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优”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新形势下“推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弥补不足,确保质量,本文认真总结了高校基层团组织“推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工作模式。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青年中的重要团体,高校“推优”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推荐优秀的共青团员加入党组织的“推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推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推优”工作缺乏主动性
“推优”工作是党对共青团作为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要求,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部分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发展党员是党组织的事,团组织“推优”只是走一走程序,将“推优”对象的名字及数量上报党组织就算完成任务。目前高校团支部的建立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团支部委员一般是选举产生或辅导员任命,部分团干部自身对党团的知识所知有限,经常是在同级党支部需要确定培养对象时,辅导员通知各团支部后,团支部才会集中推荐,使得“推优”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2、“推优”对象具有局限性
在各高校通过“推优”已入党的学生中,学生干部至少占80%。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经过“推优”、培养达到党员标准而被吸收入党,这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但学生干部毕竟仅占学生的一小部分,普通学生则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人积极要求入党,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是因为社会活动较少,受组织考察的机会有一定的局限而未能被“推优”入党。
3、“推优”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有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推优”工作规范度不够,主观片面的操作现象依然存在,由個别团干甚至个别辅导员“一锤定音”、高年级“突击推优”等问题比较突出,“推优”效果尚未能完全达到要求,“推优”工作缺乏有效监督,“推优”的质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发展党员的质量。
二、新形势下“推优”工作的几点建议
1、明确“推优”工作职责
高校“推优”工作的基础在班级团支部,所以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基层团干部推优工作的责任,比如在每年五四评选红旗团支部时,把“推优”工作作为团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各系党总支应积极帮助团组织解决推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推优”的各项联系、培养、反馈工作。
2、拓展“推优”网络
健全网络渠道,注重把握好“推优”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有团的阵地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团组织“推优”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推优”工作在青年团员中的影响力,比如徐鹏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实行答辩制的实践与思考》中介绍的答辩制,即通过公开、自由的交流,使“推优”对象充分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完善自己,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提高“推优”候选人推荐、公示力度,例如可以把候选人信息放在适合的网络上,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进行监督评议,用好形式、好制度,选出好学生。
3、重视“推优”对象后期培养
“推优”入党后的党员仍然保留团籍,具有团员身份,且还有部分没有发展的团员,基层团组织仍然应该对其开展考核教育,并且需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他们放在更大的空间与更高的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培养,通过众多的活动载体,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活动等,形成对“推优”对象的长期考察与培养,并及时将他们的表现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报,把他们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党组织。
总之,通过推优入党工作的有序开展,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不仅是依托党建带团建、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团员青年素质、增强组织活力、为党组织积蓄后备力量的有效方式,把“推优”工作变为高校党团组织构建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党团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创新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J].陈迎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92-93
[2] 高校共青团“推优”工作浅谈[J].尚鹏,出国与就业,2012(03):23-24
[3]新时期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加强“推优入党”工作[J]. 陈峰,课程教育研究,2014(04)
[4]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实行答辩制的实践与思考[J].徐鹏,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87-188
[作者简介]
赵璐(1987—),女,汉族,硕士,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靳潇慧(1985-),女,满族,硕士,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创新
【中图分类号】D297
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青年中的重要团体,高校“推优”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推荐优秀的共青团员加入党组织的“推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校“推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推优”工作缺乏主动性
“推优”工作是党对共青团作为助手和后备军的政治要求,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部分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发展党员是党组织的事,团组织“推优”只是走一走程序,将“推优”对象的名字及数量上报党组织就算完成任务。目前高校团支部的建立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团支部委员一般是选举产生或辅导员任命,部分团干部自身对党团的知识所知有限,经常是在同级党支部需要确定培养对象时,辅导员通知各团支部后,团支部才会集中推荐,使得“推优”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2、“推优”对象具有局限性
在各高校通过“推优”已入党的学生中,学生干部至少占80%。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经过“推优”、培养达到党员标准而被吸收入党,这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积极性。但学生干部毕竟仅占学生的一小部分,普通学生则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之中,有相当多的人积极要求入党,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是因为社会活动较少,受组织考察的机会有一定的局限而未能被“推优”入党。
3、“推优”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有部分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推优”工作规范度不够,主观片面的操作现象依然存在,由個别团干甚至个别辅导员“一锤定音”、高年级“突击推优”等问题比较突出,“推优”效果尚未能完全达到要求,“推优”工作缺乏有效监督,“推优”的质量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发展党员的质量。
二、新形势下“推优”工作的几点建议
1、明确“推优”工作职责
高校“推优”工作的基础在班级团支部,所以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基层团干部推优工作的责任,比如在每年五四评选红旗团支部时,把“推优”工作作为团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基层团支部“推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各系党总支应积极帮助团组织解决推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好“推优”的各项联系、培养、反馈工作。
2、拓展“推优”网络
健全网络渠道,注重把握好“推优”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现有团的阵地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团组织“推优”工作的覆盖面,增强“推优”工作在青年团员中的影响力,比如徐鹏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实行答辩制的实践与思考》中介绍的答辩制,即通过公开、自由的交流,使“推优”对象充分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完善自己,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同时,提高“推优”候选人推荐、公示力度,例如可以把候选人信息放在适合的网络上,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进行监督评议,用好形式、好制度,选出好学生。
3、重视“推优”对象后期培养
“推优”入党后的党员仍然保留团籍,具有团员身份,且还有部分没有发展的团员,基层团组织仍然应该对其开展考核教育,并且需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他们放在更大的空间与更高的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培养,通过众多的活动载体,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活动等,形成对“推优”对象的长期考察与培养,并及时将他们的表现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报,把他们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党组织。
总之,通过推优入党工作的有序开展,认真做好推优入党工作,不仅是依托党建带团建、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团员青年素质、增强组织活力、为党组织积蓄后备力量的有效方式,把“推优”工作变为高校党团组织构建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党团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创新高校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J].陈迎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92-93
[2] 高校共青团“推优”工作浅谈[J].尚鹏,出国与就业,2012(03):23-24
[3]新时期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进一步加强“推优入党”工作[J]. 陈峰,课程教育研究,2014(04)
[4]高校共青团组织“推优”过程中实行答辩制的实践与思考[J].徐鹏,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87-188
[作者简介]
赵璐(1987—),女,汉族,硕士,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靳潇慧(1985-),女,满族,硕士,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