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空间的场域逻辑

来源 :开放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学习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并演变成由未来技术重构物理空间的“知识场”、现实情景融合虚拟空间的“意义场”和虚实结合融入泛在空间的“生活场”组成的庞大学习空间.三大场域兼具“物性”“人性”和“活性”等特征,能充分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特征和未来社会需求.从运作机制看,场域内部通过信息流的互通交流和能量交换发生着置换和进级,场域外部通过价值制导与资源介入提升其造血功能和组织活力,由此推动学习场域的发展和变迁,改变学习的存在样态及性质.
其他文献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应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和规律,着力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导学思政”的内涵要义,理解其价值内核,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分析“导学思政”的核心要素,科学设计“导学思政”体系及实施方略.只有凝聚多主体协同育人合力,共同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推进研究生教育由大转强,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级联指导模式在大科学时代的初级研究人才培养中日益盛行,我国主要研究型大学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理工科博士生是在级联指导下成长.与传统认知学徒指导模式相比,级联指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在学术志趣、知识深度理解、研究原创性和问题提出能力等核心科研素养上显著弱于认知学徒指导的效果.不过级联指导中的青年研究者与认知学徒指导中的导师在博士生科研生产力、部分科研认知能力和研究技能等的指导效果上不相上下,实验室合作教师可以有效弥补团队科学研究中导师指导精力稀缺的不足.作为科研后发型国家,博士生培养单位应构建以研究方向为
质量治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的研究生教育需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应实现治理理念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治理目标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治理主体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文化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新时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以“质量为本”为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协调参与为基础,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发表了《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明确提出要告别西方的人文主义,转向“生态正义”的教育.这种转向要求我们激活和复兴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更具生态友好的教育智慧资源.沉思传统、审美传统和儒家的修身传统等都为这种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维度和内涵.只有在这样一种不同教育智慧传统所激荡生成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中,我们才能尝试确定后疫情时代以“生态正义”为基础的新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从目前来看,“哑巴英语”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研究和分析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rn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rn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要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接触、理解和体验英语的语言环境,学会并能运用英语.在教学中,如果只给学生接受(听)英语的环境,而不为其提供信息输出(说)的平台,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正常而有效的交流的.因此,口语教学至关重要.从实践来看,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
期刊
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在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深入把握学科特点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即服务实践需求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分支学科建设、探寻自身学科逻辑以推动成熟化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内容形成、完善学科建制以推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规范化建设;在强化理论实践交互生成基础上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学术体系,即聚焦重大问题以演绎归纳生成学术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并扎根各学科研究生教育领域、呼唤多角色主体参与以打造学术共同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背景下需要博士教育的创新.近年来,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实施了一系列博士生培养项目,这些项目通过严格的机构选拔、灵活多样的资助形式、多途径监督培养质量等方式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并由此引导社会科学博士教育的变革方向: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社会科学博士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鼓励跨机构合作增加博士生学习经历、关注博士生学习需求与长期职业发展.ESRC博士生培养项目的实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科学博士教育变革趋势对我国社会科学博士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工作,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愈演愈烈.近几年,一些高校为扭转教学和科研失衡的局面,加大了教学的奖励力度.本研究对全国63所高校的908名教师展开定量研究,分析了教学激励政策,特别是教学奖数量、教学奖金额、教学对比科研奖励力度以及教学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增加教学激励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没有促进作用;只有教学激励大于科研激励时,才会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各高校提高教学地位以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智能教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是智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旨在以新兴智能技术为依托,打造面向多元学习场景的智能教育产品生态,实现多元学习场域的泛在感知和深度融通,构建面向全周期、多场景的智能教育数据生态,以此重构智能时代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通过学习意图识别与应答、学习情境感知与计算、学习数据采集与汇聚、学生画像构建与更新、学习需求分析与预测、学习服务生成与推送,能够在学习中扮演“助学者”“导学者”“督学者”“伴学者”的角色,从多个维度重构智能教育服务的供给体系.从长远来看,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