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问点设计,明确提问目的
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问的关键环节,问疑的层次,数量都要在各课时合理布局,对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可能反应等都要有所考虑,问点要明确具体,要灵活应变。
(1)要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2)抓住疑难点提问。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住发散点提问。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 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二、优化提问方式,增强提问实效
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揭示课題、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在教学一年级《月亮的心愿》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揭示课题,采用引发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提问,我是通过引发性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一开始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心愿”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们的心愿是什么?”接着在“心愿”的前面加上“月亮的”三个字,再问学生;“月亮能有什么心愿呢?”、“看到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一问学生的思路就一下打开了,“月亮怎么会有心愿呢?”“月亮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这就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文。
(2)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扫清课文中的障碍,初读理清文章中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划出不认识的字,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③找出郊游前一天的晚上月亮看到两个小女孩家的情景,④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认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3)精读理解,采用探究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重点、难点、分清事情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发现月亮的心愿了吗?”“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我就围绕着“心愿”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欲望,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发现;①月亮看到第一个小女孩已经做好了郊游的准备,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②月亮又看到了第二个小女孩,听到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为什么又希望下雨呢、③为什么月亮一会希望明天天气晴朗,一会又希望下雨呢?④两个小女孩都去郊游了吗?他们玩的开心吗?⑤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探究发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读懂了月亮的心愿的不同方面的知识,还明白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由此可见,在精读理解环节中,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遵循渐进原则,巧妙设计问题
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前进,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课堂上,提问可不能东一锤西一棒,随意设问,杂乱无章,分散学生对重点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通盘考虑。整堂课的提问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有助于分析问题,推进思考。比如,在讲《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珍珠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下列几个前后相关的问题:1、针对珍珠鸟的外形特点,问“珍珠”一词的意思?2、根据下文说说雏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淘气?3、“淘气、信赖”都是形容人的,用来形容鸟合适吗?为什么?这些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问题;采用恰当的提问方法,抓住契机,巧妙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疑点、文章的节骨眼,同时为学生提供解答问题的支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问点设计,明确提问目的
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问的关键环节,问疑的层次,数量都要在各课时合理布局,对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可能反应等都要有所考虑,问点要明确具体,要灵活应变。
(1)要抓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2)抓住疑难点提问。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抓住发散点提问。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 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二、优化提问方式,增强提问实效
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揭示课題、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在教学一年级《月亮的心愿》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揭示课题,采用引发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提问,我是通过引发性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一开始上课,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心愿”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们的心愿是什么?”接着在“心愿”的前面加上“月亮的”三个字,再问学生;“月亮能有什么心愿呢?”、“看到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一问学生的思路就一下打开了,“月亮怎么会有心愿呢?”“月亮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这就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文。
(2)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扫清课文中的障碍,初读理清文章中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划出不认识的字,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③找出郊游前一天的晚上月亮看到两个小女孩家的情景,④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认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3)精读理解,采用探究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重点、难点、分清事情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提出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发现月亮的心愿了吗?”“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我就围绕着“心愿”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欲望,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发现;①月亮看到第一个小女孩已经做好了郊游的准备,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②月亮又看到了第二个小女孩,听到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为什么又希望下雨呢、③为什么月亮一会希望明天天气晴朗,一会又希望下雨呢?④两个小女孩都去郊游了吗?他们玩的开心吗?⑤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探究发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读懂了月亮的心愿的不同方面的知识,还明白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由此可见,在精读理解环节中,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三、遵循渐进原则,巧妙设计问题
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前进,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课堂上,提问可不能东一锤西一棒,随意设问,杂乱无章,分散学生对重点的注意力,而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重点,通盘考虑。整堂课的提问力求做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使所提的问题前后贯通,相互配合,有助于分析问题,推进思考。比如,在讲《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珍珠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下列几个前后相关的问题:1、针对珍珠鸟的外形特点,问“珍珠”一词的意思?2、根据下文说说雏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淘气?3、“淘气、信赖”都是形容人的,用来形容鸟合适吗?为什么?这些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问题;采用恰当的提问方法,抓住契机,巧妙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疑点、文章的节骨眼,同时为学生提供解答问题的支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