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任万斌(1958- ),男,山东平原人,德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山东 德州 25302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40-03
一、引言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多样,都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等问题,这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也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观念较少考虑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出发安排教育内容,造成人格的畸形发展。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人自身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学生独立性、和谐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念应时而生。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依法治教,促进高教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的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重
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中,遵循的是“师道尊严”。管理者就是权威者,居高临下,不能倾听学生的呼声。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这一理念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改变过去的注重老师、忽视学生、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传统观念,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涯设计,制订学习、生活的计划,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就不要倾听老师的呼声。学生管理者应当实行个性化的学生管理,以协调者、对话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其自由和创造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利用条件培养人,创造条件发展人,从而使被管理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工作中,直接提高管理效率。
(二)爱护学生
我们要热爱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爱学生,就是要把全部身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朋友,真诚地相待。只有这样,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好。
(三)尊重学生
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呼声。学生反感的事情、不愿意的事情我们不去做,学生欢迎的事情、满意的事情我们积极地去做,学生有什么困难,我们极力地帮助。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看学生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遇到问题,要加以研究,趋利避害,择善而从,特别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信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又一个内涵。
(四)为学生服务
就是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要整合一切教育和管理资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要把钱投入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觉得舒适、觉得满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扎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学生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确保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头脑,通过党、团课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国情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把真、善、美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破除条条框框,重视学生内在需求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破除脱离学生实际、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的传统做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促使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力,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从而正确规范自身行为。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人为本、教书育人这一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所应担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高校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的人才标准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摒弃那种“唯文凭、唯分数、唯专业”的传统人才观,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特点;注重加强人文素养,强化人才培养的素质特点,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广大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把知识融会贯通,学会创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任万斌(1958- ),男,山东平原人,德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山东 德州 25302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40-03
一、引言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为学生服务的职能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多样,都增加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缺乏等问题,这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青年学生的自主性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也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观念较少考虑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从人性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出发安排教育内容,造成人格的畸形发展。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人自身知、情、意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学生独立性、和谐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念应时而生。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依法治教,促进高教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的学生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重
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传统的学生管理中,遵循的是“师道尊严”。管理者就是权威者,居高临下,不能倾听学生的呼声。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学生的领导者,这一理念对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改变过去的注重老师、忽视学生、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传统观念,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涯设计,制订学习、生活的计划,树立远大的学习生活目标,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就不要倾听老师的呼声。学生管理者应当实行个性化的学生管理,以协调者、对话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个体,尊重其自由和创造才能,尊重教育规律,利用条件培养人,创造条件发展人,从而使被管理者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工作中,直接提高管理效率。
(二)爱护学生
我们要热爱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看成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爱学生,就是要把全部身心交给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朋友,真诚地相待。只有这样,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好。
(三)尊重学生
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的呼声。学生反感的事情、不愿意的事情我们不去做,学生欢迎的事情、满意的事情我们积极地去做,学生有什么困难,我们极力地帮助。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看学生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遇到问题,要加以研究,趋利避害,择善而从,特别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信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又一个内涵。
(四)为学生服务
就是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要整合一切教育和管理资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要把钱投入在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体活动场所的建设方面,绿化、美化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觉得舒适、觉得满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教育观,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实现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扎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学生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们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开展政治学习活动,确保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头脑,通过党、团课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国情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把真、善、美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破除条条框框,重视学生内在需求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破除脱离学生实际、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造成学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的传统做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优化。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正面引导、反面惩戒促使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动机激励、过程磨砺、利益驱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成才动力,从道理上说服学生,让学生弄清是非,权衡利弊,从而正确规范自身行为。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人为本、教书育人这一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三)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潜能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所应担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高校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素质的人才标准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摒弃那种“唯文凭、唯分数、唯专业”的传统人才观,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发掘,训练、强化、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创新人才。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特点;注重加强人文素养,强化人才培养的素质特点,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广大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立志成才,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把知识融会贯通,学会创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