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电影音乐的相关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音乐的曲调、风格以及与电影主题情节的相适应性等方面,而很少去关注声音本体对音乐效果、情感氛围的渲染作用。基于这种背景,本文着重研究了音色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讨论了音色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希望能对进一步提高电影音乐的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影音乐;音色美感;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 A
电影音乐不同于纯音乐,那些音乐中具体的因素比如声音本身,不仅影响着音乐本身的美感,而且对整个故事的情感渲染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关键重要且微妙不可言传的影响,具有着更为深刻广泛的牵涉面,创作者对于这些因素的关注程度影响着观众对于电影音乐甚至是整部影片的评价与喜欢程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关注与研究价值。
一、音色
每个人的嗓音或是乐器的乐音都有着自己的基音以及不同频率的泛音,决定了一种声音的特点,这便是通常意义上的音色,是声音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就像是绘画中的颜色,通过对观赏者视觉上的冲击力来传达作者的态度与感情,表达作者的立场态度,音色之于音乐也是有着相似的作用,也是基于类似的道理,来对乐曲本身进行阐释与传播,希望服务主题的同时,愉悦听众。
音色是乐曲的重要组成,不同的乐器对乐曲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不仅是因为乐器本身在发声的时候基波与谐波的强弱比例不同,更是因为乐曲的基调不同,需要具有不同魅力的乐器来进行演奏阐释,才能真正的传达情感,收到效果。当然人们的审美个性也决定了音色表现力的效果,同样的乐曲,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乐器演奏版本,这就为电影音乐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曲者在创作乐曲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细微因素的影响有所顾及,从而确定乐器的类型,并在乐谱上加以标注,在音乐的录制过程中,应该对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以及个人的音色进行严格控制,对乐器的音色品质以及录音师对各个部分的调控手法严加审核,保证乐曲得到最佳的阐释,传达出最饱满的情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曲家对于音乐创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音色的情感作用
自古便有演奏者的喜怒悲伤会通过琴音进行传达的共识,欣赏演奏的人可以通过聆听感受,了解到演奏者的心声,体会演奏者的主观情绪,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这种传达与体会的过程中,作为与乐曲表现力中最关键的音色,对聆听者的主观感受起着重要的影响与暗示作用。业界的学者们始终认为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从电影诞生之初便与音乐携手前行,只是最初的时候,做不到二者的融合,音乐只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一个陪衬,是附属品,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完善,电影音乐才真正的开始为主题服务,为氛围的渲染助力,对电影的评价指标也开始包括了电影音乐。经过简单粗糙到今天的精工细致,电影音乐已经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是与情节以及人物内心互动的一种形式,是对时代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一种传达,为观赏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想象空间,让观赏者的情感得以与人物产生共鸣,享受到观影的乐趣。
总的来说,音色的情感作用指的是演唱者的嗓音或是乐器本身的发音,让聆听者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进而生发联想的作用。比如小提琴这一乐器,通过其明亮清透的音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纤细的美感,透过这柔和的音色本身,我们感受到的是细腻却又醇厚的深情,所以当我们听见小提琴的演奏时自然联想到的是这种难于描绘的情感,这也就为作曲者在选定乐器的时候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表达那些欢快的舞曲或是悲伤抑郁的小调方面,或是演绎那些对演奏技巧要求较高的华丽乐章以及宽广宏达的抒情旋律的时候,小提琴都是首选乐器。同时,由于小提琴最擅长的还是具有歌唱性的抒情乐曲,可以将聆听者的情感很好的带入到场景中来,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至于很多的音乐鉴赏者只偏爱小提琴一种乐器,甚至对其他的乐器有一种排斥贬低的态度,影响着鉴赏的公平性以及个人鉴赏能力的提高。真正的鉴赏者应该能够对所有的已知音色进行赏析与点评,而不是局限于几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与表现能力,个人的偏好不应该成为影响鉴赏公平性的因素,当然鉴于偏好的深远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音色对个人独特的吸引。
三、音色的情感表达与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兴起于20世纪,除却具有音乐本身的性质外,电影音乐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音乐界的璀璨。对电影音乐的解释包括简单的只是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以及囊括了所有电影音乐价值与作用的描述性定义,纵观所有的界定与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认可的电影音乐具有的共同点包括为了某部影片而专门创作的、具有修饰作用的音乐;能代替人物、布景或是画面对影片的主体进行诠释;是电影的一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的审美特征等因素。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便是“不确定性”,相较于其他通过视觉来引起审美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物事,为了愉悦观众、传达主题,电影音乐一定要与画面进行有效的互动、完美的结合,其创作的自由度受制于影片的情节,配乐的画面是其创作的依据,把握当时的情感基调是创作的前提,只有贴切的表达了人物当时的忧愁或是欢喜,渲染了故事节奏的紧张或是舒驰,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与感情,深化对影片的理解,这就要求音色的选用要恰当到位。音色不仅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细微难言却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内容方面也有着关键的提醒作用,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选用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出影片的内容范围,让观众对人物的身份以及立场有一个鲜明的认识。
每个民族都有着代表性的乐器或是乐曲旋律,象征着本民族独特的神韵,包含着民族地域的审美观念,所以在民族影片的音乐创作时就要选用那些民族特色强烈的乐器与曲调,配用那些民族风味浓厚的民歌或是小曲,以此来突出特色。比如在《天上的红花》中,选用的就是哈萨克族的乐曲旋律,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冬不拉,体现了影片的异域风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比如《卧虎藏龙》中,女主还在沙漠上生活的时候,选用的便是新疆著名民歌的演唱旋律,弹乐辅助弦乐的演奏方式凸显了民族气息的同时,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新疆的沙漠中,感受到了那一派的辽远以及广阔。
四、实例论证
(一)《燃情岁月》
影片《燃情岁月》的音乐独特而富有张力,配乐在片中运用了日本洞萧这种音色古老、深邃苍茫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时而呐喊悲呜,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沉吟低语。全片的音乐出现的各个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 扣人心弦的乐章,赋予了本片传神的诠释。加上与情节画面搭配得当,便很好的演绎出了荒凉粗犷条件下的原始野性与不屈无惧,对于影片的主角表达内心的压抑以及对故土的哀戚,有着震撼性的表现作用。影片中也使用了管乐群以及铜管乐合作的表现方式,这种组合而成的表现方式很好的传达了一种开朗而优美的天然美感,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诠释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日本洞箫的使用从开始便体现出了其虽然断续、重复却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特点,比如在老人回忆的话语声中,画面转换成了小时的主人公在树林中自由奔跑的景象,此时洞箫绵延的音色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沧桑感,更是对即将展开的故事进行了预警,提示观众整个故事的基调与旋律。
在奔赴战场的前夕,家中设宴践行的那一节,老人虽嘴上说着自豪与荣誉,但是背景音乐中那颤抖的长音,告诉观众,老人内心是多么的煎熬与不安,但是又是多么的没奈何,同时也传达了主人公内心对未来命运中生死立判的不安,紧接着战场上的硝烟炮火便证明了人物的内心反映是多么的合理,多么的出于人之常情。在有形的战争之后,主人公得以亲近自然,但却陷入了另一场更令他不安的战争,那是社会对原著民的歧视与轻蔑,在因其不愿意射杀灰熊而遭人嘲笑鄙视的时候,他虽能打敗一个嘲笑自己的人,却抵不过社会的力量,深知这点却无能为力,他骑马冲向小溪,背景音乐是洞箫的裂帛版的长嘶,伴随着主人公的嘶喊,将人物内心的压抑与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他为了祖国浴血奋战、牺牲了亲兄弟却换来了社会的轻视与蔑视的痛楚、不甘与伤痛。
面对着无奈的现实,主角选择了自我放逐、不问世事,在多年后归来的时候,便有洞箫的伴奏,箫声的突然,让观众感受到了主角在见到故土时那眼前一亮的清新以及阔别多年的想念,更多的是自己当初远走他乡的原因也随着展现,很好的引出了主角内心爱恨交织的复杂。整部影片,大量的运用了洞箫,洞箫的音色也很好的诠释了主角内心的情感,在表达细微变化方面成功的感动了观众,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加上管弦乐队的配合,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与饱满。
(二)《辛德勒的名单》
作为一部曾获得包括原创音乐在内的7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好莱坞影片,该片是众多电影音乐教学的案例,但是关注点都集中在对音乐的赏析与创造方面,本文在此将对其中的音色元素进行分析,以此来论证音色元素在电影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影片的主题围绕着二战中处于纳粹迫害下的犹太人的命运进行,为了体现这一主题,大部分的配乐都是通过采用音符之间大幅度跳跃的办法来渲染气氛的紧张,来象征当时犹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表现了犹太人命运的飘忽与内心的不安。在德军的驱赶下,犹太人开始迁居,在众人拥挤着经过大桥时,配乐选用的乐器是圆号,而且是圆号的独奏,在扶老携幼、屈辱悲伤的过桥队伍的映衬下,整个场景给观众的冲击便是悲惨与哀伤,圆号的“闷”,完美的传达了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内心深处的屈辱与伤悲。
在主角第一次救出一对犹太夫妻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掏出了写有夫妻姓名的卡片,此时的背景音乐改换为吉他的主场,通过不时出现的瑟音的衬托,吉他那明亮且动感的音色更加的明显,更具有表现力,使人看到一丝的希望,为整部影片的灰色添上了一笔亮丽的清晰,不仅是对犹太夫妻劫难中逃生的欢庆,更是对恶势力高压下出现正义守卫之士的激昂,紧接着而出场的弦乐更是将这种行为渲染得更加的神圣与正义,让观众渐渐摆脱了沉郁的阴影,转而关注那微弱的光芒。
在纳粹焚尸一节,主角看到了曾经鲜活可爱的孩子如今只是地上一具干枯丑陋的尸体,巨大的反差让主角产生了心理上的动摇与怀疑,为了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波动与斗争,此时配乐的主要乐器是长笛,不仅通过长笛沙哑的音色象征了人物内心的哀伤,更是通过那哀婉的曲调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悲戚,为鲜活生命的逝去,更为着自己过往的错误,为后面人物立场的转化以及情节的发展进行了铺垫以及预示。
在主角将已经被送入集中营等待悲惨命运的犹太妇女解救出来,她们踏着积雪走向大门的时候,由弦乐群主奏的乐曲响了起来,旋律舒缓、低沉,以其丰富的内涵,像是风雪后静谧般的深沉表达了人物内心此时的平和与安宁,让情感得到了释放,深化了影片的主题。片末,主角与犹太人告别的时候,独奏的小提琴提高了八度,更加凸显了该乐器的明亮与纤细的特点,以其悠长的独奏以及绵延的回想,表达了双方的惜别之情以及犹太人深切的感激。整部影片的主题都是变现主人公的改变过程以及渲染犹太人的命运不定之苦,但是不同的情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情感的渲染作用也不尽相同,通过不同乐器的选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的情感内涵,体现了音色在情感表达中的关键作用。
五、结语
音乐创作的过程依据的是需要烘托的主题以及需要阐释的情感,作曲家谱曲的时候不仅要确定乐曲的音调,还要对基本乐器的特点以及演唱者的声色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定恰当的乐器,创作出完美的电影音乐。通常来讲叙事类的影片对于情感表达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情节的需要,也是提升艺术审美的关键,所以配乐宜选用那些音色优美轻柔、悠远绵长的乐器或是具有这种嗓音特点的演唱者;而战争武侠之类的影片则宜选择那些慷慨激昂、情节紧张的乐曲类型,来烘形势的严苛、气势的逼人;而喜剧电影则要求配乐节奏轻快、能够对画面的对比性进行放大,以便增加戏剧效果的音乐类型,所以应该多加入些戏谑的旋律,夸张怪诞的和声,以此来增强音色的喜感。
音色的选用对于音乐与影片的相适应度有着关键的影响,作曲家不仅应该知道影片的主旋律,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更需要知道制作的乐曲是主体乐曲、场景音乐还是作为对话背景的配乐,知道乐曲在影片中是用作了画内还是画外音乐,是音画同步还是对位或平行等等一些關键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全面的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按照要求创作出应景的音乐,才能选对音色的运用,到位的诠释情感、烘托主题,而这是需要创作者宁心静气不断探索实践进行经验积累的。
参考文献:
[1]胡芳.音色运用与情感表现的双重回溯[D].浙江师范大学,2013(04).
[2]洞箫[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65.htm?fr=aladdin,2014-03-22.
[3]谷毅.音色的情感作用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M].电影创作,2002(11).
[4]方新.谈歌唱艺术的音色与情感的审美特征[M].民族艺术研究,2005(08).
[5]刘小艳.歌唱艺术中音色美探析[D].西南大学,2009(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4LX507)
关键词:电影音乐;音色美感;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 A
电影音乐不同于纯音乐,那些音乐中具体的因素比如声音本身,不仅影响着音乐本身的美感,而且对整个故事的情感渲染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关键重要且微妙不可言传的影响,具有着更为深刻广泛的牵涉面,创作者对于这些因素的关注程度影响着观众对于电影音乐甚至是整部影片的评价与喜欢程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关注与研究价值。
一、音色
每个人的嗓音或是乐器的乐音都有着自己的基音以及不同频率的泛音,决定了一种声音的特点,这便是通常意义上的音色,是声音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就像是绘画中的颜色,通过对观赏者视觉上的冲击力来传达作者的态度与感情,表达作者的立场态度,音色之于音乐也是有着相似的作用,也是基于类似的道理,来对乐曲本身进行阐释与传播,希望服务主题的同时,愉悦听众。
音色是乐曲的重要组成,不同的乐器对乐曲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不仅是因为乐器本身在发声的时候基波与谐波的强弱比例不同,更是因为乐曲的基调不同,需要具有不同魅力的乐器来进行演奏阐释,才能真正的传达情感,收到效果。当然人们的审美个性也决定了音色表现力的效果,同样的乐曲,不同的人会喜欢不同的乐器演奏版本,这就为电影音乐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曲者在创作乐曲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细微因素的影响有所顾及,从而确定乐器的类型,并在乐谱上加以标注,在音乐的录制过程中,应该对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以及个人的音色进行严格控制,对乐器的音色品质以及录音师对各个部分的调控手法严加审核,保证乐曲得到最佳的阐释,传达出最饱满的情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曲家对于音乐创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音色的情感作用
自古便有演奏者的喜怒悲伤会通过琴音进行传达的共识,欣赏演奏的人可以通过聆听感受,了解到演奏者的心声,体会演奏者的主观情绪,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这种传达与体会的过程中,作为与乐曲表现力中最关键的音色,对聆听者的主观感受起着重要的影响与暗示作用。业界的学者们始终认为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从电影诞生之初便与音乐携手前行,只是最初的时候,做不到二者的融合,音乐只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一个陪衬,是附属品,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完善,电影音乐才真正的开始为主题服务,为氛围的渲染助力,对电影的评价指标也开始包括了电影音乐。经过简单粗糙到今天的精工细致,电影音乐已经是电影艺术的一部分,是与情节以及人物内心互动的一种形式,是对时代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一种传达,为观赏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想象空间,让观赏者的情感得以与人物产生共鸣,享受到观影的乐趣。
总的来说,音色的情感作用指的是演唱者的嗓音或是乐器本身的发音,让聆听者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进而生发联想的作用。比如小提琴这一乐器,通过其明亮清透的音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纤细的美感,透过这柔和的音色本身,我们感受到的是细腻却又醇厚的深情,所以当我们听见小提琴的演奏时自然联想到的是这种难于描绘的情感,这也就为作曲者在选定乐器的时候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表达那些欢快的舞曲或是悲伤抑郁的小调方面,或是演绎那些对演奏技巧要求较高的华丽乐章以及宽广宏达的抒情旋律的时候,小提琴都是首选乐器。同时,由于小提琴最擅长的还是具有歌唱性的抒情乐曲,可以将聆听者的情感很好的带入到场景中来,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至于很多的音乐鉴赏者只偏爱小提琴一种乐器,甚至对其他的乐器有一种排斥贬低的态度,影响着鉴赏的公平性以及个人鉴赏能力的提高。真正的鉴赏者应该能够对所有的已知音色进行赏析与点评,而不是局限于几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与表现能力,个人的偏好不应该成为影响鉴赏公平性的因素,当然鉴于偏好的深远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出音色对个人独特的吸引。
三、音色的情感表达与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兴起于20世纪,除却具有音乐本身的性质外,电影音乐还具有自己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音乐界的璀璨。对电影音乐的解释包括简单的只是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以及囊括了所有电影音乐价值与作用的描述性定义,纵观所有的界定与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认可的电影音乐具有的共同点包括为了某部影片而专门创作的、具有修饰作用的音乐;能代替人物、布景或是画面对影片的主体进行诠释;是电影的一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的审美特征等因素。
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便是“不确定性”,相较于其他通过视觉来引起审美共鸣的艺术形式,音乐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物事,为了愉悦观众、传达主题,电影音乐一定要与画面进行有效的互动、完美的结合,其创作的自由度受制于影片的情节,配乐的画面是其创作的依据,把握当时的情感基调是创作的前提,只有贴切的表达了人物当时的忧愁或是欢喜,渲染了故事节奏的紧张或是舒驰,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与感情,深化对影片的理解,这就要求音色的选用要恰当到位。音色不仅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细微难言却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其他内容方面也有着关键的提醒作用,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选用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观众传达出影片的内容范围,让观众对人物的身份以及立场有一个鲜明的认识。
每个民族都有着代表性的乐器或是乐曲旋律,象征着本民族独特的神韵,包含着民族地域的审美观念,所以在民族影片的音乐创作时就要选用那些民族特色强烈的乐器与曲调,配用那些民族风味浓厚的民歌或是小曲,以此来突出特色。比如在《天上的红花》中,选用的就是哈萨克族的乐曲旋律,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冬不拉,体现了影片的异域风味,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比如《卧虎藏龙》中,女主还在沙漠上生活的时候,选用的便是新疆著名民歌的演唱旋律,弹乐辅助弦乐的演奏方式凸显了民族气息的同时,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新疆的沙漠中,感受到了那一派的辽远以及广阔。
四、实例论证
(一)《燃情岁月》
影片《燃情岁月》的音乐独特而富有张力,配乐在片中运用了日本洞萧这种音色古老、深邃苍茫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 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时而呐喊悲呜,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沉吟低语。全片的音乐出现的各个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 扣人心弦的乐章,赋予了本片传神的诠释。加上与情节画面搭配得当,便很好的演绎出了荒凉粗犷条件下的原始野性与不屈无惧,对于影片的主角表达内心的压抑以及对故土的哀戚,有着震撼性的表现作用。影片中也使用了管乐群以及铜管乐合作的表现方式,这种组合而成的表现方式很好的传达了一种开朗而优美的天然美感,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诠释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日本洞箫的使用从开始便体现出了其虽然断续、重复却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特点,比如在老人回忆的话语声中,画面转换成了小时的主人公在树林中自由奔跑的景象,此时洞箫绵延的音色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沧桑感,更是对即将展开的故事进行了预警,提示观众整个故事的基调与旋律。
在奔赴战场的前夕,家中设宴践行的那一节,老人虽嘴上说着自豪与荣誉,但是背景音乐中那颤抖的长音,告诉观众,老人内心是多么的煎熬与不安,但是又是多么的没奈何,同时也传达了主人公内心对未来命运中生死立判的不安,紧接着战场上的硝烟炮火便证明了人物的内心反映是多么的合理,多么的出于人之常情。在有形的战争之后,主人公得以亲近自然,但却陷入了另一场更令他不安的战争,那是社会对原著民的歧视与轻蔑,在因其不愿意射杀灰熊而遭人嘲笑鄙视的时候,他虽能打敗一个嘲笑自己的人,却抵不过社会的力量,深知这点却无能为力,他骑马冲向小溪,背景音乐是洞箫的裂帛版的长嘶,伴随着主人公的嘶喊,将人物内心的压抑与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他为了祖国浴血奋战、牺牲了亲兄弟却换来了社会的轻视与蔑视的痛楚、不甘与伤痛。
面对着无奈的现实,主角选择了自我放逐、不问世事,在多年后归来的时候,便有洞箫的伴奏,箫声的突然,让观众感受到了主角在见到故土时那眼前一亮的清新以及阔别多年的想念,更多的是自己当初远走他乡的原因也随着展现,很好的引出了主角内心爱恨交织的复杂。整部影片,大量的运用了洞箫,洞箫的音色也很好的诠释了主角内心的情感,在表达细微变化方面成功的感动了观众,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加上管弦乐队的配合,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与饱满。
(二)《辛德勒的名单》
作为一部曾获得包括原创音乐在内的7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好莱坞影片,该片是众多电影音乐教学的案例,但是关注点都集中在对音乐的赏析与创造方面,本文在此将对其中的音色元素进行分析,以此来论证音色元素在电影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影片的主题围绕着二战中处于纳粹迫害下的犹太人的命运进行,为了体现这一主题,大部分的配乐都是通过采用音符之间大幅度跳跃的办法来渲染气氛的紧张,来象征当时犹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表现了犹太人命运的飘忽与内心的不安。在德军的驱赶下,犹太人开始迁居,在众人拥挤着经过大桥时,配乐选用的乐器是圆号,而且是圆号的独奏,在扶老携幼、屈辱悲伤的过桥队伍的映衬下,整个场景给观众的冲击便是悲惨与哀伤,圆号的“闷”,完美的传达了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内心深处的屈辱与伤悲。
在主角第一次救出一对犹太夫妻的时候,他从口袋里掏出了写有夫妻姓名的卡片,此时的背景音乐改换为吉他的主场,通过不时出现的瑟音的衬托,吉他那明亮且动感的音色更加的明显,更具有表现力,使人看到一丝的希望,为整部影片的灰色添上了一笔亮丽的清晰,不仅是对犹太夫妻劫难中逃生的欢庆,更是对恶势力高压下出现正义守卫之士的激昂,紧接着而出场的弦乐更是将这种行为渲染得更加的神圣与正义,让观众渐渐摆脱了沉郁的阴影,转而关注那微弱的光芒。
在纳粹焚尸一节,主角看到了曾经鲜活可爱的孩子如今只是地上一具干枯丑陋的尸体,巨大的反差让主角产生了心理上的动摇与怀疑,为了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波动与斗争,此时配乐的主要乐器是长笛,不仅通过长笛沙哑的音色象征了人物内心的哀伤,更是通过那哀婉的曲调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悲戚,为鲜活生命的逝去,更为着自己过往的错误,为后面人物立场的转化以及情节的发展进行了铺垫以及预示。
在主角将已经被送入集中营等待悲惨命运的犹太妇女解救出来,她们踏着积雪走向大门的时候,由弦乐群主奏的乐曲响了起来,旋律舒缓、低沉,以其丰富的内涵,像是风雪后静谧般的深沉表达了人物内心此时的平和与安宁,让情感得到了释放,深化了影片的主题。片末,主角与犹太人告别的时候,独奏的小提琴提高了八度,更加凸显了该乐器的明亮与纤细的特点,以其悠长的独奏以及绵延的回想,表达了双方的惜别之情以及犹太人深切的感激。整部影片的主题都是变现主人公的改变过程以及渲染犹太人的命运不定之苦,但是不同的情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情感的渲染作用也不尽相同,通过不同乐器的选择,我们欣赏到了不同的情感内涵,体现了音色在情感表达中的关键作用。
五、结语
音乐创作的过程依据的是需要烘托的主题以及需要阐释的情感,作曲家谱曲的时候不仅要确定乐曲的音调,还要对基本乐器的特点以及演唱者的声色特点有所了解,才能根据实际需要选定恰当的乐器,创作出完美的电影音乐。通常来讲叙事类的影片对于情感表达的要求比较严格,不仅是情节的需要,也是提升艺术审美的关键,所以配乐宜选用那些音色优美轻柔、悠远绵长的乐器或是具有这种嗓音特点的演唱者;而战争武侠之类的影片则宜选择那些慷慨激昂、情节紧张的乐曲类型,来烘形势的严苛、气势的逼人;而喜剧电影则要求配乐节奏轻快、能够对画面的对比性进行放大,以便增加戏剧效果的音乐类型,所以应该多加入些戏谑的旋律,夸张怪诞的和声,以此来增强音色的喜感。
音色的选用对于音乐与影片的相适应度有着关键的影响,作曲家不仅应该知道影片的主旋律,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更需要知道制作的乐曲是主体乐曲、场景音乐还是作为对话背景的配乐,知道乐曲在影片中是用作了画内还是画外音乐,是音画同步还是对位或平行等等一些關键性的决定因素,只有全面的考虑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按照要求创作出应景的音乐,才能选对音色的运用,到位的诠释情感、烘托主题,而这是需要创作者宁心静气不断探索实践进行经验积累的。
参考文献:
[1]胡芳.音色运用与情感表现的双重回溯[D].浙江师范大学,2013(04).
[2]洞箫[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65.htm?fr=aladdin,2014-03-22.
[3]谷毅.音色的情感作用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体现[M].电影创作,2002(11).
[4]方新.谈歌唱艺术的音色与情感的审美特征[M].民族艺术研究,2005(08).
[5]刘小艳.歌唱艺术中音色美探析[D].西南大学,2009(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204LX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