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0、2、4、6、8、10和12 Gy 60Coγ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照射,于照射后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膜骨架蛋白,于照射后12和24h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actin的含量.结果 细胞膜骨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破坏,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F-actin的含量在照射后12 h明显减
【机 构】
:
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5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0、2、4、6、8、10和12 Gy 60Coγ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照射,于照射后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膜骨架蛋白,于照射后12和24h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actin的含量.结果 细胞膜骨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破坏,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F-actin的含量在照射后12 h明显减少,24 h后有所回升.结论 电离辐射能使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破坏和F-actin解聚,导致细胞损伤。
其他文献
据统计,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肿瘤发病率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到2020年全球肿瘤发病率将上升50%,达到每年1500万.在大多数实体瘤的治疗中,放射疗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癌细胞本身所固有的或是在放疗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抗性,以及放疗对正常细胞产生的细胞毒作用使放射疗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
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caneer,NSCLC)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Ⅲ期NSC[c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5%左右,与化疗结合后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治愈率仍相当差,且绝大部分失败发生在照射野内.研究发现肺癌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提高与放疗剂量的增加密切相关[1],但是随着肿瘤放疗剂量的增加,必然增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S
氡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惰性气体,研究表明,氡污染在肺癌诱因中仅次于吸烟,排在第二位,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19种环境致癌物质之一[1].居民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照射剂量主要是来自室内氡[2].为明确苏州市室内氡浓度水平,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开展了本次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在现代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固定是保证放疗体位重复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一环.目前主要有真空垫和热塑膜技术,2种固定技术各有优缺点,大多数医院使用热塑膜技术固定,但该方法有可能提高患者皮肤表面剂量[1-4]。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 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及胆道内支架(expandable metallic biliary endoprosthesis,EMBE)置入术具有恢复胆汁引流、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jaundice,MOJ)首选的姑息疗法.对引起胆道梗阻的瘤体进
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技术的发展,放射防护水平不断提高,放射性工作人员在职业过程中的受照剂量已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探讨长期低剂量暴露电离辐射对人体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尤其是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已在我国的市、县级医院普及.但其存在的防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相继报道了介入放射学诊疗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1-3].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介入放射学诊疗中患者受照剂量的研究,积累了关于介入放射学诊疗患者受照剂量的资料[4-7].本研究是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投照条件,据此进行体模实验,估算典型投照条件下患者的受照剂量,并分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