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贺州“本地人”山歌为个案,从隐性知识的视角观察民歌代际传承的特点,并探讨了民歌知识分类与转化、传承三要素两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提高民歌代际传承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隐性知识;民歌;代际传承;族群;本地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按表述特征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有的译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它指“将理论探讨扩展到组织层面,提供了我们在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方面的尝试。”与之相对的是显性知识。民歌以人为载体,属于“不能单靠规则或技术规条传授的,它们靠的是师傅教徒弟这样的方法来传授的”的知识,它的口头性、即时性、经验性、可变性、听觉感受性等特点与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身体的、经验的、即时的、模拟的、实践的”的特点一致。从民歌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民歌作为一种知识可划归隐性知识范畴。
民歌代际传承的本质是隐性知识的传递或转化。民歌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当母子两代间进行民歌传承时,隐性知识的转化就开始了。以下以广西贺州“本地人”族群山歌作为个案,从隐性知识的视角观察代际传承的特点。之所以选广西贺州“本地人”族群山歌作为田野考察的立足点,是因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本地人”族群音乐文化特征,并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最传统的传承模型。以它为观察典型个案,可以达到以一知万的目的。
一、田野考察点及调查对象概述
广西贺州市贺街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中部,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为临贺县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地带,是多民族、多族群聚集区。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贺州境内可以看到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百越文化在此存在的痕迹,形成了汉、瑶、苗、壮等18个民族、2O多个族群共生共享的局面。仅贺街镇就聚集了讲本地话的“本地人”族群,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和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族群三个汉族族群。“本地人”是较早迁入贺州的汉族族群,他们“自秦汉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贬谪、兵戍、经商、逃荒等先后南徙,融合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而形成的汉族族群。”他们由广东各地迁入贺州,在长期与土著的少数民族接触的融合中,这支汉人不再保持自己语言和文化习俗。“本地话”属勾漏粤语,与粤北连山话、玉林白话、台山话相似度较高。“本地人”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他们把唱民歌叫做唱山歌,山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化与音乐的结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歌声演唱得淋漓尽致。
此次个案调查的对象是“本地人”山歌传承人陶永英及其女儿。陶今年85岁,出生于步头镇梅花村,现居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河西村,育3子4女。几年前被当地政府认定为“本地人”山歌传承人,并享受每年2000元政府津贴。陶从小听她的母亲和祖母唱歌,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火,老人们一句句慢慢教,小孩子们也慢慢唱,她到十三、十四岁的年纪开始自己唱歌,与伙伴们外出放牛、割草、踩龙骨车干农活的时候唱,逢年过节或农闲了也唱。19岁出嫁后仍然唱歌,而且出嫁后比出嫁前唱的机会更多;“文革”期的唱歌曾中止。陶说:“政府不让唱歌了,就没唱了。”,现在遇到小孩出月、进新屋、结婚、浮山歌节、孩子考上大学等喜事,村里人都会请陶去唱山歌,遇到办丧事,陶是不愿意去的。表1是母子两代基本信息表。
二、民歌知识分类与转化
下图1是陶永英演唱《日头一出望你到》的记谱。其实将声音转化为乐谱就是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原本“本地人”山歌传唱是无谱的,仅凭记忆和模仿习得山歌。千百年来“本地人”山歌代际传承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承,它的知识类型全部属于隐性知识。但记谱出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隐性知识被显性化后它的知识类型分属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部分。表2中,音高、音强、音长、速度、调式、调性、力度、节拍、节奏、结构等音乐信息可以被记录,属于显性知识。大部分没有被记谱的信息都是隐性知识,如润腔规律、方音语调、方言词汇用法、直译与意译、即兴编词规律、演唱背景、歌词隐喻、速度处理的自由度、演唱形式、演唱经验和技巧、即兴演唱能力、社会关系网络、价值观和意愿等都属此类。
此外,代际传承过程中需要转移的隐性知识,根据其隐匿性、专用性和转移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还可以再进行细分。如以较易、较难和难三类为纵坐标,以认知维度、能力维度、资源维度和信仰维度四个维度为横坐标,可构建民歌代际传承隐性知识分布矩阵,见表3。
三、传承三要素
对民歌代际传承进行研究,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即传给谁、传什么和怎么传。以下以陶永英为母代,以传给谁、传什么、怎么传的传承三要素为论证顺序,以田野调查为实证研究方法,论证隐性知识是如何在民歌代际传承中发挥作用的。
(一)传给谁
传给谁,讨论的是子代继承人选择的问题。“本地人”山歌母子两代间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承,若子代继承人尚未确立,代际传承无法进行下去。
子代可以从家族内部挑选,母子两代间存在血缘关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陶永英的山歌是从陶母和陶祖母处学来的,陶被确立为官方传承人后,政府要求她將“本地人”山歌传承下去,当她面临子代继承人选择时,她决定“那我就培养我自己的女儿(做传承人)吧”,于是陶永英的三女儿黎新妹就被她选为继承人。因为家族成员长期共同生活,有共同的爱好、习性和学习氛围,所以子代在家族内挑选的机率更大。
但血缘关系不是挑选子代继承人的唯一条件,黎新妹在出嫁前都会唱山歌,但出嫁后的二十多年里就没唱过,“就忘了”。近几年,陶成为官方传承人,黎愿意继续跟着母亲学唱。陶7个孩子中,陶的二女儿黎仕芳也是以前会唱的,但现在没有跟母亲唱。问及黎的下一辈分是否有孩子愿意学习山歌时,她表示“没有人愿意学习”,山歌在家族第三代出现断代。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陶说在不同场合也有非血缘关系人向她请教山歌,她不会拒绝教唱。所以,子代的学习意愿才是决定子代继承人的关键因素。 子代为会讲本族群方言的局内人。笔者非“本地人”,表示想向陶学唱一首民歌,黎及在场围观本地居民都笑了起来,表示不可思议。黎问“讲本地(话)你听得懂吗?”而当看到我先记歌词,再模仿发音演唱的学唱过程,黎觉得很新奇,又笑我“(你)没说过(本地人方言),唱不(下)去的。”外族群学“本地人”民歌很难,即使学会本族群语音,但方言特定词汇不熟知,也无法成为子代继承人。所以,语言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子代继承人选择范围仅限于本族群内部。
子代继承的特征是,子代继承人的身份既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是非亲属;血缘关系的亲属被传承的概率更高;传承人一定是有山歌学习意愿的局内人,会讲本族群语言;与母代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二)传什么
传什么,指代际传承的核心要素。谱1中记录的显性知识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速度、调式、调性、力度、节拍、节奏、结构等。对谱例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会发现以下特点:中音区演唱;音域只有五度、四度,且没有宫角大三度,在调性上就存在两种可能;发音法用本嗓真声演唱,力度适中;中板的速度;节拍自由,节奏重音与方言重音完全一致;纯呈示性的一句结构,即旋律只有一句但歌词有多段,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
而隐性知识涵盖则更丰富,远非五线谱能呈现。音乐体裁方面,《日头一出望你到》的体裁属于“叹嫁歌”;衬词方面,“哩嗬嘿”因每句尾衬必有“哩嗬嘿”而得名;演唱内容方面,既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无所不包;演唱形式方面,它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对唱,也可以独立演唱;歌词结构方面,大多七言一句。此外,隐性知识还包含了方音语调、方言词汇用法、直译与意译、即兴编词规律、演唱背景、歌词隐喻、速度处理的自由度、人文背景、润腔规律等大量知识。
所以,母子两代传承的核心要素是该民歌的所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三)怎么传
怎么传,指代际传承过程。女儿黎新妹学唱山歌的过程与母亲陶永英相似,黎自小与母亲共同生活,幼年时跟随母亲唱歌,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唱了,近年来更是跟随陶参加各种歌节、庙会活动频繁唱歌。母子两代间传承呈现随机性,传承地点不固定、時间不固定,民俗节庆活动的频率和地点决定传承的次数和地点。
如果我们将民歌代际传承归为传承前、传承中、传承后三个阶段,那么会得到民歌代际传承三阶段模型,见图2。第一阶段为传承前,母子两代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活;母代将子代引介到民歌演唱环境中;子代以听、看的方式观察母代演唱;子代的观察是无意识的。第二阶段是传承中,母代唱民歌,子代模仿演唱;当子代某些民歌要素与母代相悖时,母代第一时间更正偏离的要素;经子代多次模仿、更正、练习后,子代逐渐掌握民歌核心要素;子代凭借观察、模仿和练习学得技艺;通过参与民俗实践活动,提高技艺。第三阶段是传承后,子代独立,母代死亡;子代完全掌握民歌核要素;代际传承完成。
图2 民歌代际传承三阶段模型
四、结论
合理利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特点,可以达到提高民歌代际传承效率的目的。民歌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继承人只有经年累月沉浸期间,才能把握民歌神韵,所以,民歌继承人应优先在本族群内挑选。口传心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歌原貌,民歌代际传承必须遵循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统传承模式。家庭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传承的需求,应建立家庭-师徒-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元传承格局。
鉴于民歌部分隐性知识可显性化的特点,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先将民歌转化为乐谱、录像、录音、图片、文字等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这种形式初步了解民歌,然后再请民歌传承人进校园亲自教唱,以保证民歌原貌传承,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民歌神韵。让孩子们唱本族群的歌,让民歌代代传唱下去。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雷捷、陈丽明.贺州民歌“哩嗬嘿”的音乐特征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雷捷(1983—),女,广西桂林,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陈丽明(1979—),女,广西贺州,贺州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区域民族民间音乐。
【关键词】隐性知识;民歌;代际传承;族群;本地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按表述特征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有的译为形式知识和暗默知识,它指“将理论探讨扩展到组织层面,提供了我们在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方面的尝试。”与之相对的是显性知识。民歌以人为载体,属于“不能单靠规则或技术规条传授的,它们靠的是师傅教徒弟这样的方法来传授的”的知识,它的口头性、即时性、经验性、可变性、听觉感受性等特点与隐性知识“难以用文字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身体的、经验的、即时的、模拟的、实践的”的特点一致。从民歌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民歌作为一种知识可划归隐性知识范畴。
民歌代际传承的本质是隐性知识的传递或转化。民歌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当母子两代间进行民歌传承时,隐性知识的转化就开始了。以下以广西贺州“本地人”族群山歌作为个案,从隐性知识的视角观察代际传承的特点。之所以选广西贺州“本地人”族群山歌作为田野考察的立足点,是因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本地人”族群音乐文化特征,并沿袭了千百年来中国最传统的传承模型。以它为观察典型个案,可以达到以一知万的目的。
一、田野考察点及调查对象概述
广西贺州市贺街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中部,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为临贺县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地带,是多民族、多族群聚集区。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贺州境内可以看到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岭南百越文化在此存在的痕迹,形成了汉、瑶、苗、壮等18个民族、2O多个族群共生共享的局面。仅贺街镇就聚集了讲本地话的“本地人”族群,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和讲客家话的“客家人”族群三个汉族族群。“本地人”是较早迁入贺州的汉族族群,他们“自秦汉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贬谪、兵戍、经商、逃荒等先后南徙,融合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而形成的汉族族群。”他们由广东各地迁入贺州,在长期与土著的少数民族接触的融合中,这支汉人不再保持自己语言和文化习俗。“本地话”属勾漏粤语,与粤北连山话、玉林白话、台山话相似度较高。“本地人”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他们把唱民歌叫做唱山歌,山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化与音乐的结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歌声演唱得淋漓尽致。
此次个案调查的对象是“本地人”山歌传承人陶永英及其女儿。陶今年85岁,出生于步头镇梅花村,现居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河西村,育3子4女。几年前被当地政府认定为“本地人”山歌传承人,并享受每年2000元政府津贴。陶从小听她的母亲和祖母唱歌,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火,老人们一句句慢慢教,小孩子们也慢慢唱,她到十三、十四岁的年纪开始自己唱歌,与伙伴们外出放牛、割草、踩龙骨车干农活的时候唱,逢年过节或农闲了也唱。19岁出嫁后仍然唱歌,而且出嫁后比出嫁前唱的机会更多;“文革”期的唱歌曾中止。陶说:“政府不让唱歌了,就没唱了。”,现在遇到小孩出月、进新屋、结婚、浮山歌节、孩子考上大学等喜事,村里人都会请陶去唱山歌,遇到办丧事,陶是不愿意去的。表1是母子两代基本信息表。
二、民歌知识分类与转化
下图1是陶永英演唱《日头一出望你到》的记谱。其实将声音转化为乐谱就是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原本“本地人”山歌传唱是无谱的,仅凭记忆和模仿习得山歌。千百年来“本地人”山歌代际传承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承,它的知识类型全部属于隐性知识。但记谱出现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隐性知识被显性化后它的知识类型分属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部分。表2中,音高、音强、音长、速度、调式、调性、力度、节拍、节奏、结构等音乐信息可以被记录,属于显性知识。大部分没有被记谱的信息都是隐性知识,如润腔规律、方音语调、方言词汇用法、直译与意译、即兴编词规律、演唱背景、歌词隐喻、速度处理的自由度、演唱形式、演唱经验和技巧、即兴演唱能力、社会关系网络、价值观和意愿等都属此类。
此外,代际传承过程中需要转移的隐性知识,根据其隐匿性、专用性和转移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还可以再进行细分。如以较易、较难和难三类为纵坐标,以认知维度、能力维度、资源维度和信仰维度四个维度为横坐标,可构建民歌代际传承隐性知识分布矩阵,见表3。
三、传承三要素
对民歌代际传承进行研究,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即传给谁、传什么和怎么传。以下以陶永英为母代,以传给谁、传什么、怎么传的传承三要素为论证顺序,以田野调查为实证研究方法,论证隐性知识是如何在民歌代际传承中发挥作用的。
(一)传给谁
传给谁,讨论的是子代继承人选择的问题。“本地人”山歌母子两代间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承,若子代继承人尚未确立,代际传承无法进行下去。
子代可以从家族内部挑选,母子两代间存在血缘关系。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陶永英的山歌是从陶母和陶祖母处学来的,陶被确立为官方传承人后,政府要求她將“本地人”山歌传承下去,当她面临子代继承人选择时,她决定“那我就培养我自己的女儿(做传承人)吧”,于是陶永英的三女儿黎新妹就被她选为继承人。因为家族成员长期共同生活,有共同的爱好、习性和学习氛围,所以子代在家族内挑选的机率更大。
但血缘关系不是挑选子代继承人的唯一条件,黎新妹在出嫁前都会唱山歌,但出嫁后的二十多年里就没唱过,“就忘了”。近几年,陶成为官方传承人,黎愿意继续跟着母亲学唱。陶7个孩子中,陶的二女儿黎仕芳也是以前会唱的,但现在没有跟母亲唱。问及黎的下一辈分是否有孩子愿意学习山歌时,她表示“没有人愿意学习”,山歌在家族第三代出现断代。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陶说在不同场合也有非血缘关系人向她请教山歌,她不会拒绝教唱。所以,子代的学习意愿才是决定子代继承人的关键因素。 子代为会讲本族群方言的局内人。笔者非“本地人”,表示想向陶学唱一首民歌,黎及在场围观本地居民都笑了起来,表示不可思议。黎问“讲本地(话)你听得懂吗?”而当看到我先记歌词,再模仿发音演唱的学唱过程,黎觉得很新奇,又笑我“(你)没说过(本地人方言),唱不(下)去的。”外族群学“本地人”民歌很难,即使学会本族群语音,但方言特定词汇不熟知,也无法成为子代继承人。所以,语言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子代继承人选择范围仅限于本族群内部。
子代继承的特征是,子代继承人的身份既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也可以是非亲属;血缘关系的亲属被传承的概率更高;传承人一定是有山歌学习意愿的局内人,会讲本族群语言;与母代生活在同一环境中。
(二)传什么
传什么,指代际传承的核心要素。谱1中记录的显性知识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速度、调式、调性、力度、节拍、节奏、结构等。对谱例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会发现以下特点:中音区演唱;音域只有五度、四度,且没有宫角大三度,在调性上就存在两种可能;发音法用本嗓真声演唱,力度适中;中板的速度;节拍自由,节奏重音与方言重音完全一致;纯呈示性的一句结构,即旋律只有一句但歌词有多段,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
而隐性知识涵盖则更丰富,远非五线谱能呈现。音乐体裁方面,《日头一出望你到》的体裁属于“叹嫁歌”;衬词方面,“哩嗬嘿”因每句尾衬必有“哩嗬嘿”而得名;演唱内容方面,既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无所不包;演唱形式方面,它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对唱,也可以独立演唱;歌词结构方面,大多七言一句。此外,隐性知识还包含了方音语调、方言词汇用法、直译与意译、即兴编词规律、演唱背景、歌词隐喻、速度处理的自由度、人文背景、润腔规律等大量知识。
所以,母子两代传承的核心要素是该民歌的所有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三)怎么传
怎么传,指代际传承过程。女儿黎新妹学唱山歌的过程与母亲陶永英相似,黎自小与母亲共同生活,幼年时跟随母亲唱歌,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唱了,近年来更是跟随陶参加各种歌节、庙会活动频繁唱歌。母子两代间传承呈现随机性,传承地点不固定、時间不固定,民俗节庆活动的频率和地点决定传承的次数和地点。
如果我们将民歌代际传承归为传承前、传承中、传承后三个阶段,那么会得到民歌代际传承三阶段模型,见图2。第一阶段为传承前,母子两代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活;母代将子代引介到民歌演唱环境中;子代以听、看的方式观察母代演唱;子代的观察是无意识的。第二阶段是传承中,母代唱民歌,子代模仿演唱;当子代某些民歌要素与母代相悖时,母代第一时间更正偏离的要素;经子代多次模仿、更正、练习后,子代逐渐掌握民歌核心要素;子代凭借观察、模仿和练习学得技艺;通过参与民俗实践活动,提高技艺。第三阶段是传承后,子代独立,母代死亡;子代完全掌握民歌核要素;代际传承完成。
图2 民歌代际传承三阶段模型
四、结论
合理利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特点,可以达到提高民歌代际传承效率的目的。民歌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继承人只有经年累月沉浸期间,才能把握民歌神韵,所以,民歌继承人应优先在本族群内挑选。口传心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歌原貌,民歌代际传承必须遵循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传统传承模式。家庭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传承的需求,应建立家庭-师徒-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元传承格局。
鉴于民歌部分隐性知识可显性化的特点,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可先将民歌转化为乐谱、录像、录音、图片、文字等形式,让孩子们通过这种形式初步了解民歌,然后再请民歌传承人进校园亲自教唱,以保证民歌原貌传承,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民歌神韵。让孩子们唱本族群的歌,让民歌代代传唱下去。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雷捷、陈丽明.贺州民歌“哩嗬嘿”的音乐特征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简介:雷捷(1983—),女,广西桂林,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陈丽明(1979—),女,广西贺州,贺州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器乐演奏,区域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