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质量控制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影响着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选取农民素质、生产技术和环境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构建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 生产基地 质量控制
1.概述
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流域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建设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推动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其率先制定完善企业标准,对原料及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实施全程标准化控制,使示范区域内各环节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虽然我国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流通组织和产地市场不发达,技术和信息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难题和障碍,其中质量控制是基地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可谓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命线,也是影响着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2.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
2.1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素养,包括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及现代意识。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对基地质量控制越有效。农民科技素质指的是农民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农民的科技素状况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生产的过程、方式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得到体现。在农民素质中,现代意识占有很重要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法律、民主、WTO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2.2生产技术
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评价指标包括对新品种的选择、栽培技术、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技术资料的完整。农作物新品种的选择决策是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农作物新品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生产基地效益增加的目的。栽培技术中的播种时间及质量、密度和浇水的时间数量、收获时间与方式等均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施肥衡量标准为是否经过无公害化处理,实行氮、磷、钾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对病虫害防治可以从生产基地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进行。生产基地必须对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并且对生产基地的生产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品种、栽培、施肥等方面。
2.3 环境质量
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开展环境质量评价,是选择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手段。当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和大气质量。大气、水体、土壤是构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要素,气、水、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品质。因此,大气、水体和土壤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的三大主题要素。
3.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对黑龙江省某一生产基地为例,根据该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的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评语层,如表1所示。
3.1建立模糊集
其中评语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相应的秩序为(5、4、3、2、1)。
3.2计算权重
(1)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通过对三个评价准则进行评价考虑,得到A-B判断矩阵,如表2, ,同理可得, =2,归一化后可最终确定 =(0.143,0.286,0.571)T
(2)因素层对准则层相对权重。由上述方法可得到因素层对准则层的相对权重。C11 至C13权重分别为0.731、0.188、0.081。C21至C25权重分别为0.05、0.462、0.136、 0.262、0.085。C31至C33权重分别为0.637、0.258、0.105。
3.3模糊综合评价
3.3.1一级评价
首先,建立评价矩阵,以B3 “产地环境质量”为例,根据该生产基地质量控制的当前情况,确定其所属3个因素对评价结果分别属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隶属度,进行一级模糊评价。
由此可知,该生产基地的质量控制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向于一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4.结论和建议
为加强农产品基地质量控制,首先应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改良,通過增加有机肥,进一步改善基地土壤条件,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建立健全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体系,由农业、环保、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组成质量监督机构,制定责任制,分工负责,定期、不定期对基地水、土、气等环境指标及产品进行检查、检测,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第三,大力推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合理选择优良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肥料种类,进一步改进施肥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第四,积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A630070)
参考文献:
[1]李江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J].食品科学.2008,(29).685~688.
[2]程云行,张国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合作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4).46~48.
[3]刘乔,沈欣,孙栩.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9).32~35.
作者简介:沈欣(1979-),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mail:shengaizhi@126.com。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农产品 生产基地 质量控制
1.概述
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流域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建设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带动各地建成标准化农产品原料基地200个,出口基地60个,推动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其率先制定完善企业标准,对原料及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实施全程标准化控制,使示范区域内各环节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虽然我国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流通组织和产地市场不发达,技术和信息缺乏,组织化程度低,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难题和障碍,其中质量控制是基地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可谓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命线,也是影响着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
2.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
2.1农民素质
农民素质是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素养,包括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及现代意识。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对基地质量控制越有效。农民科技素质指的是农民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或职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农民的科技素状况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生产的过程、方式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得到体现。在农民素质中,现代意识占有很重要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从法律、民主、WTO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2.2生产技术
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评价指标包括对新品种的选择、栽培技术、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技术资料的完整。农作物新品种的选择决策是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农作物新品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生产基地效益增加的目的。栽培技术中的播种时间及质量、密度和浇水的时间数量、收获时间与方式等均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影响。施肥衡量标准为是否经过无公害化处理,实行氮、磷、钾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对病虫害防治可以从生产基地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进行。生产基地必须对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并且对生产基地的生产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品种、栽培、施肥等方面。
2.3 环境质量
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开展环境质量评价,是选择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手段。当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和大气质量。大气、水体、土壤是构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要素,气、水、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品质。因此,大气、水体和土壤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的三大主题要素。
3.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对黑龙江省某一生产基地为例,根据该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评价的层次结构,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和评语层,如表1所示。
3.1建立模糊集
其中评语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相应的秩序为(5、4、3、2、1)。
3.2计算权重
(1)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通过对三个评价准则进行评价考虑,得到A-B判断矩阵,如表2, ,同理可得, =2,归一化后可最终确定 =(0.143,0.286,0.571)T
(2)因素层对准则层相对权重。由上述方法可得到因素层对准则层的相对权重。C11 至C13权重分别为0.731、0.188、0.081。C21至C25权重分别为0.05、0.462、0.136、 0.262、0.085。C31至C33权重分别为0.637、0.258、0.105。
3.3模糊综合评价
3.3.1一级评价
首先,建立评价矩阵,以B3 “产地环境质量”为例,根据该生产基地质量控制的当前情况,确定其所属3个因素对评价结果分别属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的隶属度,进行一级模糊评价。
由此可知,该生产基地的质量控制处于一般和较好之间,偏向于一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4.结论和建议
为加强农产品基地质量控制,首先应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改良,通過增加有机肥,进一步改善基地土壤条件,确保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建立健全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体系,由农业、环保、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组成质量监督机构,制定责任制,分工负责,定期、不定期对基地水、土、气等环境指标及产品进行检查、检测,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第三,大力推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合理选择优良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肥料种类,进一步改进施肥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第四,积极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YJA630070)
参考文献:
[1]李江华.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J].食品科学.2008,(29).685~688.
[2]程云行,张国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合作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0,(4).46~48.
[3]刘乔,沈欣,孙栩.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价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9).32~35.
作者简介:沈欣(1979-),男,汉族,江苏兴化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E-mail:shengaizhi@126.com。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