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育儿大PK:关于尿床的yes与NO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hen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床习惯自古有之,不该说是“现代病”。然而,在我国首届小儿遗尿专题研讨会上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3~15岁年龄段尿床的平均发病率为13.7%,全国大概有3000万尿床儿童(保守数字)。可现代的很多家长认为4~5岁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这不明明是现代人连观念都“西化”了,跟洋观念走进了误区吗?所以专家强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尿床儿童。
  孩子尿床为什么日益增加?
  仔细研究尿床的病因分类可以发现,真正因为尿路、膀胱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而发生遗尿的患儿所占比例很小,而绝大多数(70%~80%)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习惯性尿床(原发性遗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尿床的年龄为什么在拖后?发病率在增加?其实根源不难找到:
  首先是西方的观念打乱了中国人的传统。
  在西方人看来,孩子一直尿床到5~6岁都是正常的。早在第二届国际尿控会议时就将尿床儿童的年龄定为5岁以上,这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共识。而我国学者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首届遗尿专题会上明确提出: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尿液溢出,其尿床频率为每月1~2次,连续三个月以上,可定为遗尿症。这符合国人的一贯看法。
  其次是泊来的做法破坏了排尿习惯训练。
  中国传统的方法是用“把尿”训练婴幼儿的排尿习惯,有的从新生儿就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在建立孩子排尿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一旦建立起来,在没有上述那些条件的睡眠中,他自然也就不随便尿床了。而近年来孩子从一出生就用上了纸尿裤,把尿的习惯被抛到了脑后。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讲,3岁以前的小儿生理功能处在逐渐成熟阶段,自控排尿敏感期,习惯容易建立。但4岁以后习惯就难改了。
  最后是环境因素增加了孩子精神心理压力。
  现在不仅中小学学生有学习压力,就连幼儿园孩子也有沉重的学业负担,有些幼儿园要求孩子三年识字破3000,能独立阅读;心算能达到4位数加减。老师家长严格要求,你说孩子精神能不紧张?此外部分孩子还有家庭吵闹、父母离异等精神压力。台湾一项调查表明,面对尿床有46.1﹪的学童感到自卑,20.2﹪儿童感到害怕家长的管教。显示尿床的确会对学童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些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都会造成排尿(控)尿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导致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已经体会到,越严加管教,孩子尿床越严重。
  
  面对孩子尿床,家长该怎么办呢?
  ◆转变观念。明确认识3岁以后还尿床是不正常的,应给予特别关注。
  ◆抓紧时机早期训练。不要错过了婴幼儿这个自控排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阶段,训练他们的规律习惯。即使带着纸尿裤,夜里仍然要定时“把尿”,开始间隔时间短一些,日后再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孩子一旦建立起条件反射,憋尿时他就会躁动不安,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自动醒来要求排尿。
  ◆超过3岁的孩子依然尿床,特别是若经过早期训练还有尿床情况的话,就应去看医生,做详细检查。如果发现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应及时治疗。如果确定为非器质性因素引发的尿床,那就应该首先探索并尽快解除那些促发因素,然后再进行有规律地进行排(控)尿训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做法包括:
  ○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稍大的孩子会因尿床害羞、焦虑、恐惧,家长不可不顾及他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锻炼膀胱功能。白天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逐渐由每半小时~1小时1次延长至3~4小时1次,以扩大膀胱容量,并鼓励孩子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数秒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在晚饭后禁止饮水,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建立排尿条件反射。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例如,夜间定点(11点和3点)叫醒孩子上厕所,大人和他一起排尿,或同时打开水龙头,让细细流水击响水盆的哗哗声与其同时排尿,也可用闹钟铃声刺激排尿。久之,形成条件反射,没有厕所等刺激,他就不会尿床了。一般经1~2个月的训练可使70%~80%原发性遗尿获得治愈。
其他文献
实践篇:你会回答孩子的问题吗?  对于孩子的问题,你也许未必能轻而易举地回答。这里,举几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Q: 妈妈是怎么生我的?  家长的回答:  可以问孩子:“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然后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来判断原因,如果孩子露出憧憬的神色,那是出于对母亲的感情;如果孩子的神色严肃而急切,那可能得到了一些性的信息;如果孩子处于沉思状,那可能纯粹是出于求知欲;如果孩子的表情是烦躁的
时下,各种少儿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音乐、美术、英语、书法……让人眼花缭乱。选择多了有时不见得是好事,孩子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拿下,样样精通。该如何取舍?不仅孩子无所适从,也着实难为了父母。  朋友的儿子今年5岁,聪明伶俐。妻子想让儿子学电子琴,丈夫不同意,说儿子不是那块料,学了也没用,不如去学书法,起码将来能写一手好字。夫妻俩意见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你们这不
摘 要:创新高职的数学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提出了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方向,并用一则教学案例说明创新教学模式操作的方法. 从这则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高职数学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将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为了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率,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创新高职数学教学的模式.  [?] 创新高职数学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为什么幼儿园的男生站着尿,而女生要蹲着呢?”  “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父母,究竟该如何回答呢?是感到尴尬?加以斥责?还是编一个说法敷衍过去?幼儿性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如果有,该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可以讲到什么程度?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育儿专家胡萍。  ●专家访谈  胡萍  深圳“成长与性”工作室创办人。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
打造高质量的亲子时光从陪伴孩子成长开始……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现代社会多以双职工家庭为主,爸爸妈妈既要忙于工作、又要顾及家庭,压力很大,不但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亲子时光的质量也不高。孩子的成长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无论怎么忙碌,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相处时间内,变被动为主动、从应付到享受,为孩子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快乐童年呢?
女儿到德国后,问及她德国学校和中国的有什么不一样,她的回答是:“在德国上学很放松,到学校就和在家里一样。”确实,德国的小学不论是在作息时间安排还是教育内容安排上,都非常注意放松教育。  孩子们到校第一件事就是玩:把沉重的书包随地一丢,满校园撒欢。  进入教学楼后,孩子们在教室外的鞋柜旁把鞋脱下来,换成室内鞋然后走进教室,再把外套挂好再坐到座位上。穿着室内鞋和轻松的室内装,孩子们觉得像在家一样舒适。
女儿在7岁时随我到德国生活一年。我最担心的是她的上学问题,没有任何德语基础,而且要在学期中间插班,天性活泼好动的她将怎样面对这样一个人造的“无声”世界?她会不会因此而不喜欢上学,甚或要求提前回国呢?  让我宽心的是,第一次去学校参观时,女儿就大叫:“我喜欢学校!”  参观那天是校长亲自接待和陪同的。校长告诉我们:学校成立于1992年,是一所典型的社区小学,大部分学生是德国孩子,另外还有来自五六个国
儿子五六岁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恬静、心细、不淘气的儿子。尤其是当他一声不响、全神贯注在电脑上制作网页时,谁都认为我将成为一位神童之母。儿子很矜持,但当人们夸奖他时,脸上也会闪过几丝骄傲之色。  一次,我和先生带儿子去公园玩,在乘坐旋转木马时,儿子突然打着激烈的手势,要求木马停下。开电闸的管理人员以为他坐的木马发生了故障,慌忙关了电闸,来到他身旁,询问发生什么事。  结果,儿子指着坐在
我一直以为,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内心懵懂无知,他的情绪、神态、举止大部分都只是本能的外化,很少有成人的思维含量。但他近来的表现却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其实很丰富,甚至于比成人的内心还要多彩。  上个月,我和几个同事带了孩子一起去郊游。半路上,有两个孩子不知怎么地争执了起来,混乱中稍大的孩子打了对方一巴掌,被打的孩子马上大哭起来。大人们都忙着安慰受了委屈的孩子,一直没有作声的儿子却拉起那个大孩子的手,
课间,美术老师走进我办公室说:“郭姐,你儿子可厉害了!今天我教他们用硬卡纸做五彩球,你儿子没有带卡纸,他就用几张A4纸做了出来。他们班做出来的只有4个,其中最好的那个就是你儿子做的,实在不容易。连我都不知道,用那么软的A4纸还可以做出五彩球来!”听到别人夸儿子,我自然心花怒放。我从小就动手能力很差,导致后来学一些理科知识时非常吃力:学几何,头脑里没有空间概念;学物理化学,常常看着别人轻松完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