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工商管理MBA”、“家人均属于医疗从业者”、“80后”……
从专业背景、创业时机、年龄属性上看,适合杨雷的职业路线,要么进入公立大医院慢慢熬资历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大夫,要么就是加入创业大潮,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路上披荆斩棘开辟一条自己的路径。
然而,杨雷选了第三条路——做实体高端医疗门诊。
2012年9月成立北京斯迈尔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后(以下简称“斯迈尔”),杨雷不但是法人、管理者,也是门诊部的全科主任医生。他对《中外管理》坦言,要将公司打造成一家高端诊疗门诊部,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口腔诊疗咨询和服务,将来会考虑开连锁,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更重“门店式体验”。
事实上,翻看网上及点评类网站对斯迈尔的评语,也大致如此:
“比起冷冰冰的公立医院,这里的服务很贴心细致,可以多问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我咬合磨损厉害怎么办,医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装修很大气,一层休息区的真皮沙发一坐下去就舒服得想睡了……”
没错,立足高端,重服务,重体验,是杨雷做医疗的精准定位。
在和《中外管理》聊创业故事的时候,杨雷认真地强调,斯迈尔就是尊重顾客和患者的感受,安静地做小而美的线下门诊部,不唯专家,不走网络扩张路线,也暂无融资计划。
在如今饱受争议的移动医疗的热潮之下,淡定地坚守线下门诊,始终甘之如饴,杨雷的创业理由和动力是什么?
“管家式”创业,须亲力亲为
杨雷说,自己的职业规划,从小时候就被定性了。
出生在一个相对传统的普通家庭,由于家里人大多是医疗从业者,从客观和主观上,也使得杨雷自小就觉得读书、学医、毕业、再到医院上班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不过,改变就出在他与叔叔的一次聊天。多年的体制内公立医院的工作经验,让杨雷的叔叔判断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应该是未来公共医疗行业的大趋势。加之比对自己一朝入行,一眼便能望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职业发展轨迹,叔叔便鼓励杨雷试着走私人诊所的路子。毕竟人生有创新或许会创造更多不同。
涉世未深的杨雷对叔叔的一番话思量再三,但还是决定“曲线救国”比较稳妥,那就是先就业再创业。从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后,杨雷开始以医生的身份在当地一家民营诊所工作了四年,其间也逐步被委任做团队管理,“那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算是让刚出校门的自己学习了如何管理,也积累了些诊所经营的知识。”杨雷回忆。
一次巧合的时机,杨雷抓住了机会。2008年,听朋友说北京有一家私人诊所转让,于是他只身前往去洽谈。
地址谈下来了,杨雷却没办法淡定了。因为当时诊所除了营业执照和几台老旧设备,用杨雷的话形容:简直家徒四壁。而且,刚到北京的他在双井租了一间房子,而诊所却坐落在海淀清河,这段上班的路意味着他徒步加公交加地铁再换乘公交才能抵达。并且更麻烦的是,该诊所面临着卫生局要求半年内重新更换办公地址的窘境。
于是,一个人满北京城内找适合的商铺、看地址、去卫生局办理所有的执照、手续,成了杨雷那年冬天很长一段日子的日常工作。
紧接着,团队的组建又成了问题。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特殊性,治病救人必须专业!必须可信赖!本着这两个最基础的原则,杨雷在医疗行业圈子里的朋友、同学圈,开始逐个拜访。他也笑言,有点像竞选拉票似的为自己将要做的事业陈述、演说,同时这也是一个严格的双向选择的过程。最终有六人同意加入他的创业团队。一个牙齿全科诊所的团队雏形就这样形成了,而时间已然到了2009年。
“其实,那时候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创业人,更像为了让一家诊所能够正常运行起来,一个人在奋斗。每天自己除了做好一名医生,还要当好市场运营人,抓好管理,甚至遇到品牌推广的事务和印厂的设计师挤在一台电脑前讨论logo、文字和版面的细节。”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但是,这种亲力亲为、负责任的“管家式”创业态度,反而让杨雷慢慢在团队和客户中积累起可信赖的口碑。2012年经由一位患者朋友引荐,杨雷在北京双井附近成功谈下一家新的门诊场地,顺利办好手续后,整个团队“举家搬迁”。而核心团队又邀请了新的专家和医生资源,这就是斯迈尔的第一家店的前身。
杨雷第一次觉得,他再也不是一个人奋斗了。
创造“家的归属感”
区别于有些创业公司团队成员的“各司其职”,诊疗团队最需要的就是紧密配合。要知道一次就诊或一台手术,医生和护士的配合是否默契,不但会直接影响诊疗结果,也会影响护士岗位的流失率。
所以,当团队看似在岗位上完成配备齐全后,杨雷遇到的最大困惑不是医生资源问题,也不是护士人才的选取,而是搭建一个具有默契度的医生护士团队。
于是,当公司逐步发展,团队的管理难题再也不是当初“靠创始人一个人拼一拼就能化解”的时候,杨雷也觉得是时候“回归”大医院以及向同行诊所学习和取经了。
从公立大医院邀请专家和护士长给斯迈尔的护士团队定期做培训,从如何与医生搭档式磨合到进口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在薪酬待遇上争取更多福利空间,杨雷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被放在重头的工作。后来,杨雷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些与韩国、香港的海外学术交流。几轮培训下来,他的感触是诊所内“家的归属感”最重要。
唯有让这个大家每天工作的地方充满更多的爱心和归属感,整个团队的效率才会更高。
而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归属感,除了软性培训和工作磨合,杨雷又发挥出大管家的本能,亲自为门诊的装修陈设出谋划策,不同的治疗室和空间,甚至选什么颜色窗帘配什么材质的沙发,他都花了不少心思。这也难怪很多客户对斯迈尔的印象是更像在朋友的家里接受就诊咨询。 在这种不断的磨合和培训过程中,杨雷也发现不但护士和医生之间需要配合度,患者和诊所之间也同样需要这种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默契。这需要的是来自医生和护士的充沛精力、责任心和担当,能够为患者的病症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给予精准的诊疗方案。
于是,在确保专业匹配的前提下,杨雷的团队向更多努力、勤奋的年轻医生以及医学专业海外留学生敞开怀抱,以吸引人才加盟。因为比起每天已经被患者就医预约几乎绑定的老专家而言,这部分医生同样可以给予更加细致贴心的医患之间的沟通、解疑。
坚持是最基础的品质
与之同步的,诊疗业务也开始扩大。2012年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公司的客户和患者以牙齿矫正居多。近一年来市场正畸诉求比较多。继双井店之后,斯迈尔华贸门店于2015年8月也正式入驻商圈。
从一人操办所有事务的“大管家”,到如今拥有两家运营稳健的牙科门诊、50人团队的斯迈尔,有来自北大口腔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位口腔医学博士常年坐诊,平均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专业医师团队、医生和护士也完全达到医护四手操作的要求。现在斯迈尔齿科虽在北京只有两家店,但在业界已小有名气,由最初的社区性质的牙科诊所,发展到具有国际水平的全数字化口腔诊所,业务范围覆盖了种植牙技术、牙齿矫正技术、牙齿美容修复技术、牙周治疗技术等,尤其是牙齿隐形矫治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正畸医生专程来斯迈尔培训学习。
但在杨雷眼中,斯迈尔目前还不算成熟。
他认为,现代健康生活中,大众的口腔保健意识日益增高,口腔护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国内很多人的口腔健康问题令人堪忧,重视品质的高端私人诊疗必然大有一番空间。希望未来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下一家、下下一家门诊部,让更多患者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医生,无论是创始人、管理者还是医生,这都是他的使命。而稍显传统的杨雷觉得还是脚踏实地小步慢跑,不想因为外界资本乱了方向。
总结起这一路创业的点滴,杨雷深有感触地说:所有的创业者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艰难的,孤独的,创始人身上承载的压力和纠结是外人乃至团队其他人无法完全体会的,但坚持是一个创业者最基础的品质,从创业炼狱到打造不平凡,一年、十年、二十年……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品质和需要,而不是阶段性任务。
从专业背景、创业时机、年龄属性上看,适合杨雷的职业路线,要么进入公立大医院慢慢熬资历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大夫,要么就是加入创业大潮,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路上披荆斩棘开辟一条自己的路径。
然而,杨雷选了第三条路——做实体高端医疗门诊。
2012年9月成立北京斯迈尔口腔门诊部有限公司后(以下简称“斯迈尔”),杨雷不但是法人、管理者,也是门诊部的全科主任医生。他对《中外管理》坦言,要将公司打造成一家高端诊疗门诊部,为更多的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口腔诊疗咨询和服务,将来会考虑开连锁,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更重“门店式体验”。
事实上,翻看网上及点评类网站对斯迈尔的评语,也大致如此:
“比起冷冰冰的公立医院,这里的服务很贴心细致,可以多问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比如我咬合磨损厉害怎么办,医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装修很大气,一层休息区的真皮沙发一坐下去就舒服得想睡了……”
没错,立足高端,重服务,重体验,是杨雷做医疗的精准定位。
在和《中外管理》聊创业故事的时候,杨雷认真地强调,斯迈尔就是尊重顾客和患者的感受,安静地做小而美的线下门诊部,不唯专家,不走网络扩张路线,也暂无融资计划。
在如今饱受争议的移动医疗的热潮之下,淡定地坚守线下门诊,始终甘之如饴,杨雷的创业理由和动力是什么?
“管家式”创业,须亲力亲为
杨雷说,自己的职业规划,从小时候就被定性了。
出生在一个相对传统的普通家庭,由于家里人大多是医疗从业者,从客观和主观上,也使得杨雷自小就觉得读书、学医、毕业、再到医院上班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
不过,改变就出在他与叔叔的一次聊天。多年的体制内公立医院的工作经验,让杨雷的叔叔判断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应该是未来公共医疗行业的大趋势。加之比对自己一朝入行,一眼便能望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职业发展轨迹,叔叔便鼓励杨雷试着走私人诊所的路子。毕竟人生有创新或许会创造更多不同。
涉世未深的杨雷对叔叔的一番话思量再三,但还是决定“曲线救国”比较稳妥,那就是先就业再创业。从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后,杨雷开始以医生的身份在当地一家民营诊所工作了四年,其间也逐步被委任做团队管理,“那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算是让刚出校门的自己学习了如何管理,也积累了些诊所经营的知识。”杨雷回忆。
一次巧合的时机,杨雷抓住了机会。2008年,听朋友说北京有一家私人诊所转让,于是他只身前往去洽谈。
地址谈下来了,杨雷却没办法淡定了。因为当时诊所除了营业执照和几台老旧设备,用杨雷的话形容:简直家徒四壁。而且,刚到北京的他在双井租了一间房子,而诊所却坐落在海淀清河,这段上班的路意味着他徒步加公交加地铁再换乘公交才能抵达。并且更麻烦的是,该诊所面临着卫生局要求半年内重新更换办公地址的窘境。
于是,一个人满北京城内找适合的商铺、看地址、去卫生局办理所有的执照、手续,成了杨雷那年冬天很长一段日子的日常工作。
紧接着,团队的组建又成了问题。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特殊性,治病救人必须专业!必须可信赖!本着这两个最基础的原则,杨雷在医疗行业圈子里的朋友、同学圈,开始逐个拜访。他也笑言,有点像竞选拉票似的为自己将要做的事业陈述、演说,同时这也是一个严格的双向选择的过程。最终有六人同意加入他的创业团队。一个牙齿全科诊所的团队雏形就这样形成了,而时间已然到了2009年。
“其实,那时候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创业人,更像为了让一家诊所能够正常运行起来,一个人在奋斗。每天自己除了做好一名医生,还要当好市场运营人,抓好管理,甚至遇到品牌推广的事务和印厂的设计师挤在一台电脑前讨论logo、文字和版面的细节。”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但是,这种亲力亲为、负责任的“管家式”创业态度,反而让杨雷慢慢在团队和客户中积累起可信赖的口碑。2012年经由一位患者朋友引荐,杨雷在北京双井附近成功谈下一家新的门诊场地,顺利办好手续后,整个团队“举家搬迁”。而核心团队又邀请了新的专家和医生资源,这就是斯迈尔的第一家店的前身。
杨雷第一次觉得,他再也不是一个人奋斗了。
创造“家的归属感”
区别于有些创业公司团队成员的“各司其职”,诊疗团队最需要的就是紧密配合。要知道一次就诊或一台手术,医生和护士的配合是否默契,不但会直接影响诊疗结果,也会影响护士岗位的流失率。
所以,当团队看似在岗位上完成配备齐全后,杨雷遇到的最大困惑不是医生资源问题,也不是护士人才的选取,而是搭建一个具有默契度的医生护士团队。
于是,当公司逐步发展,团队的管理难题再也不是当初“靠创始人一个人拼一拼就能化解”的时候,杨雷也觉得是时候“回归”大医院以及向同行诊所学习和取经了。
从公立大医院邀请专家和护士长给斯迈尔的护士团队定期做培训,从如何与医生搭档式磨合到进口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在薪酬待遇上争取更多福利空间,杨雷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被放在重头的工作。后来,杨雷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些与韩国、香港的海外学术交流。几轮培训下来,他的感触是诊所内“家的归属感”最重要。
唯有让这个大家每天工作的地方充满更多的爱心和归属感,整个团队的效率才会更高。
而为了更好地营造这种归属感,除了软性培训和工作磨合,杨雷又发挥出大管家的本能,亲自为门诊的装修陈设出谋划策,不同的治疗室和空间,甚至选什么颜色窗帘配什么材质的沙发,他都花了不少心思。这也难怪很多客户对斯迈尔的印象是更像在朋友的家里接受就诊咨询。 在这种不断的磨合和培训过程中,杨雷也发现不但护士和医生之间需要配合度,患者和诊所之间也同样需要这种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默契。这需要的是来自医生和护士的充沛精力、责任心和担当,能够为患者的病症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给予精准的诊疗方案。
于是,在确保专业匹配的前提下,杨雷的团队向更多努力、勤奋的年轻医生以及医学专业海外留学生敞开怀抱,以吸引人才加盟。因为比起每天已经被患者就医预约几乎绑定的老专家而言,这部分医生同样可以给予更加细致贴心的医患之间的沟通、解疑。
坚持是最基础的品质
与之同步的,诊疗业务也开始扩大。2012年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公司的客户和患者以牙齿矫正居多。近一年来市场正畸诉求比较多。继双井店之后,斯迈尔华贸门店于2015年8月也正式入驻商圈。
从一人操办所有事务的“大管家”,到如今拥有两家运营稳健的牙科门诊、50人团队的斯迈尔,有来自北大口腔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位口腔医学博士常年坐诊,平均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专业医师团队、医生和护士也完全达到医护四手操作的要求。现在斯迈尔齿科虽在北京只有两家店,但在业界已小有名气,由最初的社区性质的牙科诊所,发展到具有国际水平的全数字化口腔诊所,业务范围覆盖了种植牙技术、牙齿矫正技术、牙齿美容修复技术、牙周治疗技术等,尤其是牙齿隐形矫治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口腔正畸医生专程来斯迈尔培训学习。
但在杨雷眼中,斯迈尔目前还不算成熟。
他认为,现代健康生活中,大众的口腔保健意识日益增高,口腔护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国内很多人的口腔健康问题令人堪忧,重视品质的高端私人诊疗必然大有一番空间。希望未来将这种模式复制到下一家、下下一家门诊部,让更多患者找到符合其要求的医生,无论是创始人、管理者还是医生,这都是他的使命。而稍显传统的杨雷觉得还是脚踏实地小步慢跑,不想因为外界资本乱了方向。
总结起这一路创业的点滴,杨雷深有感触地说:所有的创业者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艰难的,孤独的,创始人身上承载的压力和纠结是外人乃至团队其他人无法完全体会的,但坚持是一个创业者最基础的品质,从创业炼狱到打造不平凡,一年、十年、二十年……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品质和需要,而不是阶段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