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恭喜你啊,不用做‘容嬷嬷’,你现在是万人迷啦!”开心地听着同事的玩笑话,我满心期许专职心理教师之路。我曾是一个用“眼神杀”管理课堂的班主任,卻在转回专业岗位时遇到了“课堂失控”的危机。这,得从青青的到访说起。
六年级的青青成绩优异,临近毕业却因三次迟到被班主任带到了咨询室。她突然的、被动的造访,“杀”了我个措手不及。简单接触后,我收获了零条有效信息。于是,我拿出家庭格盘,吸引她摆放人偶。几分钟后,24个人偶全被放到了格盘上。奇怪的是,这个看起来丰富的人偶世界却给人孤独的感觉,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都那么远,那个代表她自己的人偶更是站在整个格盘的最边缘。带着假设,我小心地向青青求证每一个人的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幅繁忙而各自疏远的家庭景象展现在眼前。通过真诚的聆听,我理解了青青对亲情的渴望,也感受到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主权的无奈。第二天,青青的班主任问我:“你究竟做了什么?孩子说你是唯一能懂她的人。”我表面上微笑应对,内心暗自狂喜。两次咨询后,青青通过我看到了自己的需要,决定放弃用迟到来对抗妈妈。
几个类似的案例,强化了我“尊重接纳”的工作思路。但当我把这份收获带进心理课时,却出现个别“不安分”的学生满教室乱窜的现象。管还是不管?怎么管?每当我想拿出“容嬷嬷”的气场镇压“群雄”时,就有一个声音说:“你是心理老师,要坦然接纳现状,你要是太凶了,谁还敢找你做咨询啊?”瞬间,我所有的壮志都被拉回谷底。那段日子,这份自以为是的接纳让我在心理课上压抑了满身的愤怒,却不敢表达。
直到督导说“你这不是接纳”,我才恍然发现:接纳不等于同意,更不等于放纵。无条件的接纳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良药,而无原则的放纵却是无序和混乱的温床。我要做的是觉察不合理的信念,真正理解学生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情绪,是温和地坚持,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规则再坚守规则。
再次见到“大高个”,他已经跟好几个老师发生过冲突。那天上课他又开始玩扑克牌,还大声讲笑话逗趣。我暂停下来,按照约定请他先冷静一分钟。没想到他一起身就开始小声嘀咕,同桌则趁机煽风点火:“老师,他骂你!”“大高个”立刻提高音量骂骂咧咧……什么样的期待激发出他如此强烈的情绪?生气的背后他想表达什么?我一边思考,一边仔细观察。我发现眼前的“大高个”满脸的愤怒中带着些许紧张。“你很生气,我看到了。以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他斜眼看向上空,鼻子用力呼着气,一声不吭。“不知道以前你是怎么做的,但是刚刚的行为的确容易让人以为你在骂老师。我现在担心的是,你表达不服气的方式曾经引起过老师的误会,还给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听出我并没有责备他,“大高个”慢慢放松了自己,默默地冷静了一分钟,之后的心理课上他再也没有大吵大闹。毕业前,他告诉我,“老师,那次谢谢你没有骂我!是你让我知道生气并没有错,不恰当的只是表达方式。” 原来,接纳真的有力量。
我把这份珍贵的收获送给了同事和家长。年轻的班主任发现只要多给一分钟,一年级的小不点儿就能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孩子焦虑的妈妈感叹,“我要是早接受孩子多动症的现实,早吃药治疗,孩子就不会吃这么多苦头了。”一对因孩子教育而矛盾不断的夫妻发现,他们最不能忍受的其实是彼此的差异。接纳不仅解决了我的课堂危机,还帮助了更多学生、家长和同事。
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六年级的青青成绩优异,临近毕业却因三次迟到被班主任带到了咨询室。她突然的、被动的造访,“杀”了我个措手不及。简单接触后,我收获了零条有效信息。于是,我拿出家庭格盘,吸引她摆放人偶。几分钟后,24个人偶全被放到了格盘上。奇怪的是,这个看起来丰富的人偶世界却给人孤独的感觉,每一个人之间的距离都那么远,那个代表她自己的人偶更是站在整个格盘的最边缘。带着假设,我小心地向青青求证每一个人的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幅繁忙而各自疏远的家庭景象展现在眼前。通过真诚的聆听,我理解了青青对亲情的渴望,也感受到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主权的无奈。第二天,青青的班主任问我:“你究竟做了什么?孩子说你是唯一能懂她的人。”我表面上微笑应对,内心暗自狂喜。两次咨询后,青青通过我看到了自己的需要,决定放弃用迟到来对抗妈妈。
几个类似的案例,强化了我“尊重接纳”的工作思路。但当我把这份收获带进心理课时,却出现个别“不安分”的学生满教室乱窜的现象。管还是不管?怎么管?每当我想拿出“容嬷嬷”的气场镇压“群雄”时,就有一个声音说:“你是心理老师,要坦然接纳现状,你要是太凶了,谁还敢找你做咨询啊?”瞬间,我所有的壮志都被拉回谷底。那段日子,这份自以为是的接纳让我在心理课上压抑了满身的愤怒,却不敢表达。
直到督导说“你这不是接纳”,我才恍然发现:接纳不等于同意,更不等于放纵。无条件的接纳是帮助孩子成长的良药,而无原则的放纵却是无序和混乱的温床。我要做的是觉察不合理的信念,真正理解学生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情绪,是温和地坚持,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规则再坚守规则。
再次见到“大高个”,他已经跟好几个老师发生过冲突。那天上课他又开始玩扑克牌,还大声讲笑话逗趣。我暂停下来,按照约定请他先冷静一分钟。没想到他一起身就开始小声嘀咕,同桌则趁机煽风点火:“老师,他骂你!”“大高个”立刻提高音量骂骂咧咧……什么样的期待激发出他如此强烈的情绪?生气的背后他想表达什么?我一边思考,一边仔细观察。我发现眼前的“大高个”满脸的愤怒中带着些许紧张。“你很生气,我看到了。以前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吗?”他斜眼看向上空,鼻子用力呼着气,一声不吭。“不知道以前你是怎么做的,但是刚刚的行为的确容易让人以为你在骂老师。我现在担心的是,你表达不服气的方式曾经引起过老师的误会,还给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听出我并没有责备他,“大高个”慢慢放松了自己,默默地冷静了一分钟,之后的心理课上他再也没有大吵大闹。毕业前,他告诉我,“老师,那次谢谢你没有骂我!是你让我知道生气并没有错,不恰当的只是表达方式。” 原来,接纳真的有力量。
我把这份珍贵的收获送给了同事和家长。年轻的班主任发现只要多给一分钟,一年级的小不点儿就能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孩子焦虑的妈妈感叹,“我要是早接受孩子多动症的现实,早吃药治疗,孩子就不会吃这么多苦头了。”一对因孩子教育而矛盾不断的夫妻发现,他们最不能忍受的其实是彼此的差异。接纳不仅解决了我的课堂危机,还帮助了更多学生、家长和同事。
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