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和盛期,分别使用60%叶菌唑·福美双WP900g/hm2、45%戊唑·咪鲜胺WP900g/hm2、25%氰烯菌酯SC1500g/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7.56%、75.24%、71.15%,均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1500g/hm2的防效53.21%。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83-2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小麦种植区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1],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正逐渐由长江流域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展[2]。霍邱县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县区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小麦生产上常发性、重发性第一大病害,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更重要的是感病籽粒含有多种真菌毒素,对人和牲畜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因此,笔者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霍邱县王截流乡雷李村小麦田块进行,田块面积0.48hm2,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黏土,种植小麦品种为西农979,于2017年10月底播种,施药时小麦处于扬花初期。试验田块水肥管理良好,前期用药、用肥一致。防治对象为小麦赤霉病。
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试验设置4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不设重复(见表1)。试验处理区1~4面积各1334m2,处理区5面积为133.4m2。
1.3 施药方法 本试验2次施药,第1次在4月16日,小麦处于扬花初期;第2次施药在4月22日,小麦处于扬花盛期。各处理按照试验方案中用药量,用水量600kg/hm2,常规喷雾。
1.4 气象资料 首次施药当天晴天,气温16~28℃,相对湿度60%,微风,2次施药当天晴天,气温13~25℃,相对湿度66%,微风。首次施药后第4天下雨,为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2次施药后至调查期间遇雨水天气2次。
1.5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
1.5.1 调查方法 第2次施药后20d,赤霉病发生病情稳定后调查1次。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0穗,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
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穗无病;
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5.2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病穗率按公式(1)计算:
[D=NdN(×100)] (1)
式中:
D—病穗率,单位为百分数(%);
Nd—病穗数;
N—调查总穗数。
病情指数按公式(2)计算:
[x=Σ(Ni×i)N×7×100] (2)
式中: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穗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穗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3)计算:
[P=X1-X2X1×100] (3)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X1—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X2—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1.6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1~15d观察,无药害产生,对小麦安全。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第2次施药后20d,供试药剂60%叶菌唑·福美双WP900g/hm2、45%戊唑·咪鲜胺WP900g/hm2、25%氰烯菌酯SC15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7.56%、75.24%、71.15%,均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1500g/hm2的防效53.21%,其中以60%叶菌唑·福美双WP的防效最好,50%多菌灵的防效最差。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首次施药后第4天下雨,2次施药后至调查期间又遇雨水天气2次,所以为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试验结果来看,试验期间由于受雨水天气影响,病穗在各小区均有发生,最高达15.8%,但病情指数较低。本試验所用供试药剂60%叶菌唑·福美双WP、45%戊唑·咪鲜胺WP在按照试验方案所用剂量情况下,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优于25%氰烯菌酯SC、50%多菌灵WP的病指防效,且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替代多菌灵类药剂作为防治赤霉病的高效药剂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
[2]程顺和,郭文善,王龙,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281-282.
[3]赵悦.抗赤霉病RNAi载体的构建及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83-2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小麦种植区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1],随着气候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小麦赤霉病正逐渐由长江流域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展[2]。霍邱县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县区之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呈加重发生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小麦生产上常发性、重发性第一大病害,除造成直接产量损失外,更重要的是感病籽粒含有多种真菌毒素,对人和牲畜健康造成不良影响[3]。因此,笔者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在霍邱县王截流乡雷李村小麦田块进行,田块面积0.48hm2,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黏土,种植小麦品种为西农979,于2017年10月底播种,施药时小麦处于扬花初期。试验田块水肥管理良好,前期用药、用肥一致。防治对象为小麦赤霉病。
1.2 试验设计及处理 试验设置4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不设重复(见表1)。试验处理区1~4面积各1334m2,处理区5面积为133.4m2。
1.3 施药方法 本试验2次施药,第1次在4月16日,小麦处于扬花初期;第2次施药在4月22日,小麦处于扬花盛期。各处理按照试验方案中用药量,用水量600kg/hm2,常规喷雾。
1.4 气象资料 首次施药当天晴天,气温16~28℃,相对湿度60%,微风,2次施药当天晴天,气温13~25℃,相对湿度66%,微风。首次施药后第4天下雨,为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2次施药后至调查期间遇雨水天气2次。
1.5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
1.5.1 调查方法 第2次施药后20d,赤霉病发生病情稳定后调查1次。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200穗,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
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穗无病;
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
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
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
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1.5.2 药效计算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病穗率按公式(1)计算:
[D=NdN(×100)] (1)
式中:
D—病穗率,单位为百分数(%);
Nd—病穗数;
N—调查总穗数。
病情指数按公式(2)计算:
[x=Σ(Ni×i)N×7×100] (2)
式中: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穗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穗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3)计算:
[P=X1-X2X1×100] (3)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X1—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X2—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1.6 对小麦的安全性 药后1~15d观察,无药害产生,对小麦安全。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第2次施药后20d,供试药剂60%叶菌唑·福美双WP900g/hm2、45%戊唑·咪鲜胺WP900g/hm2、25%氰烯菌酯SC1500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7.56%、75.24%、71.15%,均优于对照药剂50%多菌灵WP1500g/hm2的防效53.21%,其中以60%叶菌唑·福美双WP的防效最好,50%多菌灵的防效最差。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首次施药后第4天下雨,2次施药后至调查期间又遇雨水天气2次,所以为赤霉病的侵染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试验结果来看,试验期间由于受雨水天气影响,病穗在各小区均有发生,最高达15.8%,但病情指数较低。本試验所用供试药剂60%叶菌唑·福美双WP、45%戊唑·咪鲜胺WP在按照试验方案所用剂量情况下,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优于25%氰烯菌酯SC、50%多菌灵WP的病指防效,且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替代多菌灵类药剂作为防治赤霉病的高效药剂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
[2]程顺和,郭文善,王龙,等.中国南方小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12:281-282.
[3]赵悦.抗赤霉病RNAi载体的构建及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