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也由前些年的“紧俏”逐渐转为“滞销”。毕业生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医学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既可以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帮助,又可以对医学院校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
职业是绝大多数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是当代大学生的重大人生课题,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当前中国的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变化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都随之进行着调整。我国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至今,全国医学类的毕业生已超过120万人,医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辅导,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情况,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树立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
一、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状况
⒈ 对用人单位的期望值
从就业期望地区来看,省内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内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的选择率较低,特别是医疗卫生人才急需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仅被极少数毕业生选择。从就业期望单位来看,毕业生的意愿基本代表家庭对其的期望,地市级以上医院基本是学校毕业生的首选,而期望在县级以上医院就业的占多数,对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乡镇一级医疗机构的期望值明显过低,有的甚至低于企业或科研等其他的就业途径。在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期望上,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希望尽量能够专业对口,使自己学到的医学专业知识能够学有所用,而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和对专业对口无所谓的毕业生比例较小。
⒉ 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据调查,医学毕业生对择业过程中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以及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多没有系统的认识,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前感到就业信息不足。由于对政策和就业状况信息的基本了解,大部分毕业生意识到择业前自身在“实际工作经验”、“社会联系”和“专业技术知识技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则表示国家虽然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找不找得到满意的工作,多是看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市场不完善导致的暗箱操作现象严重,靠社会关系找门路而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也有少数学生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拉关系,寻亲靠友,甚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⒊ 对自身的认识
当前,医学毕业生面对择业结果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少数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抱不乐观的态度。还有些学生思想不切实际,甚至出现“不是发达地区,不是好单位,专业不对口,待遇不优厚”的均不予考虑的择业心态。当面对用人单位同意录用的时候,毕业生近八成的选择是不急于签约,持观望态度。当看到别的同学落实了单位后,一些毕业生出现“焦虑不安”、“嫉妒”、和“自卑”的心理现象。当问到“若就业受到挫折,你会怎么办”时,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的是“查找原因,继续寻找”、“主动找学校帮忙”的积极性应对方式,另外一些毕业生选择了降低择业标准或选择放弃,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在被问及“即将走入社会的你是何种心态”时,大部分毕业生回答是“几分欣喜,几分忧虑”,少数毕业生担心适应不了社会。多数医学毕业生对即将面对的择业表现出焦虑的心理状态,甚至有的毕业生表示若是在之后的择业中遭到几次挫折之后,心理上定会容易出现崩溃,不敢再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的心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命运和前途的希冀都放在了毕业后的第一次就业上,认为单位好将终生受益,到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将会有许多波折。
二、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导致医学毕业生择业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对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机制等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对社会认识不足,同时没有很好地分析自身特点、能力、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及所能适应的社会工作;自身缺乏应有的社会锻炼与心理素质训练等。从择业心理分析,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 高期望值
医学毕业生普遍对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过高,认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应该会找到一个高薪职业。而现实却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我国的国家机构及单位正面临人事制度改革,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国家事企业单位正处于改革、改组、改造的攻坚阶段,医院等附属部门已转交社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医学毕业生的接纳有直接的影响。再加上退伍转业复员军人的安置以及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等情况,使得目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陷于困境。一面是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较高,一面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逐年下降,对不确定的未来就业环境的转换和心理承受的就业压力,使得医学毕业生处于困惑、茫然的心境中,内心造成强烈的反差,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
⒉ 贪图舒适
很多医学毕业生进取心强,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多锻炼自己,使自己尽早成才,同时也希望毕业后能干出一番事业。据调查,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偏僻的地方就业,可见,毕业生大多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追求轻松、舒适,且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以至于把发挥能力干一番事业摆在了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之后。对一些国家特别需要,能真正发挥个人专长,且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医院、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很少有毕业生问津。
⒊ 信心不足 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研究生可以可以,本科生马马虎虎,专科生不行不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高消费”情况,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烦恼。当毕业生面临竞争的巨大压力时,流露出一种信心不足的心理,表现为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的考虑自己所学并非热门专业、无社会人际关系的同时还担心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⒋ 价值取向偏差
当前,社会某些不正之风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也有体现,再加上人才市场体制发育不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择业的公平竞争。走后门、拉关系、吃喝送请、权力因素等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其中。因此,很多毕业生把“社会关系”视为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远高于体现个人主观求职的“自我推荐能力”。因此,价值观与现实的落差,成为引起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冲突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关系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对医学人才教育管理及培养的成败。落实和解决医学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我国医学类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转变医疗改革体制,加快医学人才的流动及新陈代谢,以确保医学毕业生能够尽早的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医学类大专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指导与帮扶,为其就业创造一个更加良性、健康的求职氛围。对于医学生自身而言,在择业时不仅要认真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还需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愿意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面对择业问题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使职业意向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避免择业的心理障碍出现。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卞晓妍,毕业生就业趋向面面观.中国青年报.2002(1).
[3]郭燕,唐平.医科学生毕业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
作者简介:
王璐(1982-)女,四川,本科,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学.
课题项目:
该文章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实践体系构建”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
职业是绝大多数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是当代大学生的重大人生课题,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当前中国的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变化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都随之进行着调整。我国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至今,全国医学类的毕业生已超过120万人,医学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辅导,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情况,正确面对就业压力,树立良好的择业心理素质。
一、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状况
⒈ 对用人单位的期望值
从就业期望地区来看,省内大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为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内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的选择率较低,特别是医疗卫生人才急需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仅被极少数毕业生选择。从就业期望单位来看,毕业生的意愿基本代表家庭对其的期望,地市级以上医院基本是学校毕业生的首选,而期望在县级以上医院就业的占多数,对医疗卫生人才不足的乡镇一级医疗机构的期望值明显过低,有的甚至低于企业或科研等其他的就业途径。在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期望上,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希望尽量能够专业对口,使自己学到的医学专业知识能够学有所用,而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和对专业对口无所谓的毕业生比例较小。
⒉ 对就业政策的了解
据调查,医学毕业生对择业过程中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以及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多没有系统的认识,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前感到就业信息不足。由于对政策和就业状况信息的基本了解,大部分毕业生意识到择业前自身在“实际工作经验”、“社会联系”和“专业技术知识技能”等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则表示国家虽然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找不找得到满意的工作,多是看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市场不完善导致的暗箱操作现象严重,靠社会关系找门路而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也有少数学生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拉关系,寻亲靠友,甚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⒊ 对自身的认识
当前,医学毕业生面对择业结果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少数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前景抱不乐观的态度。还有些学生思想不切实际,甚至出现“不是发达地区,不是好单位,专业不对口,待遇不优厚”的均不予考虑的择业心态。当面对用人单位同意录用的时候,毕业生近八成的选择是不急于签约,持观望态度。当看到别的同学落实了单位后,一些毕业生出现“焦虑不安”、“嫉妒”、和“自卑”的心理现象。当问到“若就业受到挫折,你会怎么办”时,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的是“查找原因,继续寻找”、“主动找学校帮忙”的积极性应对方式,另外一些毕业生选择了降低择业标准或选择放弃,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择业。在被问及“即将走入社会的你是何种心态”时,大部分毕业生回答是“几分欣喜,几分忧虑”,少数毕业生担心适应不了社会。多数医学毕业生对即将面对的择业表现出焦虑的心理状态,甚至有的毕业生表示若是在之后的择业中遭到几次挫折之后,心理上定会容易出现崩溃,不敢再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的心态,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把人生的憧憬、命运和前途的希冀都放在了毕业后的第一次就业上,认为单位好将终生受益,到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将会有许多波折。
二、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导致医学毕业生择业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对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机制等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对社会认识不足,同时没有很好地分析自身特点、能力、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及所能适应的社会工作;自身缺乏应有的社会锻炼与心理素质训练等。从择业心理分析,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 高期望值
医学毕业生普遍对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过高,认为凭借自己的学历和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应该会找到一个高薪职业。而现实却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失业率明显上升,我国的国家机构及单位正面临人事制度改革,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不高。国家事企业单位正处于改革、改组、改造的攻坚阶段,医院等附属部门已转交社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医学毕业生的接纳有直接的影响。再加上退伍转业复员军人的安置以及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等情况,使得目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陷于困境。一面是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较高,一面是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逐年下降,对不确定的未来就业环境的转换和心理承受的就业压力,使得医学毕业生处于困惑、茫然的心境中,内心造成强烈的反差,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
⒉ 贪图舒适
很多医学毕业生进取心强,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多锻炼自己,使自己尽早成才,同时也希望毕业后能干出一番事业。据调查,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偏僻的地方就业,可见,毕业生大多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追求轻松、舒适,且经济收入较高的工作,以至于把发挥能力干一番事业摆在了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之后。对一些国家特别需要,能真正发挥个人专长,且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乡镇医院、边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很少有毕业生问津。
⒊ 信心不足 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研究生可以可以,本科生马马虎虎,专科生不行不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高消费”情况,导致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烦恼。当毕业生面临竞争的巨大压力时,流露出一种信心不足的心理,表现为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的考虑自己所学并非热门专业、无社会人际关系的同时还担心社会竞争机制不健全,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⒋ 价值取向偏差
当前,社会某些不正之风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也有体现,再加上人才市场体制发育不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学生择业的公平竞争。走后门、拉关系、吃喝送请、权力因素等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其中。因此,很多毕业生把“社会关系”视为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远高于体现个人主观求职的“自我推荐能力”。因此,价值观与现实的落差,成为引起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冲突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关系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对医学人才教育管理及培养的成败。落实和解决医学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我国医学类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家也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转变医疗改革体制,加快医学人才的流动及新陈代谢,以确保医学毕业生能够尽早的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医学类大专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的开展,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指导与帮扶,为其就业创造一个更加良性、健康的求职氛围。对于医学生自身而言,在择业时不仅要认真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还需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愿意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面对择业问题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使职业意向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避免择业的心理障碍出现。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卞晓妍,毕业生就业趋向面面观.中国青年报.2002(1).
[3]郭燕,唐平.医科学生毕业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
作者简介:
王璐(1982-)女,四川,本科,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法学.
课题项目:
该文章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实践体系构建”课题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