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尿床习惯自古有之,不该说是“现代病”。然而,在我国首届小儿遗尿专题研讨会上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3~15岁年龄段尿床的平均发病率为13.7%,全国大概有3000万尿床儿童(保守数字)。可现代的很多家长认为4~5岁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这不明明是现代人连观念都“西化”了,跟洋观念走进了误区吗?所以专家强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尿床儿童。
孩子尿床为什么日益增加?
仔细研究尿床的病因分类可以发现,真正因为尿路、膀胱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而发生遗尿的患儿所占比例很小,而绝大多数(70%~80%)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习惯性尿床(原发性遗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尿床的年龄为什么在拖后?发病率在增加?其实根源不难找到:
首先是西方的观念打乱了中国人的传统。
在西方人看来,孩子一直尿床到5~6岁都是正常的。早在第二届国际尿控会议时就将尿床儿童的年龄定为5岁以上,这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共识。而我国学者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首届遗尿专题会上明确提出: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尿液溢出,其尿床频率为每月1~2次,连续三个月以上,可定为遗尿症。这符合国人的一贯看法。
其次是泊来的做法破坏了排尿习惯训练。
中国传统的方法是用“把尿”训练婴幼儿的排尿习惯,有的从新生儿就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在建立孩子排尿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一旦建立起来,在没有上述那些条件的睡眠中,他自然也就不随便尿床了。而近年来孩子从一出生就用上了纸尿裤,把尿的习惯被抛到了脑后。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讲,3岁以前的小儿生理功能处在逐渐成熟阶段,自控排尿敏感期,习惯容易建立。但4岁以后习惯就难改了。
最后是环境因素增加了孩子精神心理压力。
现在不仅中小学学生有学习压力,就连幼儿园孩子也有沉重的学业负担,有些幼儿园要求孩子三年识字破3000,能独立阅读;心算能达到4位数加减。老师家长严格要求,你说孩子精神能不紧张?此外部分孩子还有家庭吵闹、父母离异等精神压力。台湾一项调查表明,面对尿床有46.1﹪的学童感到自卑,20.2﹪儿童感到害怕家长的管教。显示尿床的确会对学童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些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都会造成排尿(控)尿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导致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已经体会到,越严加管教,孩子尿床越严重。
面对孩子尿床,家长该怎么办呢?
◆转变观念。明确认识3岁以后还尿床是不正常的,应给予特别关注。
◆抓紧时机早期训练。不要错过了婴幼儿这个自控排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阶段,训练他们的规律习惯。即使带着纸尿裤,夜里仍然要定时“把尿”,开始间隔时间短一些,日后再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孩子一旦建立起条件反射,憋尿时他就会躁动不安,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自动醒来要求排尿。
◆超过3岁的孩子依然尿床,特别是若经过早期训练还有尿床情况的话,就应去看医生,做详细检查。如果发现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应及时治疗。如果确定为非器质性因素引发的尿床,那就应该首先探索并尽快解除那些促发因素,然后再进行有规律地进行排(控)尿训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做法包括:
○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稍大的孩子会因尿床害羞、焦虑、恐惧,家长不可不顾及他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锻炼膀胱功能。白天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逐渐由每半小时~1小时1次延长至3~4小时1次,以扩大膀胱容量,并鼓励孩子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数秒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在晚饭后禁止饮水,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建立排尿条件反射。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例如,夜间定点(11点和3点)叫醒孩子上厕所,大人和他一起排尿,或同时打开水龙头,让细细流水击响水盆的哗哗声与其同时排尿,也可用闹钟铃声刺激排尿。久之,形成条件反射,没有厕所等刺激,他就不会尿床了。一般经1~2个月的训练可使70%~80%原发性遗尿获得治愈。
孩子尿床为什么日益增加?
仔细研究尿床的病因分类可以发现,真正因为尿路、膀胱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而发生遗尿的患儿所占比例很小,而绝大多数(70%~80%)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习惯性尿床(原发性遗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尿床的年龄为什么在拖后?发病率在增加?其实根源不难找到:
首先是西方的观念打乱了中国人的传统。
在西方人看来,孩子一直尿床到5~6岁都是正常的。早在第二届国际尿控会议时就将尿床儿童的年龄定为5岁以上,这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共识。而我国学者认为这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首届遗尿专题会上明确提出:3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尿液溢出,其尿床频率为每月1~2次,连续三个月以上,可定为遗尿症。这符合国人的一贯看法。
其次是泊来的做法破坏了排尿习惯训练。
中国传统的方法是用“把尿”训练婴幼儿的排尿习惯,有的从新生儿就开始,这实际上就是在建立孩子排尿的条件反射。这种反射一旦建立起来,在没有上述那些条件的睡眠中,他自然也就不随便尿床了。而近年来孩子从一出生就用上了纸尿裤,把尿的习惯被抛到了脑后。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讲,3岁以前的小儿生理功能处在逐渐成熟阶段,自控排尿敏感期,习惯容易建立。但4岁以后习惯就难改了。
最后是环境因素增加了孩子精神心理压力。
现在不仅中小学学生有学习压力,就连幼儿园孩子也有沉重的学业负担,有些幼儿园要求孩子三年识字破3000,能独立阅读;心算能达到4位数加减。老师家长严格要求,你说孩子精神能不紧张?此外部分孩子还有家庭吵闹、父母离异等精神压力。台湾一项调查表明,面对尿床有46.1﹪的学童感到自卑,20.2﹪儿童感到害怕家长的管教。显示尿床的确会对学童心理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所有这些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都会造成排尿(控)尿功能的进一步紊乱,导致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已经体会到,越严加管教,孩子尿床越严重。
面对孩子尿床,家长该怎么办呢?
◆转变观念。明确认识3岁以后还尿床是不正常的,应给予特别关注。
◆抓紧时机早期训练。不要错过了婴幼儿这个自控排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阶段,训练他们的规律习惯。即使带着纸尿裤,夜里仍然要定时“把尿”,开始间隔时间短一些,日后再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孩子一旦建立起条件反射,憋尿时他就会躁动不安,大一点的孩子甚至会自动醒来要求排尿。
◆超过3岁的孩子依然尿床,特别是若经过早期训练还有尿床情况的话,就应去看医生,做详细检查。如果发现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遗尿,应及时治疗。如果确定为非器质性因素引发的尿床,那就应该首先探索并尽快解除那些促发因素,然后再进行有规律地进行排(控)尿训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具体做法包括:
○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稍大的孩子会因尿床害羞、焦虑、恐惧,家长不可不顾及他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等惩罚的手段。这样,只会使宝宝感到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遗尿症状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症者只能在安慰、鼓励情况下进行治疗,这一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锻炼膀胱功能。白天鼓励患儿多饮水,尽量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逐渐由每半小时~1小时1次延长至3~4小时1次,以扩大膀胱容量,并鼓励孩子在排尿中间故意中断排尿,数秒后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在晚饭后禁止饮水,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
○建立排尿条件反射。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例如,夜间定点(11点和3点)叫醒孩子上厕所,大人和他一起排尿,或同时打开水龙头,让细细流水击响水盆的哗哗声与其同时排尿,也可用闹钟铃声刺激排尿。久之,形成条件反射,没有厕所等刺激,他就不会尿床了。一般经1~2个月的训练可使70%~80%原发性遗尿获得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