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皇朝五十年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前,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吸引力仅次于其于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今年9月,又一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拉开了帷幕,中国的又一个盛世王朝再次引发世界的惊叹。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中国也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与世界产生了广泛的联系,文官势力最终超越武将成为管治阶层的领导,皇帝的角色逐渐由独裁者演变为抽象的皇权标志。
  明代早期的这50年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众多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大英博物馆举办的这场名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的特展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珍贵中国文物来建构的。此次展览共展出280件展品,其中2/3的展品来自31家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另1/3的展品则来自大英博物馆。展品中包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的108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2件。这些展品不仅在视觉上引人关注,同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持续至2015年1月5日的大型特展,其目标之一就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中国与外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拥有灿烂的多元文化。郑和率庞大船队远赴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丰富的物质文化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由日本京都至非洲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外交与贸易来往。此次展览将首次探讨明朝定都北京、建造紫禁城背后的重要社会文化变迁。而除了京城的宫廷以外,展览还将重点介绍山东、四川、湖北省,也就是中国东部、西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明代藩王墓出土的考古文物。展览以文化交流为主线,通过陶瓷、绘画、雕塑、金器和服饰等展品,从宫廷生活、军事艺术、和平艺术、宗教信仰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将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来说至为重要一页展现在观众眼前。
  明永乐 黄釉盘
  直径31.7厘米
  虽然明代的黄釉瓷以弘治最负盛名,但中国历史上纯正黄釉瓷的烧制成功乃始自永乐一朝,此盘即为最好的明证。此盘底部无釉,不同于此后黄釉瓷盘底部满釉且写有款识的特征,值得注意。
  明宣德 青花桃形鸟食罐
  长11.5厘米 高4.5厘米
  此鸟食罐做成两个桃子挖空的形状,再配以青花所绘枝叶,别具匠心。养鸟观赏在中国由来已久,鸟食罐的制作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延续不断。到了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鸟食罐种类极为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明永乐 青花荔枝图抱月瓶
  高25厘米 宽22厘米 厚12厘米
  抱月瓶也称宝月瓶,因腹圆若满月而得名,是受西亚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型,盛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此瓶颈部有一对如意耳,瓶腹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底部为波浪纹饰。荔枝是吉祥的象征,代表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在明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也饮用用荔枝酿制而成的酒,有意思的猜测是,这件抱月瓶有可能曾经盛放过荔枝酒。
  明宣德 镂空金嵌宝石双龙追珠纹枕端
  长18.3厘米 宽14.6厘米
  此物为金枕头两端的嵌饰件。通体以金为材质,镂空兼浮雕二龙戏珠纹样,边沿及中心部位镶嵌各类宝石,富丽堂皇。按照明代对龙纹使用等级的严格规定,此器装饰五爪龙可表明这是宣德皇帝御用之物。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明 琉璃釉脊瓦
  高37厘米
  此件脊瓦所塑形象半人半兽,头发散乱,眼神凶狠,凸嘴獠牙,尖趾兽足,加上裸露的臂膀、健硕的肌肉,如巨力神怪般给人以极强的震慑力。用这样的脊瓦装饰于大殿或佛塔建筑的屋檐,在人们心目中或许是为了起到镇灾辟邪的效用。
  明 景德镇窑珐华坐墩
  这种造型似鼓的器物是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又称“鼓墩”。又由于这些坐具在使用时往往上面覆盖绣帕一块,故也称“绣墩”。自元代开始,山西盛烧珐华器,影响深广,甚至自明代开始景德镇窑也多烧珐华风格器物,只是以瓷土为胎。这三件坐墩虽以珐华器风格装饰,却属出自景德镇窑的器物。
  明永乐四年 龙泉窑道教人物神龛
  高50.3厘米 宽25厘米 厚17.5厘米
  这座壮观的神龛展现了三层新月形天界中的仙道人物。最上层的壁龛内是真武大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他是广受欢迎的武神。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父皇朱元璋把他们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成就甚至是权力的获得都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守护,因此这一时期的神龛布置真武被置于最高层。神龛背面有九个孔,还刻有“永乐丙戌造鄞吉日”铭文。
  明代 真武大帝铜像
  高133厘米
  这是目前已知的留存于中国之外的最大的真武铜像之一。真武长发及腰,端身正坐,气象威严。身着长袍、铠甲,正面为五爪龙纹,不禁让人将此真武肖像与永乐皇帝朱棣产生一定的联想。
其他文献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诗句自从苏东坡之口一出,竹的地位又被拔高了一层,居有竹也成了后世之人追求风雅的一个标杆。怎么才算是居有竹?现代居家中摆上几盆富贵竹之类的植物,这不过是讨个字面上的彩头。青环翠抱,竹影清风,疏香潜送,不管是周遭的大景致还是自家院落的小环境,有了这样的风物才算得上居有竹。“不可居无竹”,对于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格调真是太高了,高楼广厦间,要到哪里才能找到这
期刊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者大有人在,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无论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于郑板桥。他一生爱竹,潜心探索画竹40多年,“日间挥写夜间思”,他观察竹、研究竹、画竹、咏竹,可谓与竹子有不解之缘。  成长挚友  竹子,这一大自然的骄傲,很早就闯进了板桥的视野。他的家乡江苏兴化一带竹子本来不多,但板桥生活的周围却恰恰是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要从古板桥进入县城,有一条竹巷是必经之路。这
期刊
2014年6月5日适逢世界环境日。步入国家大剧院,阵阵的丝竹之音飘然入耳。循音而去,原来东展厅正在上演“绿韵竹乐器暨竹文化艺术大展”。200余件竹乐器与竹工艺品交相呼应,引领着观众一同品竹、话竹、咏竹、享竹。  竹子是人类最早制作乐器的材料之一。在中国,远在周朝人类最早的一种乐器分类法中,我们的祖先已把竹制乐器列入八音中的一类。竹乐器种类丰富、造型独特、演奏方法新奇、声音优美,广泛使用于民间音乐、
期刊
竹海有一种奇异的美,这种美,与大海的深邃、天空的飘忽与山林的葱郁又有不同。属于中间色的绿色本身就冷暖相间得恰到好处,静谧、协调,柔韧有余,既能令人心安宁神,又不失希望。  印象中,但凡在武侠小说、影视剧里,高手过招、名士归隐,竹海抑或竹林是一种出现频率颇高的元素。竹喻君子,有淡泊、超然之意;而侠之大者,往往秉承着儒家的“仁义”之德;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多少又会带有道家无欲高远之心。加之绿色能够淡化对
期刊
假如没有人的赋予,没有人文精神的凝结。竹子,不过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人们对竹子的爱与升华,其实并非简单的情感与需要,细细琢磨,意味无穷。由此且来听听几位文化学者、艺术家畅聊心中之竹。  不可一日无此君  钱志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擅长山水文化、乐府诗歌等领域研究)  追溯起来,竹进入中国古代文学时间比较早了,古老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像《诗经》里面对竹子的歌咏,《汉赋》中也有关于竹子的赋。竹还
期刊
今年正逢海上巨擘、一代宗师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各地尤其是海上及江南区域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纪念与研究活动,如杭州西泠印社组织的“西泠峰骨——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历任社长作品展”、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组织的“吴昌硕师友作品展”、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的“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等等。  中国美术馆推出的“大道传薪·金石为开——中国美术馆藏吴昌硕与20世纪写意花鸟画名家展
期刊
提及竹刻艺术,当代竹刻大家徐秉方不能不提。  2014年9月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徐秉方先生位于上海的家。徐先生坐在工作台前正端详、摩挲着一件刚刚雕刻成型的臂搁。这件落款“山重水复”的臂搁尽管所表现的题材是古今文人墨客最擅表现的山水。不过此山水非彼山水—远山与瀑布、云雾与湖水、树木与山石……营造出好一个云雾缭绕、山峦叠嶂,令人不禁拍手叫绝。难怪中国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先生曾这样评价徐秉方的竹刻作品:“
期刊
民国的竹子,我想应该与唐宋元明清,或更远的盘古开天地的羲黄时代的竹子无甚区别,一个物种的变异,几千年是不够的。以竹入画,以竹喻君子,我们讲得很多;竹子的品种我们也讲了很多。回到本题,民国之竹,想说的却是民国的几位文人(张爱玲,周作人,胡兰成,沈启无),他们和一首咏竹诗的关系,他们和一本《苦竹》杂志的关系。  说起这几位文人,人们很难把他们与“竹文明”“竹文化”联系起来,可是他们却共同赋与寻常的竹子
期刊
笔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初涉古玩旧物,尤其喜爱竹折扇,怀于袖中,风雅万千,迄今为止,家中折扇已经收藏了近千把。  一把没有打开的摺扇放在人们面前,首先看到的是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材质美、造型巧,自然就会博得人们的喜爱。扇子的制作本身体现着各种工艺技术水平,扇子雕刻游刃自如,深浅相宜,展示着精致技艺;扇面上的书画又为其增添艺术观赏性,因而扇子成为集实用、工艺和艺术三重价值的物品。  以竹为雅  说
期刊
当前,内地艺术品仓储是和艺术品的保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有需要的藏家及相关机构、人士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一边是保税区仓储服务建设陆续兴起,另一边,相当一部分藏家仍然对此“概念模糊”,保持“距离”—  前不久,北京天竺文化保税园正式开园,这是继厦门象屿文化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一个身处保税区并正式投入运营的艺术品园区。除了保税的概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要属艺术品仓储了。  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