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冷战思维的偏颇与不足提出的、旨在进一步维护美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概念,随着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呼声的不断高涨,其日益成为各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升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和谐世界理念从本体论上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准确的战略定位、目标和环境,必将推进中国软实力的大幅、持久提升。
一、软实力:存在于价值关系中的隐性力量
目前,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在对软实力特性、内涵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软实力的特征,有的归结为无形性、渗透性、扩张性与传导性,有的归结为非强制性、非物质性、道义合法性、时代进步性,有的归结为自主性、变通性、不对称性,等等。对软实力的内涵,有的归结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有的归结为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性、政府素质等精神因素,有的归结为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国际形象。这些对软实力理解上的分歧和差异,使人们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软实力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质疑,也成为一些研究人员诟病软实力理论的原因之一。当我们从宏观上把硬实力与软实力进行比较的时候,不难发现,软实力是一种价值性力量,而硬实力是一种实体性力量;软实力是存在于价值关系中的隐性力量,其作用的发挥或者说功能的实现需要在双方或多方价值的认同或同构中完成,在不同的外交关系中同一软实力资源的功能迥然不同,其功能具有不确定性、非量化性、可扩展性、交互性等特点。硬实力则是一种独立自在的显性力量,其作用的发挥是直接通过军事、经济、科技、人口、国土、能源等有形力量的威慑、强制和支配来完成,具有确定性、可量化、单向度等特点。对于软实力的价值存在于关系性的互动、生成、建构中,而不是客观、独立、自在的,苏长和先生曾做过非常富有启迪的论述,在他看来,“软权力是关系性权力,硬权力是因果性权力”①,这为我们准确把握软实力的本质特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把软实力理解为一种需要在双方或多方价值的认同、选择和同构中激活和实现的价值性力量而非客观固定的实体性力量,我们就不难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的外部特征,如存在形态的无形性和非物质性,价值形成机制的关系性互动和重构,功能实现方式的认同、吸引和同化,功能时效的可拓展和可传导,等等。也即在价值性软实力的视角下,软实力的这些特性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我们对软实力的把握才能更趋科学。把软实力作为一种价值性而非实体性力量看待的时候,软实力的内涵或构成就可以理解为:一切在国际关系中可以对外产生非强制性、非约束性影响,从而为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地位发挥作用的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较之硬实力的内涵而言,软实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硬实力中蕴藏的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也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既要从不同的视角对软实力的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和解读,也要对不同条件和背景、不同国际关系环境中的软实力需求和应用进行具体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软实力资源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领域出现软实力研究的热潮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政治格局由冷战转向了对话和合作,由对抗转向了缓和,这一发展趋势为运用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施加柔性影响的软实力提供了合乎其本性的战略发展空间。“全球化是软实力得以大行其道的一个大背景,是软实力重要性不断凸现的一个重要原因。”②推动软实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作用愈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软实力本身所蕴藏的追求和谐共赢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逻辑。正如我们先前指出的,软实力是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认同、选择和互动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正是由于其内涵是一国的文明和文化以及其外化的政策、制度、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等价值性的要素,软实力的运用必将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从而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而硬实力的极端运用导致战争和灾难。由于独特的吸引、同化、认同等软性价值实现方式,使得国际关系的主体之间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软实力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使世界趋于和谐而不是对抗,趋于平等而不是强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软实力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必将推动世界的和谐共赢。
三、和谐世界理念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
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倡议后,这一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中国国际政治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一方面为中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确立了新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为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发挥了观念建构和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中,中国软实力建设获得了强大的战略支撑,找到了更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目标、原则和途径定位。
(一)突出“和衷共济”,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根本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贫富差距扩大,引发新的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世界性问题增多,这也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危机和问题。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因应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全球国际关系的层面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发展的均衡、普惠、共赢,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这种国际体系互动性中的合作共赢、国际体系秩序变动中的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体系力量构成中的平等多元,正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突出“和而不同”,强调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尊重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以及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主张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互动中共同发展,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中协力构建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为以文明和文化的认同、选择和同化为基础的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也即和谐世界理念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要认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要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有遵从这一原则,别的国家和地区才能真正尊重、接受和認同中国的软实力输出,中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突出“以和为本”,注重国际关系主体间文明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互动,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冲突和武力的重要性,国家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作用被排除在外交决策的核心视域之外。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矫正,强调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国际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将取代权力和冲突,但在他们看来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作用在外交决策中只是处于从属性辅助性的地位。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将“和”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超越了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及其所采取的权力、斗争、对抗的行为方式,凸显了广义上的文明和文化认同对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要作用,这为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指明了根本路径。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出于继续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用心,是立足于美国私利的自由主义外交原则的产物。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立足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立场,站在构建全球国际政治伦理新秩序的层面,而不是出于中国的一己私利,这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释:
①苏长和:《中国的软实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②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作者系公安部一局干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晏蔚青
一、软实力:存在于价值关系中的隐性力量
目前,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在对软实力特性、内涵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软实力的特征,有的归结为无形性、渗透性、扩张性与传导性,有的归结为非强制性、非物质性、道义合法性、时代进步性,有的归结为自主性、变通性、不对称性,等等。对软实力的内涵,有的归结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有的归结为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性、政府素质等精神因素,有的归结为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外交政策、国际形象。这些对软实力理解上的分歧和差异,使人们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对软实力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产生质疑,也成为一些研究人员诟病软实力理论的原因之一。当我们从宏观上把硬实力与软实力进行比较的时候,不难发现,软实力是一种价值性力量,而硬实力是一种实体性力量;软实力是存在于价值关系中的隐性力量,其作用的发挥或者说功能的实现需要在双方或多方价值的认同或同构中完成,在不同的外交关系中同一软实力资源的功能迥然不同,其功能具有不确定性、非量化性、可扩展性、交互性等特点。硬实力则是一种独立自在的显性力量,其作用的发挥是直接通过军事、经济、科技、人口、国土、能源等有形力量的威慑、强制和支配来完成,具有确定性、可量化、单向度等特点。对于软实力的价值存在于关系性的互动、生成、建构中,而不是客观、独立、自在的,苏长和先生曾做过非常富有启迪的论述,在他看来,“软权力是关系性权力,硬权力是因果性权力”①,这为我们准确把握软实力的本质特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把软实力理解为一种需要在双方或多方价值的认同、选择和同构中激活和实现的价值性力量而非客观固定的实体性力量,我们就不难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其他的外部特征,如存在形态的无形性和非物质性,价值形成机制的关系性互动和重构,功能实现方式的认同、吸引和同化,功能时效的可拓展和可传导,等等。也即在价值性软实力的视角下,软实力的这些特性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我们对软实力的把握才能更趋科学。把软实力作为一种价值性而非实体性力量看待的时候,软实力的内涵或构成就可以理解为:一切在国际关系中可以对外产生非强制性、非约束性影响,从而为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地位发挥作用的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较之硬实力的内涵而言,软实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硬实力中蕴藏的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也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既要从不同的视角对软实力的内涵和构成进行分析和解读,也要对不同条件和背景、不同国际关系环境中的软实力需求和应用进行具体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软实力资源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领域出现软实力研究的热潮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政治格局由冷战转向了对话和合作,由对抗转向了缓和,这一发展趋势为运用精神性、文化性、制度性因素施加柔性影响的软实力提供了合乎其本性的战略发展空间。“全球化是软实力得以大行其道的一个大背景,是软实力重要性不断凸现的一个重要原因。”②推动软实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作用愈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软实力本身所蕴藏的追求和谐共赢的价值取向和内在逻辑。正如我们先前指出的,软实力是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认同、选择和互动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正是由于其内涵是一国的文明和文化以及其外化的政策、制度、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等价值性的要素,软实力的运用必将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力,从而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而硬实力的极端运用导致战争和灾难。由于独特的吸引、同化、认同等软性价值实现方式,使得国际关系的主体之间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软实力的发展和运用必将使世界趋于和谐而不是对抗,趋于平等而不是强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共赢是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软实力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必将推动世界的和谐共赢。
三、和谐世界理念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
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大倡议后,这一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中国国际政治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一方面为中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确立了新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为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发挥了观念建构和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中,中国软实力建设获得了强大的战略支撑,找到了更符合其发展规律的目标、原则和途径定位。
(一)突出“和衷共济”,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根本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贫富差距扩大,引发新的国际冲突和地区动荡,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世界性问题增多,这也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危机和问题。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因应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全球国际关系的层面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发展的均衡、普惠、共赢,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这种国际体系互动性中的合作共赢、国际体系秩序变动中的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体系力量构成中的平等多元,正成为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突出“和而不同”,强调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国软实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尊重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特殊性、独立性和多样性以及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主张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互动中共同发展,在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中协力构建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为以文明和文化的认同、选择和同化为基础的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也即和谐世界理念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要认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存在,要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只有遵从这一原则,别的国家和地区才能真正尊重、接受和認同中国的软实力输出,中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三)突出“以和为本”,注重国际关系主体间文明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互动,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权力、冲突和武力的重要性,国家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作用被排除在外交决策的核心视域之外。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矫正,强调权力不再是国家行为的唯一目标,国际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将取代权力和冲突,但在他们看来文明和文化的价值性作用在外交决策中只是处于从属性辅助性的地位。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将“和”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超越了传统国家中心主义的狭隘立场及其所采取的权力、斗争、对抗的行为方式,凸显了广义上的文明和文化认同对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要作用,这为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指明了根本路径。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出于继续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用心,是立足于美国私利的自由主义外交原则的产物。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立足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立场,站在构建全球国际政治伦理新秩序的层面,而不是出于中国的一己私利,这为中国的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释:
①苏长和:《中国的软实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②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作者系公安部一局干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