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2011年,笔者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荷斯坦奶牛场及部分散养户饲养的12 613头奶牛进行了调查,共确诊皱胃移位病牛629头,平均发病率4.99%。其中,581头表现为左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92.4%,47头表现为右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7.6%。通过调查,了解了皱胃移位在石河子地区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时间和范围
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对在石河子地区的121团、133团、134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总场、148团、149团、150团共11个团的12个规模奶牛场和部分散养户饲养的奶牛进行了调查。
2. 调查方法
①根据笔者的诊疗记录、石河子大学3位教授的诊疗记录以及奶牛场兽医和片区防疫员填写的发病情况表,对皱胃移位发病情况进行统计。
②现场调查与站内接诊相结合,做好有关资料的记录。
③采集健康牛和发病奶牛血液,分离血清127份;使用胃导管、穿刺针采集健康奶牛、患病奶牛瘤胃液和皱胃液各51份,尿液33份,送实验室检测。
④诊断依据。a.左方变位。病牛消瘦,先呈现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而后呈现拒食等慢性消化机能紊乱症状,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呈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左肋弓部有时可见轻度隆起,听诊可听到与瘤胃蠕动不一致的皱胃蠕动音;在左腹侧倒数第三至第五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叩诊,可听到钢管音,左腹侧膨大部穿刺,穿刺液pH值<4,无活性纤毛虫。直肠检查,瘤胃背囊右移,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出现间隙;部分患病牛排稀粪,拒食精料,喜食青贮料。b.右方变位。病初,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食欲减少,反刍无力,排便基本正常;4~10小时后,出现呼吸、脉搏加快,站卧不宁,出现腹痛症状,食欲废绝,反刍完全停止,瘤胃蠕动消失,粪软色暗,混有血液,有时腹泻,脱水严重,右腹部膨大;将听诊器放在右肷部,同时叩诊最后两根肋骨,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在腹壁做冲击性触诊,可听到一种液体振动音;在听诊有钢管音的肋间隙穿刺,可放出可燃性气体,同时抽吸胃内容物,皱胃液pH值<4,无活性纤毛虫。直肠检查,在右侧腹部有时可摸到臌满而紧张后移的皱胃。病程短,死亡率高。
⑤统计方法。临床确诊为奶牛皱胃移位的自然病例,对其发病年龄、胎次、料重比、产犊、季节、泌乳量进行统计,测量健康牛与患病牛的血液、皱胃液、瘤胃液、尿液的pH值和乳酸含量,并对瘤胃液中纤毛虫数量进行测量,将实验室测量数据资料输入Excel表,用SPSS12.0分析。
二、调查结果
1. 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育成牛、成年牛均有发病,3~5岁的奶牛发病较多,共有515头,发病率为81.9%。另外,调查还发现有1岁以下的3头牛发病,发病时间分别是8月龄、9月龄和11月龄。
2. 发病与胎次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以头胎和二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为69.3%,三胎发病率次之,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
3. 发病与料重比的关系
皱胃移位的发生与料重比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头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1.75千克以上时,皱胃变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2~6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2.25千克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
4. 发病与产犊的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产后1~35天为皱胃移位高发期,发病率为79.2%,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发病率趋于降低。这是因为怀孕后期,胎儿体重迅速增长,子宫体积迅速膨胀,占据腹腔较大的空间,限制了皱胃的活动;分娩后奶牛血浆钙水平的下降使皱胃收缩力呈线性下降,导致皱胃弛缓,其内大量气体聚集,引起皱胃膨胀和移位的概率大大增加。
5. 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共发生皱胃变位629例,其中1~5月份的发病数为473头、发病率为75.2%,7~12月份发病数为156头、发病率为24.8%。每年上半年发病率高的原因是1~5月份是产犊的高峰时段,76%以上的怀孕奶牛在这期间产犊,这也说明皱胃移位的发生和产犊有一定的相关性。
6. 发病与泌乳量的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泌乳量高的奶牛皱胃移位发病率也高,随着产奶量的降低发病率有降低的趋势。
7. 发病后牛体内乳酸含量和pH值的变化情况
①乳酸含量。
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血液、瘤胃液、皱胃液、尿液中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
②pH值变化。
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瘤胃液、皱胃液和尿液的pH值显著降低。
8. 瘤胃液中的纤毛虫数量变化情况
取健康牛、患病牛的瘤胃内容物各1克,对其内纤毛虫数量进行测量。健康牛瘤胃内容物纤毛虫平均数量为167±31.3万个,患病牛瘤胃内容物纤毛虫平均数量为29±12.1万个。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显著减少(p<0.01)。
三、分析和防治
1. 分析。①头胎和二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头胎和二胎奶牛的体腔和身体机能在妊娠后期的快速发展与胎儿生长速度的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挤压使皱胃位置改变和机能障碍,而加重皱胃弛缓导致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②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与饲喂精料过多有关,但调查发现,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与料重比以及胎次有直接的关系。头胎和二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1.75千克以上时,皱胃变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2~6胎的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2.25千克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这可能与不同体重的牛对精料的消耗量不同,以及头胎奶牛尚未进入过产奶期,对精料消耗低有关,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③产犊也是皱胃移位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调查发现,产后1~35天内为皱胃变位高发期,而随着产后天数的增加,发病率趋于降低。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是在妊娠期子宫随胎儿逐渐增大而沉坠入腹腔底部,机械性地将瘤胃向上抬高和向前推移,使瘤胃腹囊与腹腔底部之间出现空隙,皱胃沿此空隙向左方移位,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降,使皱胃被压在左侧;另一方面是分娩后奶牛代谢失调,胃运动减弱,皱胃不能收缩回位,使皱胃嵌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引起皱胃移位的发生。④调查发现,患病奶牛瘤胃液、皱胃液、尿液中乳酸含量和pH值变化显著,瘤胃液纤毛虫数量也显著减少,这说明乳酸含量、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和pH值可作为诊断皱胃移位疾病的一个辅助证据。
2. 防治。①预防皱胃移位的工作应从奶牛产前2~3个月开始,尤其要注重围产期的饲养管理,要合理搭配奶牛的日粮,保证产前低钙和产后高钙的过程;严格控制奶牛的膘情,防止胎儿过大,对降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病率有一定效果。②奶牛皱胃变位在春季产犊高峰期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集中在产后35天内,且主要发生于头胎、二胎奶牛,所以要针对其发病特点给予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可以在产前15天时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和在产后补充钙剂,以降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病率。③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宜添加精料过多或突然变更饲料造成奶牛皱胃弛缓,诱发皱胃移位。④皱胃变位手术对奶牛的产奶量影响不大,且早期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所以最好尽早进行手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⑤皱胃变位有复发的可能性,病牛康复后要加以注意,防止再次发病。
(作者联系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西小路1号农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站 邮编:832000)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时间和范围
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对在石河子地区的121团、133团、134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总场、148团、149团、150团共11个团的12个规模奶牛场和部分散养户饲养的奶牛进行了调查。
2. 调查方法
①根据笔者的诊疗记录、石河子大学3位教授的诊疗记录以及奶牛场兽医和片区防疫员填写的发病情况表,对皱胃移位发病情况进行统计。
②现场调查与站内接诊相结合,做好有关资料的记录。
③采集健康牛和发病奶牛血液,分离血清127份;使用胃导管、穿刺针采集健康奶牛、患病奶牛瘤胃液和皱胃液各51份,尿液33份,送实验室检测。
④诊断依据。a.左方变位。病牛消瘦,先呈现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而后呈现拒食等慢性消化机能紊乱症状,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随着病程的发展,呈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左肋弓部有时可见轻度隆起,听诊可听到与瘤胃蠕动不一致的皱胃蠕动音;在左腹侧倒数第三至第五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叩诊,可听到钢管音,左腹侧膨大部穿刺,穿刺液pH值<4,无活性纤毛虫。直肠检查,瘤胃背囊右移,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出现间隙;部分患病牛排稀粪,拒食精料,喜食青贮料。b.右方变位。病初,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食欲减少,反刍无力,排便基本正常;4~10小时后,出现呼吸、脉搏加快,站卧不宁,出现腹痛症状,食欲废绝,反刍完全停止,瘤胃蠕动消失,粪软色暗,混有血液,有时腹泻,脱水严重,右腹部膨大;将听诊器放在右肷部,同时叩诊最后两根肋骨,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在腹壁做冲击性触诊,可听到一种液体振动音;在听诊有钢管音的肋间隙穿刺,可放出可燃性气体,同时抽吸胃内容物,皱胃液pH值<4,无活性纤毛虫。直肠检查,在右侧腹部有时可摸到臌满而紧张后移的皱胃。病程短,死亡率高。
⑤统计方法。临床确诊为奶牛皱胃移位的自然病例,对其发病年龄、胎次、料重比、产犊、季节、泌乳量进行统计,测量健康牛与患病牛的血液、皱胃液、瘤胃液、尿液的pH值和乳酸含量,并对瘤胃液中纤毛虫数量进行测量,将实验室测量数据资料输入Excel表,用SPSS12.0分析。
二、调查结果
1. 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育成牛、成年牛均有发病,3~5岁的奶牛发病较多,共有515头,发病率为81.9%。另外,调查还发现有1岁以下的3头牛发病,发病时间分别是8月龄、9月龄和11月龄。
2. 发病与胎次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以头胎和二胎的奶牛发病率最高,为69.3%,三胎发病率次之,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
3. 发病与料重比的关系
皱胃移位的发生与料重比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据调查,头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1.75千克以上时,皱胃变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2~6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2.25千克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
4. 发病与产犊的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产后1~35天为皱胃移位高发期,发病率为79.2%,随着产后时间的延长,发病率趋于降低。这是因为怀孕后期,胎儿体重迅速增长,子宫体积迅速膨胀,占据腹腔较大的空间,限制了皱胃的活动;分娩后奶牛血浆钙水平的下降使皱胃收缩力呈线性下降,导致皱胃弛缓,其内大量气体聚集,引起皱胃膨胀和移位的概率大大增加。
5. 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共发生皱胃变位629例,其中1~5月份的发病数为473头、发病率为75.2%,7~12月份发病数为156头、发病率为24.8%。每年上半年发病率高的原因是1~5月份是产犊的高峰时段,76%以上的怀孕奶牛在这期间产犊,这也说明皱胃移位的发生和产犊有一定的相关性。
6. 发病与泌乳量的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泌乳量高的奶牛皱胃移位发病率也高,随着产奶量的降低发病率有降低的趋势。
7. 发病后牛体内乳酸含量和pH值的变化情况
①乳酸含量。
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血液、瘤胃液、皱胃液、尿液中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
②pH值变化。
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瘤胃液、皱胃液和尿液的pH值显著降低。
8. 瘤胃液中的纤毛虫数量变化情况
取健康牛、患病牛的瘤胃内容物各1克,对其内纤毛虫数量进行测量。健康牛瘤胃内容物纤毛虫平均数量为167±31.3万个,患病牛瘤胃内容物纤毛虫平均数量为29±12.1万个。与健康牛相比,患病牛瘤胃液纤毛虫数量显著减少(p<0.01)。
三、分析和防治
1. 分析。①头胎和二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发病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头胎和二胎奶牛的体腔和身体机能在妊娠后期的快速发展与胎儿生长速度的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挤压使皱胃位置改变和机能障碍,而加重皱胃弛缓导致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②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与饲喂精料过多有关,但调查发现,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生与料重比以及胎次有直接的关系。头胎和二胎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1.75千克以上时,皱胃变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2~6胎的奶牛在每100千克体重日喂精料量2.25千克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这可能与不同体重的牛对精料的消耗量不同,以及头胎奶牛尚未进入过产奶期,对精料消耗低有关,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③产犊也是皱胃移位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调查发现,产后1~35天内为皱胃变位高发期,而随着产后天数的增加,发病率趋于降低。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是在妊娠期子宫随胎儿逐渐增大而沉坠入腹腔底部,机械性地将瘤胃向上抬高和向前推移,使瘤胃腹囊与腹腔底部之间出现空隙,皱胃沿此空隙向左方移位,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降,使皱胃被压在左侧;另一方面是分娩后奶牛代谢失调,胃运动减弱,皱胃不能收缩回位,使皱胃嵌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引起皱胃移位的发生。④调查发现,患病奶牛瘤胃液、皱胃液、尿液中乳酸含量和pH值变化显著,瘤胃液纤毛虫数量也显著减少,这说明乳酸含量、瘤胃液纤毛虫数量和pH值可作为诊断皱胃移位疾病的一个辅助证据。
2. 防治。①预防皱胃移位的工作应从奶牛产前2~3个月开始,尤其要注重围产期的饲养管理,要合理搭配奶牛的日粮,保证产前低钙和产后高钙的过程;严格控制奶牛的膘情,防止胎儿过大,对降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病率有一定效果。②奶牛皱胃变位在春季产犊高峰期发病率最高,发病时间集中在产后35天内,且主要发生于头胎、二胎奶牛,所以要针对其发病特点给予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可以在产前15天时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和在产后补充钙剂,以降低奶牛皱胃移位的发病率。③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不宜添加精料过多或突然变更饲料造成奶牛皱胃弛缓,诱发皱胃移位。④皱胃变位手术对奶牛的产奶量影响不大,且早期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所以最好尽早进行手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⑤皱胃变位有复发的可能性,病牛康复后要加以注意,防止再次发病。
(作者联系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西小路1号农八师石河子市畜牧兽医站 邮编:832000)