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5日,万科举办首届商业合作方大会,宣告成立万科商业策略联盟,并首次确立与百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房企联手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万科与百度共同拓展合作关系也并非头一遭。但房企深度接触互联网、银行,利用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O2O”模式,开启了驶向社区金融、社区商业这个深蓝之海的动力和速度,并将最终形成房企圈和其他行业分食社区商业的局面。
吐丝结网:引“大数据”入社区
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已成过往。在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眼里,房地产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土地储备和销售溢价,房企将朝着“销售收入+运营收入+服务佣金”的盈利模式发展,部分地产商甚至将转型为金融互联网服务商、社区服务商。
猎食的蜘蛛在网片的上方缠结许多不规则的丝,从而能更好地传递震动,拦截昆虫。这样的例子应用于现代,好比大数据所裹挟的非同一般的力量。
早在2012年,《纽约时报》发文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随着互联网思维冲击,昔日拿地卖房的房地产商开始学会运用互联网,重新开拓社区这片蓝海。
在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带队拜访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等数家互联网公司后,万科与互联网公司率先在社区商业领域有了新进展。
“百度与万科在大数据领域的战略不谋而合。”百度副总裁张东晨告诉记者,百度大数据的分析结论将在决策制定、效果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然,利用百度大量的访问者,可以对客户生活习惯和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需求来设计产品。
“万科一直做得比较领先,虽然双方的合作还没有实质性落地,但以后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决策,已经成为运作商业的一种方向。”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告诉记者。
利用大数据进行社区决策的并非只有万科一家。绿城在春节前开始与阿里巴巴旗下的“来往”合作,在杭州30个小区内推广新的社区应用“扎堆”。由于淘宝后台能将用户常用的收货地址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用户所需的真实需求,这更有利于提高开发商与业主的黏合度。
一名业内人士甚至坦言,未来通过APP卖房亦可能高速发展,根据搜集到的业主数据,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业主,判断其朋友圈消费层级,针对性地推荐房源,最终可以更精准地推动二次消费。
不只是上游的决策,下游的接驳显得更加直观。这一“触网”行动以云服务的应用最具代表性。如世茂集团和金地集团等房企都推出了云服务,涵盖了教育、健康、消费、商旅等诸多领域。
王永平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O2O将成商业地产革命的工具。万科等房企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上获取更为广阔的增值收益。
万科目前拥有48万套住宅的客户,其在3年前已经开始收集分析和实验探索。此后一直在社区做着打通上下游服务链的事:整合业主和商户资源,将社区配套推向线上,开发APP入口,增加“支付”环节,完善生态融合。
高黏度蛛丝:APP抢占社区消费
猎食者的必杀技是高黏度的蛛丝,这一比喻引入到开发商身上,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依靠线下社区商业的地产商,只能织出有经线而没有纬线的网,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不同了。
移动互联网好比高度畅通的纬线贯穿全网,而手机终端则是这些纬线部分黏合力最强的终端,社区商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入口造就了社区APP——这一几乎成为所有品牌地产商或物业的标配产物。
无论是花样年的彩之云,万科的住这儿还是龙湖的社区通,多家房企推出社区APP客户端大同小异,涵盖物业服务、社区团购、周边消费推荐等,水电物业缴费、订餐,甚至打车、订机票、金融服务等均包含在内。
万科“住这儿”就面向万科业主,通过手机终端打造物业服务、社区交流与商圈服务平台。安装这一软件后,用户可以清晰掌握所在小区的最新公告、热点事情,查看物业费用明细、邮包信息,甚至预订早餐等。
有趣的是,里头还有“良商乐”的板块,业主们如果对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感到满意,可以在APP上为商家“补血”或“送花”,反之则可以“砍一刀”表示不满,其潜台词是“奸商哭”。业主对商家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商家未来的客流量,万科依靠数据分别推出了“活力排行”和“黑榜”。
记者还注意到,“住这儿”还整合了社区生活和交流的功能,入驻用户可以发起帖子和评论,分享和探讨包括养狗、美容美发、运动等方面的信息。用户还可以在软件内发起活动召集,组织邻居一起活动。
最早玩“社区”的是深圳花样年,也在去年推出了“彩生活”APP,甚至集合了社区周边一公里内衣、食、住、行、娱、购、游等商户资源的平台,通过审核把关,构建社区一公里微商圈。比如住户可以随时用APP下单叫外卖、预约洗车服务、预约家政上门服务等。
APP下一步将朝着智能家居模式发展。龙湖集团流程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万国锋在年初时发表了这样的畅想,未来业主“早上通过手机订外卖早餐,中午通过手机看保姆给自家孩子喂午饭,下班前通过手机订生日蛋糕,回家前通过手机提前启动空调……”
或许在未来,买一套房子,业主到了单元门口后,可以直接刷手机二维码入户。到家后,不但能用手机APP支付物业费、电费等多项费用,还能用手机APP控制家里的智能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业主还能用APP,在配套的电商网站上购物和享受服务。
坚固捆绑术:挖掘社区金融
高度贯穿的蛛网固然能黏住猎物,但如果没有猎食者灵敏的反应和高超的捆绑术,猎物往往会挣脱而出。
一切生产关系都必须以资本流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要绑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显然只有绑住其“钱袋”才可,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众多房企并不满足于社区生活消费,还将触角纷纷伸向社区金融领域。
以最具典型的社区银行为例,其起源于美国,美国社区银行采取差异化竞争,选择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深受当地中小企业的欢迎。这一领域显然潜力巨大,目前,兴业、民生、中信、浦发、平安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试水”或即将开设社区银行。
如兴业银行的社区支行可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多个人金融服务,浦发银行日前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金融超市的计划,并授权公司高管层组织实施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
在这一趋势下,银行与房企的跨界联姻呈现一发不可收的势态。万科入股徽商银行,越秀地产收购了创兴银行,恒大成为华夏银行的最大股东,一幕幕房企银行联姻大戏不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30家房企参股银行业。
此轮社区金融也呈现了与互联网融合的趋势。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表示,要利用万科充沛的金融资源为供应商和业主提供服务,并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把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利化、互联网化,符合现代消费趋势。
花样年早已开始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发展社区的小额金融服务。以社区小贷业务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彩生活已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开设共17家分公司,并在4月单月实现放贷金额近4000万元。
彩生活服务的业主、小区内的生活服务商都可以成为小额贷款的潜在目标人群,虽然额度小,但当小额贷款总量足够规模时,小额贷款将仍有盈利空间。
潘军表示,由于业主有房产在小区,社区的小额贷款几乎没有出现坏账的可能。对于业主的信用评估,则看业主是否准时缴纳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停车管理费等记录。潘军此前透露,花样年从5年前开始搜集用户数据。在这个平台上,业主、小区内的生活服务商都会留下所有行为的数据。
盛富资本董事长黄立冲认为,社区金融服务远不只贷款那么简单,还可以包括诸多金融延伸服务,如开发销售理财产品;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与服务讲座;涉足电商经营等。招商地产也将利用旗下“到家网”建设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并携手银行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及银行产品销售。
万科的社区金融服务已在杭州良渚文化村项目中小试牛刀,万科为良渚文化村的业主配备了“村民卡”, 这张卡可用于身份识别及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在入住的3000个良渚文化村家庭中,超过8000位村民开通了此卡。
开发商所掌握的社区平台,甚至可以成为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帮助社区创业的人做所有不愿做的繁琐事情,比如公司核名,注册,年审,审计,法律援助等各种公共服务,还可以帮助企业引资。
黄立冲认为,国内社区金融还是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目前国内只注重个人或企业临时性、阶段性的需求,而欧美银行更注重小微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从他到银行开户进行存款或做资产管理开始,就一直跟踪客户服务,包括未来子女成家、养老等。
老物业增值新玩法
在《蜘蛛侠》系列里,反派角色一直在更新换代,无论是绿魔、秃鹫,还是章鱼博士,而主角蜘蛛侠也一直在不断更新超能力。在进驻社区消费领域和社区金融后,开发商旗下的传统物业也开始了深度转型,拓展新的增值模式。
王永平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开发商旗下物业公司的总人数一般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人工费占比超过一半,随着人力成本逐年上涨,大多数开发商不得不为其提供补贴。如万科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员工总量为35330人,其中物业公司人数高达27648人。
打通社区的线上线下资源,甚至做第三方物业,成为许多开发商的新玩法。
探索者如万科、花样年等公司物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万科内部人士介绍,万科物业未来将通过“云生活、社区一卡通、安防与停车管理、设施设备远程管理、移动APP智慧之家”五大科技的运用,由物业管理专家向“房务、资产、生活管家”升级。
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服务集团已经实现盈利,并成为国内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花样年年报显示,2013年彩生活实现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70%。据花样年内部人士透露,彩生活的毛利率超过40%,去年实现净利润接近1亿元。
相比大型开发商自主玩转社区,花样年选择入驻规模较小的开发企业所开发的社区。根据花样年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2月28日,彩生活已进驻76个城市,为760个住宅社区提供管理或顾问服务。
彩生活总裁唐学斌此前表示,彩生活盈利的关键是利用“网络平台管理”和“专业细分的分包模式”降低人员费用。花样年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收购超过30家物业公司,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张。其物业公司的绿化、清洁、水电等都采取团队外包的形式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真正让花样年有利可图的是云服务业务的收入,这种增值模式被称作“彩生活”模式。其APP彩之云,包含物业服务、O2O服务、虚拟服务、商品服务、智能管家、连锁经营等六个板块。其中核心盈利点则为O2O“一公里商圈”模式,与“大众点评”类似。
按照潘军的目标,到2020年,彩生活服务的社区将超过10亿平米,超过4000万人口。他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人每月社区消费2000元,一年就是2.4万元,4000万人一年将消费上万亿元。按天猫模式计算收取3%至5%的佣金,则是300亿至500亿元。
尝试这一做法的显然不只花样年,一直走在市场化前列的华南房企也开始小试牛刀。去年底,由招商局物业主导的“到家网”正式上线试运营,已运用到了公司旗下的大部分住宅项目,今后将逐步转型成为第三方物业小区资源,最终实现“中国卓越的物业服务集成商”的目标。 商业业态模式创新
房企、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起进驻社区,正是看到了物业背后的社区商业蕴藏着的收益空间。据龙湖地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龙湖物管已涉及约100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超过8万户业主家庭,共25万“龙民”。
龙头房企万科的能量更加惊人。如万科将截至2013年所有销售的物业全部交房后,万科物业将服务于1亿平米的客户,服务客户数量很可能会超过300万人,按人均1万元的社区年消费量看,与社区相关的消费将达到300亿元。
万科的社区商业,在业态模型上有便利店、第五食堂、洗衣店、药店、银行和菜市场的“五菜一汤”式的搭配。以北京为例,万科社区商业正在以每年至少5个的开业速度进行扩张,2014年自营业态中将新开业4个BRUNO咖啡面包坊、5个第五食堂、5个童玩中心和1个4PM学堂。
根据花样年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凭借海量社区客户资源,公司推出了金融服务、国际物业、文旅集团、商业管理、养老养生等轻资产业务。
在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的设想中,就好像小米不赚硬件的钱一样,如果有一天,花样年已经可以从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微商圈等环节达到稳定收益时,甚至有可能实现“房子免费送”的梦想。
在这一背景下,有先见之明的开发商开始聚焦于业主生活,转型生活服务商,万科宣称要做“城市生活配套商”,合生创展发布“全配套生活系统”,世茂要做“生活方式服务商”,打造“线上+线下”并举的新型物业服务模式。
大型开发商甚至希望旗下物业公司能分拆上市。此前郁亮曾透露,万科有分拆物业管理板块上市的考虑,“长期依靠地产业务补贴物业服务不可行,物业必须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花样年在5月初就宣布,建议分拆彩生活服务集团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提出,万科的社区将从院内到院外,从只是公司、万科品牌的小区过渡到业主的邻居,形成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朝着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思路发展。
但这一过程,仍十分漫长。社区商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占据了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国的整体水平尚不足30%。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表示,在此基础之上的线上线下的结合虽然代表了大方向,但目前还没有成型的东西出来,只停留在探索层面,“最难的是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
房企联手互联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万科与百度共同拓展合作关系也并非头一遭。但房企深度接触互联网、银行,利用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O2O”模式,开启了驶向社区金融、社区商业这个深蓝之海的动力和速度,并将最终形成房企圈和其他行业分食社区商业的局面。
吐丝结网:引“大数据”入社区
以住宅开发为主的房地产黄金十年已成过往。在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眼里,房地产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土地储备和销售溢价,房企将朝着“销售收入+运营收入+服务佣金”的盈利模式发展,部分地产商甚至将转型为金融互联网服务商、社区服务商。
猎食的蜘蛛在网片的上方缠结许多不规则的丝,从而能更好地传递震动,拦截昆虫。这样的例子应用于现代,好比大数据所裹挟的非同一般的力量。
早在2012年,《纽约时报》发文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随着互联网思维冲击,昔日拿地卖房的房地产商开始学会运用互联网,重新开拓社区这片蓝海。
在万科集团总裁郁亮带队拜访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等数家互联网公司后,万科与互联网公司率先在社区商业领域有了新进展。
“百度与万科在大数据领域的战略不谋而合。”百度副总裁张东晨告诉记者,百度大数据的分析结论将在决策制定、效果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显然,利用百度大量的访问者,可以对客户生活习惯和需求进行分析,根据需求来设计产品。
“万科一直做得比较领先,虽然双方的合作还没有实质性落地,但以后利用大数据进行产品决策,已经成为运作商业的一种方向。”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告诉记者。
利用大数据进行社区决策的并非只有万科一家。绿城在春节前开始与阿里巴巴旗下的“来往”合作,在杭州30个小区内推广新的社区应用“扎堆”。由于淘宝后台能将用户常用的收货地址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用户所需的真实需求,这更有利于提高开发商与业主的黏合度。
一名业内人士甚至坦言,未来通过APP卖房亦可能高速发展,根据搜集到的业主数据,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的业主,判断其朋友圈消费层级,针对性地推荐房源,最终可以更精准地推动二次消费。
不只是上游的决策,下游的接驳显得更加直观。这一“触网”行动以云服务的应用最具代表性。如世茂集团和金地集团等房企都推出了云服务,涵盖了教育、健康、消费、商旅等诸多领域。
王永平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大势所趋,O2O将成商业地产革命的工具。万科等房企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在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上获取更为广阔的增值收益。
万科目前拥有48万套住宅的客户,其在3年前已经开始收集分析和实验探索。此后一直在社区做着打通上下游服务链的事:整合业主和商户资源,将社区配套推向线上,开发APP入口,增加“支付”环节,完善生态融合。
高黏度蛛丝:APP抢占社区消费
猎食者的必杀技是高黏度的蛛丝,这一比喻引入到开发商身上,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依靠线下社区商业的地产商,只能织出有经线而没有纬线的网,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不同了。
移动互联网好比高度畅通的纬线贯穿全网,而手机终端则是这些纬线部分黏合力最强的终端,社区商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入口造就了社区APP——这一几乎成为所有品牌地产商或物业的标配产物。
无论是花样年的彩之云,万科的住这儿还是龙湖的社区通,多家房企推出社区APP客户端大同小异,涵盖物业服务、社区团购、周边消费推荐等,水电物业缴费、订餐,甚至打车、订机票、金融服务等均包含在内。
万科“住这儿”就面向万科业主,通过手机终端打造物业服务、社区交流与商圈服务平台。安装这一软件后,用户可以清晰掌握所在小区的最新公告、热点事情,查看物业费用明细、邮包信息,甚至预订早餐等。
有趣的是,里头还有“良商乐”的板块,业主们如果对商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感到满意,可以在APP上为商家“补血”或“送花”,反之则可以“砍一刀”表示不满,其潜台词是“奸商哭”。业主对商家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商家未来的客流量,万科依靠数据分别推出了“活力排行”和“黑榜”。
记者还注意到,“住这儿”还整合了社区生活和交流的功能,入驻用户可以发起帖子和评论,分享和探讨包括养狗、美容美发、运动等方面的信息。用户还可以在软件内发起活动召集,组织邻居一起活动。
最早玩“社区”的是深圳花样年,也在去年推出了“彩生活”APP,甚至集合了社区周边一公里内衣、食、住、行、娱、购、游等商户资源的平台,通过审核把关,构建社区一公里微商圈。比如住户可以随时用APP下单叫外卖、预约洗车服务、预约家政上门服务等。
APP下一步将朝着智能家居模式发展。龙湖集团流程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万国锋在年初时发表了这样的畅想,未来业主“早上通过手机订外卖早餐,中午通过手机看保姆给自家孩子喂午饭,下班前通过手机订生日蛋糕,回家前通过手机提前启动空调……”
或许在未来,买一套房子,业主到了单元门口后,可以直接刷手机二维码入户。到家后,不但能用手机APP支付物业费、电费等多项费用,还能用手机APP控制家里的智能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家电。业主还能用APP,在配套的电商网站上购物和享受服务。
坚固捆绑术:挖掘社区金融
高度贯穿的蛛网固然能黏住猎物,但如果没有猎食者灵敏的反应和高超的捆绑术,猎物往往会挣脱而出。
一切生产关系都必须以资本流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要绑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显然只有绑住其“钱袋”才可,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众多房企并不满足于社区生活消费,还将触角纷纷伸向社区金融领域。
以最具典型的社区银行为例,其起源于美国,美国社区银行采取差异化竞争,选择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深受当地中小企业的欢迎。这一领域显然潜力巨大,目前,兴业、民生、中信、浦发、平安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试水”或即将开设社区银行。
如兴业银行的社区支行可为社区居民提供诸多个人金融服务,浦发银行日前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金融超市的计划,并授权公司高管层组织实施社区银行试点工作的具体事宜。
在这一趋势下,银行与房企的跨界联姻呈现一发不可收的势态。万科入股徽商银行,越秀地产收购了创兴银行,恒大成为华夏银行的最大股东,一幕幕房企银行联姻大戏不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30家房企参股银行业。
此轮社区金融也呈现了与互联网融合的趋势。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表示,要利用万科充沛的金融资源为供应商和业主提供服务,并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把金融服务变得更加便利化、互联网化,符合现代消费趋势。
花样年早已开始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发展社区的小额金融服务。以社区小贷业务为例,截至今年4月底,彩生活已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开设共17家分公司,并在4月单月实现放贷金额近4000万元。
彩生活服务的业主、小区内的生活服务商都可以成为小额贷款的潜在目标人群,虽然额度小,但当小额贷款总量足够规模时,小额贷款将仍有盈利空间。
潘军表示,由于业主有房产在小区,社区的小额贷款几乎没有出现坏账的可能。对于业主的信用评估,则看业主是否准时缴纳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停车管理费等记录。潘军此前透露,花样年从5年前开始搜集用户数据。在这个平台上,业主、小区内的生活服务商都会留下所有行为的数据。
盛富资本董事长黄立冲认为,社区金融服务远不只贷款那么简单,还可以包括诸多金融延伸服务,如开发销售理财产品;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与服务讲座;涉足电商经营等。招商地产也将利用旗下“到家网”建设社区生活服务平台,并携手银行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及银行产品销售。
万科的社区金融服务已在杭州良渚文化村项目中小试牛刀,万科为良渚文化村的业主配备了“村民卡”, 这张卡可用于身份识别及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在入住的3000个良渚文化村家庭中,超过8000位村民开通了此卡。
开发商所掌握的社区平台,甚至可以成为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帮助社区创业的人做所有不愿做的繁琐事情,比如公司核名,注册,年审,审计,法律援助等各种公共服务,还可以帮助企业引资。
黄立冲认为,国内社区金融还是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目前国内只注重个人或企业临时性、阶段性的需求,而欧美银行更注重小微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从他到银行开户进行存款或做资产管理开始,就一直跟踪客户服务,包括未来子女成家、养老等。
老物业增值新玩法
在《蜘蛛侠》系列里,反派角色一直在更新换代,无论是绿魔、秃鹫,还是章鱼博士,而主角蜘蛛侠也一直在不断更新超能力。在进驻社区消费领域和社区金融后,开发商旗下的传统物业也开始了深度转型,拓展新的增值模式。
王永平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物业管理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开发商旗下物业公司的总人数一般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人工费占比超过一半,随着人力成本逐年上涨,大多数开发商不得不为其提供补贴。如万科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员工总量为35330人,其中物业公司人数高达27648人。
打通社区的线上线下资源,甚至做第三方物业,成为许多开发商的新玩法。
探索者如万科、花样年等公司物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据万科内部人士介绍,万科物业未来将通过“云生活、社区一卡通、安防与停车管理、设施设备远程管理、移动APP智慧之家”五大科技的运用,由物业管理专家向“房务、资产、生活管家”升级。
花样年旗下的彩生活服务集团已经实现盈利,并成为国内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花样年年报显示,2013年彩生活实现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70%。据花样年内部人士透露,彩生活的毛利率超过40%,去年实现净利润接近1亿元。
相比大型开发商自主玩转社区,花样年选择入驻规模较小的开发企业所开发的社区。根据花样年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4年2月28日,彩生活已进驻76个城市,为760个住宅社区提供管理或顾问服务。
彩生活总裁唐学斌此前表示,彩生活盈利的关键是利用“网络平台管理”和“专业细分的分包模式”降低人员费用。花样年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收购超过30家物业公司,全国范围内进行扩张。其物业公司的绿化、清洁、水电等都采取团队外包的形式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真正让花样年有利可图的是云服务业务的收入,这种增值模式被称作“彩生活”模式。其APP彩之云,包含物业服务、O2O服务、虚拟服务、商品服务、智能管家、连锁经营等六个板块。其中核心盈利点则为O2O“一公里商圈”模式,与“大众点评”类似。
按照潘军的目标,到2020年,彩生活服务的社区将超过10亿平米,超过4000万人口。他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人每月社区消费2000元,一年就是2.4万元,4000万人一年将消费上万亿元。按天猫模式计算收取3%至5%的佣金,则是300亿至500亿元。
尝试这一做法的显然不只花样年,一直走在市场化前列的华南房企也开始小试牛刀。去年底,由招商局物业主导的“到家网”正式上线试运营,已运用到了公司旗下的大部分住宅项目,今后将逐步转型成为第三方物业小区资源,最终实现“中国卓越的物业服务集成商”的目标。 商业业态模式创新
房企、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起进驻社区,正是看到了物业背后的社区商业蕴藏着的收益空间。据龙湖地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龙湖物管已涉及约100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超过8万户业主家庭,共25万“龙民”。
龙头房企万科的能量更加惊人。如万科将截至2013年所有销售的物业全部交房后,万科物业将服务于1亿平米的客户,服务客户数量很可能会超过300万人,按人均1万元的社区年消费量看,与社区相关的消费将达到300亿元。
万科的社区商业,在业态模型上有便利店、第五食堂、洗衣店、药店、银行和菜市场的“五菜一汤”式的搭配。以北京为例,万科社区商业正在以每年至少5个的开业速度进行扩张,2014年自营业态中将新开业4个BRUNO咖啡面包坊、5个第五食堂、5个童玩中心和1个4PM学堂。
根据花样年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凭借海量社区客户资源,公司推出了金融服务、国际物业、文旅集团、商业管理、养老养生等轻资产业务。
在花样年集团总裁潘军的设想中,就好像小米不赚硬件的钱一样,如果有一天,花样年已经可以从社区养老、社区医疗、微商圈等环节达到稳定收益时,甚至有可能实现“房子免费送”的梦想。
在这一背景下,有先见之明的开发商开始聚焦于业主生活,转型生活服务商,万科宣称要做“城市生活配套商”,合生创展发布“全配套生活系统”,世茂要做“生活方式服务商”,打造“线上+线下”并举的新型物业服务模式。
大型开发商甚至希望旗下物业公司能分拆上市。此前郁亮曾透露,万科有分拆物业管理板块上市的考虑,“长期依靠地产业务补贴物业服务不可行,物业必须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花样年在5月初就宣布,建议分拆彩生活服务集团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曾提出,万科的社区将从院内到院外,从只是公司、万科品牌的小区过渡到业主的邻居,形成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朝着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思路发展。
但这一过程,仍十分漫长。社区商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欧美国家,社区商业占据了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国的整体水平尚不足30%。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表示,在此基础之上的线上线下的结合虽然代表了大方向,但目前还没有成型的东西出来,只停留在探索层面,“最难的是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