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前,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参观人数多达85万人次,吸引力仅次于其于1972年举办的『图坦卡蒙宝藏』展览。今年9月,又一场以中国为主题的大规模特展在大英博物馆拉开了帷幕,中国的又一个盛世王朝再次引发世界的惊叹。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中国也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与世界产生了广泛的联系,文官势力最终超越武将成为管治阶层的领导,皇帝的角色逐渐由独裁者演变为抽象的皇权标志。
明代早期的这50年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众多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大英博物馆举办的这场名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的特展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珍贵中国文物来建构的。此次展览共展出280件展品,其中2/3的展品来自31家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另1/3的展品则来自大英博物馆。展品中包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的108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2件。这些展品不仅在视觉上引人关注,同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持续至2015年1月5日的大型特展,其目标之一就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中国与外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拥有灿烂的多元文化。郑和率庞大船队远赴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丰富的物质文化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由日本京都至非洲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外交与贸易来往。此次展览将首次探讨明朝定都北京、建造紫禁城背后的重要社会文化变迁。而除了京城的宫廷以外,展览还将重点介绍山东、四川、湖北省,也就是中国东部、西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明代藩王墓出土的考古文物。展览以文化交流为主线,通过陶瓷、绘画、雕塑、金器和服饰等展品,从宫廷生活、军事艺术、和平艺术、宗教信仰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将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来说至为重要一页展现在观众眼前。
明永乐 黄釉盘
直径31.7厘米
虽然明代的黄釉瓷以弘治最负盛名,但中国历史上纯正黄釉瓷的烧制成功乃始自永乐一朝,此盘即为最好的明证。此盘底部无釉,不同于此后黄釉瓷盘底部满釉且写有款识的特征,值得注意。
明宣德 青花桃形鸟食罐
长11.5厘米 高4.5厘米
此鸟食罐做成两个桃子挖空的形状,再配以青花所绘枝叶,别具匠心。养鸟观赏在中国由来已久,鸟食罐的制作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延续不断。到了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鸟食罐种类极为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明永乐 青花荔枝图抱月瓶
高25厘米 宽22厘米 厚12厘米
抱月瓶也称宝月瓶,因腹圆若满月而得名,是受西亚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型,盛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此瓶颈部有一对如意耳,瓶腹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底部为波浪纹饰。荔枝是吉祥的象征,代表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在明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也饮用用荔枝酿制而成的酒,有意思的猜测是,这件抱月瓶有可能曾经盛放过荔枝酒。
明宣德 镂空金嵌宝石双龙追珠纹枕端
长18.3厘米 宽14.6厘米
此物为金枕头两端的嵌饰件。通体以金为材质,镂空兼浮雕二龙戏珠纹样,边沿及中心部位镶嵌各类宝石,富丽堂皇。按照明代对龙纹使用等级的严格规定,此器装饰五爪龙可表明这是宣德皇帝御用之物。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明 琉璃釉脊瓦
高37厘米
此件脊瓦所塑形象半人半兽,头发散乱,眼神凶狠,凸嘴獠牙,尖趾兽足,加上裸露的臂膀、健硕的肌肉,如巨力神怪般给人以极强的震慑力。用这样的脊瓦装饰于大殿或佛塔建筑的屋檐,在人们心目中或许是为了起到镇灾辟邪的效用。
明 景德镇窑珐华坐墩
这种造型似鼓的器物是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又称“鼓墩”。又由于这些坐具在使用时往往上面覆盖绣帕一块,故也称“绣墩”。自元代开始,山西盛烧珐华器,影响深广,甚至自明代开始景德镇窑也多烧珐华风格器物,只是以瓷土为胎。这三件坐墩虽以珐华器风格装饰,却属出自景德镇窑的器物。
明永乐四年 龙泉窑道教人物神龛
高50.3厘米 宽25厘米 厚17.5厘米
这座壮观的神龛展现了三层新月形天界中的仙道人物。最上层的壁龛内是真武大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他是广受欢迎的武神。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父皇朱元璋把他们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成就甚至是权力的获得都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守护,因此这一时期的神龛布置真武被置于最高层。神龛背面有九个孔,还刻有“永乐丙戌造鄞吉日”铭文。
明代 真武大帝铜像
高133厘米
这是目前已知的留存于中国之外的最大的真武铜像之一。真武长发及腰,端身正坐,气象威严。身着长袍、铠甲,正面为五爪龙纹,不禁让人将此真武肖像与永乐皇帝朱棣产生一定的联想。
虽然明朝在1368年由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但自1400年至1450年这50年左右的一个阶段,往往被视为明朝的一个“重建”期,对中国影响深远。这50年里,中国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中国也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与世界产生了广泛的联系,文官势力最终超越武将成为管治阶层的领导,皇帝的角色逐渐由独裁者演变为抽象的皇权标志。
明代早期的这50年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众多代表明朝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也出自这一时期。大英博物馆举办的这场名为“明:皇朝盛世五十年(1400—1450年)”的特展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珍贵中国文物来建构的。此次展览共展出280件展品,其中2/3的展品来自31家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另1/3的展品则来自大英博物馆。展品中包括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10家博物馆的108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2件。这些展品不仅在视觉上引人关注,同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持续至2015年1月5日的大型特展,其目标之一就是挑战过去过分强调有关16世纪后西风东渐的中西交流史,把目光转移向亚洲各地之间长久以来复杂密切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中国社会文化曾经产生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中国与外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拥有灿烂的多元文化。郑和率庞大船队远赴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丰富的物质文化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由日本京都至非洲索马里摩加迪沙的外交与贸易来往。此次展览将首次探讨明朝定都北京、建造紫禁城背后的重要社会文化变迁。而除了京城的宫廷以外,展览还将重点介绍山东、四川、湖北省,也就是中国东部、西南部和中部三个地区明代藩王墓出土的考古文物。展览以文化交流为主线,通过陶瓷、绘画、雕塑、金器和服饰等展品,从宫廷生活、军事艺术、和平艺术、宗教信仰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将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来说至为重要一页展现在观众眼前。
明永乐 黄釉盘
直径31.7厘米
虽然明代的黄釉瓷以弘治最负盛名,但中国历史上纯正黄釉瓷的烧制成功乃始自永乐一朝,此盘即为最好的明证。此盘底部无釉,不同于此后黄釉瓷盘底部满釉且写有款识的特征,值得注意。
明宣德 青花桃形鸟食罐
长11.5厘米 高4.5厘米
此鸟食罐做成两个桃子挖空的形状,再配以青花所绘枝叶,别具匠心。养鸟观赏在中国由来已久,鸟食罐的制作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延续不断。到了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鸟食罐种类极为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明永乐 青花荔枝图抱月瓶
高25厘米 宽22厘米 厚12厘米
抱月瓶也称宝月瓶,因腹圆若满月而得名,是受西亚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器型,盛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此瓶颈部有一对如意耳,瓶腹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底部为波浪纹饰。荔枝是吉祥的象征,代表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在明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也饮用用荔枝酿制而成的酒,有意思的猜测是,这件抱月瓶有可能曾经盛放过荔枝酒。
明宣德 镂空金嵌宝石双龙追珠纹枕端
长18.3厘米 宽14.6厘米
此物为金枕头两端的嵌饰件。通体以金为材质,镂空兼浮雕二龙戏珠纹样,边沿及中心部位镶嵌各类宝石,富丽堂皇。按照明代对龙纹使用等级的严格规定,此器装饰五爪龙可表明这是宣德皇帝御用之物。
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明 琉璃釉脊瓦
高37厘米
此件脊瓦所塑形象半人半兽,头发散乱,眼神凶狠,凸嘴獠牙,尖趾兽足,加上裸露的臂膀、健硕的肌肉,如巨力神怪般给人以极强的震慑力。用这样的脊瓦装饰于大殿或佛塔建筑的屋檐,在人们心目中或许是为了起到镇灾辟邪的效用。
明 景德镇窑珐华坐墩
这种造型似鼓的器物是是中国古董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又称“鼓墩”。又由于这些坐具在使用时往往上面覆盖绣帕一块,故也称“绣墩”。自元代开始,山西盛烧珐华器,影响深广,甚至自明代开始景德镇窑也多烧珐华风格器物,只是以瓷土为胎。这三件坐墩虽以珐华器风格装饰,却属出自景德镇窑的器物。
明永乐四年 龙泉窑道教人物神龛
高50.3厘米 宽25厘米 厚17.5厘米
这座壮观的神龛展现了三层新月形天界中的仙道人物。最上层的壁龛内是真武大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他是广受欢迎的武神。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父皇朱元璋把他们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成就甚至是权力的获得都归功于真武大帝的守护,因此这一时期的神龛布置真武被置于最高层。神龛背面有九个孔,还刻有“永乐丙戌造鄞吉日”铭文。
明代 真武大帝铜像
高133厘米
这是目前已知的留存于中国之外的最大的真武铜像之一。真武长发及腰,端身正坐,气象威严。身着长袍、铠甲,正面为五爪龙纹,不禁让人将此真武肖像与永乐皇帝朱棣产生一定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