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印度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平均超过8%。新经济领域继续闪亮,服务业快速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外汇储备充裕,物价稳定,股市兴旺。总理曼莫汉·辛格表示,印度经济增长率在数年内将达到10% 。但农业增长停滞、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为三大瓶颈,国内安全也存在一些难题。印度经济崛起还需付出艰辛努力。
联合进步联盟政府执政已近两年。尽管在这一期间受到海啸等自然灾害、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低迷的不利影响,印度2004—2005年度经济增长率仍达到7.5%,2005—2006年度达到8.1%。如果把 2003—2004年度经济增长85%与这两个年度排在一起,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打破了1994—1995、1995—1996和1996—1997三个年度经济年均增长7.5%的历史最高记录。财政状况也开始好转,物价稳定,股市兴旺,企业信心增强。印度经济发展跨上了新台阶,现政府推进以人为本的经济改革初战告捷。由于新记录是在印度基础设施落后、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10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意味着印度经济还有增长潜力,因而引起世界的格外关注。最近,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几次谈到,“未来几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印度经济能否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取决于诸多因素。我们只能根据目前印度的经济形势和印度政府采取的政策及措施进行分析。
一、总体经济形势看好,但困难仍然不少
(一)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据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2006—2007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引用的中央统计局的数字,印度2004—200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7.5%,其中制造业增长率为8.1%;2005—2006年度GDP增长8.1% ,其中制造业增长9.4%,显示出制造业发展加强的迹象。实际上,除了农业仅增长2.3%,矿产仅增长0.4%外,其他部门都有不俗的表现。通货膨胀率为4.2%,卢比坚挺。2006年3月31日,外汇储备达1500亿美元,足以支付14个月的进口。而2005年底外债总额为1192亿美元,已经属于世界上债务不重的国家,其中长期债务占90%以上。侨汇收入在2005年也创新高,达233亿美元,是同年外国机构投资额的一倍多。这样,政府就完成了执行《最低共同纲领》的第一个任务:保证经济高速增长。不少专家认为,“印度经济已经开始迎来新一轮景气循环发展时期”。
(二)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05—2006年度,印度服务业占GDP的54%。近两年服务业保持8.5%的增长率,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服务起了关键作用。据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战略评论的数字,2005—2006年度信息技术和服务产值为363亿美元,比2004—2005年度增长28%,占GDP 的4.8%;其中出口值为234亿美元,增长32%。软件技术和服务出口已是国际收支无形收入的重要来源。印度侨汇收入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由于在海外工作的信息技术人员向国内汇款增加。同时,软件业的发展正在驱动半导体和其他硬件产品如晶片、组装、测试、平板、LCD、OLCD、液晶显示器和储存器等的发展。该年度个人电脑销售了450万台,创历史新高。其次,印度电信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06年2月,用户电话机总数达1.41亿部,其中固定电话为4800万部,移动电话为9300万个,年均增长率为30%。电话普及率已经上升到12%。而在1995年,用户电话机总数只有800万部,普及率为0.8%。2005—2006年度电信服务收入达9000亿卢比,占GDP 的1%,估计三年内将占GDP的2%。
(三)稳定财政的两大突破
1. 通过拓宽税基和增收节支,中央税收占GDP的百分比连续扩大:2003—2004年度占92%,2004—2005年度为9.8%,2005—2006年度达10.5%。税收收入继2004—2005年度增加199%后,2005—2006年度又增加21.4%。在经济继续增长和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的情况下,预计2006—2007年度税收将占GDP 的112%。在邦一级,执行统一增值税的25个邦和直辖区税收也增加了。自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其税收额共计6193亿卢比,比上年度同期5282.5亿卢比增加15.53%。平均每个邦的增幅为15%—16%。税收增加,有利于最终在全国推进统一增值税的改革。至今,印度人民党执政的几个邦还在抵制执行中央政府的这项税收改革。
2. 经常预算赤字和财政赤字均低于预算指标。2005—2006年度修正预算赤字占GDP的26%,财政赤字占GDP 的4.1%,分别低于该年度预算数字2.7%和4.3%。此外,计划开支占预算总开支的比重有所提高,2004—2005年度为26.6%,2005—2006年度为28.3%。这表明,政府开支的质量改善,即用于投资的开支扩大了。加上私营企业的投资,投资率从2002—2003年度占GDP的25.3%上升到2004—2005年度的301%。积累率也上升到29.1%。
另外,逐渐减少补贴的努力也有一些进展。各种补贴占GDP的比重从2002—2003年度占166%降至2004—2005年度的1.45%,2005—2006年度为1.31%。粮食补贴开支增幅是20年来最低的,2005—2006年度仅增加1.55%,低于2000—2003年平均27%的增幅。但是,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2005—2006年度对石油、化肥、电力补贴额达4635.8亿卢比,比2004—2005年度增加3.9%。
(四)能源短缺导致贸易逆差扩大,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印度能源自给率为85%。200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315亿吨石油当量,人均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1686公斤的30.5%。在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缺口最大。2004—2005年度原油产量为3340万吨,进口原油1亿吨,自给率为29%。2005—2006年度头11个月原油产量为2935.7万吨,比上年度同期下降5.5%。由于经济发展加快,需求增长迅速,印度现已居世界原油进口国的第6位。而国内资源有限,生产停滞,官方估计到2020年自给率将降至15%。在国际油价上涨和原油进口量增加的形势下,石油进口开支急剧扩大。2005—2006年度石油进口开支达400亿美元 ,导致外贸进口总额达1400 亿美元,扩大38%,而出口总额虽然创1001亿美元纪录,比上年度增长25%,逆差却达399亿美元。印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已由连续三年顺差转变为逆差。
据2005年1月的地质调查,印度的煤藏量为2478.4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尽管如此,但煤矿的含灰量达40%。2003—2004年度煤产量为3.837亿吨, 供求差额为2700万吨,褐煤需大量进口。2005—2006年度前11个月煤产量为3629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4%,但仍低于经济增长率。由于大多数电站以煤为燃料,煤和天然气供应不足又影响到电力。2003—2004年度电力需求量为5592.64亿度,供电量为5193.98亿度,缺8%,用电高峰期缺12%。2005—2006年度电力仅增长4.7%,由于电力短缺,GDP损失30000亿卢比。
(五)农业停滞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羁绊
印度计划部门早已认定,如果使经济增长率达到8%,农业年均增长4%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绿色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粮食生产增加了67.28%,达到1.2032亿吨。从1978年起,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并经常保有2000万吨左右的储备粮。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开始走下坡路。“八五”计划期间(1992—1997),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4.7%;“九五”计划期间(1997—2002),这个比率下降到2.1%;“十五”计划前三年(2002—2005)进一步下降到1.5%。实际上,2002—2003年度的农业生产几乎与12年前的1990—1991年度持平。2002—2003年度,印度农业生产总指数(1978—1982年度为100)为150.7,1990—1991年度为148.4,两者相差无几,而粮食产量2002—2003年度为1742亿吨,反比1990—1991年度的1.764亿吨减少220万吨。这就是说,印度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了12年。
近年来农业生产的停滞给印度带来了已经久违的粮食短缺。2001年底,印度的储备粮食曾达到6480万吨的高峰。为了解决令人头痛的粮食库存过多的问题,以后几年印度出口的粮食达到2060万吨。但到2005年10月,粮食库存减少到1510万吨,敲响了粮食短缺的警钟,印度政府立即宣布禁止粮食出口。2006年年初,小麦库存只剩下620万吨,比缓冲储备粮少了200万吨,印度政府正在安排小麦进口。
2005年 10月28日,曼莫汉·辛格总理在农业科技中心全国大会上不无遗憾地说,目前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一个“令人扫兴的角色,如果我们要想取得年均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必须使农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
(六)失业队伍扩大,农村贫困问题加重
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失业队伍也在扩大。因此印度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无就业的”(jobless)增长。90年代初,有组织部门(指公司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为2800万人,到2004年减少到2700万人(其中2000万人为政府及公营部门雇用人员)。另据印度政府2004—2005年度经济调查,从2000年到2003年,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5%,但该部门的年均就业增长率却为-3%;同样,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8.5%,就业增长率为-0.7%。一部分城市失业人口倒流到劳动力过于饱和的农村,形成了庞大的城乡失业队伍,这进一步加重了农村贫困问题,从而引起农村社会的动荡,所谓“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农村武装斗争,已蔓延到广大地区。据印度内政部最近公布的资料,在全国602个行政县中,已有165个县出现这种武装活动,武装人员超过2万名。Indian Express, April 3,2006. 印度失业人数一向缺乏精确统计。印度官方公布的数字有两种:一种是计划委员会《第十个五年计划》文本中公布的数字,2001年3月全国总人口为10.258亿人,其中劳动力总数中,就业人数为3.4336亿人,失业人数为3485万人,失业率为9.21%;另一种是失业登记所的登记在册人员,2003年底全国945个登记所的在册人员为4138.9万人。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
(一)推进温和的财政改革
2006—2007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兼顾各方利益,既适应经济增长需要,又进行了一些调整,旨在缓解突出的分配不公的矛盾。该预算已经议会通过。
2006—2007年度预算总开支比2005—2006年度修正预算增加10.86%,其中对社会部门的开支增加20%。教育、卫生开支继续列为优先。中央用于教育的计划开支为361.6 亿卢比,增加33.4%。《最低共同纲领》强调的扶贫、就业保障、农村建设、安全饮水、1200万儿童免费营养午餐、修建校舍等八大项社会福利开支为5001.5 亿卢比,增加43.2%,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劳动人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国防开支为8900亿卢比,增加7.2%,其中国防资本开支达3745.8亿卢比,用于提升国防装备现代化。本着降低关税的原则,非农产品平均关税率从15%降至125%,与东亚国家的税率差距正在缩小。货物税率降低到8%。公司税率为33%,另有附加税,但取消了资本所得税。奇丹巴拉姆说,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已经成熟”,服务税率从10%提高到12%,并新增15种服务税,对软件产品征收8%的货物税。调整后直接税收将增加400亿卢比,间接税收增加200 亿卢比。他把预算中的财政开支和税收的改革概括为:“政府决定使国家走上经济高增长的道路,平等和社会公正是我们的目标。”这也是左派政党支持政府的条件。
(二)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重振制造业
印度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服务出口竞争力,使印度成为世界服务中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是开展金融、教育、医疗和会计等领域的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部决定在经济特区建立金融中心,在海外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在医疗服务方面,要使印度成为高质量的医疗国家。在会计服务方面,印度将与其他国家达成协定,除开展自然人的会计服务外,还将开展网上会计服务。同时,在农村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增加电信基础设施,逐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但是,印度难以绕过制造业直接从农业经济发展到服务业经济,因为制造业是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1991年至2003年间,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仅从15.8%增至17%。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D.马兰说,未来10年制造业应占国民收入的25%—30%,即年增长12%—14%。纺织业是重点关注的部门,技术升级基金将从43.5亿卢比增至2006—2007年度的53.5亿卢比。自2005年10月启动的建立25个纺织工业园计划,迄今已被批准7个。政府还将鼓励黄麻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使其成为“黄金织品”,对手纺的拨款进一步增加。食品加工也列为优先发展产业。工业部准备在五年内拨款95.6亿卢比用于全国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确定的10个优先行动领域,其中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对中小企业家管理技术支持、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体制运动和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等。未来几年,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或与外资合营,竞争力也将提高。
(三)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
为了实现经济崛起,曼莫汉·辛格总理不止一次地呼吁全力发展农业生产。2006年1月3日,他在印度科学大会的开幕辞中吁请科技界启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他说,这次革命要特别关注旱地农业,而且要适应小农和边际农的需要。他还指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应该是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制造业提供新技术,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号称印度绿色革命之父的M.S.斯瓦米纳坦以全国农民委员会主席的名义提出报告,建议将2006—2007农业年度定为“农业振兴年”,并制定一个“行动计划”。这个包含各种措施的一揽子计划实际上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该计划提出了五项振兴农业的措施,主要是:
1.提升土地健康程度:由农业大学、研究所、农民科学中心、化肥公司、邦政府农业部和农民协会通力合作,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2.改进水利管理体系:改进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对雨水、地下水、河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对现有的水井、塘坝等各种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通过立法管理水资源分配。
3.信贷和保险:改革农村信贷体系是提高小农生产能力和避免农民频频自杀的有效途径。政府将考虑对银行金融体系提供支持,使农作物贷款年利率降低到4%。中央和邦政府必须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并为灾区农民提供援助。
4.推广生物和信息技术:在每一个村社选择一对男女青年,对他们进行新技术的专门培训,从而建立一支全国农村科技队伍。尽快建立一个农业科技专业局。
5.市场:一个有保证和有利可图的市场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农民生计得以保证的惟一机会。为此,市场改革必须从生产计划开始,从而使种植—消费—商业每一个环节得到及时关注。
印度农业生产正在从 “供应驱动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印度政府将会在农业改革方面迈出较大的步伐,如废除或修订早已过时的《农产品市场法》,统一国内农产品市场,允许外资和私营公司进入农业领域,等等。进入2006年以后,印度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振兴农业的浪潮,第二次绿色革命就此启动。
(四)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不再放慢和增加就业,必须建设一流的和适用的基础设施
曼莫汉·辛格总理说,为了保证8%—10%的经济增长率,需要对基础设施投资17000亿卢比。但只靠政府的资金显然是不够的。政府除了采取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外,还希望世界银行和西方大国援助。现政府基本上执行上届政府的基础设施规划。长达3万公里的国家公路计划正在执行中,六车道连接四大城市的金四角公路网和南北、东西两条国家级公路,预计将在2012年完成。东北边境的公路也在施工。铁路现代化计划业已制定。港口、机场、电站和经济特区等都在加紧建设,全国35条河流联网工程也提上了日程。官方估计,到2010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500亿美元。2006年3月31日,日本宣布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1555亿日元(合13亿美元)。这笔款项主要用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电网、电站、环境、林业、水供应、城市交通、排污系统和港口等方面。
(五)确保能源安全
印度政府已将能源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 争取到2030年实现能源独立。
1.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寻求油、气资源。印度在越南、俄罗斯、伊拉克、伊朗、苏丹、缅甸、利比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卡塔尔、叙利亚和巴西等国已有投资,其中对俄罗斯萨哈林-1油田的投资达27.7亿美元。除此之外,石油部对外还有250亿美元的投资能力。其目标是,在境外自主开采的原油达到进口原油的15%。国内炼油能力将从目前的1.2737亿吨增至2012年的2.1亿吨。届时将有5600万吨石油产品用于出口,从而部分冲销原油价格的上涨。由于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面临恐怖主义活动和海盗等不安全因素,印度国防部着重加强海军建设,并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军事合作,共同保卫这一重要石油通道。从长远安全考虑,印度决定独自或与其他国家合作建设几条跨国境油气管道,已进入正式商谈阶段的有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和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管道。
2.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扩大石油替代能源的比重。今后将更多地利用煤炭、水力、核电、天然气和再生能源,并加强对氢能的研究开发。目前电力装机容量为12.1万兆瓦,所需能源的89%来自本国,其中煤炭占56%,水力占25%,核电占3%,可再生能源占5%,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占11%,其中石油占1%。2030年装机容量需求将上升到40万兆瓦,能源结构指标为:煤占40%—50%,充分挖掘水力发电潜力,核电占10%,可再生能源占20%—25%,天然气占5%。为达到这一目标,除新建电站外,对老电站进行技术改造。燃煤电站将推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在开采难度大的煤矿采用煤液化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的应用;在城市,高层新建筑须有太阳能装置,垃圾发电站从目前的两座增至900座;有条件的地区开发风力发电。运输部门年消费石油1.12亿吨,将部分以生物柴油替代。印度有一种麻风树可提炼生物柴油,每升价格仅20卢比。全国6000万公顷荒地中一半适宜栽种。据估计,生物燃料有年产近6000万吨的潜力。
3.与核大国进行民用核能合作。自印度1974年第一次核试验以来,美国就中断了对印度塔拉普尔核电站的浓缩铀供应,1998年印度第二次核爆炸后,西方又以印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为由对印度进行核制裁,致使印度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2万兆瓦的计划进展缓慢,而充分利用本国钍资源的增殖快堆计划要在2030年以后才能实现,可谓远水不解近渴。2006年3月初,美国布什总统访问印度,双方达成核协议:印度同意将现有的22个核反应堆中的14个民用反应堆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监督,以此为交换,美国向印度提供浓缩铀和核电技术。美国中断32年的核燃料供应问题可望解决。此举还可使印度从国际市场进口更多的铀,从而使现有核电站的载荷力从目前的68.5%提高到90%。就在俄国总统普京访问印度的前两天,俄罗斯率先向印度销售60万吨低浓缩铀。
接着,曼莫汉·辛格总理与到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3月20日签署了关于发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宣言。 核大国竞相向印度出售核原料和核技术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在国内,国营热电公司、私营里拉安斯能源公司和塔塔电力公司也都盼望政府尽快修改原子能法,以便投资建核电站。
(六)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启动第二代经济改革
迄今为止,印度政府批准了148个特区申请,已经运营的特区有15个,其中8个是以前的出口加工区。信息技术、电子硬件、生物技术、纺织和服装、汽车和零件、石油化工、电力、钢铁、铝等专门行业特区有43个,另外还有多种行业的特区。大部分特区尚在建设阶段,预计在两三年内完工。今年2月,政府新批准的经济特区建设投资,到2009年为1万亿卢比,面积共4万公顷,可增加 5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投资主要来自私营大企业,有的来自房地产开发商,有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以私营大企业的名义建立的特区更有利于招商引资。特区内有一流的物资和通信设施。政府在特区内实行更为宽松的政策:如一个窗口办公;投产后免税10年;银行优先贷款;产品纳关税后全部可在印度市场销售;卢比可全部兑换;简化劳工法,使企业主可以自由雇用和解雇劳工;以及允许在特区内的外国保险公司100%控股等。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和吸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是印度总理最近在孟买召开的亚洲社会会议上提出的,他还说,如果在特区试验获得成果,将在全国推广。2005—2006年度经济特区出口总额为2500亿卢比,比2004—2005年度增长26%。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说,经济特区是“出口增长的引擎”,希望通过建立特区等的改革使全国出口总额从2005—2006年度的1001亿美元增加到2006—2007年度的12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从而使印度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从目前的0.8%上升到1.5%。
前景
印度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当前表现确实有令人感到乐观之处,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难题。
先来看看印度经济中闪光的亮点。除前所述外,至少还可以补充以下两点:
1人口优势。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2000年印度人口的1/3在15岁以下,到2020年印度人平均年龄为29岁,而中国人和美国人为35岁,西欧人45岁,日本人48岁。在今后10至20年中,印度将会拥有一支庞大的具有活力的劳动力队伍。据巴拉特企业集团董事长桑尼尔·米塔尔最近在班加罗尔管理学院发表的演说,目前印度有6.3亿人处于工作年龄段,到2010年将增加到8.37亿人。10年后西方世界将进入老年化时代,届时,“印度人的双手和智慧将为全世界服务”。
2. 股市牛气十足。从2003年4月到2006年3月底,印度股市连续3年处于牛气状态。在此期间,Sensex指数(孟买30种敏感股票指数,1978—1979年度为100)从3037点上升到11279点,涨幅达2.7倍。2006年2月6日该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成为世界八大股指超过5位数的顶级股市。再有,印度股市涨幅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04—2005年度涨幅为84%,2005—2006年度为74%,2006年3月,股市资本化首次突破300万亿卢比。外国机构投资对印度股市的青睐是牛市的一个强劲支撑因素。近三年来,外国机构投资为印度股市共注入了300多亿美元。在印度证监会注册的外国机构已从2004年的540家增加到2005年的685家和目前的882家。
此外,印度在国际关系方面不仅与世界各主要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印度的崛起。
不过,印度国内政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经济发展也在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动乱和广大农村地区由印度共产党(毛派)领导的所谓“纳萨尔巴里分子”的武装斗争,后者近年来还有较大发展,正在成为国内安全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最后还须指出,印度某些基本经济指标尚处于较低水平,如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20美元,出口贸易还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1%,每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40—50亿美元。这说明印度在崛起过程中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联合进步联盟政府执政已近两年。尽管在这一期间受到海啸等自然灾害、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低迷的不利影响,印度2004—2005年度经济增长率仍达到7.5%,2005—2006年度达到8.1%。如果把 2003—2004年度经济增长85%与这两个年度排在一起,三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打破了1994—1995、1995—1996和1996—1997三个年度经济年均增长7.5%的历史最高记录。财政状况也开始好转,物价稳定,股市兴旺,企业信心增强。印度经济发展跨上了新台阶,现政府推进以人为本的经济改革初战告捷。由于新记录是在印度基础设施落后、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10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意味着印度经济还有增长潜力,因而引起世界的格外关注。最近,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几次谈到,“未来几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0%。”印度经济能否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取决于诸多因素。我们只能根据目前印度的经济形势和印度政府采取的政策及措施进行分析。
一、总体经济形势看好,但困难仍然不少
(一)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据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2006—2007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引用的中央统计局的数字,印度2004—200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7.5%,其中制造业增长率为8.1%;2005—2006年度GDP增长8.1% ,其中制造业增长9.4%,显示出制造业发展加强的迹象。实际上,除了农业仅增长2.3%,矿产仅增长0.4%外,其他部门都有不俗的表现。通货膨胀率为4.2%,卢比坚挺。2006年3月31日,外汇储备达1500亿美元,足以支付14个月的进口。而2005年底外债总额为1192亿美元,已经属于世界上债务不重的国家,其中长期债务占90%以上。侨汇收入在2005年也创新高,达233亿美元,是同年外国机构投资额的一倍多。这样,政府就完成了执行《最低共同纲领》的第一个任务:保证经济高速增长。不少专家认为,“印度经济已经开始迎来新一轮景气循环发展时期”。
(二)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2005—2006年度,印度服务业占GDP的54%。近两年服务业保持8.5%的增长率,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服务起了关键作用。据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战略评论的数字,2005—2006年度信息技术和服务产值为363亿美元,比2004—2005年度增长28%,占GDP 的4.8%;其中出口值为234亿美元,增长32%。软件技术和服务出口已是国际收支无形收入的重要来源。印度侨汇收入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由于在海外工作的信息技术人员向国内汇款增加。同时,软件业的发展正在驱动半导体和其他硬件产品如晶片、组装、测试、平板、LCD、OLCD、液晶显示器和储存器等的发展。该年度个人电脑销售了450万台,创历史新高。其次,印度电信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06年2月,用户电话机总数达1.41亿部,其中固定电话为4800万部,移动电话为9300万个,年均增长率为30%。电话普及率已经上升到12%。而在1995年,用户电话机总数只有800万部,普及率为0.8%。2005—2006年度电信服务收入达9000亿卢比,占GDP 的1%,估计三年内将占GDP的2%。
(三)稳定财政的两大突破
1. 通过拓宽税基和增收节支,中央税收占GDP的百分比连续扩大:2003—2004年度占92%,2004—2005年度为9.8%,2005—2006年度达10.5%。税收收入继2004—2005年度增加199%后,2005—2006年度又增加21.4%。在经济继续增长和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的情况下,预计2006—2007年度税收将占GDP 的112%。在邦一级,执行统一增值税的25个邦和直辖区税收也增加了。自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其税收额共计6193亿卢比,比上年度同期5282.5亿卢比增加15.53%。平均每个邦的增幅为15%—16%。税收增加,有利于最终在全国推进统一增值税的改革。至今,印度人民党执政的几个邦还在抵制执行中央政府的这项税收改革。
2. 经常预算赤字和财政赤字均低于预算指标。2005—2006年度修正预算赤字占GDP的26%,财政赤字占GDP 的4.1%,分别低于该年度预算数字2.7%和4.3%。此外,计划开支占预算总开支的比重有所提高,2004—2005年度为26.6%,2005—2006年度为28.3%。这表明,政府开支的质量改善,即用于投资的开支扩大了。加上私营企业的投资,投资率从2002—2003年度占GDP的25.3%上升到2004—2005年度的301%。积累率也上升到29.1%。
另外,逐渐减少补贴的努力也有一些进展。各种补贴占GDP的比重从2002—2003年度占166%降至2004—2005年度的1.45%,2005—2006年度为1.31%。粮食补贴开支增幅是20年来最低的,2005—2006年度仅增加1.55%,低于2000—2003年平均27%的增幅。但是,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2005—2006年度对石油、化肥、电力补贴额达4635.8亿卢比,比2004—2005年度增加3.9%。
(四)能源短缺导致贸易逆差扩大,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印度能源自给率为85%。2001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315亿吨石油当量,人均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1686公斤的30.5%。在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缺口最大。2004—2005年度原油产量为3340万吨,进口原油1亿吨,自给率为29%。2005—2006年度头11个月原油产量为2935.7万吨,比上年度同期下降5.5%。由于经济发展加快,需求增长迅速,印度现已居世界原油进口国的第6位。而国内资源有限,生产停滞,官方估计到2020年自给率将降至15%。在国际油价上涨和原油进口量增加的形势下,石油进口开支急剧扩大。2005—2006年度石油进口开支达400亿美元 ,导致外贸进口总额达1400 亿美元,扩大38%,而出口总额虽然创1001亿美元纪录,比上年度增长25%,逆差却达399亿美元。印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已由连续三年顺差转变为逆差。
据2005年1月的地质调查,印度的煤藏量为2478.4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尽管如此,但煤矿的含灰量达40%。2003—2004年度煤产量为3.837亿吨, 供求差额为2700万吨,褐煤需大量进口。2005—2006年度前11个月煤产量为3629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4%,但仍低于经济增长率。由于大多数电站以煤为燃料,煤和天然气供应不足又影响到电力。2003—2004年度电力需求量为5592.64亿度,供电量为5193.98亿度,缺8%,用电高峰期缺12%。2005—2006年度电力仅增长4.7%,由于电力短缺,GDP损失30000亿卢比。
(五)农业停滞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羁绊
印度计划部门早已认定,如果使经济增长率达到8%,农业年均增长4%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绿色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粮食生产增加了67.28%,达到1.2032亿吨。从1978年起,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并经常保有2000万吨左右的储备粮。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开始走下坡路。“八五”计划期间(1992—1997),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4.7%;“九五”计划期间(1997—2002),这个比率下降到2.1%;“十五”计划前三年(2002—2005)进一步下降到1.5%。实际上,2002—2003年度的农业生产几乎与12年前的1990—1991年度持平。2002—2003年度,印度农业生产总指数(1978—1982年度为100)为150.7,1990—1991年度为148.4,两者相差无几,而粮食产量2002—2003年度为1742亿吨,反比1990—1991年度的1.764亿吨减少220万吨。这就是说,印度农业生产几乎停滞了12年。
近年来农业生产的停滞给印度带来了已经久违的粮食短缺。2001年底,印度的储备粮食曾达到6480万吨的高峰。为了解决令人头痛的粮食库存过多的问题,以后几年印度出口的粮食达到2060万吨。但到2005年10月,粮食库存减少到1510万吨,敲响了粮食短缺的警钟,印度政府立即宣布禁止粮食出口。2006年年初,小麦库存只剩下620万吨,比缓冲储备粮少了200万吨,印度政府正在安排小麦进口。
2005年 10月28日,曼莫汉·辛格总理在农业科技中心全国大会上不无遗憾地说,目前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一个“令人扫兴的角色,如果我们要想取得年均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必须使农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4%”。
(六)失业队伍扩大,农村贫困问题加重
1991年印度实行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率虽然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失业队伍也在扩大。因此印度一些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无就业的”(jobless)增长。90年代初,有组织部门(指公司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为2800万人,到2004年减少到2700万人(其中2000万人为政府及公营部门雇用人员)。另据印度政府2004—2005年度经济调查,从2000年到2003年,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6.5%,但该部门的年均就业增长率却为-3%;同样,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为8.5%,就业增长率为-0.7%。一部分城市失业人口倒流到劳动力过于饱和的农村,形成了庞大的城乡失业队伍,这进一步加重了农村贫困问题,从而引起农村社会的动荡,所谓“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农村武装斗争,已蔓延到广大地区。据印度内政部最近公布的资料,在全国602个行政县中,已有165个县出现这种武装活动,武装人员超过2万名。Indian Express, April 3,2006. 印度失业人数一向缺乏精确统计。印度官方公布的数字有两种:一种是计划委员会《第十个五年计划》文本中公布的数字,2001年3月全国总人口为10.258亿人,其中劳动力总数中,就业人数为3.4336亿人,失业人数为3485万人,失业率为9.21%;另一种是失业登记所的登记在册人员,2003年底全国945个登记所的在册人员为4138.9万人。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
(一)推进温和的财政改革
2006—2007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兼顾各方利益,既适应经济增长需要,又进行了一些调整,旨在缓解突出的分配不公的矛盾。该预算已经议会通过。
2006—2007年度预算总开支比2005—2006年度修正预算增加10.86%,其中对社会部门的开支增加20%。教育、卫生开支继续列为优先。中央用于教育的计划开支为361.6 亿卢比,增加33.4%。《最低共同纲领》强调的扶贫、就业保障、农村建设、安全饮水、1200万儿童免费营养午餐、修建校舍等八大项社会福利开支为5001.5 亿卢比,增加43.2%,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劳动人民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国防开支为8900亿卢比,增加7.2%,其中国防资本开支达3745.8亿卢比,用于提升国防装备现代化。本着降低关税的原则,非农产品平均关税率从15%降至125%,与东亚国家的税率差距正在缩小。货物税率降低到8%。公司税率为33%,另有附加税,但取消了资本所得税。奇丹巴拉姆说,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已经成熟”,服务税率从10%提高到12%,并新增15种服务税,对软件产品征收8%的货物税。调整后直接税收将增加400亿卢比,间接税收增加200 亿卢比。他把预算中的财政开支和税收的改革概括为:“政府决定使国家走上经济高增长的道路,平等和社会公正是我们的目标。”这也是左派政党支持政府的条件。
(二)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重振制造业
印度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服务出口竞争力,使印度成为世界服务中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是开展金融、教育、医疗和会计等领域的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商业部决定在经济特区建立金融中心,在海外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在医疗服务方面,要使印度成为高质量的医疗国家。在会计服务方面,印度将与其他国家达成协定,除开展自然人的会计服务外,还将开展网上会计服务。同时,在农村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增加电信基础设施,逐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但是,印度难以绕过制造业直接从农业经济发展到服务业经济,因为制造业是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1991年至2003年间,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仅从15.8%增至17%。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D.马兰说,未来10年制造业应占国民收入的25%—30%,即年增长12%—14%。纺织业是重点关注的部门,技术升级基金将从43.5亿卢比增至2006—2007年度的53.5亿卢比。自2005年10月启动的建立25个纺织工业园计划,迄今已被批准7个。政府还将鼓励黄麻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使其成为“黄金织品”,对手纺的拨款进一步增加。食品加工也列为优先发展产业。工业部准备在五年内拨款95.6亿卢比用于全国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确定的10个优先行动领域,其中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对中小企业家管理技术支持、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体制运动和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等。未来几年,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或与外资合营,竞争力也将提高。
(三)推进第二次绿色革命
为了实现经济崛起,曼莫汉·辛格总理不止一次地呼吁全力发展农业生产。2006年1月3日,他在印度科学大会的开幕辞中吁请科技界启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他说,这次革命要特别关注旱地农业,而且要适应小农和边际农的需要。他还指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应该是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制造业提供新技术,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号称印度绿色革命之父的M.S.斯瓦米纳坦以全国农民委员会主席的名义提出报告,建议将2006—2007农业年度定为“农业振兴年”,并制定一个“行动计划”。这个包含各种措施的一揽子计划实际上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该计划提出了五项振兴农业的措施,主要是:
1.提升土地健康程度:由农业大学、研究所、农民科学中心、化肥公司、邦政府农业部和农民协会通力合作,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2.改进水利管理体系:改进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对雨水、地下水、河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对现有的水井、塘坝等各种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通过立法管理水资源分配。
3.信贷和保险:改革农村信贷体系是提高小农生产能力和避免农民频频自杀的有效途径。政府将考虑对银行金融体系提供支持,使农作物贷款年利率降低到4%。中央和邦政府必须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并为灾区农民提供援助。
4.推广生物和信息技术:在每一个村社选择一对男女青年,对他们进行新技术的专门培训,从而建立一支全国农村科技队伍。尽快建立一个农业科技专业局。
5.市场:一个有保证和有利可图的市场是农业赖以生存和农民生计得以保证的惟一机会。为此,市场改革必须从生产计划开始,从而使种植—消费—商业每一个环节得到及时关注。
印度农业生产正在从 “供应驱动机制”向“市场机制”转变,印度政府将会在农业改革方面迈出较大的步伐,如废除或修订早已过时的《农产品市场法》,统一国内农产品市场,允许外资和私营公司进入农业领域,等等。进入2006年以后,印度全国上下出现了一股振兴农业的浪潮,第二次绿色革命就此启动。
(四)为了保证经济增长不再放慢和增加就业,必须建设一流的和适用的基础设施
曼莫汉·辛格总理说,为了保证8%—10%的经济增长率,需要对基础设施投资17000亿卢比。但只靠政府的资金显然是不够的。政府除了采取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外,还希望世界银行和西方大国援助。现政府基本上执行上届政府的基础设施规划。长达3万公里的国家公路计划正在执行中,六车道连接四大城市的金四角公路网和南北、东西两条国家级公路,预计将在2012年完成。东北边境的公路也在施工。铁路现代化计划业已制定。港口、机场、电站和经济特区等都在加紧建设,全国35条河流联网工程也提上了日程。官方估计,到2010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500亿美元。2006年3月31日,日本宣布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1555亿日元(合13亿美元)。这笔款项主要用于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电网、电站、环境、林业、水供应、城市交通、排污系统和港口等方面。
(五)确保能源安全
印度政府已将能源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 争取到2030年实现能源独立。
1.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寻求油、气资源。印度在越南、俄罗斯、伊拉克、伊朗、苏丹、缅甸、利比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埃及、卡塔尔、叙利亚和巴西等国已有投资,其中对俄罗斯萨哈林-1油田的投资达27.7亿美元。除此之外,石油部对外还有250亿美元的投资能力。其目标是,在境外自主开采的原油达到进口原油的15%。国内炼油能力将从目前的1.2737亿吨增至2012年的2.1亿吨。届时将有5600万吨石油产品用于出口,从而部分冲销原油价格的上涨。由于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面临恐怖主义活动和海盗等不安全因素,印度国防部着重加强海军建设,并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军事合作,共同保卫这一重要石油通道。从长远安全考虑,印度决定独自或与其他国家合作建设几条跨国境油气管道,已进入正式商谈阶段的有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管道和缅甸—孟加拉国—印度管道。
2.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扩大石油替代能源的比重。今后将更多地利用煤炭、水力、核电、天然气和再生能源,并加强对氢能的研究开发。目前电力装机容量为12.1万兆瓦,所需能源的89%来自本国,其中煤炭占56%,水力占25%,核电占3%,可再生能源占5%,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占11%,其中石油占1%。2030年装机容量需求将上升到40万兆瓦,能源结构指标为:煤占40%—50%,充分挖掘水力发电潜力,核电占10%,可再生能源占20%—25%,天然气占5%。为达到这一目标,除新建电站外,对老电站进行技术改造。燃煤电站将推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在开采难度大的煤矿采用煤液化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的应用;在城市,高层新建筑须有太阳能装置,垃圾发电站从目前的两座增至900座;有条件的地区开发风力发电。运输部门年消费石油1.12亿吨,将部分以生物柴油替代。印度有一种麻风树可提炼生物柴油,每升价格仅20卢比。全国6000万公顷荒地中一半适宜栽种。据估计,生物燃料有年产近6000万吨的潜力。
3.与核大国进行民用核能合作。自印度1974年第一次核试验以来,美国就中断了对印度塔拉普尔核电站的浓缩铀供应,1998年印度第二次核爆炸后,西方又以印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为由对印度进行核制裁,致使印度到2020年使核电装机容量达到2万兆瓦的计划进展缓慢,而充分利用本国钍资源的增殖快堆计划要在2030年以后才能实现,可谓远水不解近渴。2006年3月初,美国布什总统访问印度,双方达成核协议:印度同意将现有的22个核反应堆中的14个民用反应堆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监督,以此为交换,美国向印度提供浓缩铀和核电技术。美国中断32年的核燃料供应问题可望解决。此举还可使印度从国际市场进口更多的铀,从而使现有核电站的载荷力从目前的68.5%提高到90%。就在俄国总统普京访问印度的前两天,俄罗斯率先向印度销售60万吨低浓缩铀。
接着,曼莫汉·辛格总理与到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3月20日签署了关于发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宣言。 核大国竞相向印度出售核原料和核技术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在国内,国营热电公司、私营里拉安斯能源公司和塔塔电力公司也都盼望政府尽快修改原子能法,以便投资建核电站。
(六)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启动第二代经济改革
迄今为止,印度政府批准了148个特区申请,已经运营的特区有15个,其中8个是以前的出口加工区。信息技术、电子硬件、生物技术、纺织和服装、汽车和零件、石油化工、电力、钢铁、铝等专门行业特区有43个,另外还有多种行业的特区。大部分特区尚在建设阶段,预计在两三年内完工。今年2月,政府新批准的经济特区建设投资,到2009年为1万亿卢比,面积共4万公顷,可增加 5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投资主要来自私营大企业,有的来自房地产开发商,有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以私营大企业的名义建立的特区更有利于招商引资。特区内有一流的物资和通信设施。政府在特区内实行更为宽松的政策:如一个窗口办公;投产后免税10年;银行优先贷款;产品纳关税后全部可在印度市场销售;卢比可全部兑换;简化劳工法,使企业主可以自由雇用和解雇劳工;以及允许在特区内的外国保险公司100%控股等。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和吸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是印度总理最近在孟买召开的亚洲社会会议上提出的,他还说,如果在特区试验获得成果,将在全国推广。2005—2006年度经济特区出口总额为2500亿卢比,比2004—2005年度增长26%。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卡迈勒·纳特说,经济特区是“出口增长的引擎”,希望通过建立特区等的改革使全国出口总额从2005—2006年度的1001亿美元增加到2006—2007年度的120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从而使印度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从目前的0.8%上升到1.5%。
前景
印度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当前表现确实有令人感到乐观之处,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难题。
先来看看印度经济中闪光的亮点。除前所述外,至少还可以补充以下两点:
1人口优势。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2000年印度人口的1/3在15岁以下,到2020年印度人平均年龄为29岁,而中国人和美国人为35岁,西欧人45岁,日本人48岁。在今后10至20年中,印度将会拥有一支庞大的具有活力的劳动力队伍。据巴拉特企业集团董事长桑尼尔·米塔尔最近在班加罗尔管理学院发表的演说,目前印度有6.3亿人处于工作年龄段,到2010年将增加到8.37亿人。10年后西方世界将进入老年化时代,届时,“印度人的双手和智慧将为全世界服务”。
2. 股市牛气十足。从2003年4月到2006年3月底,印度股市连续3年处于牛气状态。在此期间,Sensex指数(孟买30种敏感股票指数,1978—1979年度为100)从3037点上升到11279点,涨幅达2.7倍。2006年2月6日该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成为世界八大股指超过5位数的顶级股市。再有,印度股市涨幅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04—2005年度涨幅为84%,2005—2006年度为74%,2006年3月,股市资本化首次突破300万亿卢比。外国机构投资对印度股市的青睐是牛市的一个强劲支撑因素。近三年来,外国机构投资为印度股市共注入了300多亿美元。在印度证监会注册的外国机构已从2004年的540家增加到2005年的685家和目前的882家。
此外,印度在国际关系方面不仅与世界各主要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印度的崛起。
不过,印度国内政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经济发展也在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动乱和广大农村地区由印度共产党(毛派)领导的所谓“纳萨尔巴里分子”的武装斗争,后者近年来还有较大发展,正在成为国内安全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最后还须指出,印度某些基本经济指标尚处于较低水平,如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20美元,出口贸易还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1%,每年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40—50亿美元。这说明印度在崛起过程中还需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