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写结合”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的训练内容,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表明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重要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真正把时间归还给学生多练。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说法,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回望过去,站在教坛上已有十多年,我不断尝试,坚持读写结合,多读多写,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如何实施有效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练笔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样的练习还可以使长期沉淀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课文当作“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在小学的课文里,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围绕中心句作具体描写的方法了。如学习《观潮》一课时,文中第一段就有这样一个中心句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向学生抛出研学问题:“这一句话与后面课文内容的关系是怎样?”学生在研读课文后发现,其后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句作具体描写的,明白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在段落开头先写出中心句,再写具体内容。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餐桌上的菜可丰富了。有一条新鲜的鱼,一碟炸得金黄透亮的酸甜排骨,一碟绿油油的菜心,一只烤得皮脆肉鲜的烧鹅。”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公园里的花开得可迷人了!桃花笑红了脸;菊花像绒球一样含苞待放;牡丹红得像一团火;迎春花摇头摆尾地欢迎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个片段描写,但为以后作文找素材作一个积累,起到抓中心句练笔的目的。
二、模仿课文的“美点”练笔
一篇文章能让读者百读不厌的,必定是一篇美文。名家开始写作时,也都是被美文所打动,师承一家,模仿写作,后来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一举成名。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加以模仿练笔。
课文《荷花》就是这样让人百读不厌的文章,其中第二自然段,课文对各种各样的荷花是这样子写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池不一样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再带着美的感受反复诵读,读完一遍,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读完第二遍,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虽然老师没有怎样说,但学生在每读一遍,体会越深,诵读得越美。最后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也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仿写这一段,写出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同美态。如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花园里的郁金香形态各异。有的花骨朵还穿着绿色的外衣。有的花骨朵脱下了绿色外衣,成了彩色的了。那些盛开的郁金香像一只只精致的小酒杯。那些调谢的郁金香仿佛是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子写的:“我家院子里的秋菊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伸出几十片花瓣,好像一只只小爪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小小的毛茸茸的花蕊,像团团彩球。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盏盏精巧的花灯,看起来马上要发光发热似的。”通过模仿练习,学生写的花活灵活现的,运用了不少美的语言。
其实教材中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三、续文本“空白处”练笔
高手寫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留有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往往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给读者去想象。有的空白,结局可能是唯一的;有的空白,经过不同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其结局也许会千人百面,不一而足。如果这种教学这种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沿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续一续文本的空白。
四、理解关键词语时练笔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名家的作品,用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非常准确,所以教学时以这些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我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对“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语 “饱经风霜”,看起来很简单。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开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教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个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师生进行评改。)
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是这样的:
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脸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这个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练笔可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让学生做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学生在写出过程中已经对“饱经风霜”理解得那么深刻了,就不用再花力气讲解它的意思了。
总之,语文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是学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写作的方法得到积累,写作技巧不继增强,为以后创作文章打下坚实基础。
一、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练笔
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样的练习还可以使长期沉淀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课文当作“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在小学的课文里,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围绕中心句作具体描写的方法了。如学习《观潮》一课时,文中第一段就有这样一个中心句了:“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向学生抛出研学问题:“这一句话与后面课文内容的关系是怎样?”学生在研读课文后发现,其后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句作具体描写的,明白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在段落开头先写出中心句,再写具体内容。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餐桌上的菜可丰富了。有一条新鲜的鱼,一碟炸得金黄透亮的酸甜排骨,一碟绿油油的菜心,一只烤得皮脆肉鲜的烧鹅。”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公园里的花开得可迷人了!桃花笑红了脸;菊花像绒球一样含苞待放;牡丹红得像一团火;迎春花摇头摆尾地欢迎我们。”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一个片段描写,但为以后作文找素材作一个积累,起到抓中心句练笔的目的。
二、模仿课文的“美点”练笔
一篇文章能让读者百读不厌的,必定是一篇美文。名家开始写作时,也都是被美文所打动,师承一家,模仿写作,后来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一举成名。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加以模仿练笔。
课文《荷花》就是这样让人百读不厌的文章,其中第二自然段,课文对各种各样的荷花是这样子写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池不一样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再带着美的感受反复诵读,读完一遍,让学生说一说感受,读完第二遍,再让学生说感受,这样,虽然老师没有怎样说,但学生在每读一遍,体会越深,诵读得越美。最后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也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能仿写这一段,写出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同美态。如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花园里的郁金香形态各异。有的花骨朵还穿着绿色的外衣。有的花骨朵脱下了绿色外衣,成了彩色的了。那些盛开的郁金香像一只只精致的小酒杯。那些调谢的郁金香仿佛是在花丛中飞舞的小蝴蝶。”还有的学生是这样子写的:“我家院子里的秋菊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才伸出几十片花瓣,好像一只只小爪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小小的毛茸茸的花蕊,像团团彩球。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盏盏精巧的花灯,看起来马上要发光发热似的。”通过模仿练习,学生写的花活灵活现的,运用了不少美的语言。
其实教材中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三、续文本“空白处”练笔
高手寫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留有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往往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给读者去想象。有的空白,结局可能是唯一的;有的空白,经过不同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其结局也许会千人百面,不一而足。如果这种教学这种课文时,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沿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续一续文本的空白。
四、理解关键词语时练笔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名家的作品,用词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非常准确,所以教学时以这些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我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对“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处理的:
师: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语 “饱经风霜”,看起来很简单。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开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好后教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个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师生进行评改。)
一个学生的课堂练笔是这样的:
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脸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这个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个练笔可说是一举两得: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的意思,又让学生做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学生在写出过程中已经对“饱经风霜”理解得那么深刻了,就不用再花力气讲解它的意思了。
总之,语文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坚持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还是学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料,写作的方法得到积累,写作技巧不继增强,为以后创作文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