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越春秋的刀光剑影早已远去,然而穿越千年的传说依然鲜活。伍子胥和吴越春秋惊心动魄的历史,荡气回肠,至今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特别是吴越端午节就是祭奠他的日子。民间传说中,他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清初诗人朱彝尊在《午日吴门观竞渡》一诗中写道:“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阊。”
伍相祭是每年嘉兴端午文化节两大祭祀活动之一。6月6日上午10点,伍相祭在嘉兴壕股塔旁的伍相祠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38名伍氏后裔身佩黄色绶带,与嘉兴市民共同虔诚地祭拜一代贤相伍子胥。
“节届端午,贞魂以降。粽缠彩线,酒洇雄黄。奉香顶礼,祭我伍相。忠魂何在?哀思何长……”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庄严的祭文,令人感到凝重。
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万伍氏后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伍氏后裔对嘉兴隆重纪念伍子胥,非常感动。在伍相祠春秋大义殿内,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研究会(筹)敬献了贺词,贺词写道:“锦绣嘉兴,江南奇秀,衣冠鼎盛,俊彦如云,胥公伟烈,名垂竹帛,嘉禾仕庶,崇德敬忠……”
今年嘉兴端午文化节,更加注重伍子胥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扩大“伍子胥与嘉兴”、“伍子胥与端午”的对外影响。那么,伍子胥与嘉兴有着怎样的渊源?
嘉兴纪念伍相地名
伍子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文能经国,武能治军,七荐孙武,发展农耕,兴修水利,并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河——胥江;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建造了吴国都城——“阖间大城”(苏州古城),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跃成为天下强国。
春秋时期嘉兴一带虽然人口稀少,但在吴越两国争霸中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吴越两国分处太湖南北,太湖北面和西面紧靠着山脉,而太湖东北面就是杭嘉湖平原,嘉兴是从越国到吴国的必经之地。
春秋时期的嘉兴,是伍子胥军事活动的舞台,也是伍子胥的伤心之地。最赏识伍子胥才能的吴王阖闾死于嘉兴,从此伍子胥的人生发生了逆转,从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中计从到夫差屡屡不听伍子胥的忠谏,最后因力谏而死。伍子胥对嘉兴苦心经营被夫差弃之如履,导致这里成为越国进攻吴国的基地。伍子胥的命运转折并不是他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吴国君主夫差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在吴国故地,纪念伍子胥的地名很多。嘉兴有哪些地名与这位忠义贤相有关呢?
胥山,也叫张山,或称“史山”,原是嘉兴城郊境内惟一的山丘,现坐落在城东30里外南湖区大桥镇东胥山村。胥山因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1937年初,考古学家张凤到胥山考古,发现吴越春秋时期的陶器数件,并有镌刻“山海”两字的宋元古砖。
嘉兴无山,这座二十来米高,面积近百亩的小丘,历来被嘉兴人看重。元代大画家吴仲圭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作有“瑶天雪影照琼姿,珍重山村看几枝”的诗句。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有名人在此读书的胥山草堂。
沿着胥山遗址向东700米,有一个“伍子塘”,相传是当年伍子胥为兴水利、通盐运而开凿的。从春秋起,伍子塘是嘉兴的一条重要河道,2000多年来,泽惠于嘉禾。伍子塘也是南湖区与嘉善县的界河。伍子塘北接陆斜塘,至西塘。西塘引胥山之水入境,故亦称胥塘。西塘现为江南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
位于嘉兴嘉善与苏州吴江之间的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时期吴越分界湖。当年伍子胥正是在这里带领吴国军队跨过分湖,开赴越国作战的前线。“胥滩渡口”就是对历史的纪念。嘉兴海盐武原镇红益村,古称胥溪村。当年伍子胥逃亡到吴国,不愿卷入吴国王室权力斗争中,就来到胥溪村隐居。后来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海盐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胥溪村建了尚胥庙。海盐还有“练浦古战场”,关于伍子胥的传说一直回荡在这片土地上。
钱塘“潮神”伍子胥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在杭州、海宁、萧山一带,民间一直把伍子胥作为钱江潮神。海宁有一首民歌唱道:“盐官海神庙金碧辉煌,潮神伍子胥坐上方,俚人众男女虔诚朝拜,祈求伍王爷保邑安疆。”《盐官镇志》记载:“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指伍子胥和文种)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惊心动魄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
相传吴王把伍子胥尸体投入浙江(今钱塘江)喂鱼虾,忽然风起潮涌,一浪高过一浪,一匹白马,载着一位白盔白甲,手持宝剑的将军,统领千军万马,呼啸奔腾而来。吴国百姓说被冤杀的忠臣伍子胥驾御江潮,复仇血恨。为了平息潮患,人们在钱塘江畔的吴山建伍公庙祭祀伍子胥,还尊他为潮神。海宁每年都有气势宏伟的祭潮神活动。
历代大家吟诵伍子胥的诗词数不胜数,特别是唐宋以来,文人开始大量地把江潮与伍子胥固定地连在一起,咏潮往往说到伍子胥,成为一个常用的典故或者说是文学意象。如: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伍相庙中多白浪,越王台畔少晴烟。(李绅《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徐凝《题伍员庙》)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冤深陆机雾,愤积伍员涛。(张祜《哭汴州陆大夫》)
怒势豪声进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米芾《绍圣二年八月十八观潮浙江亭》)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伍子胥在进入文人笔下的同时,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唐代以后,朝廷还多次封伍子胥为“潮神”,并立庙立祠,从而使伍子胥“潮神”得到了官方认可。唐武后朝,在江南大废庙祠,“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泰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可见,伍子胥的祠庙不同于一般的祭祀,有着特殊地位。唐元和时,封子胥涛神为“惠广侯”;宋宁宗时,朝廷封伍子胥为“英烈威德显圣王”;元代又封为“忠孝感惠显圣王”。官方的认可,使纪念伍子胥从民间祭祀提升为国家祀奉。
嘉兴南湖龙舟竞渡也是纪念伍子胥,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每年端午节,老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河边则是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异常热烈,令人如痴如醉。
伍相祭是每年嘉兴端午文化节两大祭祀活动之一。6月6日上午10点,伍相祭在嘉兴壕股塔旁的伍相祠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38名伍氏后裔身佩黄色绶带,与嘉兴市民共同虔诚地祭拜一代贤相伍子胥。
“节届端午,贞魂以降。粽缠彩线,酒洇雄黄。奉香顶礼,祭我伍相。忠魂何在?哀思何长……”淅淅沥沥的雨声和着庄严的祭文,令人感到凝重。
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万伍氏后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伍氏后裔对嘉兴隆重纪念伍子胥,非常感动。在伍相祠春秋大义殿内,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伍氏研究会(筹)敬献了贺词,贺词写道:“锦绣嘉兴,江南奇秀,衣冠鼎盛,俊彦如云,胥公伟烈,名垂竹帛,嘉禾仕庶,崇德敬忠……”
今年嘉兴端午文化节,更加注重伍子胥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扩大“伍子胥与嘉兴”、“伍子胥与端午”的对外影响。那么,伍子胥与嘉兴有着怎样的渊源?
嘉兴纪念伍相地名
伍子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文能经国,武能治军,七荐孙武,发展农耕,兴修水利,并开挖了中国第一条运河——胥江;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规划建造了吴国都城——“阖间大城”(苏州古城),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一跃成为天下强国。
春秋时期嘉兴一带虽然人口稀少,但在吴越两国争霸中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吴越两国分处太湖南北,太湖北面和西面紧靠着山脉,而太湖东北面就是杭嘉湖平原,嘉兴是从越国到吴国的必经之地。
春秋时期的嘉兴,是伍子胥军事活动的舞台,也是伍子胥的伤心之地。最赏识伍子胥才能的吴王阖闾死于嘉兴,从此伍子胥的人生发生了逆转,从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中计从到夫差屡屡不听伍子胥的忠谏,最后因力谏而死。伍子胥对嘉兴苦心经营被夫差弃之如履,导致这里成为越国进攻吴国的基地。伍子胥的命运转折并不是他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吴国君主夫差刚愎自用、志大才疏。在吴国故地,纪念伍子胥的地名很多。嘉兴有哪些地名与这位忠义贤相有关呢?
胥山,也叫张山,或称“史山”,原是嘉兴城郊境内惟一的山丘,现坐落在城东30里外南湖区大桥镇东胥山村。胥山因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1937年初,考古学家张凤到胥山考古,发现吴越春秋时期的陶器数件,并有镌刻“山海”两字的宋元古砖。
嘉兴无山,这座二十来米高,面积近百亩的小丘,历来被嘉兴人看重。元代大画家吴仲圭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作有“瑶天雪影照琼姿,珍重山村看几枝”的诗句。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有磨剑石,有凝望水溪的石龟,有名人在此读书的胥山草堂。
沿着胥山遗址向东700米,有一个“伍子塘”,相传是当年伍子胥为兴水利、通盐运而开凿的。从春秋起,伍子塘是嘉兴的一条重要河道,2000多年来,泽惠于嘉禾。伍子塘也是南湖区与嘉善县的界河。伍子塘北接陆斜塘,至西塘。西塘引胥山之水入境,故亦称胥塘。西塘现为江南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
位于嘉兴嘉善与苏州吴江之间的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时期吴越分界湖。当年伍子胥正是在这里带领吴国军队跨过分湖,开赴越国作战的前线。“胥滩渡口”就是对历史的纪念。嘉兴海盐武原镇红益村,古称胥溪村。当年伍子胥逃亡到吴国,不愿卷入吴国王室权力斗争中,就来到胥溪村隐居。后来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海盐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胥溪村建了尚胥庙。海盐还有“练浦古战场”,关于伍子胥的传说一直回荡在这片土地上。
钱塘“潮神”伍子胥
“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在杭州、海宁、萧山一带,民间一直把伍子胥作为钱江潮神。海宁有一首民歌唱道:“盐官海神庙金碧辉煌,潮神伍子胥坐上方,俚人众男女虔诚朝拜,祈求伍王爷保邑安疆。”《盐官镇志》记载:“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指伍子胥和文种)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怒吼、奔腾,形成惊心动魄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
相传吴王把伍子胥尸体投入浙江(今钱塘江)喂鱼虾,忽然风起潮涌,一浪高过一浪,一匹白马,载着一位白盔白甲,手持宝剑的将军,统领千军万马,呼啸奔腾而来。吴国百姓说被冤杀的忠臣伍子胥驾御江潮,复仇血恨。为了平息潮患,人们在钱塘江畔的吴山建伍公庙祭祀伍子胥,还尊他为潮神。海宁每年都有气势宏伟的祭潮神活动。
历代大家吟诵伍子胥的诗词数不胜数,特别是唐宋以来,文人开始大量地把江潮与伍子胥固定地连在一起,咏潮往往说到伍子胥,成为一个常用的典故或者说是文学意象。如: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白居易《杭州春望》)
伍相庙中多白浪,越王台畔少晴烟。(李绅《遥和元九送王行周游越》)
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徐凝《题伍员庙》)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冤深陆机雾,愤积伍员涛。(张祜《哭汴州陆大夫》)
怒势豪声进海门,舟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米芾《绍圣二年八月十八观潮浙江亭》)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陆游《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
伍子胥在进入文人笔下的同时,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唐代以后,朝廷还多次封伍子胥为“潮神”,并立庙立祠,从而使伍子胥“潮神”得到了官方认可。唐武后朝,在江南大废庙祠,“凡毁千七百房,止留夏禹、吴泰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可见,伍子胥的祠庙不同于一般的祭祀,有着特殊地位。唐元和时,封子胥涛神为“惠广侯”;宋宁宗时,朝廷封伍子胥为“英烈威德显圣王”;元代又封为“忠孝感惠显圣王”。官方的认可,使纪念伍子胥从民间祭祀提升为国家祀奉。
嘉兴南湖龙舟竞渡也是纪念伍子胥,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每年端午节,老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河边则是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异常热烈,令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