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解放军与“化武”擦肩而过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都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这一战役,人民解放军歼敌47万,东北全境解放,平津和华北甚至整个长江以北,都成了解放大军锋芒所慑之处。国民党反动政府内部一片慌乱,一些人已成惊弓之鸟,一些人也在打算自己的“退路”。此役之后的第四天,淮海战役紧接着开始了。这是我军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坐在南京总统府的蒋介石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美国人既然靠不住,那么靠什么挽救自己濒临的灭顶之灾呢?特别是前线传来的坏消息,1948年11月23日奉命前往解围的黄维第12兵团,也被围在安徽宿县西南的双堆集,使他更乱了方寸。看来只有孤注一掷了!蒋介石即刻传令召见时任国民党少将化学兵司司长的爱国人士汪逢栗,要他呈送“现存化学弹药统计表”,妄想使用“化武”这张王牌。
  汪逢栗察知蒋的意图后心里一惊:在内战战场使用化学武器,这不等于自己动手杀自己的同胞吗?这是极不人道的。日本侵略者用化学武器杀中国同胞,已激起全中国人的愤恨,也引起世界热爱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如果此事成为事实,将是怎样一种后果呢?自己不就是民族的千古罪人吗?汪逢栗不寒而栗。当蒋向他发问的时候,他便采用铺陈困难、强调不利的说辞,要以种种客观原因冷却蒋介石对使用化学武器的炽热。蒋仔细看过“统计表”后问:“只有这些?”汪答:“只有这些。”“为什么不多造一些呢?”“没有原料。”“可以向美国买一点。”“缺乏外汇。”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冷不热的软钉子,直让蒋碰。对此,蒋介石没有死心地说:“这个,这个问题,你们先回去研究一下,明天把研究结果告诉我。”
  第二次召见时,蒋介石根本不提前面所要求“研究”的情况和结果,而是毫无婉转地命令:“目前,黄维兵团正被共军包围,我想造十万颗化学炮弹解救黄维,你看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汪逢栗见蒋露出了真意,而且已经决定了,想了想,又推出一个当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十万颗,数量倒不大,只是现在我们不但缺少化学原料,还没有化学炸弹壳。”蒋介石听后颇为不满,用质问的口气说:“用普通炸弹壳不行吗?”“不行,化学炸弹壳不一样,弄得不好,就变‘对付敌人’为‘对付自己’了。”
  汪逢栗说的既是实情,也是有意要断绝蒋介石的邪念。但蒋介石并不是那样容易被折服的人,他骂了句“娘希匹”:“就那么不一样!”仍然命令“再作研究”。
  果然,蒋介石虽然为生产化学武器的实际困难条件所“障碍”,但并不因此而罢手。他在第三次召见汪逢栗及另外有关人员时,转而决定使用现有的一种毒气,让人看不见,又能毒死人。此前,一个归汪主管的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郦垒厚提供了一个汪不知道的情况:1936年,为准备对付日本侵略者,我们曾做了一万颗毒气弹,每颗15公斤,抗战胜利后运到四川泸县23厂储存。蒋命令把这批毒弹运回南京,经试验,催泪剂效率为90%,芥子气为65%。蒋要求兵工厂昼夜加班制作引信,在12月11日完成。
  就在这天下午,蒋又一次把汪逢栗找去,“我现在已决定使用这些炸弹,你的意见怎么样?”汪见蒋一意孤行,但又必须把他心中的那股邪火打下去,便在不引起蒋的反感的前提下,作了委婉的警告性的陈述:“这些东西的效果十分有限,效果很不理想。芥子气的试验数据为65%,远远达不到‘致胜’的要求,在高度、气候等条件作用下,其效果还会降得更低。因此,没有太多的应用价值。况且,化学炸弹是特种武器,一旦使用,便背上不人道的骂名。我国不少同胞死于日本的化学武器之下,政府曾对此向联合国提出控告,也曾向各盟国发出通报,反对使用化学武器。内战中如果使用化学武器,效果不理想不说,还势必引起国内舆论的反对,很可能是个蚀本生意。”
  对有根有据、有理有节的这段话,蒋介石仍然听不进去,竟然说:“这无大干系,这些炸弹,我是一定要用的。”话说到这一步,深知蒋为人的汪逢栗,不得不暂时不说了。他觉得自己在蒋面前人微言轻、力单势孤,不足以对蒋的思想构成强大的压力,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寻找更有力量的人员,来协助自己制止这股邪火。
  时任交通部长的俞大维,素与汪逢栗交好,由于他一向对蒋忠心耿耿,深受蒋的器重,蒋对俞虽不是言听计从,但在一些具体的专门性的问题上,往往能够采纳俞的意见。于是汪逢栗接着说:“这些炸弹是12年前俞大维任兵工署长时造下的,性能、效果他最清楚。委员长可听听俞大维的意见。”一席话,既贬低了化学武器的作用,又拉出了俞大维做自己同盟,因为他知道俞的为人,既懂国际法,又敢于同蒋争辩。
  蒋果然中了汪逢栗的计。第二天中午,汪奉命进入了“候见室”,只听到俞大维正在蒋的接见室里,以他固有的高嗓门同蒋争论。见此景况,汪觉得成功又多了一分希望。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还须找几个帮手。在“候见室”汪对空军副司令王叔铭说:“委员长如果真的使用这些炸弹,你的飞机在战区空投,飞行高度必须在500码才能有效,到时候要看你的表演喽!”
  这番话正说到王的心底:飞机飞这么低,那不是自找死路吗?他马上站到汪的一边说:“这事你可得对委员长说说,飞机遭殃且不说,那不人道的罪名也够咱们背的呀!”
  焦急中,王逢栗等待着蒋的再一次召见。这是人数最多,也是最后的一次。也许蒋听了多方面的意见,在这次召见中,一改过去那霸道的作风。蒋说:“大家不要拘礼,我们商量一件事,黄维兵团已被共军包围在宿县以西地区,形势对我不利,我想空投毒气炸弹为其解围,特请大家发表意见。”
  几个人相互看了看,虽然各自意见大体一致,可都不想“开头炮”。最后蒋介石将目光停在了汪逢栗身上。汪明白此时是自己发言最恰当的时机:一是应蒋的所请,不管怎么说,蒋也不会当着众人面前,在会议上发脾气,说不定,还会在众人舆论的压力下留作参考;二是把话讲完,尽量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使人无法辩驳。他想,正面的道理不必讲了,应多从反面讲化学武器对我们自己的损害。他说:“偌大的战场,要想用我们的那一点毒弹解围,恐难奏效。我们的毒剂炸弹性能不好,已有数据说明在前。飞机空投又必须在500码以下的低空才能有效,这就很容易被共军击中,飞机被击中这样的例子已有很多。还有一点更是不能忽视,共产党士兵作战勇敢,而芥子气是后效性毒剂,等到他们中毒时,战斗已经结束了。况且双方战斗呈胶着状态,彼此距离很近,毒气发生作用,是不分敌我的……”
  汪逢栗这一番利害攸关的分析,加之这些天来种种与蒋不同的意见,终于使蒋介石打消了使用化学武器的念头,也使无数的同胞免遭无辜的伤害。
  我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曾经了解到蒋介石要丧心病狂地使用化学武器,妄图以惨绝人寰的毒气战来挽救其垂死的命运。为此,我军将防毒气的办法传授给前线官兵。战士们将防毒气的办法编成诗歌,广为宣传:
  阵地准备石灰水,肥皂手巾带身边,
  发现敌人放毒气,手巾纵横叠六道,
  上面湿上石灰水,用肥皂水更保险,
  湿好蒙住口和鼻,毒气不能往里钻。
  石灰肥皂不方便,手巾湿尿蒙口边,
  要是一时来不及,就用湿土来蒙严。
  麦苗绿草都能用,扭扭堵住口鼻间。
  ……
  咱们有的是办法,敌人放毒也枉然。
其他文献
近日,我在翻阅文史资料时,竟找到一张1987年党史审稿会上我为郭庆基、刘希温等4人拍摄的照片。这是审稿会后,老同志故地重游,在盘道大庙拍摄的。因为,此处是抗战中汾城县长胡
采用AspexeXplorer电镜对“KR铁水脱硫→转炉脱磷→转炉脱碳→RH精炼→板坯连铸”工艺路线生产的DC06(IF钢)连铸坯洁净度进行了定量研究,试样检测面积在9382.8~52061mm2之间.研究发现:IF钢铸坯中的夹杂物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是:簇群状Al2O3夹杂物、块状Al2O3、Al2O3-TiOx系类球状夹杂物、保护渣卷入造成的夹杂物和“气泡+Al2O3”类夹杂物.正常铸坯具有很
事件预览1927年农历五月的一天,峨眉山三霄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60余人,不到5分钟时间,统统惨死洞内,一个个四肢扭曲、面目狰狞,就像活埋后刚从泥坑内挖出的死人。不
愿意忍受贫困,不愿不被承认“老兵之家”的创始人晓航没有去迎接李锡全的归来,不完全是因为他忙,也因为在这个“老兵回家”的问题上,他和其他人略有些分歧。“老人的遭遇很值
1975年,营口、海城地区大地震,辽河堤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年春天,根据上级的指示,辽宁全省大专院校师生员工全力投入抢修受震堤防大会战。我们是被教育史上称为的“工农
1942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了滇西口岸畹町,5月4日又占领了芒市和龙陵县,5月5日,中国远征军炸毁惠通桥将疯狂的日寇截阻于怒江西岸。从此,怒江西岸的大片国土沦入敌手,这里的人
同志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自然资源,水土流失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基本国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个好点子每年赚10万潇湘公国是新建在湖南省冷水滩市河东的规模较大的公园。每月门票收入总是在2000元左右徘徊。市委宣传部干部叔加利考察这个公园后认为市里每天有30多辆中巴车往
提起“飞马”牌香烟,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同志都有印象,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飞马”与“中华”齐名,畅销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它的“身世”却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