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的“境”遇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bl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这个冬天,南方和北方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痛处。北方是“雾里看花花不美”,挥之不去的雾霾让人透不过气。南方是“浸在水里半只脚”整个冬天泡在雨水里。
  福州近年因空气质量排行榜长年霸占前五的好环境好空气而名声大噪。相比往年,福州更早地进入梅雨季节。此地宜居,只是空气湿度经常处于loO%饱和的状态,茶的储藏需要更多的花费心思,茶的品鉴也需要更精微的体悟。
  日常所饮,独爱水仙。各个山场,各种焙火,都有尝之后快之心。2015年藏两款水仙,一款2012年传统焙火陈茶,一款2015年中度焙火新茶。两款茶,均为同一友人出品,山场优良,做工精细。两款茶相比较,2015年的新茶占得凭着夺人的鲜香更胜一筹。2015年的新茶水仙,虽仍带着些许的炭火味,但馥郁芬芳的茶香着实令人着迷,茶汤醇滑鲜爽,粽叶味明显,口腔感受鲜活一致。
  阴雨连绵数日,友人相邀茶聚。再饮2015年新水仙时,与之前相比口感香气都大相径庭,心中遂生困惑。归家再瀹,一人细品,香气和滋味仍觉大不如前。香气和茶汤都不纯,有杂味,汤水中返青的味道明显,入口滋味杂乱,先前的优点几不可寻。后冲2012年陈年水仙,先前因足焙火和陈年而被埋藏的茶香和滋味次第苏醒。熟透的果香,绵密内敛,挂杯持久;汤水稠厚顺滑,前三道稍有酸味,后汤水转为甘醇,口感协调一致。
  两款水仙,同时、同地的冲泡条件,前后迥异的口感.迫使我思考分析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排除其它一些人为因素,环境对茶的影响显而易见。
  气压较低,环境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焙火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茶汤的口感。即便是文火慢炖者,火没焙足焙透,香气变弱变杂、茶汤出现青味、口感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都会出现。
  至于急火快焙者,炭火昧褪去后,本就会出现青昧、杂味,此种环境条件下,已不具备品饮价值。而传统足火者,没有鲜香夺人,没有鲜爽茶汤,初品时除了浓酽厚重的滋味,难再给人留人其它印象,非老茶鬼之属实难言爱。
  “成都连日的霾并未消散,这两日的茶汤入口滋味并不理想,原本表现良好的茶汤有可能引起喉部的不适,应与空气的清透度有关,也因为口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深山常觉茶汤好喝,或道理一致。茶是难以独善其身吧。“勇光兄在成都的这则饮茶小记,所讲感受颇有几分类似之处。
  茶之趣,在日久,在用心,在体味。气候和环境对茶的影响,在对茶理解尚有限之茶客看来必觉玄妙,持此观点者似有故弄玄虚之嫌。不过,若心能生趣,待触茶久后,诸种体悟自会一一感知。
其他文献
前日于朋友家小聚,饭饱,喝茶。朋友神神秘秘拿出一泡慧苑水仙分享,看似是囤了些时日,专门招待客人所用。迫不及待开汤冲泡,也不洗茶,正打算一饱口福,却在入口一瞬间皱起了眉头:“诶?这茶似乎返青了。”再沖第二冲,坐实了我的判断,青味盛而香淡薄,汤水有一股类似豆腐变质的酸涩味。这茶,的确返青了。  人们在送茶、存茶的时候,不太清楚茶的来历,转了几手后的茶,不明确年份和保存情况,到手后需要自己来判断茶性是否
期刊
香味美学的养成离不开我们出生成长的背景、饮食习惯、文化差异、经济能力及品味的熏陶。有人喜欢拿“妈妈的味道”来说明他有多喜欢那个香味,故香味也是一种感觉。有者从小家里不煮辣、不烹牛肉,成年独立后他们也没有好歹试试看把这些滋味追学回来,极端的是没试过的饮食即抱怨“难吃死了难喝死了”,皆属偏见。学习异域饮食是不容易的事情,人类直接受家庭教育影响,家里吃什么喝什么通常由主妇掌握大权,那么主妇们的饮食态度是
期刊
忘了是在哪本书上翻到一联:江湖不可竟其际,金石相期同此真。作者不可考,只记得仿佛是清朝人。后来在画册上看到赵之谦书写过这个对子,行楷,是他从颜体转到魏碑时期的书风,笔笔跳荡,笔笔风韵,隐约四十来岁的光景。具体哪本画册,一天下午翻遍工作室几十种赵之谦资料,居然也还是没找到。  对联本身其实跟“金石学”或“金石书画”没什么必然的关系,内容感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一个晚上
期刊
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适宜的条件下,茶树正常地生长发育,茶叶产量高、品质好;反之不良的条件则影响茶树的生育。环境主要有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地形条件。  气候条件  茶树原生于亚热带,在它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喜湿、喜荫的特性,对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  温度是植物自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茶树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变化,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树一年中生育期长短,主要受到温度条
期刊
提到天门山,恐怕大家第一想到的便是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但其中所描述的天门山却非我这次抵达的这座天门山——实际上,以我的粗陋见闻,在中华境内,唤作天门山的地方至少有七处之多:除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提到的安徽芜湖天门山,尚有湖南张家界天门山、福建永泰天门山、北京密云天门山、大连庄河天门山、广西资源天门山,再有便是江西鹰潭的天门山了。  江西鹰潭天门山,系龙虎山地质公园的一部
期刊
安茶或称“六安茶”,很多人以为像六安瓜片一样,产于安徽的六安市,实际上这茶却是祁门当地的黑茶。  被誉为“圣茶”的安茶,其祛湿解毒之效在东南亚一带为人称道。安茶有着极为独特的“日晒夜露”工艺——白天晒太阳晚上吸收露水,或因“汲日月精华”之义,使它与众不同。  很多人喝到安茶,弄不懂这是什么茶类,像岩茶又像黑茶,又像绿茶。这是因为安茶的工艺太复杂,太讲究。除了日晒夜露,安茶在制作工艺中还需要多道炭火
期刊
我们提到艺术,总是先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很少会想到茶道、烹饪、香水。很多人会说:茶道、烹饪、香水根本不是艺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自古就被认定为艺术,而且名家辈出,许多的作品流传,茶道、烹饪、香水哪有?我们冷静思考:这个问题是茶道、烹饪、香水够不上艺术的条件,还是人们还没有付出足够的关心与努力?  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该项艺术“作品”存在与保存的问题,我们确定: “存在”
期刊
十八世纪由中国福建远销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为Bohea,但在英语世界里,它明显是个外来词。即使是在18世纪进口和消费中国茶叶最多的英国,很多英国人至今也并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么。Bohea一般解释为闽南语“武夷”的发音的音译。因为那时中国出口欧洲的茶叶大多为红茶,因此一般翻译为武夷红茶。然而笔者通过将英文文献中对Bohea的描述结合中国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史进行分析,佐以武夷山当地茶农的口述
期刊
2017年春,我的朋友、中国竹工艺大师徐秉言带我去江阴千年古刹苍山寺。苍山寺位于一个叫苍墩的村庄,据考证南北朝梁敬帝葬于此,故又称皇陵。坐下后,与主持玄祥法师有一次难忘的茶叙。  玄祥取出他珍藏的一罐茶,打开,问我: “你看看这是什么茶?”我一看那条索、那色泽,笑道: “云南的古树红茶。”他冲泡后,我品了一口,又说这茶应属滇红范畴,但与一般滇红又有不同。  他稍有惊讶,又问: “这茶出于云南何地?
期刊
尽管寒风料峭,时间仍在冬季徘徊,茶园里的茶树却已准备吐新芽,茶农们也在为新一年的春茶蓄势待发。这头道春茶自然非绿茶莫属,茶的清翠鲜爽衬托着春意更加盎然,虽然福建绿茶不及浙江绿茶如雷贯耳,但在春天来临时,以绿茶为茶坯,香气鲜灵,滋味醇厚的福州茉莉花茶也是茶桌的“座上宾”。  福州茉莉花茶是福州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也是福州本土的特色产业。在近年来茶市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今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将如何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