合英语、办公软件应用、体育等,职业能力课包含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等职业能力基础课,以及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保险实务、证券投资实务、外汇交易实务、金融英语等职业能力核心课,加之企业教学项目(客户理财)等综合技能课。这些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专业课、语言课、计算机课等各门课程独立开设,课程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相互配合,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2.在教材类型的使用上随机选择,缺乏科学性。教材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传递媒介和载体,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外文原版教材、原版翻译教材及中文教材。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作者在对某个概念进行解释的时候,只从自己国家习惯性理解的角度出发,不具有世界普遍的代表性,甚至会让其他国家的读者产生混乱。例如在某些高校使用的《国际金融》课程教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8th,Madura,Jeff.(2008)一书中,对于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的定义为“the value of one unit foreign currency in dollar-用美元表示一单位外国货币的价值”。但是这个定义仅在美国适用。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应该属于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用外币美元表示一单位本币价值)的一个例子。而且国外原版教材中,作者只会介绍国际性惯例、国际市场、作者本国的金融市场实际运作情况以及相关的金融案例,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在内容上有局限性。此外,英文原版教材缺乏中英对照,词汇量较大,一般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语言水平,大量英文专业词汇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何况原版教材价格都非常高昂,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少部分学校进行双语教学时会选择原版翻译或者中文教材,在形式不能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且学生无法将教师所讲授的带有大量专业词汇的英文内容和课本上的中文内容相对应,因为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却提高不大,使用效果不太理想。 3.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由于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专业课和语言课。这类课程不仅要定位于让学生用英语积极主动地利用多种途径(如图书、慕课、网站等)去查阅原版资料,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更要定位于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来交流和沟通、处理和操作实际业务,从而为毕业后进入相关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这类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或考查,重点针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检验,不能兼顾到学生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和金融工作的交流能力,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片面。
(二)教师团队能力较为单一
推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其关键保障之一是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知识造诣深、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强,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资源相对稀缺,教师存在明显“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相对能力较为单一,如部分教师在运用英语语言教学时毫无障碍,但却缺乏相应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部分精通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师在用英语教学时又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三)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成绩偏差,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不高,英语口语和听力应用起来也比较吃力,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有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尚可,但若在专业课课堂中采用双语教学,便会有相当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师的授课内容,更不用说积极参与项目课程的实践、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英语基础成为制约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
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策略
(一)推进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国际金融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1.提出以双语来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双语项目课程”理念。对国际金融的职业能力课程进行“双语项目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过程直接对应国际金融业务的英语工作环境,教学内容对应于国际金融岗位的工作内容,既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在英语环境中理解用中文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又避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其英语的含义,实现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双语项目课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在英语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如金融英语课程、金融服务英语口语课程;二是将原有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形成双语项目课程,如对应国际结算业务岗的“国际结算”课程和对应外汇业务岗的“外汇交易实务”课程。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组织编写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双语项目课程”教材。根据现阶段中国国情以及金融市场的现状,结合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专家队伍,编写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有国际特色的双语教材。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注意教材的使用对象是中国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所以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导,教材内容和编排以工作项目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穿插基本的专业理论,同时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不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
3.积极推行形成性评价,探讨“双语项目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项目结束时对学生整体能力形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性,如外汇交易实务课程的评价形式需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考勤、纪律和对知识点的反应程度;小组讨论来评价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模拟实训来评价学生按模拟教学软件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真实项目来评价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胜任能力和完成效果;学生作品来评价学生完成外汇业务表格处理的情况;期终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必要知识的掌控程度。另外,需建立学生、教师、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结果可以结合实际、重视过程,相互印证。
(二)打造通英语、精专业、富实践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实施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拥有一支能熟练使用双语的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引进 培养 聘请。首先,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包括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优秀留学人员,他们对于英语有更佳的驾驭能力,同时有国际金融工作背景,可以把握国外最新的分析角度、创新观点和研究成果,使得我们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更能与国际接轨。
其次,对拥有专业特长的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中有较强英语基础的,优先选拔出国进修,使得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为提高自身的英语授课能力和水平而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再次,采用校外聘请的方法,通过加强校际间的教师互聘引入优势双语教师资源,此外,还可聘请具有专业教育背景、能胜任专业课程教学的外籍教师,而外籍教师反过来又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也应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双语实践型”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
建立以金融类专业大类培养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选拔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瓶颈。由于现代金融类人才强调的是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有很多院校打破了现有专业设置的限制,通过金融类专业(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投资与投资与理财专业等)的大平台招生、培养,希望学生具备通用的综合金融服务知识与技能,从而增加学生将来在金融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学生一般要求在前二个或三学期完成全部的基础必修课,然后学生可在拟定的各具体专业中选择一个继续学习相应课程,这种专业选择过程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选拔主要基于三大因素:一是在前三个学期中英语成绩突出,具备成为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学生;二是有意向从事国际金融专业所面向岗位工作的学生以及进入外资银行及中资银行涉外业务工作订单班的学生;三是希望进入国外有关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这样选拔出来的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方向明确,语言优势明显,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专业项目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开展国际金带专业项目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课程体系的完善、双语教师的培养、专业学生的选拔、双语教材的编撰、,到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还有待于相关高职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以达到培养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方晓庆.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03):59.
[2]尤小清.国际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6,(07):42-45.
[3]王维璐.浅议高校金融类双语教材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48.
[4]邓华丽.基于双语项目教学的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5,(24):202.
[5]武晓燕,陈玲敏.高职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4,(2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