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丹红、前列地尔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甲钴胺、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5% GS 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有效率为76.9%,治疗组有效率为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前列地尔联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丹红; 前列地尔;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DPN在老年人发病率高达90%以上[1],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病程长,肢端缺血缺氧严重,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丹红、前列地尔联用甲钴胺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1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2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53±9)岁,病程(10.8±2.2)年;治疗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55±8)岁,病程(11.6±2.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两组均给予前列地尔10 μg+生理盐水10 ml,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静脉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5% GS 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如疼痛、麻木、肢端感觉异常、肌力减弱)变化,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肢端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增加>5 m/s。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SCV及MCV增加≤5 m/s。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SCV及MCV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CV、MNCV的变化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头晕1例,心悸1例;治疗组头晕2例,恶心1例,头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代谢障碍和微血管病变两组学说。前者认为慢性高血糖是DPN的主要病因,有学者研究证明,持久的高血糖会导致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从而降低神经传导速度。近年研究证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普遍存在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2],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氧化剂、营养神经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的合成,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PGE1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机制主要是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和血黏度,有一定的直接溶栓作用,并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改善微循环。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日久,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络脉痹阻,筋脉肌肉失其濡养而发为本病。从DPN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与瘀血关系密切,糖尿病血瘀多由气血两虚所致,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应把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丹参750 g,红花250 g)可活血化瘀,通脉舒络,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有抗凝抑栓作用,与前列地尔合用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循环及血管神经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 毕海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9,30(11):937—938.
[2] Baba M. Progress in therapy for and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ies[J]. Nippon Naika Gakkai Zasshi,2009,98(4):779—786.
[3] 蔡永敏,杨辰华.糖尿病临床诊疗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69.
(收稿日期:2012—04—16) (本文编辑:王宇)
【关键词】 丹红; 前列地尔;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DPN在老年人发病率高达90%以上[1],因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病程长,肢端缺血缺氧严重,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笔者所在医院应用丹红、前列地尔联用甲钴胺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1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2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53±9)岁,病程(10.8±2.2)年;治疗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55±8)岁,病程(11.6±2.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两组均给予前列地尔10 μg+生理盐水10 ml,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静脉注射,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5% GS 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如疼痛、麻木、肢端感觉异常、肌力减弱)变化,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肢端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增加>5 m/s。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浅感觉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SCV及MCV增加≤5 m/s。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SCV及MCV无改变。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NCV、MNCV的变化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头晕1例,心悸1例;治疗组头晕2例,恶心1例,头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代谢障碍和微血管病变两组学说。前者认为慢性高血糖是DPN的主要病因,有学者研究证明,持久的高血糖会导致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从而降低神经传导速度。近年研究证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普遍存在神经内膜微血管病变[2],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氧化剂、营养神经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的合成,促进卵磷脂合成和神经元髓鞘形成,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恢复正常。PGE1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机制主要是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和血黏度,有一定的直接溶栓作用,并使血管平滑肌舒张,改善微循环。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日久,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从而导致络脉痹阻,筋脉肌肉失其濡养而发为本病。从DPN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与瘀血关系密切,糖尿病血瘀多由气血两虚所致,因此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应把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丹参750 g,红花250 g)可活血化瘀,通脉舒络,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有抗凝抑栓作用,与前列地尔合用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液循环及血管神经功能。
以上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 毕海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9,30(11):937—938.
[2] Baba M. Progress in therapy for and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ies[J]. Nippon Naika Gakkai Zasshi,2009,98(4):779—786.
[3] 蔡永敏,杨辰华.糖尿病临床诊疗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69.
(收稿日期:2012—04—16)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